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一期从清规中看禅寺吃茶的意义与作用(二)
 

从清规中看禅寺吃茶的意义与作用(二)

戒 毓

二、从清规中看茶在寺院中的功用

茶具有清火提神、静心轻身的保健作用,早在远古时代,其功效就已被发现,此后又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详细的记载。《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官修《唐本草》中写道:“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喝令人少睡……苦茶下气,消宿食。”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也谈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可见,作为日常养身保健的饮品,茶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结合是极其自然的事。由于吃茶有利于修行,它亦成为寺院每天不可缺少的饮品。唐封演《封氏见闻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见,民间的饮茶风俗源出于僧人的坐禅饮茶助修。吃茶有助修行,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吃茶,故清规中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

多田侑史《数寄:日本茶道的世界》(台北稻乡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曾说到佛教中茶的功用性质,共有三种:一、宗教性祀礼仪之茶;二、寺院、僧侣间内外接待礼仪之茶;三、为解大众之饥渴所施之茶。虽然说佛教的概念比禅宽泛得多,但是在诸清规中确实可以看出禅寺中的茶有这三种功用。藉由这三种功用,我们可大致了解禅寺的吃茶制度。

(一)茶是禅寺中最好的供品。

佛寺每天要向佛菩萨上供,是离不开茶的,佛前必须有三杯茶。同时佛门中有十种最好的供品,其中就有茶,且还居于首位。十大供品,是指茶、食、宝(珠宝)、珠(念珠)、衣(袈裟)、香、花、灯、渡(水)、果,在福建等传统佛教保留比较完整的地方,现还经常举行这种“十供”的大型佛事,仪轨还留存在民间。寺院普遍举行的瑜伽焰口中也有这样的经文。每届初一、十五及佛诞日,寺院会举行上供仪式,僧众所唱的香赞《虔诚》有“蒙山雀舌茶奉献”句,“蒙山雀舌”是指今四川雅安的蒙山茶,在宋代为宫廷贡品;以最好的茶来供养三宝,以表僧人内心对三宝的虔诚。可以看出,茶被尊为供佛的至品。

(二)茶是禅寺中最好的待客品。

《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详细说明了方丈和尚请大众吃茶的规矩:

凡方丈请斋(或请茶),堂中首众,预表堂云:“日方丈和尚请斋(或请茶),诸师各具威仪。外诸寮执事,集至客堂,候侍者请会齐。”堂师照执次序,同上方丈排立,住持临座。维那云:“众师顶礼和尚。”毕,分次序座。各具威仪,勿得言语。杯盘碗箸,不得作声。斋毕(或茶毕),若住持有说,听毕,一齐起立出位,向上排立。那云:“众师礼谢和尚。”礼毕,各回本处。又两序,为内外纲维。大众领袖,互相体重,纲领振矣。凡结制、解制、冬至、除夕、元旦等大节,住持当请方丈斋,及犒劳两序,新旧茶汤,点果五色。……

方丈请斋请茶,事非一端,此只言节序,普请序执之规也。或新安单,或新请执,或别有事,均有斋茶之设。大约住持之待众也,慎以择之,诚以推之。各执之匡主也。忠以襄之,和以商之,即有意见不同,总以理长则就,唯冀利益于常住而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逢寺院有大的节日,寺院住持为了犒劳大众、团结上下、和谐寺院生活,会请大众吃斋或者吃茶。

同时僧众还经常受各处的宴请喝茶,为了不失礼数,也定下规约。如《禅苑清规》规定知客的职责:“官员、檀越、尊宿及诸方名德之人入院,先令行者告报堂头(方丈和尚),然后知客引上,并照管人客,安下去处。如寻常人客,只就客位茶汤。”可见,在寺院里以茶待客是非常平常的事。除了客堂里的知客师,丈室里的侍者师也要负责以茶来招待大家。《禅苑清规》中的“侍者文”规定:“煎点茶汤,各依时节;往还来宾,咸得欢心……内外侍者,虽为分司列职,常须合同,供给茶汤,勿分彼此。如夜间珍重,粥前问讯,即当禀问来日或今日有煎茶汤及处置之事。”

《禅苑清规》中的“赴茶汤”还规定:

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既受请已,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板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皇错乱。如赴堂头茶汤,大众集,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俨然叉手,朝揖主人。……

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一作呷)作声。取放盏橐(托),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左手请茶药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茶罢离位,安祥下足问讯讫,随大众出。……

可以看出,僧人受他人之请吃茶时,也有一套很严格的规矩,既不失出家人的本色,也随顺世间的礼俗,修行和生活并不矛盾。可惜这些礼仪现只保留在极少数寺院,普遍已经看不到了。笔者曾经接触过日本茶道,其吃茶仪式多为“禅苑清规”的体现,也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每逢正月初一、元宵节、中秋节、除夕夜,寺院都会举行“普茶”,这些仪式在清规中都有规定。可以说,茶是寺院中最好的待客之物。

(三)茶是禅寺中最好的饮用品。

修行没有身体便无从说起,但是也不能过分迷恋色身。出家僧众严格要求不能有个人主义,甚至是佛、方丈也不能例外,只有依清规戒律、佛教教义来办事,即所谓“依法不依人”。每年冬季禅七的开头,维那师或者是堂头和尚、班首师父一再要强调的,就是依规矩办事。佛教认为,人最大的烦恼就是有自我的存在,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能主宰我们的神我。一切事物生起和消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原因的。修行首要的就是打破自我,因此禅寺的很多清规是本着这种思想而定。吃只有在五观堂和禅堂内与大家一起吃,住也没有个人的空间,而是睡广单(通铺)。虽说这个色身是假的,但是要借假修真,所以禅寺里有严格规定,常住每天要供养在禅堂用功的师父,一天之中要“三茶(每天要喝三次茶)四饭(一次不能吃得太饱,不利禅坐)两点心(其中包括水)”,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吃饭或被认为是疗饥疮,所以晚餐在寺院里叫做“药食”。一天多次吃喝不是出于对衣食的追求,而是滋养色身的必要。冬季每天早晨要吃姜片和开水,夏季早晨要吃盐开水,这些都有利于养身,以助修行。不然一所大寺常住僧众百余人,没有考虑到僧众的健康,大众师父们是无法安心修行的。

寺院的理念就是大众好好用功办道,不要分心,故丛林里有这么一句话:“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常住师父只管修行,除了修行就是修行,没有任何事可以打他们的闲岔。为了贯彻这种精神,清规中规定寺院的各个执事要负责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高旻寺四寮规约》中有关“茶头”一职:“茶头之难当,如黄连之难吃无二也。水开不足者不如人意,要开水只有热水又不如人意,要热水不烫者不如人意……烧茶,要用茶水以前即烧,不用时不烧。”(《客堂规约》,南华寺印本,第44页。)规定非常详细,可见茶头不好当,责任重大,没有护持奉献的精神是办不到的。在这一群执事当中,开悟者很多,有名的“沩山典座,雪峰饭头”就是干这些苦役出身,六祖也是如此。

在禅寺每天的坐禅中,吃茶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云居仪规》中说在早四支香、午板香、养息香等最重要的打坐中,必须要吃茶。就拿午板香来说,由于刚吃过午饭,大众容易犯困,所以必须要吃茶来提神。

……挂二板一钟,吃二板茶,散香师卓过散香,将散香四六分拿好,靠在佛前香炉西边,上拿杯篮子进堂。先散香桌上(放)五个杯子,和尚(方丈)的茶水用小盘托,有悦众送。如果和尚不在堂,只散三个杯子。次由西顺序散,脚站丁字步,右手拿杯篮,走三块砖。接杯人,用右手接茶,如要半杯,或多或少即抬杯轻碰下壶嘴即可。双手托杯,双龙吸珠式,搁在两脚上。散毕提壶,走三块砖。凡做公事,都要卷袖子,倒好后,水壶放香桌对面二块白砖中间。接茶人用右手接茶,左手吃茶,须一次吃完才放下。双手托杯龙吸珠式,置于双腿上。散香师倒第二巡茶,慢慢走,有人再要,伸手就斟。当值师有倒第三巡,茶壶放中间。杯篮子东边紧靠杯篮,茶吃毕,大众师将杯子放于第二块砖缝上,听维那师卓杯子。散香师先收香桌上杯子,放杯篮子内,后由西顺序将杯子收起来。收杯时,长褂向左撩起,脚站丁字步,当执师拿手巾抹香桌水后,收东边杯子。……(《云居仪规》,第134页。)

这是禅寺喝茶的一般仪式。这种仪式,大家训练有素,同时还要求在喝茶时不要忘记本参话头。为了让大家对禅堂的喝茶以至禅寺生活有更好的了解,仍举云居山寺院禅七期间的作息为例,如下表:

(禅堂)七期每支香行坐时间表

早四点一刻起床 止静开静时间 备注
早课香 五点半止静六点一刻开静 闻梆声过早堂
早板香 七点三刻止静八点三刻开静 行大行 二板开示
早四支相 九点一刻止静十点开静 站板开示 开静吃点心
早六支香 十点半止静十一点开静 闻梆声开静 过午堂
午板香 十二点一刻止静一点一刻开静 行大行 二板吃茶 静中警策 开静吃汤
午四支香 二点止静二点三刻开静 站板开示 开静吃点心
晚课香 三点一刻止静四点开静 站板开示 开静后养息
养息香 六点止静七点半开静 五点半起香 二板吃茶 开静吃包子
晚四支香 八点一刻止静九点开静 站板警策开示 开静吃茶 开大静
晚六支相 九点半止静十点半开静 站板开示 静中警策 开静吃豆浆
晚八支香 十一点止静十一二十分钟开静 站板开示 开静吃水果
晚十支香 十一点三刻开静行坐二十五分钟 听三板开静 放养息

(《云居仪规》,第185页)

从云居山真如寺的一天作息可以看到,除了静坐的时间之外,大众全部要在禅堂内跟着圈子,跑香行禅,班首讲开示,大众听闻佛法。时间安排得如此紧迫,打坐时又不能睡觉(如若睡觉就会有监香师父来打香板),没有足够的营养是不够的;同时打坐也容易上火,必须要多喝水,不然十个禅七两个多月的时间,体能也是不足以坚持下来的。因此吃茶是每个大众所必需的。这些规定有其科学性,同时又是很好的养身方法。这些方便的设置,值得我们去品味寻思。(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