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二期从清规中看禅寺吃茶的意义与作用(三)
 

从清规中看禅寺吃茶的意义与作用(三)

戒 毓

三、茶禅不二

学佛者追求圣道,为了这一目标,多少人付出艰辛的努力,精勤修行,局外人是难于理解和想象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明白修学的方法,用禅宗的话讲就是一定要有很高见地。如百丈大师对弟子黄檗禅师说:“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受。”(《古尊宿语录》)有了见地以后,那就要强调功夫了。没有功夫就不会有很高见地,而没有正确的见地做引导,亦难有何功夫,其实就是要解行并重、所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行。没有见地,只喊修行,那是盲修瞎练;只说见地,不去实修,那是在说食,不能充饥。所以学佛修行,功夫和见地恰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为了澄清这个理路,禅师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告示大家。

以茶与禅为喻:茶可以说是生活的缩影,用二谛的思想来说,茶属于世俗谛。而禅是不可言说的,但它确实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它是离言绝相、离四句绝百非的,可以说是第一义谛。如果没有第一义谛、没有禅,我们没有办法解脱,更不用说成佛。在佛教中讲二谛圆融、真俗不二,因而禅与茶也就可以结合起来。
僧人把茶供奉给佛菩萨,以表自己的感恩心;以茶来供养客人,以表待客之道,以表佛教提倡的平等心;以茶来滋养色身,辅助修行,以表平常心。茶遍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在茶的基础上融入禅的精神,这不是最好的修行吗?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修行脱离实际,那就无从说起。见地不离功夫,功夫不离见地。如何做到这两者的结合,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以假修真的中道观

寺院中最密集的修行生活体现在禅七。从上文云居山的禅七禅堂作息表可以看出,僧人修行是动静结合的,修行的精进超出常人的想象,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能是打不起精神的。印度的戒律规定出家人过午不食,这种修行方法是不符合中国禅寺的实际的。因此,禅寺通过一套清规,吃茶和点心,以便大众保持充沛的体能,更好地修行。

在平常人的眼里,修行是不吃不喝的,那是一种错误认识。当然出家生活是寻回久已失落的心,背尘合觉,并不是贪图物质的享受。如果色身不存,就没有办法修行,要借我们五蕴假合的色身来修清净法身。如经中讲:“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色身是修行最好的工具。尤其在六道中,只有人才能够修行。佛经中说一切皆空,但如果一味执著于空,那就是堕落断灭;若一味贪著色身,那就是执著常见,都有悖于佛法的精神。所以《中论》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大正藏〉第30册,第33页。)其实中道观就是正确地看待事物,就是离了断常二见。虽说色身有坏灭的一天,但在还没有坏的今天,它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是修行圣道的工具。喝茶不但滋养色身,同时可以提神,利于大众用功办道。

(二)茶禅一味的不二思想

“茶禅一味”的提法最早是出自宋代圆悟克勤禅师的《碧岩录》。这一说法,也不是克勤禅师的独创,其实就是佛教中“不二”思想的显现——这一思想在《维摩诘经》三十二位菩萨的讨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修禅不离吃茶,吃茶即是修行。

还很多人认为,修行就要脱离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和修行没有半点关系。如果这样,赵州和尚就不会叫弟子“吃茶去”了,而虚云老和尚也不会在高旻寺吃茶时开悟了。修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从“吃茶去”公案来看,其中就包括佛法和世俗的礼仪。就上文所述禅寺里茶的三种功用来说,前两种——供佛和请客,好像和佛法的第一义谛没有丝毫关系,那么在清规中对如何站位、如何喝茶等一系列的礼节,为什么规定得那么详细?没有必要吗?不然。中国是礼仪大国,一切事物都有规矩。虽说在空性面前凡圣平等,但是在现实中还是要有尊卑贵贱老幼的区别,因此也要考虑到礼仪等问题,故“第一义谛,不坏世俗谛,佛法不坏世间”。可以说,吃茶这一事,已经把所有的人生道理包含在内,只要我们能吃好这杯茶,就可说是会了生活的艺术,就是最好的修行。禅茶一味,吃茶和参禅不是对立的,能会此,就能充分体会了佛教的不二思想;这同时也是修行的入手处、前往圣道的明灯。

(三)道在日用中的生活禅

“吃茶去”公案产生于唐代的赵州,现在净慧老法师又在赵州提倡生活禅,这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其实,茶和禅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以禅的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透禅机。换言之,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禅的精神?只有通过功夫和见地两者的结合才能做到。

《华严经?净行品》的经文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回归到佛道、利益众生之上。因此修行并非有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方方面面。如马祖道一禅师所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古尊宿语录》)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内心保持平静(无造作、无取舍)、平等(无断常、无凡圣),而不是刻意修行禅法。禅宗很多祖师修道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行持,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谈禅也好,说茶也罢,谈的说的其实并不是具体的禅或茶,但是又没有脱离禅和茶,这样不局限地理解禅和茶会更好。故有人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什么样的人泡出什么样的茶。由此可见,茶和你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茶的基础上融入禅的精神,那才是真正的茶人生活。生活中有禅,才是真正的生活禅。

(四)真俗不二的“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的提法,为当代太虚大师所首创,得到很多大德的呼应,现在更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要清楚,人间佛教不是低俗佛教。佛教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误入歧途,针对“学佛是把幸福寄托在来世,佛教只是为死人超度,为活人祈福”而忽视佛法的内在精神、脱离佛法指导人生的现实功用 ,所以要提倡人间佛教。

佛法在世间,佛陀在人间成佛。在人世间,吃茶待客,处处都能显现佛法礼义圆明的内涵。如果脱离现实,就不明佛法。因此在人世间喝健康的茶,有健康的身体;并用禅的精神、禅的超脱、禅的圆融、禅的自在来处理现实生活的各种问题,就会生活得有价值、有质量、有品味。如果说佛法对现实人生没有益处,那么佛法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佛教的伟大和魅力,就是让大家通过修习佛法,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幸福、美满、和谐。在清规中,我们没有看到修行要脱离现实生活,而恰是在现实生活中修行。

人间佛教是摒弃世俗佛教的:如果内心没有对佛法正道的追求,还是渴望名利的世界,用佛教之名,不行佛教之实,使很多人无法识别,那是欺世。当今的世界,人们面临种种压力,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要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佛法,应用佛法精神来指导生活,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义。不要寄托在来世,不要寄托以山林,就在当下,就在现实,方为真现实。

结 语

很多人为了摆脱烦恼的束缚、追求圣道、得大解脱而进入禅的世界。其实禅并没有时空界限,更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人人可以享受的高级精神营养品,只是太多的人没有静心思惟而已。僧人们安住在禅的世界里,借用茶为媒介,享受着禅的精神。茶本身的魅力不用说,又融入禅的精神,而被称为“茶道”,这使得茶在诸多文化领域里显得独具魅力。

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是期望引领大家享受茶、禅世界的风光,并把茶、禅的精神带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更安详、更和谐。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佛法的无知,以及寺院里一些僧人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教在今天离人们非常遥远。其实佛法并不那么高深,也不玄妙,而是一种生活之道,是艺术的生活。

有人讲21世纪是佛教的世纪,我对此有所保留。我认为21世纪是需要佛法的世纪。现在世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恐怖主义,霸权主义,民族主义,贫富差距,人们缺少安全感,离理想和谐的社会和身心都有距离。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要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也代表了全世界人民追求幸福的声音。因此,我们佛教界也依这个理念去实践,深入地探索佛法内在的精神,以便将佛法的精神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让人人都能享受到佛法的清凉。那就要充分理解禅和茶的精神,体达禅茶一味的境界,真正“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