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0年度第五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寺院,不仅是出家人生活和修行的场所,也是出家人住持正法和传播佛法的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不少寺院,已经蜕变成仅仅是出家人的生活场所,或者是仅仅供游客求神拜佛许愿进香的场所,而其“住持正法、传播佛法”的功能日渐湮没。

目前,在大陆汉传佛教寺院,有两个误区值得我们警觉:

一是方丈和尚只顾盲目地追求前来座下皈依的在家信众的数量,却不注意为他们提供后继的引导和培养,只播种、不管理。

二是片面地强调信众财施和护持僧团的功德,却忽视了僧团应为信众提供法施的责任和义务。

这两个误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其结果必然是信众与寺院的关系日渐疏淡,僧团在社会上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这是佛教走向衰败的一种表现。

信众对寺院僧团的供养和护持,与寺院僧团为信众提供修行指导和法的服务,这两者应当是良性互动的。一个寺院或僧团,如果能够尽己所能,经常为信众提供修行的指导和服务,不言而喻,信众对僧团的供养和护持力度也将增大,信众与僧团的关系也将变得密切,寺院和僧团的发展前景必将广阔。

在这方面,赵州柏林禅寺和黄梅四祖正觉禅寺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无论在道风建设、僧材培养,还是在佛教文化传播和弘法利生等方面,柏林禅寺和四祖寺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南北辉映”的局面,这跟净慧老和尚一以贯之地秉承“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以及“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有直接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柏林禅寺的恢复重建工作刚刚起步,其物质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但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净慧老和尚却坚持创造条件,每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冬季禅七、石家庄周末佛法讲座等弘法活动,从来没有间断过。后来,又增加了“生活禅加油站”、“生活禅高级研修班”、“佛法下乡”、“五一共修”、“十一共修”、“周末禅修”等多种活动形式。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信众的修学水平,同时也加深了信众与柏林禅寺的关系。

在本刊今年的第一期、第二期“编者小语”中,作者曾经提到过,受人口控制的影响,中国大陆的出家人数将日渐减少,在家信众人数将日趋增多,而大陆汉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又极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居士微型共修团体的辐射和纽带作用,将成为新时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一大特色。目前,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一些大都市里,自发组成的居士微型共修团体已经不少了。客观上,它们与传统寺院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格局,为中国佛教的振兴和发展注入一种新的活力。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寺院僧团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自觉走出上述两个误区,主动承担起“住持正法、传播佛法”的使命,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好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在这里,不应当把居士微型共修团体看成是僧团的竞争者,而应当看成是僧团的延伸,看成是僧团伸向社会大众的触角。在这个过程中,出家人既要维护好寺院“正法城”的角色,扮好出家人“人天导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摄受、引导居士共修团体的健康发展。

为了做到这一点,寺院可以针对居士微型共修团体的性质、特征,经常在当地举办一些“居士骨干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信仰水平、佛学水平和管理组织能力,并针对共修团体可能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做出前瞻性的对策和防预,同时,尽可能地为居士共修团体提供亲近出家人和集体参学的机会。这样,就可以慢慢形成一种“以出家人为导师、以在家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传统寺院的新都市修学团体,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将佛法从山林导入社会,从僧团导入大众。这不仅是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共处的需要。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