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1年度第四期 / 就生老病死而建立的修行 |
就生老病死而建立的修行 刘翔 |
佛传中描绘了释迦为王子时出游,见老、病、死者,而后最终出家修行的故事。孩童时的我,完全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却常常以一个和生老病死相关的游戏自娱自乐。我想我之所以成为一个佛教徒,儿时的那个游戏正是冥冥中的因缘吧。 许多年后,我把那个儿时的游戏称为“就生老病死而建立的修行”或者“念老病死”。偶尔和佛友闲谈时提及到,不免有人问那个游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一说也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小时候,常常听到人说“你长得和你爸爸真像啊,和你妈妈真像啊”这样的话,所以每次看到某个小朋友的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时,我就会想“他小时候长得也就和我的这位小伙伴一样吧”、“我的小伙伴30年、60年后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吧”。渐渐地,孩童时代的我,每看到一个人,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观想此人从生到死整个生命之流的一个个画面变化,以及他父亲母亲的模样乃至他爷爷奶奶的模样。在去其他小朋友家时,我更希望他的父母能在家中,因为我可以将他父母真实的面貌和我观想而成的面貌作出对比,那是最有趣不过的事情了。这种内心的小电影就是我儿时的游戏,这个游戏完全是自娱自乐,是一个孩子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个隐秘的游戏在今天的我看来,可以说成是一种修行。 就我的切身体会来说,如果没有一颗童心,刻意地去如此做,大概将永远不得要领,无法进入甚深禅定。甚深禅定在一颗无欲无求的童心下将被触发,这个地方存在用语言的苍白表现力难以描述的细微。如果有人看到这篇文字觉得有趣,想去尝试这个游戏,我想,他若是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一句话,应该会更加得力一些。若是此种修行能有成,诸如般舟三昧等建立在观想力基础上的修行就都比较容易成就了。 修行绝非易事,除非修行者与某种修行法门有着特殊的契合,否则即使很努力而未必成功也是平常的事。一般谈修行,总有一个由不得力到得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总以精进为要。精进修行则会有一个契入三昧的瞬间,那一刹那,却往往是放下一切努力才能够发生。我这里并非提倡不要精进用功,而是试图说明前面提到的“童心”为何物,尽管“放下一切努力”和“童心”从根本上还是有区别,但它们确实存在相似之处。佛陀时代的结夏安居,以九十日为期,佛弟子聚集修行,选择一种契合的法门专心致志地用功,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精进而行,三个月往往能得其效验。不能深入禅定有各种原因:首先是方法不正确,路头不对,则南辕北辙;其次就是不精进,就算佛陀亲自指导,不精进的人也终不能成就;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放下一切努力”。 禅宗寺院的冬季禅七,虽然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然而在禅师的指导下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同修的督促下能精进用功,修行者很容易到达一个临界点,明眼禅师能觉察到这个时机,当机的一棒一喝,无非善巧方便,只是这一微妙 的点拨,就足以引导修行者放下一切执著,水到渠成地从临界点超越,从无住、无相、无念之解脱门,入深禅定。经典中提到十念,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这个“就生老病死而建立的修行”,大抵可归于念身非常与念死。 佛教修行的法门众多,很多法门都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这篇回忆儿时游戏的文章,也是想用亲身的实例与读者朋友分享自己感受到的道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