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09年度第六期 / 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 |
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 净慧 |
(接上期) 第十一讲如何使功夫成片 (2007年12月16日晚四支香) 七天的禅修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七天中,各位都很用功,都很精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功夫就容易上路,容易成片。这就是集中共修的利益。 在功夫成片的基础上,举心动念正念现前,妄念减少,一支香坐下来,能够保持正念绵绵密密,那就是功夫得力处。功夫能够绵绵密密,妄念自然就减少了。时时刻刻正念现前,那就是得力,就是功夫做到点子上了。得力处,也就是省力时。在功夫还没有成片的时候,刚提起念头,妄念来了,功夫不能成片,那就不能省力,就要经常提起正念来。如果能够成片,就用不着提,自自然然的,正念已经形成了一条线。在功夫没有成片的时候,正念是有间隔的,正念——妄念——正念——妄念,不能打成一片。时间久了,心能够静下来,念头、功夫不做而自做。妄念减少了,这一个一个的正念就能够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线。 在静中做功夫,不费力气,一坐下来就可以进入境界。在动中怎么样呢?行香的时候怎么样?不坐香了,回到宿舍又是怎么样?所以有这条线还不够,还要让这条线延展开,成为一片。那就是在二六时中,在在处处都能用得上功夫,那就真正打成一片了。二六时中都能打成一片,那才是真正的得力处,省力时。 这一过程,古人把它叫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什么叫熟处,什么叫生处呢?打妄想是熟处,经常的,起心动念都是妄想;正念不能现前,做功夫很生疏,不习惯,这是生处。要把这种心态调转过来,使原来熟悉的东西,慢慢地变生疏了,那就是妄想慢慢少了。把原来不熟悉的正念、净念让它多起来,心心念念都能自觉做功夫,那就是生处转熟。生处转熟,熟到极点了,就能使功夫打成一片了。 在用功的过程中,不管修哪个法门,这个过程都是一样的。看话头有这个过程;念佛号有这个过程;持咒还是有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得力处与省力处,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要很好地来掌握它,用古人说的方法来检查自己当下用功的心态、境界是什么。如果现在用功的状态和古人说的得力与省力相应了,那说明这一个七打下来,有收获,没有白辛苦。然后,要把这种功夫好好地坚持下去,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坚持做下去,就一定会有好消息、好境界在前面。 做功夫不仅仅是在禅堂里、在安静的环境中,出家人也是如此。出家人要历境验心,在环境当中考验自己。对境的心是什么状态呢?开始一定要做到对境心不起,要心能转物,心不要为物所转,这是做功夫的一个起点。虽然六祖曾经说过“对境心数起”,但那是过来人的话,那是从体起用。我们初做功夫的人还是要把握住对境无心,对境心不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功夫不走失。 还是回到开始讲的牧牛的公案上。如果功夫开始成片了,那就像牧牛的比喻一样,佛说:“汝等比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何才能够做到“制心一处”呢?“如人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犯人苗稼,就不是本分事,就超越了用功夫的范围。杂用心,那就是犯人苗稼。做功夫一定要做到无杂用心。二六时中,都不杂用心,都能够抱住自己的法门、方法,不放手。就像一个不会水的人,一不小心掉到了大江大河里,在生命危险之际,忽然水上漂来一块木板,如果能够死死地抱住这块木板不放手,借助木板漂浮的力量,我们就有可能超越生死之流,到达彼岸。怎么才能够抱住这一块救命的木板呢?那就要有力度,要有决心,要想到生死就这一着,抱住这块木板就得救了。如果一失手,就会丧身失命。能有这样的紧迫感,我想用功是一定能够成功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要痛念生死,生死心切,就能够死死地抱住这一块救命的木板。这块木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修的法门,所用的功夫。 这几天,我在禅堂里东说西说,想一想,己眼未明,如果说错了,造成误导,那就会有很大的责任。所以,都是利用古人现成的话,现成的经验,来与各位分享。我也同样是在生死苦海中,也要抓住这块救命的木板,死死地不放手,才有渡到彼岸的希望。 第十二讲在日用事中做功夫 (2007年12月17日早板香静中开示) 七天的禅七,以最后的静中警策作为一个标志,就算圆满结束了。静中警策,虽然仅仅是轻轻地打一板子,但是,这是佛法的象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这块板子,从虚云老和尚那里接过来,虚云老和尚的那块板子,又是从过去的老和尚那里接受过来,传承过来。这块板子,一直可以追溯到世尊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尊者微笑,禅起源的那一刻。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无尽的过去。一切诸佛都是以心印心,心法的传承是一个根本的传承。本人很惭愧,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虚云老和尚这一块板子。我希望通过这个道场,通过三宝的摄受力,把佛祖传下来的这一板子,供养给各位,真正把它受用于心,成为我们修行用功的动力。 禅七就要结束了,此次参加禅七的人以在家居士居多。所以,最后还是讲一个在家居士的公案、在家居士的榜样,来供养各位参加共修的居士们。 昔日,在马祖会下,有一位庞蕴居士,他最早是亲近南岳的石头和尚。见到石头和尚以后,庞居士就提出一个问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和尚用手掩住庞居士的口,庞居士当下就明白了,然后就在石头会下住下来,保任此心。一日,石头和尚见到庞居士,就问:“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你庞居士见到我以后,得到了一个消息,那么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在日用当中是怎样保任的呢?庞居士回答说:“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为什么没有开口处呢?时时未离这个,所以才没有开口处,才用不着来描述日用当中究竟是怎样的精神状态。不过,庞居士最后还是旁通一线,写了一首偈子上呈石头和尚,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这八句话,就是描述庞居士见了石头和尚以后,在日用事中保任的功夫。第一句是“日用事无别”,说到日用事,没有别的,就只有五个字,“唯吾自偶谐”。只有我自己和我见到的那件事,一直都保持一种最亲密的关系、最友好的关系,从来没有离开过,和谐共处,就像朋友、像伴侣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头头非取舍”,每一件事上都能够做到无取无舍,无憎无爱。“处处没张乖”,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违背自己的本心本性,都不会失去觉照,一切任运自然。“朱紫谁为号”,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假名,都是妄想、执着、分别所安立。什么是红颜色,什么是紫颜色,都是相对而言,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是谁安立的名呢?都是缘生缘灭。“丘山绝点埃”,丘山,就是比喻事物的实相。事物的实相本身无名无号,没有形状,没有体积,没有方圆,一点尘埃都没有。这就是庞居士的功夫。庞居士以他清净的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平等无差别的。最后两句,“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在日用生活当中,处处都在显神通。谁在显神通呢?自己见到的那件事,自己的本来面目,二六时中,都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大显神通。显神通做什么呢?做平常的事。古代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饮用水是用一个水缸将水储存起来,水没有了,就要搬运,要去担水;没有煤气管道,要煮饭怎么办呢?住在山上,可以到山上去拾柴禾。运水及搬柴,就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以平常的心,来做平常的事。以运水搬柴做一个代表,来说明神通妙用在什么地方来发挥。神通妙用就是在平常事当中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做功夫,得到了受用以后,不是把这种受用来显异惑众,而是用来做平常的事,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那些人们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庞居士把这首偈子呈给石头和尚,石头和尚淡然一笑。这一笑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就是这个样,悟了还同未悟时,只是不在旧时行履处。 庞居士家境很贫寒,就靠他的女儿灵照编竹篓子卖,来维持清贫的生活。但是,他们生活在禅悦法喜当中,在生活中处处都显露禅机。有一天,庞居士背着竹篓子到街上去卖,回来要经过一座小桥,下桥来跌了一跤。他的女儿看到父亲跌一跤,也马上走到父亲身边躺下来。庞居士就问:“我跌倒了,你怎么也躺到我身边来呢?”他的女儿就说:“我想来扶起您啊。”老头子微微一笑。 庞居士想要离开人世,暂时告别这个苦难的世间,就叫女儿去看看太阳,“如果日正当午,你就回来报告我。”女儿得到父亲的指示,走出门外一看,马上就回来禀报父亲说:“日正当午,只是有日蚀而已。”庞居士走下座来,出门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女儿灵照走到父亲的座位上,腿子一盘,走了。庞居士走进来,看到女儿已经走了,就淡淡一笑说了一句:“我女锋捷!”是说灵照见地很透彻,行为很洒脱,说走就走掉。就这样,庞居士又延长七日的寿命。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州官于前来探望庞居士,庞居士就告诉他:“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世事如梦幻影响,没有的东西,不要让它有;有的东西要让它空掉。讲完这句话,庞居士头枕着州官的大腿,就走了。这就是一位大修行的在家居士的榜样。 六祖告诉我们:“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在家居士修行,现菩萨像,具足菩萨精神,在尘劳中不染尘,在尘劳中度脱尘劳,把生活中的日用事,都看成是自己显示神通妙用的地方。宋朝有一位大慧宗杲禅师,他是一位大解脱、大修行的人,是禅宗的中兴祖师,他一生接引无数达官贵人信仰佛法,修习禅宗,明心见性。他以文字说法,写了许多的书信给当时信向此道的达官贵人。大慧宗杲禅师说修行这件事,没有离开日用事,就要在日用事中来勘验此心,考验此心,训练此心。他说:修行这件事,茶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儿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间断。这是古代的生活情景,今天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做功夫这件事,在搭公交的时候,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在电脑前,在电视机前,在电梯上,在街上看到人来人往,在海边听到涛声,在林中听到鸟叫,事事物物缘生缘灭,处处都在开演圆音。 我们出家众、在家众,不要厌染取净,也不要舍闹取静,有求、有取舍心,都是分别执着,最终都与道不相应。不过,没有到那个境界,还是不要说那个大话,专修是必要的,独修更是必要的,打好了基础,才可以在生活中运用。 这几天,常住很慈悲,大和尚很慈悲,各位班首师父很慈悲,内外护七、维那师、监香师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成就我们的修行。我们要以感恩的心,从内心表示感激。最好的感激,就是把这一颗宁静的心,安祥的心,保持下去,在二六时中,让它真正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伴侣。 这几天大家辛苦了,请维那师早点开静解七。 解七偈 (2007年12月17日) 闹市莲峰七日禅,同餐法味体幽玄。 虚灵心性离言说,湛寂真如绝动迁。 海纳百川观自在,镜含万象止天然。 无穷妙用潜方寸,触境忘缘在目前。 (以竹篦打一圆相):解! 附: 禅七问答录 本来解七以后就没有事了,但大家还有一些问题,所以就留出一些时间,在这里与大家进行交流。问题一共有四十一条,这其中也有重复的。我想,每个问题也只能三言两语地回答一下,如果要全部讲清楚,那需要很久的时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这么多问题,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问:请您再解释一下照体独立,历历孤明? 答:照体独立是禅定当中一种高度觉照下的心灵状态。照体独立,就是离能所、无取舍、无憎爱、无是非、无善恶、无圣无凡,不续前,不引后,孤明历历的一种觉照状态。打一个比喻,我们当下一念如果就是这个的话(竖起中指),它是独立的,和这个没有联系(竖起食指),不续前;和这个没有联系(竖起无名指),不引后。和过去、未来都没有联系,而且要历历孤明。历历者,就是清清楚楚,它是用来形容孤明的。唐朝诗人崔颢有一首咏黄鹤楼的诗,其中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晴川历历,就是站在黄鹤楼上,看长江对岸的鹦鹉洲,尽管也有相当远的距离,但对面的一草一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历历在目。孤明历历,不是一片模糊,形容用功当中照体独立的状态。 问:忍是华人社会的一种传统美德。请您从禅的角度,解释一下百忍成金的含义? 答:有所忍,必然有所不忍。从禅的角度来说,真正达到了禅者的那种精神状态,已经没有忍和不忍的分别。既然憎爱取舍、人我是非都没有了,都消融了,一切对立面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忍与不忍呢?那种忍就是无生法忍,那种忍就能够战胜千军万马。因为“无”的力量最大,禅的力量最大,无言的力量最大。 问:作为在家佛弟子,要受持三皈五戒,怎样才能保证不破色戒呢? 答:作为在家佛弟子,受持三皈五戒,本来就没有完全去掉淫欲的要求。五戒规定的是不邪淫。只要不是非时、非地,只要不是婚外的男女关系,就算是守持了五戒中的不邪淫戒。 问:古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现代的人,念佛、持咒、参禅也不见得成佛,何故呢? 答:古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人同样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屠刀是什么呢?不是真正杀猪宰羊的那把刀,它是戕杀慧命的一把刀,我们只要放下这把刀,人人都可以立地成佛。这把刀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放得下,立地成佛;放不下,就在苦海漂流。 问:练武功常有走火入魔的现象,禅修会不会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答:有。但是不要害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吃饭还会咬破嘴唇呢,世间哪有没有困难的事情啊!禅修走火入魔,那是执着所造成的,是极端的思想行为所造成的。执着到最后,无路可走了,就一定会走火入魔。所以,修行的人要心如虚空。心如虚空,就能够包容一切,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把虚空挤破呢?心如虚空,一切障碍都没有了,一切都消融了。 问:在这个商业社会,处处都讲求效益,有没有一条又直又短的桥梁,直通快乐的彼岸? 答: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下承当,此岸就是彼岸。可惜我们信不及,不敢承当。这是一条成佛的捷径,希望大家要有信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问:告生死假是什么意思? 答:告生死假,用比较粗的话来说,这次打禅七,我就豁出这条老命了。为了能够在修行上有所成就,不惜这条命,豁出去了,向祖师菩萨告假,向方丈和尚告假,这就是告生死假。下了最大的决心,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呢?这就是最简单的事情。不过,现在告生死假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仪式了,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已。不过,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豁出老命不顾的精神状态,修行还会有不成功的吗? 问:禅修方法很多,怎样才能知道哪一个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的呢? 答:还是要靠自己,要靠自己去实践。不过,我也告诉你选择一条又直又短又平坦的桥梁,选择一辆直通快车,那就是顿悟成佛。只要有信心,这一定是一辆直达快车。 问:对初学者来说,体验不够时,信仰通过什么来建立呢?怎么样去坚持呢? 答:信仰这件事,是人生的第一件要事。信仰是生命本身的自觉要求,不是外来的东西,不是强加给哪一个人的。自己必须选择一个正确的信仰,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我讲做人有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信仰是第一位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人。 问:想要把禅带到生活中去用,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我们需要时常注意,禅不是生活以外的东西,禅与生活没有距离,是零距离。认识到这一点,生活中就会充满着禅机,充满着禅悦;认识不到这一点,生活就是苦,就是地狱,就是熬煎。要懂得禅,就能享受生活。 问:当我们用功的时候,别人却在坐享其乐,渔翁得利;当我们在努力改掉恶习的时候,别人却是知而不改,还从中得利。请问法师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 答:修行本来就是一件吃亏的事情。修行就是要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由于我的修行,我的慈悲喜舍,别人能够从中得利,那是一件最好不过的事情。利益他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那就是真正的菩萨精神。不要去计较,想修行,就要准备吃亏,就要准备做世间最傻最傻的人。对一个初入禅道的人,还处于对修行的摸索阶段,所缺的就是对佛法的信仰。刚才已经讲到,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信仰,而我建议我们在座的,没有皈依过的,应该要及早接受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传承,接受了三皈依,就是接受了佛法的根本传承。接受了佛法的传承,就有信心,有力量,就能强化我们断恶修善的信念。 问:经常在一些书籍上看到三玄、九要、宗门的三关,请问法师,要想了解这些,需要看什么资料? 答:我建议你翻一翻《佛光大辞典》上有关的条目。那些条目后面,也附注了这个条目可以看哪几本书。我们这里图书馆的资料很丰富,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去查一查。 问:什么是法身,如何修持? 答:诸法的实相,是为法身。法身是修的结果。所谓证法身,修报身,用应身。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应身是用。 问:在家初习坐禅,每天应该坐几次,每次以多久为宜? 答:每天最少两次。可以安排在早上和晚上。每次不要少于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坐久成劳,也不必坐太长的时间。那些有修行经验的人,在一般的情况下最多也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但是,如果进入了禅定的状态,时间就不受限制了。在家修行,在时间的掌握上,最好避开子午时,就是白天的十一点到一点,晚上的十一点到一点,这就是子午时。禅修要尽量避开这个时间。 问:禅修是不是一定要盘腿呢? 答:也不必。有的人腿痛,腿有毛病,不能盘。不能盘腿就垂腿坐也可以。禅修以观心为主,禅不在坐。不过,我们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尽量地练习跏趺坐,跏趺坐是禅修的正相。 问:禅修是不是只有上善根基的人才可以去做?要见自本心,似乎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什么是明心见性呢? 答:人人都是上根利智的人。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明妄心,见真性,性是体,心是用。用有正有负,有善有恶,开始的时候,用善心,去恶心,时间久了,善恶就都没有分别了。善恶不分别,不是没有原则,而是起心动念,不违轨则,处处都在道上,处处都纯善无恶。 问:禅修是不是修行的唯一法门? 答:应该说是的。为什么呢?佛教的修行法门只有三个方面:戒、定、慧。禅修包括所有的修行法门在内,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诵经也好,最后都要归到禅修上。八万四千法门,均以禅定为体。“诸佛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无禅不智。要相信禅定是一切法门的根本纲要。禅修的法门,把一切的法门都包括在内。 问:当年有很多教授静坐、坐禅的人,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喜欢鉴定某人入了第几禅。请问禅定可以从外表去判断吗?得禅定有何理论根据? 答:智者大师有一本书,讲禅定很具体,叫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建议大家好好学习。这本书最适合我们在家修的人。这本书上把禅修所有的问题都涉及到了。南传有一本《清净道论》,其中也把禅定的方法和道理讲得很具体。这两本书都可以参考。 问:南传、北传和藏传,入定的方法是不是一个样? 答: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从禅相上来讲,修禅宗的在做保任功夫的时候,也会出现像次第禅的那些禅相。不过,不是按照次第禅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来推进。因为世间禅,像四禅八定,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叫做欣上厌下,是以欣厌之心来修,所以叫世间禅。有欣厌之心,就是有漏的心。禅宗这一法,在保任上,没有欣厌之心,一切拿来为我所用。 问:打坐时如何观佛像?每一次都只看到模模糊糊的佛像,看不清楚。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观心就是观佛。我的意见是不要观佛像,那容易走到误区。这一点,请你阅读《楞严经》的最后两卷,你就会清楚明白了。 问:请问如何保任那一点点像功夫的功夫? 答:做一个牧牛人,管住自己的心牛。要像这样来保任那一点觉受。 问:明心见性要不要经过四禅八定? 答:刚才我讲到,明心见性的功夫,不需要经过四禅八定。有其境界,无其次第。 问:静坐时有脉冲的感觉,同时隐隐听到佛号不断。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答:还是要不取不舍,自然就会消失这些幻觉、幻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在相上执着。 问题一共有四十一条。我想,以上回答的,虽然没有逐条来解释,但是大体上能够把所提的问题都包括在内。这几天在这里打扰常住,打扰各位班首师父。承蒙大和尚这样慈悲来成就大众修行办道。两次在这里和大家共修,说不上主七,是和大家共同勉励。多有打闲岔的地方,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和尚、诸位班首师父,以及大众给予指正。(全文完)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