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1年度第一期 / 临济寺有明长老印象 |
临济寺有明长老印象 湛 悦 |
九五高寿的宗门耆德、正定临济祖庭方丈有明长老示寂已二十余日,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关于老人的点滴。师友时有提及,图文或常触目……这些点滴、片段,如同虚空中幻化的浮云,漂浮、游动,因风成象,以致颇有难以释怀之感。作为志趣宗乘的末学,对这位驻锡祖庭二十余载的禅门本色老衲,似乎有些不能已于言的况味。 浮现在脑海中的有老,是特别的静,特别的朴实,特别的亲切。 静是因为老人说话的声音很小,语速很慢,而且说话时似乎有种若有若无的拘谨乃至腼腆,这可能是生性。但老人的静,是那种宗门老参的寂然。那是数十年沧桑的洗礼,更是无间断心地的锤炼。有老出生于1917年,8岁就出家了,而后在五台山广济茅蓬、河南太白山及湖北、浙江、北京等地参学。数十年风雨,多少历史社会变迁。老人也曾在医院工作,并回原籍种地,而后住持祖庭,直至示寂。这种沧桑的洗礼,非一般人的精神所能承受。而在这种洗礼中保持道心如初,并以弘扬祖道为任,倘若没有心地的见地、功夫做支撑,那是断然不可能的。老人的静是那种秋后晴空的朗然,云淡风清,光风霁月。这种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却很难测知。 朴实是老人给很多人的感受,衣着朴素,说话实在。除了修行人独有的气质与神韵,在普通人的眼中,老人与乡村间的老汉似乎很难看出外观的差别。但这种朴实给人泥土与大地一般的踏实感。承载这种朴实的仍然是心地,不过那是已经发明的心地,无所不载,无所不包,透露着慈悲、智慧,透露着空明、温暖、信赖和内外的美。 而亲切则是一个禅者的亲和力的展现。有老很容易见,几乎什么人都会去见,见了面很多话都说,可能见面的人都不觉得有陌生或拘束的感觉,而是一种对长辈的信赖和依靠。如果没有真正断除烦恼,如果没有拆毁人我的藩篱,能够让四方的来者都有如沐春风之感,并能随方就圆给予点拨,谈何容易。 作为临济祖庭的方丈,作为临济宗的嗣法传人,作为毕生矢志宗门的禅门耆德,如果不去探究老人心地的见地与功夫,很难窥知老人的内在,但这是不容易的。笔者有幸与老人有数面之缘,并曾请益,也从同道或文字中略知一些。老人身上闪烁的光芒,足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教益。 毫无疑问,老辈人矢志向道,不为世间一切所动的精神,吃苦耐劳乃至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是我们今天的人所缺乏而尤其需要具备的。 从老人的长期教导看,老人是参究的路数。老人对很多人讲要破“识身(神)”,破了“识身”才能显露“法身”,这种对参究的开示、对破参的强调是明清以来禅宗的正统,也是禅宗的命脉。有老是本焕老和尚的法子,本老同接了虚云老和尚的法脉(本老同时还接了五台山广济茅蓬广慧老和尚的法脉,也属临济宗)而虚老是参话头开悟的。这是宋后临济宗尤其是杨岐派的宗风。 同时,老人对《楞严经》、《金刚经》很强调,鼓励学人读经。这也是禅宗正脉。因晚近以来法门式微,野狐遍地,禅宗被人误解极深。其中很突出的一条,就是不依教理。初祖达摩在《二入四行观》中就以“藉教悟宗”作为对“理入”的界定,也是开宗明义之旨。而《楞伽》、《金刚》、《楞严》、《维摩》乃至《华严》、《圆觉》作为印心经典,以及古今禅宗大德精通教理乃至“藉教悟宗”的例证,都说明了禅宗的悟与教是不能分开的。 时丁末法,邪见炽盛。老人宗依传统,在慈和的外表下,时或显露出承续自临济义玄祖师的高峻与犀利。这类的故事很多,但会心只能靠识者了。 与此同时,老人的禅机似乎没有“搞怪”的成分,纯出于本色、自然,这就更难得,也更显现出禅修的精纯。 浅薄末学,无由察知老人涯岸。聊以管窥蠡测之见,咄咄饶舌。彰显老人之德乎?净地著秽乎?祈老人于寂光中鉴之!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