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10年度第二期 / 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
石家庄虚云禅林首届禅七开示 净慧 |
(接上期) 第二讲 佛化家庭 菩提眷属 顿悟成佛 (2009年12月2日晚) 各位善知识: 我们在此打禅七,就修禅本身来说,它是不拘形式、不拘环境的,处处是道场。但是在刚入门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环境的,特别是在专修的时候,环境非常重要。我们这一期一会,有很多位老居士都有十年以上参加禅七的经历,如果说环境不重要的话,他们为什么每年都还要参加呢,就是因为在寺院里参加禅七的时候,时间集中,又有人指导,而且环境能够相对安定。所以,只要有禅七活动,那几位老菩萨,就一定会参加,这其中肯定是有一些道理的。我们有一些初来乍到的,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经常有放逸的现象,大声讲话,聊家常,这些不仅是妨碍自己的修行,也妨碍集体的修行。在坐禅的基本要求里面,就有一条叫“息诸缘物”,一切攀缘的事情,不是万不得已,都要停止,都要放下。在这七天的时间里,只有把万缘放下,才能够有一点收获。如果在这七天当中,进了禅堂,止静就打妄想,开静就闲谈杂话,那七天下来,可能一点收获都没有。我记得2007年每季度在真际禅林举办禅七活动,有一条要求就是大家都“止语”,我觉得止语的效果非常好。我建议,从今天晚上开始,大家就都止语,不但是在禅堂内外不要说话,回到自己的房间也不要说话,还要接着用功,让你的每一个心念,保持高度的觉醒、觉察、觉知,使功夫不要中断,这样慢慢就能够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就是所谓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得到的,是要高度地专注,所以说专注一心不乱,没有专注,要达到一心不乱,那简直是做梦。专注是什么呢?就是要把你的六根都集中到一件事上,把你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且要在一天24小时都如此地坚持下去。坚持专注一境,这是禅定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不能专注一境,要想进入禅定,那也是南辕北辙。 各位初用功,要思维善法,思维修行的法门,找到一个门径进入到修行的殿堂,自己的身心性命才有所安顿,自己的烦恼才能够慢慢地减少、淡化。烦恼无尽誓愿断,天天有这个要求,天天有这个觉悟,天天都知道有烦恼要断,要转化,不要被烦恼所控制。修行并不难,如果修行开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目标的话,那古往今来,就不会有人这样强调修行开悟对于一个学佛的人、对于一个想解决生命问题的人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从修行中得到了利益,得到了受用,得到了解脱。即使在今天,也还是有很多在修行上取得成果、得到解脱的人。要相信,佛菩萨的话是真实不虚的,要相信人生还有另外一番精神境界、另外一番风采。人生不应该老是这么苦苦恼恼,老是这么庸人自扰,人生应该还有更精彩、更洒脱自在的一面。那就要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步地从烦恼的锁链当中挣脱出来。实际上,烦恼是无形无相的,把它比作锁链,把修行比作要从锁链中挣脱出来,这不过是一个比喻而已。事实上,烦恼性空,当你一旦不去自找烦恼的时候,你就已经从烦恼中解放出来了。 我们在座的诸位,基本上都是有丰富生活经历的人,在我们这一生中,想想看,经历了多少事,有过多少烦恼,有过多少挫折。这些烦恼从哪里来?这些烦恼又是怎样一个一个地消失掉?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寻烦恼,到最后,所有的烦恼也都消失了。怎么消失的?时间久了,你不理它,烦恼也就无影无踪了,所谓不理自退。这应该是我们上年纪人的一种共同的经历,我们就把这种经历总结一下、回忆一下,不要再去自寻烦恼,即便是偶尔有了烦恼,不要理它,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就自由自在了。 烦恼即菩提,因为离开了烦恼又到哪里去找菩提呢?如此看来,烦恼也是好东西,它可以转化,是成就菩提的土壤,没有这块烦恼的土壤,菩提智慧的花朵无处产生。虽然说烦恼是个好东西,但是它需要转化,如果不转化,这个烦恼是会害死人的。所以说,好与坏,也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一种觉悟的心态去看烦恼,烦恼具有两重性。能够帮助你觉悟,那就是好事;如果你以烦恼的心去看烦恼,烦恼就永远都是烦恼,它也转化不了。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四弘誓愿中的一愿,它就是告诉我们要天天断烦恼,天天证菩提、求觉悟。我们要在寺院里住七天,来此参加禅七,就是为了这件事。在家庭生活当中,我们会觉得力量不够,觉得家庭事多一点,烦恼也就多一点,住在寺院,清闲自在,各种关系都是一个崭新的面貌,同在家里不一样。在家的时候,总觉得家里人就像几十年的冤家一样,天天聚首,见了面都不开心,这也是我们生活当中天天存在的一件事。实际上,我们也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家庭生活,正确对待跟自己相处了几十年的家庭成员。 在家庭成员中,年轻的时候,有父母、兄弟、妻子,年老的时候,有儿女,有孙子,有老伴,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知道使有乐趣的地方更加快乐一点,把那些烦恼的地方也转化为快乐呢?之所以转化不了,就是因为我们自心的力量、我们智慧的力量还不够,如果智慧力量够了,就能够转化,就能使家庭更加和谐,使冤家对头转化为菩提眷属,那就真正把家庭建设成为道场了,那也就是所谓的佛化家庭。 作为在家佛弟子,应该有一种责任,要把自己的家庭变为佛化家庭,要使自己所有的眷属都成为菩提眷属,这样就真正把家庭建设成为一座道场了。要想家庭成员都成为菩提眷属,那也不是一件能够勉强做到的事,一是要看家庭成员每个人的善根怎么样、觉悟怎么样;然后,就要看作为一个家庭中,首先信佛的那一位心态如何?我们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一步的人,不要太着急,不要希望家庭里的所有人都马上信佛,皈依三宝,吃斋念佛,这些都要慢慢地来。首先自己要有一种以身作则、吃苦在先的精神。要想家庭的其他成员都照你学,你起码要做出榜样来,要有值得学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学佛路上先走的人,比那些没有学佛的家庭成员更加自私,更加懒惰,更加斤斤计较,榜样的作用起不到,想要家庭其他成员心服地跟你走,那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和谐的家庭、全家信佛的家庭,大部分都是那些在信佛的路上先走了一步的人做出了好的榜样,所以才能影响全家的人都认同学佛是一件好事。学佛不但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安定,所以大家都来皈依佛教。 家庭是道场,如果这个理念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落实,我们每一个信佛的家庭都能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佛教在社会上的形象就一定会截然不同,人人都会对佛教有好感,人人都会在佛法的甘露法雨中得到利益。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每时每刻,每一件事怎样表现,怎样发挥作用,对于佛法的弘扬和推广,影响非常之大。 我们走到佛堂,走到寺院来,就要趁这个机会好好地净化自己,转化自己的烦恼,不要辜负这七天的大好光阴。在座的,比我年纪大的好像还有几位,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回相聚一回老,还能相见几次呢?谁都不知道。所以,大家彼此都要珍惜。我非常珍惜这一期一会,因为我的身体并不是很健康,但是我觉得有因缘跟大家在一起分享禅修的喜悦,分享佛法的清凉,也要勉力而为。 禅是讲究顿悟的,所谓顿悟成佛。什么叫顿悟呢?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一切的一切,一步到位,那就是顿悟;什么是渐悟呢?那就是一步一步地来。顿悟好比坐飞机,渐悟好比骑自行车,其速度一比就知道了。我们以乘飞机作为顿悟的象征,但我们不能老坐在飞机上,还要下飞机,我们顿悟了以后还要深入实际,一点一点地来清理自己心地上的尘垢,所以顿悟还要渐修。 大家不要以为顿悟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佛祖开创了顿悟法门,那就说明顿悟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从古到今,也有许多的大修行人,都是由顿悟一超直入,达到了佛的境界、佛的知见。要想顿悟,首先就不要有我与佛有距离的想法。顿悟的意思,即是一步到位,到什么位呢,从凡夫、从众生一步就达到佛的境界,那就叫一步到位。说一步到位,实际上已经慢了。六祖讲: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顿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不是一步,一步比一念还要慢多了。这一念成佛,可不是一件小事,从我们自身主观来讲,首先就要把自己与佛的那种距离感,从根本上消除掉,只有消除了这种距离感,一步到位才有可能。 一步到位,就是一种见地上的超越,并不等于我们的无明烦恼就当下清净了。有了见地上的超越,然后再来以佛的知见、佛的要求,来断除烦恼、转化烦恼。以佛的知见来转化烦恼,速度比起我们平常那种自卑自弃的心态,自然不同。我们一旦获得了佛的知见,一旦觉得自身进入了佛的境界,一切不圆满的习性,一切与佛的要求有距离的自卑感、下劣感就自自然然地消除了。对于所有的功德、福慧、善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不会有懒惰的心理,那就是保任的功夫。 所谓保任,就是保护自己所获得的修行上的那种轻安明净、智慧朗照。所谓任,就是一切纯任自然,正确面对,毫不勉强。在自然大化中,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所以说,第一步的功夫,做到了一步到位,但也不要狂妄自大,虽然意识到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在平常还是要虚心,要看清楚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和习气,只是知见上与佛平等了,在修为上与佛还有天壤之别。我们能够有此知见,在学佛的路上会走得快一些。时时具足佛的要求,就不会用普通人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处处知道随顺因缘,处处知道成就善法,处处知道以菩提心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对一切的苦难。 自身等同佛身,自心等同佛心。佛有神通,我们还没有神通怎么办呢?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才障碍了你神通妙用的发挥。人人都有神通,人人都可以显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的话,那些妄想从哪里来呢?在打妄想的时候,一个念头就十万八千里,一个念头就五湖四海,一个念头金银财宝就来了。这些念头,停止下来想一想,其实都是妄想。就是这些妄想,使我们本有的神通妙用发挥不出来,一旦把妄想变成智慧了,那就能显示真正的神通。真正的神通又是什么呢?其实也是如梦幻泡影,因为神通毕竟不是一种普通的行为,只能偶尔地示现一下。诸佛菩萨也是生活在大地上,不会整天腾云驾雾,满世界地飞,菩萨也要脚踏实地做事情。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八十年,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所以,学佛不要想求神通,学佛最重要的是求开悟、求顿悟。悟了,这一念心即同佛心,压在心头的重担,当下就冰消瓦解,那是多么自在、多么轻松的事情。所以,学佛参禅,就要以开悟作为一个根本目标。 我们在此参加禅七法会,根本的目标也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能顿悟成佛,一步到位,不要总是觉得自己与佛有距离。佛与众生不隔一分毫,只是有迷悟的分别,只要我们一念觉悟,当下就是佛。 第三讲 觉知每一念 (2009年12月3日晚) 各位善知识: 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的清醒和觉知,让当下这一念能够清明地呈现。行香的时候,每迈出一步,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每一步,是不是脚踏实地;每起一心动一念,清楚还是不清楚。如果我们动十个念头,有五个念头能够清醒地觉察到,另外的五个念头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那就说明自己专注的力度还不够。如果打坐的时候,不在这个地方用功夫,每一念都滑过去了,每一念在想什么根本不知道,那还怎么用功夫呢,用一万年还是那个样子,绝对不会有进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平常在祖师的语录、禅宗的书籍上面所看到的“当下一念”。禅宗的功夫,一定是要落实在当下一念上。我们学习佛法,学习打坐,总想求玄求妙,总想佛菩萨加持,其实,所有的玄妙都在这当下一念上。我们仔细地体会,当下这一念,可能具有无穷无尽的灾难,也可能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无穷无尽的灾难从当下这一念开始,无穷无尽的智慧也还是从当下这一念开始。人生的幸福快乐,忧悲苦恼都从当下这一念开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清醒地掌握、觉知当下这一念,并且使之保持下去,幸福、快乐就在其中,佛国就在其中,西方极乐世界也在其中。 当下这一念要说玄,是玄之又玄;要说简单,是简之又简,就看我们自己怎么用心。行香的时候,不要放过自己的念头,从禅堂走到斋堂,也不要放过自己的念头,堂内堂外都是道场,都是禅堂。吃饭的时候,清楚地觉知到我们的牙齿和蔬菜、米粒接触的滋味是什么,和那些热的、凉的食物接触的滋味是什么。这一切都不要放过,都要清楚地觉知。知道是什么,并不等于去分别、去执著、去计较,仅仅就是知道而已,知道了就行了,不要再起第二念,这是一种直觉。如果起了第二念,那就是在打妄想,不起第二念,就不是打妄想,区别极为微妙。只是觉知就行了,只要看住它就行了。 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同样念念要觉知,不起分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根接触冷暖涩滑,意根接触种种法尘。我们只是去接触它,不要起分别,看到听到尝到就行了。不管是人是物,看见了人不要分别他是张三还是李四,保持根尘接触的当下那一瞬间的状态就可以了。 根尘接触的当下那一瞬间的那种状态,也就是根与尘那种原初的状态,没有加意念,没有加分别,一加上分别,就成了打妄想,接着而来的,就会有烦恼了。因为一分别,就产生了感受:苦的、乐的、不苦不乐的;有了感受就会有取舍,有取舍就有执著,有执著就有烦恼。让觉知自己当下这一念,运用在任何境界上,都不被境界所转化。这是用功的一个玄之又玄、简之又简的法门。实际上,当下这一念是现现成成的,不用去捉摸它,一捉摸就是第二念,就不是当下这一念。所以说,要经过一个比较长期的训练,才有可能运用这个方法,才有可能保持这种心态。 打禅七,就是一种专门的训练。训练我们的心态,训练我们的觉知,训练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向外,不要让这个意念走远了,就在当下,关注当下,安住当下。 为什么要止语呢?今天一整天,在楼上说话的人少了一些,即使有说话的,声音也都比较低,但楼下好像还是有声音。我想,每一位参加禅七的禅友,都不要浪费这七天的时间,不要放过每一支香、每一个念头,真正自觉地训练,就会有收获。如果还是听之任之,“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因为在念佛号的时候,你的心念和佛号并不在一个点上,有口无心。有口无心,心就不在当下,就不是一种清醒的觉知;要有口也有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心,那就是安住在当下。一心不乱是要专注了以后才可能有的一种结果。 时间像电光石火一样,说打七,三天过去了,再不抓紧,把第四天一过,一个七就算完了。当然,我们也不要紧张,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还是要轻松愉快、自在安祥。因为保持一种清醒的觉知,不是在紧张的状态下能够出现的一种境界,也不是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会出现的境界,一定是在非常安祥和谐、看破放下、自由自在的氛围当中才会出现清醒的觉知。不管是年老的人,还是年轻的人,都要放松,彻底地放松,不要紧张,不要有恐惧。从前我们有个说法,叫痛念生死,这个词提一提就可以了,不要把它老是压在心头。老压在心头,会有一种恐惧感,精神过分地紧张。精神太紧张了,就无法进入禅定,无法进入禅修,也无法保持一种高度清明的觉知状态。 也不要总是想我这几十年做了很多错事,现在要忏悔,背着一个大包袱放不下,心念也无法安住下来,清醒的觉知也不可能出现。要放下,不管是做了多少功德,还是有多少过失,都要放下,都不能让它成为自己前进的包袱,成为包袱了,会把我们压垮,撑不起腰来,清明的觉知也不会出现。所以,我们要学会放松,身心都放松,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 这次禅七,基本上没有人管理,就一个维那师,“校长兼校工,烧火兼打钟”,只有他一个人,大家也都很配合、很和谐,这是因为大家都很自觉。还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放松。放松了以后,禅的喜悦就会出现,精神上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 三天来,也有同修提出一些问题,我想,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自己去解决。比如说腿子疼,腰酸腿疼,实在是难以忍受。在打禅七的时候,要放松,不要勉强,能单盘就单盘,能散盘就散盘,坐在两边后排的居士,万一疼得没有办法了,还可以把腿放下,坐在拜垫上就可以了。腿子那么疼,腰那么酸,还要那么忍受,就没有必要了。我们是来享受禅悦法喜的,不是来找苦吃。所以,不要太拘于形式,腿子疼了,轻轻地动一下;先双盘,疼了轻轻地放下来,成了单盘,单盘还是疼,再轻轻地放下一只腿,就成了散盘。四十五分钟,折腾两次也就可以了,不要太紧张。之所以把每支香的时间全都调成四十五分钟,就是考虑到居士们盘腿的实际状况,因为平常没有锻炼,到打禅七的时候来练腿子,那就太不值得了。即使平常有打坐习惯的,早上半小时,晚上半小时,自己在家里坐是自由自在的,到禅堂来连续坐十一个小时,你那半小时的功夫,在这里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在止静的时候,可以忍受的,尽量不要翻,有些年老的人,实在是难以忍受,可以方便一点,不要疼得出了毛病。往往腿一疼,浑身难受,身体温度增加,就会出汗,在室内坐着暖和,一到外面,气温低了,散了汗,就会感冒。 我的主张是要自由自在。过去在柏林寺我经常对学僧讲“三自方针”:自觉、自由、自在。这个三自方针,我想到处都可以用得着,在禅堂里也用得着。首先是自觉,自觉了就自由了,该止静就止静,该开静就开静,不说话就不说话,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一切按规矩办事,你还不自由吗。首先是要自觉,然后自由,再是自在。三自方针,在禅堂里是最适合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把这六个字记清楚,不要把自觉忘掉,只要自由自在。不自觉,那就搞不好了,那就是自由主义,就成了自由泛滥了。有自觉就是有组织、有纪律,任何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在一定的范围里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果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没人遵守,这个社会就乱套了。禅堂也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临时聚会的团体,也要遵守简单的几条制度,能自觉遵守制度就自由自在了。 一切都要靠自己,靠自觉,佛向自心求,一切都要返求诸己,不要向外驰求。外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自己的方寸之地才是?宝藏,只有打开自己这个宝藏才会有受用。打开自己这个宝藏,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快乐和财富。(待 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