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10年度第四期 / 《赵州禅茶颂》浅释(四) |
《赵州禅茶颂》浅释(四) 宗 舜 |
(2009年7月20日 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了解前面的内容,我们就慢慢地契入老和尚对于禅茶的理解了。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这两句不用做更多解释,因为每个参禅的出家人,对禅茶有过一定的接触,都会有亲切的感受。整个虚空就像一个玉盏,里面盛满甘露;行云流水就是我们的参学生涯。老和尚用非常美的语言阐释出本色衲僧所独具的行云流水般自在无碍的禅境。 下面就出现了很关键的八个字: “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 正、清、和、雅四气,喜、舍、慈、悲四朵花,提出了老和尚对禅茶的一种认识。我们前面说“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这是禅人质朴的境界。老和尚的态度是,这样行云流水般的生涯,需要用一种自在随缘的姿态来对待。他说: “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如果刻意去品尝茶的滋味,就感觉茶味淡薄。不是茶本身淡薄,是因为刻意,是因为执著,是因为我们心有挂碍。这时这个茶即便是至好的美味,喝起来也不觉得如何美妙。 但是如果我们随缘,随各种因缘来喝这碗茶,会感觉到真是无上妙味、甘露醍醐。我们昨晚在老和尚的会客室里聊了一会儿,有位居士就讲,追求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他最大的目标。老和尚很感慨地说,唉,他这个目标就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是啊,我们人生哪有一个没有遗憾啊?连佛都不例外。佛也要受人诽谤,有人把木盆扣在肚子上,假扮说怀了佛的孩子,不如意吧?佛的亲族释迦族遭到屠杀,他没有办法救,不如意吧?佛的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怎么死的呢?被一群外道拿砖头瓦块砸死的。众人看到他说,这是佛最厉害的弟子、上座部弟子,砸死他我们可以扬名立腕。目犍连尊者遍体是伤,挣扎着回到僧房。见到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问他:“你不是神通第一吗?你的神通哪去了?怎么会被人打成这样呢?”目犍连尊者说:“我被打的时候,神通两个字都不知道是怎么写的了。”不如意吧? 你看以佛的圆满福德,以目犍连尊者的智慧神通,尚且不能如意,不能事事无憾,何况一个凡庸之人,想要做到没有遗憾,这样的人生,确实是一个负累,因为抱着这样的心,处处斤斤计较,追求完美,处处去追求所谓的极致,已经跟随缘背离太远了。 所以老和尚说“随缘得处佳”,暗含着不仅是茶理,更含着禅理,生活的哲理。 我们就从肤浅的角度来看,在你肚子饿的时候,吃个馒头觉得很满足,但是在你吃饱以后,哪怕让你再吃半个,都会不堪重负——馒头本身的性质没有变化, 你吃的前三个馒头跟这第四个馒头的面粉、蒸制工艺、味道完全没有差别,而你的需求变化了。唯有随缘对待,逢茶喝茶,遇饭吃饭,困了睡觉,寒冷穿衣,这样才是真正云水自在的生活,才是一个禅人的境界。 否则,就是天天给你最好的茶品饮,给你最好的美食,都会变成负担。所以老和尚讲的“随缘”两字深可玩味。 那么,随缘是不是真的没有原则、没有标准?可能有人会说,法师您既然说了随缘嘛,我本来挺想供养你一些好茶,那就给你次的好了。不是的,好茶和次茶确实是有区别。好,刚才敢笑我的,我就吓唬吓唬你们,我是有分别没错,如果你们把预备送我的好茶换成次茶,你也有分别心,你也比我高明不到哪儿去。不要笑我,不笑的同学还有一点禅意,笑我的人跟我的境界差不太远。 我们说的是一个非常真切的道理,因为任何东西都有美丑、真假、善恶之别,无念、无别,只是说我们对境界没有分别执著的心的状态,并非境界本身没有美丑,所以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七宝池、八功德水,道路两旁的树木珍宝围绕,为什么不说堆的都是建筑垃圾呢?说佛都无分别了,还要讲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不是佛也挺执著吗?不是这样的,黄金本身在佛的眼里,跟土木平等,是因为他的心平等。如果事物本身无差别,那佛不用吃饭,天天吃沙子就好了。佛还是吃饭喝牛奶,受大家的供养,这些和我们常人没有两样。品质有精粗美丑,对待它却看你的心能不能平常。 禅宗有许多吃茶的公案,其中讲到一位禅师非常有意思,皇帝请他去吃茶,他是一个老修行,根本没有什么礼数上的讲究,作揖坐下,拿了杯子“啧啧”作声,吃完茶看到杯里还有一点茶末,自己弄点水晃荡一下,仰头喝下去。要从茶礼上来说,极不守规矩,但是皇帝一看,龙心大悦,说这才是一个真正朴实的修行人。你看,一切就按着他的生活来走,他并没有觉得战战兢兢。所以一切取决于心。 随缘的生活,是说以平常的心态很淡定地看这些人事,内心真实地充满了平静喜悦,时时就是在一种淡定、随缘的状态,也就是“正清和雅,喜舍慈悲”。 “正清和”,是文怀沙先生的三字真言.说儒家从“正”、道家从“清”、佛家从“和”,“正清和”这三个字能涵盖三教。从我们的角度看,儒家固然真是讲中正为大,但孔子以仁、以礼作为儒家立教之本,不完全能用一个正字概括。道家的清,老子言,“一气化三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家重一、重清,《道德经》里讲清气。 和,佛家讲“和”,僧伽“六和敬”,这话也不错,但是佛家首重智慧解脱,讲中观正见,讲悲智双运,也不是和字能够概括的。所以 文 先生的三字真言,恐怕不能概括三教的真实状况。但是老和尚在后面加了一个“雅”、一个“气”,拿来说禅说茶,就立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说茶,“正、清、和、雅”就非常准确。 茶,善利人,不害人。它性虽寒凉,却无毒性,反能解毒,就像君子一身正气,它能除邪秽、去腥膻。这是正气。 清,清气。茶树生存的环境,最高处海拔 2800米 ,低处离海平面几米也可以,但越是高山峻岭,产茶的品质越清,这种清雅的环境培养出的茶品清洁; 任何污染加在它身上,它立刻就变味道,不再保有本色,宁愿牺牲不为瓦全,绝不和异味共存。茶道,茶事活动,一定要有洁具、净手的准备,都是表现出这种清气、清净整洁的气氛。所以说茶性清。 和呢?茶具包容性,它充满和气,善待每一位,每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茶性的和谐是能同任何东西调和。现在提倡本色品饮,不在茶里添加东西;早先喝茶是要加姜、加桂皮,那是因为制茶方法不太高妙,要掩盖煮茶的苦涩味道。今天的茶,只要简单冲泡,就能泡出本色。拿茶来泡饭,也非常香美。我有时没有胃口,就特地沏一壶好茶,倒在饭里,茶泡饭,吃点小咸菜,就是无上的妙味,天厨妙供,我看也不过如此。所以茶性极和,不排斥任何东西,能与任何东西和气共生。 雅气,更不用说。茶,生的环境就高洁而雅;我们冲饮时,茶礼、茶具的精美,冲茶方式的一道一道步骤,都体现出高雅的氛围,反映出我们每个人的修养。再粗野的人喝茶,都必须放慢,放缓,心态放柔和,就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样,心急的人也吃不了那一碗滚烫的茶。 从环境的欣赏、字画的陈设、插花的技术,到茶品、水、具的选择,甚至来一点诗赋表达心境,整个茶事活动是一个品鉴过程。 赵州一碗茶,这一套完整的茶礼、茶事程序,今天保存在日本。中国早期茶会很繁琐,从有钱人的角度来说是高雅,世俗的心态、贪人的习气就是如此,会把简单视为怠慢。你弄简单了,他不顺你这一套,喜欢繁琐的名堂,所以这样来调伏他的心; 等到大家慢慢入道,就会越来越简,一个小小的盖碗就很好,是不是?这就是雅气改造了我们的心灵。所以一个烦恼就有一个对治的方便,有简的,也有繁的,有增的,也有减的,看需要,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浙江已故的茶学专 家庄晚芳 教授在1990年提出茶有四德,叫“和敬廉美”;我们老和尚提出“正清和雅”四气,都非常能反映茶的特色。 “喜舍慈悲花”,这就把茶拉到禅、拉到佛教上来了,必须要落到实处, 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品饮赵州茶,体会赵州的禅境,升起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如果单纯喝茶,何必到这里呢?什么叫做“慈悲喜舍”呢?就是四种广大的利他心,能够令众生离苦得乐,也叫四等心、四梵行。 什么叫慈无量心呢?就是给一切众生快乐。悲无量心,就是能够拔尽、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喜呢,就是不嫉妒众生享有安乐之心。我们平时解释,都是用欢喜来解释,但是还不准确。喜心是看到你达到了离苦得乐的境界,或有任何一点好,就非常非常为之欢悦,感到你得道了,离解脱越来越近,不再受苦,发自内心地不会嫉妒你。我们凡俗的人见不得人家好,但凡超过自己一点,甚至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我们心里是不是多少还会有点酸溜溜的? 这种习性老在嫉妒别人,我落水也把你扯下来,大家都是一脚泥,心里就好过些,凡夫心就是这样。 而“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佛看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像看独生子一样,心中充满怜愍:看到你有一点点不如意,我心中无限痛苦;看到你越来越好,心中就充满了慈爱欣悦。所以喜无量心不是单纯的欢喜高兴。 舍最容易被误会,不是舍得,也不是布施、放下、看破的意思。舍心是平等之意。什么平等?看仇人跟看亲人是完全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这是非常难做到的。所以《俱舍论》里讲到修四无量心时说有个训练的方法:你先找一些跟你无亲无仇的人,观察他,感觉和他亲近了,能够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因为没有利害关系,能生起平等心;然后再找利害关系少的,最后才能观仇如亲,非常难。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里讲到这样的修行方式,也来源于《俱舍论》,而《俱舍论》讲的是来自佛经, 这是四无量心的修法。所以这个舍心,是平等心。 那么这四无量心和我们的茶有关系吗?老和尚在这里难道是凑了四个字与前面对称吗?不是。我们看,茶确实有这样的四心: 慈是给予别人快乐,茶之美味带给我们欢愉健康不用说,茶还能除病、解毒,这不是在拔苦吗?这是悲无量心。茶的妙用非常广大,古人常把茶和药混在一起用。今天有人偶尔见到中医在药里用上一点茶,觉得稀罕无比,其实不要说茶是药,我们吃的药都是草根木皮,那么茶作药有什么好奇怪的?像福建福鼎一带出的陈年白茶——起码八年以上的,清热治感冒的功效非常好,当地人有点感冒都不去看医生,就把老白茶酽酽地沏一碗喝了就可以。茶拔除人的痛苦,还有很多妙用有待我们发掘,所以茶具有悲无量心。 喜呢?它都全心全意地牺牲、奉献给我们了,还会嫉妒我们吗?天生它就是为牺牲的,没有得到人们一点点好处,真是天生天养,为我们人所利用。茶真可说是彻底的无我、彻底的放下,把自己完全牺牲,没有任何索取。这是喜无量心。 舍无量心,更是如此。不会因为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喝起茶来便是苦的涩的,不给他喝好的;也不会瞧不起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让茶味有所改变;同时它也不是特殊地喜欢老百姓、出家人,经我们一喝就变得甘美。 它永远是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所以历史上也有一些奸臣、所谓的败类精于茶道。 宋徽宗作《大观茶论》,堪称茶道高手,亡 国之 君啊,难道不说是坏人么,但茶对他也是平等。所以茶的品性真的就是“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 我们这样去享受这碗茶的时候,是 “人人亲受用” :我们只要亲自去喝去品饮,都能得到受用,得到好处。 “处处绝尘渣” ,因为清茶对我们最为有益,所以我们三碗茶喝后,觉得神情气爽;喝到七碗,两腋习习如生凉风,感觉已经长出翅膀,要飞到琼阁玉宇。茶能把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一切,都清洗得干干净净。 “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 老和尚在这里讲的是日本茶道的四德。“林下”是山野,“廛中”是闹市,古代平民城市里的居所,都叫廛中。 这两句话要连在一块儿看,是说林下廛中都崇尚和敬清寂。不要误会了,说林下山野之人崇尚清气、和雅之气,而闹市中的人崇尚敬、崇尚寂。闹市还有什么敬寂可言呢?这是说,无论山野还是闹市,只要接受茶道清修,我们都会接受“和敬清寂”的茶之四德。 日本茶道提出的茶之四德,源自珠光禅师。珠光禅师曾到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学习中国茶道,茶道就是由他传入日本的。一位叫义政的将军问他茶道大意,珠光禅师答说:“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这句话是禅人的话,不是茶人的话。由于禅风、禅茶人人都得到受用,无论在山野还是闹市,都是一片和敬清寂之气,一片太平景象。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 所谓“千年逢盛会”,是指 2005年10月19日 的“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我有幸受邀参加,亲眼目睹了各国高手品茶论道,真是一次千年盛会。我与禅茶、与赵州的这段因缘,也就是因为这次盛会而更加广大,结了很多的善缘。 “四海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篇,大家都很熟悉,是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念异地的友人,都用“蒹葭之思”,后来才窄化成对爱情的观念,《诗经》的本意并非如此。老和尚说,四海都在传诵《蒹葭》的诗篇,是大家都把茶友当朋友、当亲人看待,长久没见今日重逢,再次吟诵《蒹葭》篇的时候,觉得格外亲切。“蒹葭”这个词用意在此。 最后,老和尚这样收尾: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三字禅茶意”,三字禅,就是“吃茶去”。这三字禅茶之意,就像和风和气远近飘扬——“迩遐”一般写作“遐迩”,就是远近。无论远近,大家在赵州一味禅茶的熏陶之下,感到和气充满。 至此,《赵州禅茶颂》就画上了句号。但是,世间所萦绕的那股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之花,还有和风远近吹送所传达出来的浓浓的禅茶之意,却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其实这三字禅茶意,不光是在远近,也在今古——远近是空间、今古是时间的概念,今古远近时空交错的中间,都能感到浓浓的禅意。 赵州这碗茶,亘古回味,余味无穷。启功老人家写过一首极好的诗,我把它当作讲课的结束。他说: 七碗神功说玉川,生风枉托地行仙。 赵州一语吃茶去,截断群流三字禅。 三字禅的千古传诵,正是因为它是真正的佛祖源流,正脉传心的法要,诸佛的妙谛,祖师的正见;而老和尚又把“吃茶去”这禅茶一味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今天有幸在夏令营中学习《赵州禅茶颂》,希望大家都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全文完)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