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四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学佛修行,依当下之目标、见地之偏圆、用功之特色,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者首重出离心之发起,以了生脱死、出离轮回为第一要务,最后回小向大,勤修六度,谓之解脱道,声闻乘修学即属此类。

二者首重慈悲心之发起,以拔苦与乐、救度众生为第一要务,待至三祗果满,圆证三身,谓之菩萨道,大乘菩萨道即属此类。

三者首重实相智之发起,以明心见性、顿证法身为第一要务,然后入廛垂手,圆修六度,谓之祖师道,向上一路的最上乘禅宗即属此类。

此三道,实无高下、优劣之分,只是下手处和修证理路暂时不同而已,最后都必须融法身、般若、解脱之三德秘藏为一体,运悲、智二门为一心,满菩提愿,归于一佛乘。诸修学人,可以依各自的根性、机缘之不同,选择其一门而入,以一门为主,他门为伴,主伴相随,最后归入一真法界。

解脱道和菩萨道之熏修,属“教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属“宗门”。宗门与教下,虽为入道之二门,究其实,却不可分。入宗门之前,先须藉教悟宗,当然离不开教下之思维修;教下之思维修,最后亦须借宗门之钳锤逼拶,消归实相般若。

教下之修行,以离妄证真为理路,以熏习(用清净善法熏习真如,净除现流业识种子)、对治(勤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以对治贪嗔痴等无明烦恼,培养出离心和慈悲心)为方法,以从第六清净意识起思维修为下手处,渐次增进,次第分明,分破我法二执,最后归无所得。

宗门之修行,以即妄证真为理路,以空观智和远离拣择为方法,以离心意识为下手处(如通过参无义味、无理路、无下口处、状如铁馒头之话头,将思维知见逼入死胡同,达于寂照不二),远离文字相和心行相,不立次第,贵图于一念不生处直契圆明不二之清净本心,然后依之起修,以无所求心广修无相六度之称法行,从而圆满菩提。

由于宗门之用功,以离心意识为特征,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修行人无始劫以来养成的强大文字思维习气(此习气,唯汲汲于有理路可思、有知见可晓、有思维之门可入)而言,恰似无门之门、无路之路。古人讲,“宗门之法,状如铁牛之机,无你下口处,无你措足处,无你思拟处,无你凑泊处”,正是此意。大慧宗呆禅师讲:“思量计较、聪明伶俐,于此个门中,一点也用不着。古德有言: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拟议寻思,便落意识。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故知心意识非独障道,亦使得人七颠八倒,作诸不善。”

可见,宗门中的用功方法与教下的思维修,其区别是非常巨大的。教下的方法重在“引导”和“转化”,宗门的方法重在“顿悟”和“逼拶”。这一区别是由它们各自当下的目标和见地的方便究竟决定的。

在目前中国大陆,教界有极少数大德,本来,他们的佛教学问做得非常好,道心也非常坚固,讲法也很有感染力,信众一度对他们都寄于厚望,指望他们能担当起重振汉传佛教之大任。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他们拘于教下之知见,不明白宗门的用功特征,近几年来对禅宗经常妄加指责,进而以“重建汉传佛教修行次第”为己任,对禅宗乃至整个汉传佛教进行了过激的批判。由于他们不识宗门用功之特色,自身被无始劫以来的思维习气所控制,面对宗门离心意识之用功方法,因其思维习气受到了逼拶,觉得无理路、无滋味、不能拟议,便指责宗门没有下手处,没有入门之方便,空对空。殊不知,此心意识不行处、此思维习气找不到答案处,正是分别妄想被剿灭的时候,正是功夫得力的时候。此无理路处、无下手处、不可拟议处,正是入道之门。(《楞严经》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清净自性,非从外得”,张拙秀才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宗门中谓之“无门之门”、“无路之路”,何得执认只有当你的思维习气可得思拟、可得理论、可得分晓处,才认可它是真正的门、真正的路呢?须知,在未证真之前,思维拟议之心可以畅行无阻之处,切不可误认为自己已得大智慧,此正是顺生死流漂泊轮回的时候;对于修道人而言,此障最为微细、最难破除。

总之,无论修何种法门,凡欲趋于向上一路,若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必无彻头之日。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