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0年度第六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最近在整理《佛印了元禅师语录》的时候,读到一则史料:

高丽(今朝鲜半岛)僧统(僧官名)义天,航海至明州。传云:义天弃王者位出家,上疏乞遍历丛林,问法受道。有诏(皇上诏命)朝奉郎(官名)杨杰次公馆伴(陪同外族宾客人士的官员。此指以馆伴官员的身份陪伴),所经吴中诸刹,皆迎饯如王臣礼(都按照对待王臣的礼节来隆重接待义天和尚)。至金山,元(佛印了元禅师)床坐,纳其大展(接受义天和尚的大礼拜)。次公(杨杰)惊问故,元曰:“义天亦异国僧耳。僧至丛林,规绳(此指丛林的规矩)如是,不可易(改变)也。众姓出家,同名释子,自非买崔卢(本不是为了要得到地位权贵。崔卢,地位高显之豪门大姓)、以门阀相高(以出身地位而自矜伐),安问贵种(岂管他出身地位之高低贵贱)?”次公曰:“卑之,少徇时宜,求异诸方,亦岂觉老心哉(你这样故意压低他,不随时宜,以显示自己与诸方之不同,难道这是你的真实用意吗?觉老,佛印禅师之字)?”元曰:“不然。屈道随俗(不尊重丛林之道法,随顺俗礼),诸方先失一只眼,何以示华夏师法乎(诸方大德这样做,已经先自丢掉了丛林法度,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人家来华本来是想参学受法的,这样一来,我们又如何向人家展示我们中华的师法制度呢)?”朝廷闻之,以元为知大体。(《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九)

佛印了元和尚不徇俗情、坚持衲僧本色、维护丛林规制的做法,令人赞叹。反观当今丛林,真是“禅林秋晚,宗门寥落”,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大多数人都忘记了这些礼数,不由人不生感慨:丛林之师法,堕地久矣!

一方面,不少出家人为了结交权贵,不顾自己“人天师表”的身份,唯达官贵人之马首是瞻,不惜屈尊,随叫随到,并以经常出入豪门和世俗社交场所为荣。这种贱卖佛法、以佛法当人情的做法,无论是对出家人还是对在家人来说,都没有好处。在家人亲近、恭敬出家人,看中的是出家人身上超凡脱俗的山林气,如果出家人的表现跟世间人一样俗不可耐,时间一久,必会遭到在家人的讥笑和轻视。而在家人一旦对出家人产生了轻慢的心理,对他日后的进一步接受佛法和修行来说,也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不少在家众受社会流俗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我慢的习气比较深厚,加上不明白师法之道,所以,在亲近出家人的时候,总是希望出家人能围着自己转,以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礼节来招待自己。这一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内心就会产生怨恨,全然忘记了当初来寺院时的真实发心。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出家人都会因为不得已而随顺俗情,时间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媚俗的习气。在家信众,不论地位高低,既是发心学佛,当以师法之礼行事为是,不可将俗情顿在心中。自古以来,凡是那些有成就的大居士,如裴休、苏东坡、张商英、黄庭坚、杨大年等,无不放下架子,以至诚之心亲近善士,他们的参学作风值得后人学习。

丛林之参访,主客之间,强调以道相见,决不拿佛法当人情。当年,燕、赵二王亲近赵州和尚的时候,赵州和尚就是这样做的:

师(赵州和尚)因在室坐禅次,主事报大王来礼拜。大王礼拜了,左右问:“大王来,为什么不起?”师云:“你不会。老僧者(这)里,下等人来,出三门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不可唤大王作中等、下等人也,恐屈大王。”大王欢喜,再三请入内供养。

赵州和尚的禅风,“以本分事接人”而著称。他接引燕、赵二王的态度,不亢不卑,千百年来为天下衲子所称道。

既是道场,当以“道风”、“道味”来吸引人。道风愈纯正、道味愈浓厚,对世人的吸引力也愈强烈、愈持久。当年,宣化上人在美国万佛城弘化的时候,他靠的是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洋弟子来座下皈依的呢?就是靠他那种坚持戒律清规、坚持真修实证的做法,以及以苦行自居、绝不屈道随俗的古倔劲头!出家人如果不能安住修道、弘道之本分,不注意内德的修养,一味幻想通过曲顺人情、结交权贵来扩大自己的声名和影响,其最终结果,必定是自取其辱。古人言,“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良有以也!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