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五期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二)
 

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二)

明海

(2010年7月25日)

[接上期]

可能大家都同意,佛教是一个绝对的非暴力宗教。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以佛教为主导的战争和流血事件。佛教宗派之间兴许也有矛盾,也有变动,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宗派的见解不同而大动干戈。佛教是绝对的和平主义宗教。这来自于什么呢?这来自于佛教的核心教义——无我。这个“无我”甚至会落实到佛教作为一个社会团队的自己身上,佛教自己也是“无我”的,完全以众生为本位。昨天有营员跟我讨论,说你当和尚,是不是希望世界上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呀?我没有这样想。如果我也有希望的话,我希望这个世界上有智慧的人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如果有智慧的人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他是不是佛教徒,倒也不是第一重要的。我们试着想象一个理想的世界,没有佛,也没有佛教。那个理想的世界中,所有的人都觉悟了,但是各行其道;没有苦难,也不要有人做慈善家,也不要出现那种很伟大的、魅力四射的英雄,让我们都匍匐在他的脚下;每个人都是魅力四射的。我觉得在西方极乐世界可能就是这样,因为经上讲,那里的人个个都是魅力四射的。他们想到别的世界去,只要一动念就过去了。谁不比谁高,也没有必要给谁磕头,这多好呢!理想的世界是不是这样?假如我跟你讲,我希望信佛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势力越来越大,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强,那就不是佛教了。佛教是无我,佛教的无我就落实到这一点上,他以众生为本位。这是佛经里所讲的,我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以众生为根本,众生的需要是什么,佛教就应该随他的需要去帮助他们。

佛教也是非常民主、非常平等的宗教。佛教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注意,是一切众生,包括人,也包括所有其他有生命的动物等等。一切众生,当然也包括男性和女性了。在释迦牟尼佛所创建的六和僧团中,充满了民主的精神。研究了僧团的戒律就懂得,像我们出家,有机会去研究出家人的戒律,我们真正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是多么的慈悲和平等。他制定的戒律都不是强加给我们的,都是出家人在修行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而后佛陀召集民主会议,问:“你们大家认为这样做可以吗?”大家说:“不行,不能这样做。”戒律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佛教的戒律都不是训诫,不是从上面来的诫,而是在僧团民主会议的基础上大家共同的约定。这就是我们介绍的佛教的面貌。这个方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营员:大和尚您好,我接触佛学时间很短,但这是第三次来到柏林寺了。我有个疑惑,没有不敬的意思,就是看到信众对出家人的态度以及行为我觉得特别恭敬,好像远远超过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恭敬的层面。我想请问一下大和尚,这是佛教的要求,还是信众自己发心的一种反应?另外,我想知道师父和法师们对信众的这种态度有怎样的看法和反应?

明海大和尚:她其实是想说,她看到信众们对师父特别恭敬而师父好像无所谓。是这样吗?你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转换一下:你在这里不仅看到信众对出家人很恭敬,而且你还看到信众对泥塑木雕的佛像也很恭敬。那么好了,你会说一个是泥塑木雕的,一个是肉身的,不一样啊。这个泥塑木雕的佛像,刚才我讲了,它是代表的佛,是一个信仰的符号。那么肉身的出家僧人呢?你们注意到,出家的僧人在衣服上跟大家都不一样,包括他要剃光头也跟大家不一样,因此出家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信仰的符号。为什么要有这个符号?它有一个信仰的价值,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我后面要讲的,它是象征着佛、法、僧在世间存在,我们称为“住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去世了,像阿难、迦叶这些阿罗汉也已经不在世了。那么现在在世间,让我们知道三宝还存在的就是佛像、经书,还有这些出家的师父,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我们知道这是佛教。当然出家人是有他的内涵的,他出家,持戒,他有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他的外在表现以及他的着装等等,就象征着佛、法、僧在世间的存在。他们是信仰的符号,共成佛、法、僧三宝,我们叫住持三宝。在住持三宝里有两样是没生命的,如佛像、经书,而另一样是有血肉的,像我们。住持三宝中,有生命的这部分,像我们这些人,因此就有了社会价值,也为社会做贡献的。怎么贡献呢?佛教在世间存在,这些信徒们对师父这么恭敬,有其信仰的内涵。简单地讲,通过这种恭敬,培养他的谦卑,他是在修行,出家人此时成了信徒修行的一个对象。比如有一个信徒对我很恭敬给我磕头,我若认为这个信徒是给我明海个人磕头,那就坏了,那我就错了,我不会这么认为的。事实上,当我出家时间久了,慢慢地应该有这样的心态:除了我比丘明海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人格的明海。这里面很微妙,它涉及到一种出家人的心理学,就是说我是一个符号,但是我也是个人,当那个人(信众)给我磕头的时候,我不会认为他是在给我这个人磕头,我认为我在干活,我在上班,我是他们修行的一个工具、一个符号,其实蛮累的,不信你们可以来试试。假如我认为他是冲着我来磕头的,这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会堕落。不断地有人给我磕头,我就不断地傲慢,他的谦卑在增长,而我的傲慢在增长,最后我就坏掉了、腐化掉了,你担心这一点——我估计。但是你们放心,出家人不会这么认为的。他认为不是对我某某,起码他是对我这身袈裟,而袈裟是象征着佛的戒律、象征着佛的法,如果我把这身衣服脱下来,没有人给我磕头,对不对?我很清楚。因此出家人有一个社会责任,我平时也经常要求我们的师父们,当信徒给你磕头的时候,不要让开,站在那里,让他给你磕。有的师父说,我不行我没有德行,我说谁让你没有德行的!这就是你的活儿,我们也要干活。你们看看那观音殿里的观世音菩萨,菩萨像坐在那儿,天天多少人在那里烧香熏她,然后诉说各种愿:“哎呀,菩萨呀,我们家里人生病了……”,那个“要找工作啊”,这个“让我生个儿子呀”……菩萨不能烦,他就得坐那儿,那就是他的活。我们就是做这个的,如果我们可以不做这个,那工人也可以不上班,你们也可以不上学了,就乱套了。

还有什么问题?

营员:大和尚好!我想问的是,您刚才说,佛学的语言和哲学的语言有些是相似的,我听百家讲坛的老师讲过,唐玄奘从那烂陀寺把经书取回来以后,开了大道场,请全国各地高僧来一块儿翻译。我想问的是,在他们翻译的时候,会不会没把它们译过来,然后用咱们中国的哲学词汇翻译呀?

明海大和尚:经书翻译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在中国佛教史上翻译经书的都是高僧大德。他们不仅精通语言文字,而且自己有体验、有真修实证。翻译的程序非常之严谨,而且不是单个人,它是一个团队,反复校对。我不敢说它百分之百的一点不会流失,但是在这种转述中这种流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二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像明契坐在这儿,你冲她笑一下,你现在想跟她说:“我想喝杯水。”你需要翻译,可是你冲她笑一下,还需要人翻译吗?你想想这是什么问题呀?因为你们在学校把语言太当事了,而人和人之间最重要是心哪,心的契合。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迹,当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比如说美国人和中国人见面,不会因为美国人笑,我们会把他当作是哭;或者这个中国人很愁,外国人看了,说这中国人真高兴。还需要翻译一下:“他很发愁,不是高兴。”需要吗?很奇怪,不需要。不管你是哪国人,当你很高兴的时候,总有其他民族的人知道你是在高兴,不会把你当成是在伤心。

现在就讲到我们的正题了——三皈五戒。要成为一个佛教徒,要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一个师父的主持下,经过一个三皈依仪式以后,你就是最规范的佛教徒。实际上,三皈依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发生的。很显然,内心深处的三皈依,在一个仪式中并不能完成,但这个仪式是个启动,是个启动仪式。三皈依是要把我们的心完全跟佛法僧发生连接,也可以说是把我们融入到佛法僧中,因此那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修行的历程。

佛教的三大要素就是佛法僧三宝,三皈依是皈依三宝,从内心深处把我们交给它,让我们和它发生连接。皈依这个词,顾名思义,皈是回来,回归,依是依靠。回归的反面是流浪,所以皈依其实是找到精神家园,对吧?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人,就是没有皈依处的人。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皈依处的,都有自己的家园。不过很多皈依处他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他所皈依的东西并不真实。

什么是我们的皈依处呢?你们诸位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求人不灵,也许你们很多人都没有体验过,但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求人不灵了,那时你心里想到的就是你的皈依处。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你本能地想起什么,其实那就是你的皈依处。也许有的人说,我不相信人生会有那种情况。那我只能说你的经验太有限了,你的人生经历太局限了。在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体验到人的力量的有限,人的智能、智力的有限,都会体验到山穷水尽的那种感觉。其实有这种体验,就提醒了我们,我们是需要一个更强大、更超越的力量源泉,帮助我们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其实人生在顺境中、在困境中都需要皈依处。在困境中,我们需要向我们的皈依处呼救,从那里得到力量;在顺境中,我们需要感恩我们的皈依处,从而消融我们的自我膨胀。当一个人很顺利、很成功的时候,他有一个危险就是自我膨胀,而自我膨胀终会使他走向失败。有皈依处的人,他所有的成功都归于那皈依处的加持和力量,就不会自我膨胀,只会让你得到提升。这就是有信仰的人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皈依三宝,其实就得到了一个人生的动力源泉。

第二个意义,皈依三宝是我们人生最快捷的学习道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要学很多东西,我们学习的方式通过上学、通过读书,而其实通过信仰三宝是最快捷的。我打比喻就像一个人接收了父母的一笔遗产,剩下来的只是怎么管理怎么使用好这笔遗产。这比你自己用一百块、一千块做本钱,一点点去挣钱不是要来得快捷吗?大家要注意到,整个佛教是一个智慧的载体,它传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最高深的智慧。我们知道书本是智慧的载体,学校是智慧的传播机构,我们可曾知道寺院、经书、佛教信仰这种智慧载体呢?通过这种智慧载体,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快速地和一个智慧的系统发生了连接——上网,或者说你把一套软件端过来直接用。你说我不要装这个软件,我要自己编程,那你就编吧,你可能还没有编完,就晕倒了,死掉了。而现在就有现成的软件公司,你一装就可以用了。装了这个软件后直接就用,可还有的人在这里摸索,一边在用,又搞错了,然后删掉,重新弄……很麻烦。这比喻什么呢?比喻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变得单纯和清晰,避免很多弯路。因为这套信仰很明确地告诉了他人生的方向、生活的选择、行为的方式,如果他以自己的实践和经历去体验、摸索、失败,然后又修改的话,那就很艰难,因为人生的很多资源是不可重复的。大家知道吧?很多资源不可重复啊!有时候你失去了,就没有办法回到原点。所以三皈依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清晰,变得单纯,节省了很多资源。有皈依处的人有力量,有皈依处的人有信心,有皈依处的人,他的人生清晰明确。
皈依也相当于一棵树回到森林。单独的一棵树,暴风雨来的时候有可能会折断,只有在森林中才有屏障。可能在社会的人群中,你会担心我们是少数,因为来皈依的人不多,但是要在一个最广大的时间、空间,佛教所讲的法界中来看呢,皈依的人其实倒是多数。十方三世有无量无边的佛菩萨,你身边有看得见看不见的很多修行人,很多佛教徒都是你的同行者。你不要认为你很孤独,回到学校,班上的人会另眼相看,你不要害怕。其实皈依意味着你进入一个新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超越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佛菩萨是我们的父母,佛法是我们的家产,无数的修行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它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家。

皈依是一滴水回到大海。一滴水很容易干涸,回到大海它就得到了永生。没有皈依处的人真的很可怜,因为你们现在青春年少,你们体验不到我们生命的真相有生、有老、有病、还有死。你们现在看到很多事物都是正面的,其实有正面也有负面,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青春年少也有衰老多病啊!所以我曾经多次去观察那些年老或者年少得绝症的人,在那时候,我体会到信仰的力量有多大,信仰具有多大的价值。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许多真相,这种真相往往都是我们的文化,特别是现在的时尚文化要把我们的眼睛蒙住,不让我们看到的。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全部是貌若天人的男男女女,你们在广告片上看到的全部是很繁荣、很丰盛的物质,很方便、很快捷的生活,你在时尚的观念中所接触到的都是成功、掌声、鲜花,是财富的占有、权力的获得。这恰恰是时尚文化的欺骗性。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很多人生下来身体有残疾,被社会遗弃;很多人有病在身,无钱治疗;很多人从小孤苦伶仃;很多人身患绝症;也有很多人生活在失败和失意中;也有很多人思想苦闷,选择自杀。我这里并不是在渲染人生的灰暗面,而是希望你们能够明白,我们接受生命的时候,生命就有这一部分。我们不愿意看,就像有的人从厕所旁边过,把鼻子捂住,但是这些东西就是我们人生应该有的,我们早晚都得面对它。

三皈依给我们提供力量,给我们信心,也提供方法。三皈依的三个对象内涵很丰富。第一是佛,佛是觉悟的人,佛的觉悟是普遍、圆满、平等的。有的同学问我,佛是真实存在的吗?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出生,也有老,然后有死。但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生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这个智慧生命,佛教通常称它法身,就是宇宙的法则,不增不减;法呢,是释迦牟尼佛讲出来的宇宙人生的规律、修行的方法和道路;僧是个团队,僧也是个外来语,叫和合众,是出家、持戒、修行的和合众。注意,我们所皈依的僧,这里主要指圣贤僧。我们穿着袈裟受戒,就象征着这个僧团,它是个团队,僧不是某一个人。因此信众给我磕头,我不会认为他是磕头给我一个人,他是磕头给我所代表的这个团队。

佛法僧三宝大概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外在的事相层面,释迦牟尼佛时代,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他讲的法是法宝,他座下的阿罗汉弟子是僧宝。释迦牟尼佛去世以后的今天,佛像代表了佛宝,注意,佛像是个符号,但是它代表了佛宝;佛经代表了法宝;出家持戒的僧团代表了僧宝,这叫住持三宝。这都属于外在的事相。

现在的人通常会怀疑,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外在的东西呀?注意,在佛教这里讲得很清楚,皈依外在三宝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真正地导入到我们自心本具的佛法僧三宝中。自心本具的——我们心性中本有的佛性是佛宝;宇宙万法的规律本来就在我们心中,我们的生命具足这一切,这是法宝;僧是什么呢?僧象征我们生命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也是我们本具的。所以皈依外在三宝的目的,是在于让我们回归到本自具足的自性三宝。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佛讲过,“要以自为洲渚”,这是比喻在海上的岛——洲渚,“要以自为洲渚,莫以他为洲渚”。我们最终要回归到自己,但是当你回归到自己这个“自己”,一定是智慧开发出来了,一个独立而成熟的人格,而不是一个充满苦恼的人格。这是三宝的含义。

皈依以后,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皈依三宝以后,不要再皈依其他的神明。这个意思是说在信仰的路上要专一。你不可能一个时间走两条路,你在一条路上坚持走,这里并没有要否定其他宗教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对其他的宗教不要说它好,也不要说它坏。因为说它坏是不好的,说它好,没有说到点上,他也会不高兴。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平等。这是佛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在宗教的修持上,你要在这条路上坚持走,当你走到某一境界,你自然知道路和路之间的差异,哪一条路好,哪一条路差些,这个自己会知道。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个实践问题。

第二,皈依以后,要懂得保护自己内心三皈依的神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不要用语言和行为亵渎或伤害佛法僧。周围的人如果有,你有能力有影响力,能制止你去制止,没有能力制止,你可以保持沉默、保持中立,不要随声附和。比如在文革中,有人拆佛像,你没有能力制止,你可以在旁边站着,消极地不合作。或者人家让你写篇文章批判佛经,你可以不写。这个意思是要你保护心中一个神圣的角落。其实佛法僧他不在乎,骂他,伤害他,他也不会生气,他是不会受伤害的。但是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伤害了我们自己的心。当我们的心被伤害的时候,以后的路就很难走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皈依以后,我们要按佛的教导去做人做事,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佛所倡导的智慧,然后以佛的方式,为世界为社会增加一点祥和,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你皈依以后,不要只停留在信上,还要学习,要解,要学习佛经,不断地以佛的理念,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学会用佛法的智慧去理解自己生活的遭遇,去指导自己人生的道路。这是皈依以后要注意的。

关于三皈依,通常会有下面几种误解,我一一做解释。第一种是说我信就好,学就好,干嘛非要参加仪式皈依呢?当然你信和学,比不信不学要好,但是如果你能找到出家人,在一个出家人主持下通过一个仪式,把你的信、你的心,表达出来是需要的。这种表达,刚才讲了,实际上是一个启动,一个启动仪式,它也是一种承诺。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这是一个事件,它也是有力量的。它使你未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坚定。有的法师这样打比喻,说你如果没有参加三皈依,就有点像大学的旁听生,你虽然是学,但是最后拿不到毕业证。你介绍说我是北大毕业的,不大对,你只能说我是北大的旁听生,就有这么点的差别。我觉得这个比喻也还可以,既然你有机会,何不登记注册,领到学生证,最后拿毕业证呢?知识分子往往会有这种想法,“干嘛非要……”,“我自己……”,甚至还有人说,我要把好几个宗教的优点搞到一起,我不是更厉害了?这好像是看金庸的小说看多了,里面有练武功的人,这个派、那个派……揉到一起,最后,哇!第一!其实你皈依的是你自己,这恰恰不是皈依,而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妄想。你认为那是长处,其实是一个误区。这是第一种误解。

第二,有的人把皈依当成是出家,遁入空门。我想你们不会有这种误解。皈依也不是加入一个组织,注意啊,没有任何组织上的约束,没有任何人身上的约束,说“你每天必须要到柏林禅寺来一次”,“你每天必须到我门前来报个到”。不是的,皈依是心灵上的,通过仪式表达出来而已。然后你们各奔东西,天涯海角。但是别忘记你的三皈依,让它真正成为你生命中的动力系统,成为你信心的源泉,慢慢地由它得到智慧,这才重要。

然后再有机会,人家让你填表,“信仰”这一栏你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写:佛教。据说在西方,信仰——如果你填“没有”,你找工作都难。因为有信仰的人,他的道德有基础,头上总有一个东西管着他。在这个世间,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有死角,到一个公司打工,管财务,发现公司所有的财务制度其实都有死角,谁一动脑筋,总能钻它的空子。但是对于有信仰的人呢?他头上有佛,或头上有上帝管着他,这样人家也放心。

那天上午李焯芬校长讲得很好,现在在欧洲,学佛是很酷的事。去年我到德国,我接触的都是德国人,跟他们一起打坐。那些学佛打坐的人都是艺术家、心理学家、医生、精神分析师,都是些社会上很主流的,他们觉得学佛很有用,很时尚。跟他们打坐的时候也有小参,每天都有小参,小参就是他们单独来找我。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刚开始在我面前坐下来,我还把他当外国人,时间一长,我都忘记他是什么人了,心心相印,无障碍,因为面临的问题都很接近。有一个学禅的神父,他小参的时候跟我说,我现在最大的苦恼就是找我的人太多,特别忙,我没有时间自己打坐修行。我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我的问题跟你一样,挺有意思的。然后我就劝他“多多保重吧”。他很忙,很多人找他,恰恰跟我一样,被很多人找。有很多人向他倒苦水,倒垃圾,他要消化,要处理。

这是信仰,刚才我打的比喻,我们在人生路上总会产生一些垃圾,这些垃圾倒出去了会污染环境,污染别人,你要是能在自己的心里把它消化掉,转化掉该多好呢?所以信仰就相当于垃圾处理厂,当烦恼生起的时候,我们自己消化它,不把它传递给第二个人。未来某一天,你们做了一个单位的领导,做了一个公司的老板,做了一个单位的负责人的时候,所有那个单位人的心理垃圾也会倒向你,所以你得有强大的垃圾处理厂,都把它们变废为宝,这样多好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规律,就是我们终于找到倒垃圾的地方。我们的生活是这样,我们的心理上是不是这样呢?完全是这样的。真的,其实从一生下来就这样,你情绪和心理上都有垃圾要往周围倒的,往往我们就把这些垃圾传播出去了。传播久了,就变成病毒了,然后给环境造成污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仰、三皈依是个垃圾处理厂,可以变废为宝,可以转化我们的心理垃圾,有利于我们的心理环保,有利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清净。 (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