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二期若欲得解脱 莫在“空门”外(三)
 

若欲得解脱 莫在“空门”外(三)

观行

(接上期)

一、“无生”的酸奶

诸法不生。为什么呢?

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观有果无果门第二》中说:“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

我们都知道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材料做成的,所以,牛奶是因,而酸奶是果,那么,因中有果吗?也就是说,牛奶中有酸奶吗?

如果牛奶当中已经先有酸奶,则酸奶不应生;如果牛奶当中先没有酸奶,则酸奶也不应生;如果说牛奶当中已经先有也先无酸奶,则酸奶还是不应生——酸奶实无有生,为什么呢? 

1. 若“因中先有果”,则果不应生——如果牛奶当中已经先有酸奶,则酸奶不应生。

因为,如果牛奶当中已经先有了酸奶,而还能再生出酸奶,那么,酸奶就是“常”,则牛奶会无穷地产生出酸奶;如果说牛奶中一开始没有酸奶而就能自动生成酸奶的话,那么现在牛奶产生了酸奶之后应该继续不断地产生出酸奶,为什么呢?你说的“牛奶当中常有酸奶”嘛!而且,如果说牛奶当中已经先有酸奶的话,那么,在刚刚挤出的牛奶中应该有酸奶,看得见呀,但事实上,却看不见酸奶。就好像陶土是陶碗的因,如果说因中先有果的话,按理说,在陶土里应该看得见陶碗,但事实上却看不见陶碗。再比如说,蒲草是凉席的因,如果说因中先有果的话,那么,在蒲草里应该看得见凉席,但事实上在一堆蒲草里却看不见凉席,所以说,如果牛奶当中已经先有酸奶,则酸奶不应再生。

可是,或许有人会说:“因中虽然已经先有果了,但是果还未转变出来,所以看不见。”就拿酸奶来说,要是酸奶还未做出来的时候,你说“牛奶中有酸奶,但是酸奶还没有转变出来,所以从牛奶中看不见酸奶”。既然酸奶还没有做成,还只是一碗牛奶在那里,那么,你以什么相状来说明“牛奶中有酸奶”呢——是以酸奶的特征来说明牛奶中有酸奶呢?还是以果汁的相状来说明牛奶中有酸奶呢?但是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牛奶中,既没有酸奶的相状,也没有其果汁的相状,既然在牛奶中都没有其它物质的相状,那牛奶中难道不叫做“没有酸奶”吗?所以你说“如果牛奶当中已经先有了酸奶,而还能再生出酸奶”,是没有道理的。

再说,要是认为牛奶和酸奶各自有自性,认为“牛奶当中已经先有了酸奶,而还能再生出酸奶”的话,那么,牛奶和酸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不成立了。就好比说,“果盘里有水果”,“教室里有黑板”,那么,只能说果盘是水果的住处,而不能说果盘是水果的“因”;只能说教室是黑板存在的地方,而不能说教室是黑板的“因”。而同样的道理,如果说“牛奶当中已经先有了酸奶”,那么,只能说牛奶是酸奶存在的地方,而不能说牛奶是酸奶的因,这样的话,也就不能说“酸奶是牛奶的果”,所以,如果说“牛奶中已经先有酸奶”的话,则牛奶和酸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不成立了。

可是,或许又有人会说:“因中是先有果的,那就好比说,地面本来是有气味的,但是如果不给地面上洒水,则地面上的气味就散发不出来;果也是这样:因中是先有果的,只是说,要有众缘条件才能让它显现出来。所以,酸奶也是一样,牛奶中是有酸奶的,只是酸奶要靠种种因缘条件才能显发出来。”

不,这个道理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你说地面本身有气味,只是靠水才能让它散发出来,换句话说,水只能“显发”出地面本有的气味,而不能让地面“产生”出气味。这就好比一间客厅,本来客厅中已经有了电视机、沙发、茶几、盆景等物体,晚上黑漆漆的,我们是通过灯光才看得见这些东西,灯光所起的作用也只是显照出这些家具,而不是产生出这些家具的原因。所以,你说因中先有果,只是要假借众缘来使“果”显发出来,这是不成立的。你说酸奶是牛奶中本有的,那么,“人工、乳酸菌和适合乳酸菌生长的温度”等众缘就只能是起到灯光的作用,只能照显酸奶,使我们能看得见,而不是起到产生酸奶的作用,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酸奶存在的当下,是不能离开“人工、乳酸菌和适合乳酸菌生长的温度”等众缘的。换句话说,要是没有这些因缘条件,是无法通过牛奶得到酸奶的。
所以,不是“因中先有果而生果”。

2. 若“因中先没有果”,则果也不应生——如果牛奶当中先没有酸奶,则酸奶也不应生。

有人觉得:要是说“因中先有果而能生果”不对的话,那么“因中先无果”,总该能生果吧?

不,这也不对。为什么呢?

这叫“无中生有”,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可以长出第二个头和第三只手,为什么?因为你说“因中无果而可以生果”呗!对方或许会继续说:“陶碗和酸奶是有因缘的,但是‘第二个头’和‘第三只手’是没有因缘的,怎么能产生呢?”

但是你说“因中无果而可以生果”,所以第二个头和第三只手,包括酸奶和陶碗,在“因”中都没有呀:在陶土中找不到陶碗,在石头中也找不到陶碗,那为什么说陶土是陶碗的因,而不说石头是陶碗的因呢?为什么说牛奶是酸奶的因,而不说水是酸奶的因呢?你说牛奶里没有酸奶,那水里也没有酸奶呀,按“因中无果而可以生果”的道理来说,水也应该可以产生酸奶咯?

再说,如果“因中无果而可以生果”的话,那么任何的物体都可以产生其它任何的物体咯?就好比以我们的手指为“因”的话,那么因中没有车辆、饮食,也可以从手指产生出车辆和饮食吗?这样说来的话,酸奶就不只是从牛奶产生了,一切的事物都可以产生酸奶咯?因为一切的事物中没有酸奶,那也可以产生出酸奶嘛!但事实上,众人皆知不可能的。

所以,也不是“因中先无果而生果”。

3. 若“因中先有果也先无果”,果还是不应生——如果牛奶当中已经先有酸奶并且同时先没有酸奶,则酸奶也不应生。

如果说牛奶中已经先有了酸奶,也先同时没有酸奶而可以生酸奶的话,这也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和“没有”的意义是相反的,既然意义相反,那又怎么可能同时共存在一处呢?就如“光明与黑暗”、“苦与乐”、“动与静”、“缚与解”,是不会同时在一处共存的。所以,如果说牛奶当中“已经先有酸奶和先没有酸奶”,酸奶都是不会产生的。再说,上面将“因中先有果而能生果”和“因中先无果而能生果”都予以破斥,现在的“因中先有果也先无果而能生果”的观点,则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个错误,更加是不可能生果的。所以,一切的推求酸奶的实有,了不可得,现在我们应当知道:

酸奶——果,是毕竟不生的。

二、实无“变质”

平时,特别是在夏天,我们将一碗牛奶敞放在桌子上,几天之后,我们知道牛奶已经变质了,而我们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变质了,但牛奶实有“变质”这一说法吗?没有。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说牛奶中的一部分已经变质,变成酸奶了,那这部分就是另一种物质,而不再是牛奶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是酸奶的那部分就没有“变质”一说;而还有一部分没有变坏的,那还是牛奶,所以,也没有“变质”。可是很多人会说:“那还有一种状态呀!那就是——它正在变质。”这句话咋一听,似乎很平常,也会理所当然地接受这个说法,可是细细地推敲下去,这句话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事实上,离开了“已经变质”和“尚未变质”这两种情况,“正在变质”的状态也是没有的。

因为“正在变质”是“半变半未变”的情况,那么,刚才说过,已变的部分是酸奶,是一种新的物质了,新的物质当然就没有“变质”的说法;而未变的部分则还是牛奶,当然也没有“变质”,那么,就没有“正在变质”的说法。

那这碗……是什么?

只能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碗液体,不能喝了,已经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了,而从外表看起来,它还有奶色,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变质的牛奶”。

但是,实无“变质”之理,因为谈到“变质”,总是不能脱离一个主体的,总是要说“谁”在变质,而所谓的那个“谁”,是众缘合会而得以呈现,是空无自性的,刹那不住,所以,没有一个实有且能暂存的“谁”去变质。

四、“无生”的苹果

当我们看见一个苹果,谁都知道它是从土里的苹果种子生长出来的,也知道苹果的产生,是离不开水、阳光、空气、养分、人工等种种因缘条件的(注意:苹果存在的当下,是没有脱离于水、阳光、空气、养分、人工等种种因缘条件的),也认为苹果种子是“因”,苹果是“果”。但同时,执持“诸法有自性”的大问题也产生于此。

前面讨论过:“果”不是由自己凭空产生的,是从“因”而生,那么,因中有果,还是因中无果?这也是前面讨论过的,无论“因中有果”、“因中无果”,还是“因中既有果也无果”,果都是“无生”的。如果坚持地认为现在眼前的这个苹果是从上一代苹果的种子中产生的,那么,上一代的苹果又是从上上代的苹果种子产生的……这样推寻下去是没有尽头的,也就犯了虚妄的“无穷”的过失,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假定、并早已在不断地研究和探寻宇宙中有一个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并相信它是不可再分的,时至今日,结果又怎样呢?找到了吗?有人会说:“呃,现在暂时还没找到,不过以后会找到的。”

永远都找不到一个不待他缘而自生、本有、恒常、独立不变——实有自性的粒子!

佛菩萨早已说明诸法无自性,既然无自性,就不可能是不通过众因缘而能自生、不灭、恒一、主宰,所以,这样的“第一因”就好比是龟毛和兔角一样,但有言说和假名,而无实义——是一定没有的。

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因缘品第一》的一开篇就说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因为诸法缘起,自性无生,既然果的“生相”决定不可得,那么,果——实无有生。不生则不灭。再说,若是有“灭”,则现在哪有什么苹果?但我们现在仍有苹果,所以是不灭。

不灭?那就是“恒常存在”的咯?

不常!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眼见“不常”,就像苹果种子生长成为苹果树的时候,原先那颗苹果种子找不到了,所以是“不常”。又有人说:“既然不常,那就应断咯?”

不断!

为什么呢?世人眼见万物不断,就如同从苹果种子长出树苗,所以“不断”,若是“断”,则苹果树的整个生长过程就不应相续了(可是,也正因为“不断”,果实生长的整个过程是相似相续的,所以众生就会产生“常执”,认为今天的苹果和昨天的一样嘛,没什么改变呀。从这里就能看出众生的心相很粗,所以应当生起谦下心,依佛菩萨的教言如理作意,踏实修行)。这时又有人会说:“要是不断,那世间万物难道是‘一’?”

不一!

为什么呢?世人眼见万物不一,如:种子不是芽,芽不是种子。要是说种子就是芽,芽就是种子的话,那才可以说是“一”,但很明显不是这样的,所以不是“一”。哦,不是“一”,难道是“异”吗?

不异!

为什么呢?世人眼见万物不异,如果是“异”,那为什么会说“苹果树芽”、“苹果树苗”、“苹果树叶”,而不说“葡萄树芽”、“葡萄树苗”、“葡萄树叶”呢?所以“不异”。如果“不异”,那么,果应是从他处“来”的吧?

不来!

为什么呢?世人眼见万物不来,比如苹果种子长出的苹果树苗,不从外来,而且,要是说有“来”,苹果树苗应该从其它地方来,就像鸟儿从别处飞到树上栖息,这叫做“来”,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是“不来”。又有人会说:“要是苹果树苗不从外来,那应该是从种子里出的吧?”

不出!

为什么呢?世人眼见万物不出,如果说有“出”,应该可以看见苹果树苗从种子里出来,就像蛇从蛇洞里钻出来一样,但事实上,剖开种子也找不到苹果树苗,所以是“不出”。

很多人会说:“虽然你用道理这样讲述了‘诸法无生’的道理,但是我们眼见苹果从苹果树上长出呀?而苹果树也是慢慢地从苹果种子长出的,所以,的的确确苹果是从苹果种子里长出来的。”

非也!既然佛说“诸法无生”,那么,事实就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

我们都知道,要想让一颗苹果籽长出苹果树来,需要土壤、水、阳光、空气和人力等种种条件,人们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几个月之后,就可以吃到香甜多汁的苹果了。“嗯,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

是的,的确不是这样。

一般而言,人们都认为苹果的果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是需要那些条件来产生而已,但人们却想象得到:一个摆在你面前的苹果,在它存在的当下,都是没有脱离苹果种子和种种生长的因缘而独立出来并存在的。换句话说,人们对苹果的感觉就像是吹肥皂泡:一个肥皂泡形成的时候,它就脱离了形成泡泡的塑胶圈,轻轻扬扬地向空中飘走了。人们认为苹果也是这样:虽然苹果的呈现,需要土壤、水、阳光、空气和人力等种种条件,但现在摆在面前的是一个个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苹果,而没有了种子和土壤,苹果就是苹果嘛。

那么我想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才把它叫做苹果?当它还是青色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叫它是“苹果”,再往前追溯的话,当花刚落不久,有个豆大的小果出现的话,能叫它是苹果吗?不能,因为它还没有“苹果”应有的形状、色泽、气味等等,所以,整个的生长过程,都只是不同的因缘在呈现,但我们就会在这些不同的缘起上,安立出无数的名言,并妄加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却不知道一切法的“相状”,都是刹那刹那地迁变着,没有任何一法,是有着实有不变的自体性。直到最后,树上结出了许多果实,我们就叫它们是“苹果”,而就连这“果实”,也是我们以自己脑袋里的观念和一系列的定义,安立的假名,却将它执为实有。当一个苹果放在阴凉处,慢慢地变干之后,我们又会说:“苹果变干了,它的果皮都皱了。”诸位!若实有一个“苹果”,那它就会永远是苹果,而不会衰变的。反而,我们眼见它渐渐地干瘪,一般人就执为“苹果在干瘪”,而不知道:它此刻呈现出的形态——干瘪,只不过是令它干瘪的种种因缘的呈现而已——“此果非彼果”。假设说,长在树上的新鲜苹果,有了树木为它提供养分和微风吹拂等因缘,那么,我们就看到了一个个鲜红的苹果吊在树上的画面;而一个干瘪的果子,由于没有了树木为它提供养分,并且受着风吹和日晒等种种因缘,才呈现出如此“干瘪”的相状,所以佛陀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没有任何实有的一法可以迁流变化,而皆是种种不同的因缘呈现出的相状而已,是相似相续的,但众生皆妄执诸法在迁流变化。正如鸠摩罗什大师门下的上首大弟子,素有中国的“解空第一”之称的僧肇大师在《肇论?物不迁论第一》所说:“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有人会说:“你说没有任何实有的一法可以迁流变化,但我亲眼见到果实的产生有‘生、住、灭’这‘三相’:果实产生——‘生’、果实存在——‘住’、果实消失——‘灭’呀!”

关于“生、住、灭”这三相的真实义,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学观品第三》中这样开示道:

“所谓‘三相’:诸法本无,假名‘生’;已有还无,假名‘灭’;不空有法,假名‘住’,是故一切通达,空而不二,名‘世谛相空’,空一谛相故。”

“缘起无自性”、“自性无生”之理,甚深、极甚深;难思,极难思。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