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10年度第四期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四] 雪
 

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四]

净慧

第六讲正确地面对死亡

(2009年12月6日晚)

各位善知识: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是没有止境的。虽然不能说它是无限的,但是作为迷失的人,从其主观意愿来说,其欲望确实是无限的,所谓欲壑难填。

一切事物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无穷无尽,这中间就产生了极其尖锐的矛盾。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当中,苦苦地挣扎一辈子,始终觉悟不了。一直到大限临头,总还觉得自己有很多心愿没有实现,有很多欲望没有满足。即使病入膏肓了,也还要与疾病、与死亡对抗挣扎。人生的痛苦,其根源就是我们的欲望,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就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就有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些痛苦是从哪里产生的?就是认识不到一切事物的有限性,认识不到生命有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有生、住、异、灭,这个世界也有成、住、坏、空,一切都是有限的、无常的。

对我们人类而言,一生之中,或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一直都伴随我们的朋友,大致上有两个。一个就是良知。不管我们如何作恶多端,偶尔,也会有一点良知,这一点良知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成佛的可能性。即使作恶多端,如果想转变的话,也还是有可能的。它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伙伴,一旦我们彻底觉悟了,这一点良知就转变过来,成为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如果不转变,不觉悟的话,那也仅仅是一点良知而已。

另外一个朋友就是生死。在我们这一期生命当中,从我们的业识投入娘胎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生,同时也意味着死,生与死总是同时存在的。有的小生命,在母亲的肚子里就结束了。有生必有死,死亡永远伴随着生,相依为命,寸步不离。虽然说生、老、病、死,看起来好像“死”是在最后一个阶段,这是就一般的生命发展规律而言,实际上,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它是我们生命当中相依为命的最好的朋友,永远不分离。

只要我们有生命,同时就有死亡。我们的生命在成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中,死亡、无常,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因为人的生命,一方面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脆弱性。一个活蹦乱跳的人,意外的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不小心触电了,死亡就把我们接走了;在高速公路上,在大街上,坐在汽车上、走在路上出了车祸,都有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如果说死亡不是随时存在,不是永远伴随我们的,那就应该撞也撞不死,杀也杀不死,但这是不可能的,生命极其脆弱,死亡随时存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第一条,不要抗拒。不要幻想都像宝掌和尚那样活上1072岁,那毕竟是一个偶然的事情,不是必然的,千古以来,有历史记载的,也就出现过一个宝掌和尚而已。人生自古谁无死。人固有一死,这是不可逃避的事实,我们一定要认识这个规律,万法无常,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也是无常的。如果大家都不死,都活上一千多岁,这个世界就完了,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人类会把地球压垮了。所以,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我们在有疾病的时候,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往往总会有人在旁边鼓励,要与疾病做斗争,要从死神的手上逃出来……这都是梦想,怎么可能呢?你越斗,自己就越痛苦,你永远得不到胜利,永远都会以失败告终。与其徒然地增加许多痛苦,还不如一切顺其自然。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是必要的,抗拒死亡则没有必要,对抗死亡更没有必要。你想把死亡拒之门外是做不到的。只有换一个方法,善待死亡,善待这个同我们生命一起走过来的好朋友,学会正确面对它。中国人的古话,说视死如归,把死亡看作是回家一样的快乐、兴奋,有一种期待,那该有多好。人人都想回家,都把死亡看成是回家了,我们心里的包袱就会一下子放下,对死亡毫不惧怕,而是非常愉快地去接受它、面对它。

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死神已经给我们发来了请柬,邀请我们回家。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要视死如归,就如同要回老家了一样。乡下有一句俗话,称死亡是回老家,有的人诅咒别人,也是这样说:再不老实点,我就送你回老家。意思就是说我要揍死你。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抗拒死亡是一种痛苦,世事无常,不要与死亡对立,要顺应这个自然规律。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生,随因缘而来,死,随因缘而去,有什么值得恐怖的呢?人世间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正确面对死亡,就不会有诸多顾虑。宣化上人在临圆寂的时候说:我从虚空而来,现在还是要回到虚空中去。多么潇洒!在这时候他知道,人也空,法也空,人法二空,就是大智慧的显现,就是生死的解脱。

四祖大师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呢?就是要空心,把心空掉,把对死亡恐惧的心理空掉,贪生怕死的心理空掉。这就是人空,接下来就是心空,然后是空空。连想要空的心理状态也要空掉,那就是法空。也是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道理,人空法也空,解脱在其中。学佛要学本领,就是学这个本领,看破死亡,善待死亡。正确地面对死亡,这个本领要没有,那好痛苦啊!

为了能正确地面对死亡,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还有一条非常重要——不要老打妄想:我还要活多久——不要有这个妄想。无常老病不如人意,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我们怎么面对呢?我们从主观上也要有这个想法: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毫不留恋。活那么大岁数干什么呢?给社会增加负担,给家庭带来麻烦,给子女带来重重的包袱。

但是,我们也要珍惜生命,不要厌弃这个生命,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我们活着的时候,健健康康地活着,要走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回去,视死如归。回到极乐世界也好,回到虚空也好,回到药师佛那里也好,如果你有愿力的话,回到地狱更好,度众生嘛。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你要有愿力,有愿力你才敢说这个话,回到地狱更好,如果你没有愿力的支持,就不要说这个话。

记着我说的话,健健康康地活着,一旦无常到来,高高兴兴地回去。正确面对死亡,死亡是无可逃避的。

一个学佛的人不敢正确面对死亡,那就说明他学佛连一点边也没沾着。我们天天念无常,无常不是说着玩的,无常就是说人是要死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有到无,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无常是一件好事情,死亡也是一件好事情,为什么?世间的事物不无常就不能发展,人要是不无常,就没有变化。我们这一辈子的生命素质并不好,所处的正报与依报的环境有很多缺陷,无常了以后,再来人间,也许我们的依报更庄严,正报素质更高,那不也是一种发展?所以,学佛最后表现在如何面对我们的生命,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过眼云烟一般的事实。把自己的问题真正看破了,看透了,彻底地放下。彻底地放下了,就彻底的自在——大自在。

第七讲看破放下自在

(2009年12月7日上午)

各位善知识:

虚云禅林首届禅七法会的第一个七,就以今天上午供养每个人的一香板作为标志,结束了。接下来还有九个七,一直要进行到腊月廿三,希望各位都能够坚持到底。往年在柏林寺和四祖寺都是打五个七,今年从虚云禅林开始打十个七,在座的一些老参,可以尝一尝打十个七的禅味是什么。坚持十个七,一直用功下来,看究竟有怎样的变化,有多大的进步。在北方来说,能够成就十个七的道场还不多,就是在全国来说,也数得清楚,全国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十家。所以,希望各位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我虽然不能陪各位一直打十个七,但是,我的心会一直跟大家在一起,会一直想着虚云禅林还有这么多的菩萨在修习禅定,在这里求开悟、求安心。

禅宗一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绕圈子,不走弯路。人生所面对的,有许多问题,许多个为什么。我记得有一套儿童丛书,叫《十万个为什么》,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几天,就要让这些幼小的心灵去面对十万个为什么,这该有多大的压力,该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对于小孩子来讲,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感兴趣,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把十万个为什么都搞清楚,那似乎还是太残酷,要求太高了。要让孩子们一点一点地知道才好。孩子们的心本来很纯洁,等到把十万个为什么都搞明白,这颗心也就被污染了。反过来,我们参禅用功的人,就是要把种种的妄想、分别一起都放下。佛陀说有八万四千烦恼,而我们一下子来了十万个为什么,比八万四千烦恼还要多一万六千条。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十万个烦恼。实际上,烦恼是无数的,一个知见、一个分别、一个执著,就是一个烦恼,一个障碍。有一位居士,写了一封信给我,提出了十个大问题,每一个问题里面,又分列有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小问题,洋洋洒洒几千字。要想把这十个大问题都说明白,起码要写一千页的书,即使是那样,也未必能够说得明白。

可以说,一切的问题,一切的学问,是说不明白的。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本体究竟是什么?真如究竟是什么?佛性究竟是什么?生命的原点,生命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是尽未来际也说不明白的。该怎么办呢?就要靠自己亲自去接触它、体验它。知识层面的东西都具有局限性,只有实际体验到的东西才会有那个感受,有那个受用,但是也说不出来。有体验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佛经有一个比喻,我曾经讲过多次,很多法师在讲经的时候,也经常引用这个典故。是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中了毒箭,这个被箭射中的老先生,是爱钻牛角尖的人。毒箭射在身上,他却说:“这不要紧,我们一定要研究研究,看这支箭是从哪里射过来,然后再仔细分析一下,这支箭是怎样构成的,箭的各个部位是怎样制作的。等到把这些问题都搞明白了,再把箭从肉中取出来。”有一个讲实际的人,就在他旁边劝说:“老先生,等你把箭研究明白了,箭上的毒药就会穿透全身,你的生命也就没有了。你要研究箭可以,先把箭拔出来,你再去研究;不把箭拔出来你就去研究,等你的生命结束了,这个箭也是研究不明白的。”这虽然是个比喻,但它说明一个事实,有爱钻牛角尖的人,也有讲求实际、讲求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烦恼就好比毒箭,这支毒箭已经射入我们体内,射入我们的身心。我们中了毒箭,首要的问题,是怎样用最快最简单的办法,把烦恼毒箭赶快拔出来,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这个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成佛,达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烦恼的毒箭就不会再损害我们的身心。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要把世间的所有学问都弄清楚明白,去看它们究竟说什么。用佛的眼光来看,世间的一切学问不过是戏论而已,说来说去,对于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都是毫无帮助的。正如佛经所说,说食数宝,饥者照饥,贫者照贫,都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世界的本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者是精神和物质不可分离的?我想,把这些问题都留给哲学家去慢慢研究。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所要解决的,不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身心存在着迷惑与痛苦的问题。

世间的学问,越分越细,科目越来越多。儒家把世间的问题,归纳为两个问题四个字,就是“饮食、男女”。古往今来,政治、军事、宗教等等都是围绕这两件事在做文章,在研究、解决由这两件事所引起的种种麻烦,种种问题,种种烦恼。这四个字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饮食男女,人人在其中,人人都要直面这两件事,想逃避也逃避不了。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从根本上要我们正确地面对这两件事,而不是逃避这两件事。不管你开悟也好,不开悟也好,你是男的就是男的,是女的就是女的,肚子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古时有一位学人去参拜一位禅师:“老和尚,你平常是怎样用功夫的呢?”老和尚说:“我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学人就问他:“老和尚你是这样用功夫,那么所有的人都是如是,是不是都在用功夫呢?”老和尚就说:“非也。一般的人,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睡觉的时候更不好好睡。我老和尚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只有这样,才吃得香、睡得甜。”

今天一大早,就有一位居士跪在禅堂外跟我说:“老和尚啊,一分钟也不能再等了,你赶快给我剃了吧!我昨天一晚上,眼皮都没有合呀。”意思是说她要出家,就连一分钟也不能等了。一晚上没睡觉,你说她该有多苦。一晚上没有合眼,那在干什么呢?妄想多,分别多,执著多,自己在找自己的麻烦。你把所有的想法都空掉,都放下,就轻松自在了嘛!何必去自投罗网!叫放下就是放不下。世事无常,看破,放下,自在;光阴有限,行善,积德,参禅。确实要放下,人生太苦了!懂得这个放下的方法,为什么就不用呢?放下了就快乐,就自在了,这样的方法不去使用,硬是要坚持自找麻烦。

诸位善知识,我们这一期一会不容易,要好好地珍惜。要把懂得的一点,记得的一点,在二六时中学着去用。说放下,就试试看,放下究竟是什么滋味;说看破,就看破,感受一下,看破以后会不会漏水?实际上是不会的。只有看破了,那才是无漏的,看不破就是有漏的。看破,放下,得大自在,该有多么舒服!学着这么做,学着看破、放下。

人生苦短,来日无多。虽然我们不要恐惧死亡,但是也要知道生命的有限性。在还不懂得怎样面对烦恼、面对生死的时候,我们会很糊涂,现在我们懂得一些了,就学着去做,做一点就有一点受用,完全不做,总停留在分别、执著上,就永远不会有受用。

七天来,由于常住的成就,大众的配合,维那师的操劳,内外护七人员的辛苦,这一百多号人平平安安,吉祥如意,实在是不容易。我们第一次打禅七,第一个七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希望这个好的开头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希望常住的当家师,一定要把禅七坚持下去,打十个七,使虚云禅林这座虚云老和尚的道场,禅宗大德的道场,真正成为修禅的一个道场,把禅风、宗风树立起来,一点一点去做。万事开头难,只要开了头,坚持下去就是成功。(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