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一期永嘉大师说境界
 

永嘉大师说境界

明一

我们刻苦修行佛法,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修行程度,只能用佛经或者开了悟的祖师的话来评判。因为佛法就像一个大圆月,佛陀理解的这个圆月就写在佛经上面了,而开悟祖师理解的这个圆月就写在祖语里面。当然更多的是一般法师所告诉我们的——他理解的佛法圆月。

为什么要变得这么麻烦呢?因为时代不同,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活习惯、生活条件等等改变很大。佛陀时期,佛陀用当时最贴切的语言来说,当时的人们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当时出生在佛陀的身边,所谓值佛出世,那是我们命好,很容易就得到最容易理解的佛法,但是这样的人有几个呢?真的是太少太少。

那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印度,而今语言、环境、条件、事件……甚至气温都已经完全不同,这些不同,都会造成说法的人采取的方式发生变化。不要说当时的语言环境了,佛陀说法,所谓十二部经中,就光是譬喻,我们就因为没有经验而很难理解。所以,我们现在看起佛经来,会有重重的困难。

同样,距离我们有一千多年的祖师们的言辞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他们的言说是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一切典故、说法以及比喻等与我们比较接近,所以,他们的指月就能让我们比较容易接受。但毕竟不是佛陀本人所说,他们对圆月的阐释就有待考证。

好在祖师们也不孤独,代代有人对他们进行评价,而且参与评价的很多人也是开了悟的。所以,我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寻找与自己有缘分的祖师,看他们的语录,按照他们的教诲去做。当然,现代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也在不停地为我们阐释着佛陀的经典,生发很多新的见解与认识,供我们参考选择。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古德传灯,历代授受”。不管如何,我们自己心中应该有一盏明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自己经过七年来的体验,心中也确立了一盏明灯,那就是永嘉大师给我们留下的这面“空”镜,对照这面“空”镜,就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下面这段是永嘉大师对于声闻缘觉境界的描述:“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因为,声闻缘觉是真正证到“空”性的人,他们是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对比我们自己,一看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接着,永嘉大师又把菩萨的境界描述出来了:“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菩萨证到了“空”性,但是不迷惑于“空”境,所谓“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维摩诘所说经》),为度众生不入涅槃。

最后,永嘉大师还把佛的境界描述出来了:“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
菩萨觉行圆满便可称为佛,所谓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金刚经》]。

延伸阅读:

【永嘉大师】

据《六祖坛经》和《传灯录》记载,永嘉大师(665-713),俗姓戴,温州永嘉人。出家后即留心于经论,尤其精于天台止观法门,可以称得上是教观双美的大师。六祖的弟子玄策禅师来访,鼓励大师往曹溪向六祖参学、印证所得。永嘉大师到曹溪后,在与六祖简短的几句对答中,即得到印可,当下就转身要回返温州,经劝留后才随顺住了一晚。所以永嘉大师以其颖悟之资而有“一宿觉”的美名。后于永嘉一地弘化,著有《永嘉集》和《证道歌》,收录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卷中。(摘自《与祖师同行》,明一著,明睿编,三联书店2011年1月版,29.80元。)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