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1年度第一期佛教如实修行法(一)
 

佛教如实修行法(一)

北鱼辑录

在《大乘入楞伽经》中佛说:“一切二乘及诸菩萨,有二种宗法相。何等为二?谓宗趣法相,言说法相。宗趣法相者,谓自所证殊胜之相。离于文字语言分别,入无漏界成自地行。超过一切不正思觉,伏魔外道,生智慧光。是名宗趣法相。言说法相者,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于一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众生心,令入此法。是名言说法相。”(《大乘入楞伽经》卷四)并说:“宗趣与言说,自证及教法。”又说:“三世如来有二种法,谓言说法及如实法。言说法者,谓随众生心,为说种种诸方便教。如实法者,谓修行者于心所现,离诸分别。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于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是名如实法。”(同上卷四)并说:“教法示凡夫,实为修行者。”真正的修行者,不可不知如此自证之法,不可不修如此如实之法。

一、《大乘入楞伽经》如实修行四种法及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

在《大乘入楞伽经》中,大慧菩萨请佛为诸菩萨说如实修行法。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著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恶习为其因故。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大慧!是名菩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同上卷二)

凡夫虚妄执著,外求种种色境,便生分别心。如实修行者,“离心、意、意识,转身便得圣种类身。”自证圣智所行,“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譬如明镜随缘得见一切色相”,不生有无心,不生分别心。

在《大乘入楞伽经》中,佛陀还告诉大慧“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亦是自证圣智所行境界。

佛言:“大慧!五法自性诸识无我,所谓名、相、分别、正智、如如。若修行者观察此法,入于如来自证境界,远离常断有无等见,得现法乐甚深三昧。大慧!凡愚不了五法自性诸识无我,于心所现见有外物而起分别,非诸圣人。”大慧白言:“云何不了而起分别?”佛言:“大慧,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随流动见种种相,计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贪嗔痴,造作诸业,如蚕作茧,妄想自缠,堕于诸趣生死大海,如汲水轮循环不绝。不知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见,妄分别起,离能所取及生、住、灭。谓从自在、时节、微尘、胜性而生,随名相流。大慧,此中相者,谓眼识所见,名之为色,耳、鼻、舌、身、意识得者,名之为声、香、味、触、法,如是等我说为相。分别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谓以象、马、车、步、男、女等名而显其相。此事如是,决定不异,是名分别。正智者,谓观名相互为其客,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堕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已,得无照现境,升欢喜地,离外道恶趣,入出世法。法相淳熟,知一切法犹如幻等,证自圣智所行之法,离臆度见,如是次第乃至法云。至法云已,三昧诸力自在神通,开敷满足成于如来。(同上卷五)

“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计性;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大慧,于自心所现生执著时,有八种分别起。此差别相皆是不实,惟妄计性。”

“大慧,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证圣智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中。复次大慧,五法者,所谓相、名、分别、如如、正智。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别。彼名彼相毕竟无有,但是妄心展转分别,如是观察乃至觉灭,是名如如。大慧,真实决定究竟根本自性可得,是如如相。我及诸佛随顺证入,如其实相开示演说。若能于此随顺悟解,离断离常,不生分别入自证处,出于外道二乘境界,是名正智。大慧,此五种法,三性、八识及二无我,一切佛法普皆摄尽。”(同上卷五)

“此观察五法皆是如实所见,非是闻思所知,非是言语所说,非是臆度思量。如佛所说: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同上卷五)

“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同上卷三)

二、《楞严经》之无上乘妙修行路以及修行三摩提的三种渐次:

在《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佛陀还说: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楞严经》卷一)

若修如实法,首先要明白二种根本,何者为觉知心,何者为攀缘心,何者为元清净体,何者为生死根本。“识精元明,能生诸缘”,众生依缘则枉入诸趣。“缘所遗者”,正是众生无始来遗忘的本明元觉。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同上卷四)

如实修行者必须以妙明合如来藏,变“背觉合尘”为“灭尘合觉”,方可发“真如妙觉明性”。

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同上卷四)

首先要见到何为生灭,何为不生灭。依不生灭圆湛性旋其虚妄生灭,即可灭尘合觉,伏还元觉。以“元明觉无生灭性”作为修行的基础,即可圆成果地修证。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同上卷四)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同上卷四)

修行者首先可从六根中选择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此时本明不可再向外去追循根尘,不可再起知见,单是依根发明,即可互用六根。“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同上卷四)

离弃忽生忽灭的妄尘,守住不生不灭的觉性,觉性之光现前,根、尘、识应时即可销落,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即刻化为无上觉知。

在《楞严经》中佛陀还宣说了修证“三摩提”的三种渐次。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何为助因?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何为正性?

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何为现业?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同上卷八)

不缘六尘,不行六根,反流自归,以觉照觉,如悬明月。以如此状态为根基渐渐修行,即可随行证入。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