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9年度第五期红尘里的菩提道场
 

红尘里的菩提道场

地儿

如果你是欲人,处处都是欲境,

如果你是道人,处处都是道场。

烦恼是菩提种

与L女士相识,是在网上。她婉约、清丽的文笔,很快吸引了我。令我不解的是,这位衣食无忧的白领,字里行间却始终弥散着几许淡淡的感伤。因为同居一个山水小城,同为文字客,很快便熟识了。

去年秋末,某杂志社编辑老兄和我同时出了书,他便组织一场文友宴会庆贺。宴会上,意外地碰见她。酒过三巡,笙歌顿起,文友们双双对对蝴蝶般起舞。我这个舞盲坐在窗前,同样独坐一隅的她,礼貌地谢绝了很多男士的邀舞,和我闲淡地聊天。她读书很广,酒量也大,但美酒笙歌,遮不住写在脸上的淡淡凄清,像一块外表温婉却又极其冰冷的石头。宴会结束后,文友结伴走了,她也驾车,独自消失在城市的星空下。我和老兄踏着冷月的清辉和斑斓落叶,散步回家。谈起了对她的观感,老兄告诉我:“知道吗?她是一个受过伤害的女人。女人受过伤害,都是这个味儿。”

“我是受过伤害的女人,是老公在我怀孕时,背叛了我!”

读了我的佛理散文集,她感觉很静心,整日把它放在床头,仿佛成了心灵之友。有一天,在网上,她终于开了口。

“现在情况如何?”

“冷战十多年了,他也不再和那个女人来往了,但我心里再也爱不起来他。”

“只是为了孩子,我们才呆在一起。”顿了顿,她又说。

我劝她把过去的门关上。“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学会忘记,不仅能解脱别人,更主要的是解脱自己。”

“我二哥也是信佛的,他也常这样劝我,但那当场撞见的一幕,真的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十几年前那一瞬间早已飘零,你的路还很长,难道要永远自闭在那一瞬间形成的地牢里,不肯出来,看不到天上的月,听不到地上的凤。不难受么?再说这一切,也不一定是坏事。它或许有助于你从情累中解脱出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到何时为止?”我半开玩笑地说。

半年后,我陪朋友到香山寺游玩,又碰上了她,她和老公孩子在一起,坐在寺院门前的槐树下,满面含笑。

她老公见我们聊天,就带着孩子到寺里看古井去了。

我问她:“看来最近很好啊?”

她狡黠地笑了。“那天谈话后,我躺在床上,半夜未眠。我是很固执的人,你的话却像电光一样点亮了我。我想,是啊,与其这样不死不活,不如自己大度一点。于是,一直懒得做家务的我,恢复了每天整理屋子,为孩子和他做好吃的。有天,我踩着凳子,把洗过的窗帘往窗上挂,不料一脚踏空,跌倒在地,头上津了血。他正好开门回家,抱着我,疯了似地向医院赶,还埋怨我,为什么不等他回来,让他挂?为什么不等他回来,让他挂?看着他那焦灼的眼神,我明白了,他还是真心爱我的,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看你的话,那么有智慧,我就渐渐喜欢上了佛学,他也慢慢读上了瘾,我们一起办了皈依证呢。读了书,他变了,我也变了。我明白了,流水般的光阴里,什么都不可能不变,但我们却要求它永远不变,不是很傻吗?每个人,都是在欲望泥潭里滚的凡夫,都会有不清明的时候,会被欲望牵着犯错误。过多苛求别人,不肯宽容,是自寻烦恼啊。有时想想过去,他走到那一步,也有我的错。”

等了一会儿,她老公和孩子从野外采来一束野百合花给她。野百合很美,香气四溢。她孩子般地笑着,三人一起捧着花去供佛。望着她的身影,感慨悠然升起。

《维摩诘所说经》说,烦恼是菩提种。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行者不会像小乘罗汉一样,躲在深山中寻觅清净,而是积极到红尘中做事,不怕烦恼。因为,烦恼可以开启智慧之门,使人更加睿智、超脱、快乐。

这位文友,在烦恼组成的道场里,不仅学会了反省、包容和忘我,而且学会了主动把爱布施给伤害过她的人。这些难得的智慧,使她变得更加优雅、迷人,未来的路也因此光明、喜乐。

随顺的美

朋友是虔诚的佛子,但他却常出入基督教教堂。每到基督教的重大节日,他就会和妻子一起去礼拜,和着悠扬的琴声,诵唱赞美诗。

有一次碰见了他,问他:“干嘛呢你?改宗教了?”

他说;“哪能呢,这不是你嫂子出身于基督教家庭吗?为了让她和父母高兴,一起去礼拜礼拜。”

朋友和妻子很恩爱,信仰上互不干涉。搞科研的妻子并无信仰,却不忍心让父母不高兴,提议不能造成冲突。于是,朋友平时把修法的佛像、法器都锁在抽屉里,只在修行时才拿出来。

后来,妻子也开始信佛教了。渐渐地,家人都受到影响,能够宽容地谈论宗教间的异同,不再骂佛弟子是“大魔头”了。

到龙门石窟游览时,妻子随着他,一路上香,很虔诚。我打趣地问:“嫂子,怎么不说哥哥迷信了?”

他妻子说:“过去不知道。其实,佛教和基督教并不矛盾,都是劝人为善,但佛教的博大、宽容、深邃和善解人意,我更喜欢。”

听了这话,龙门石窟旁的伊水,都变得清丽、柔美起来o《维摩诘所说经》里的一段话,陡然涌上心头:

“(菩萨于)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

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古人说,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其实,何止如此呢?这个世界上,不同见解的团体和个人,常常矛盾很深。许多夫妻常因为信仰、爱好、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危机。这位老兄,却以随顺的智慧,展示了一个佛子菩萨般的胸怀。这美好的胸怀,消弭了心灵的沟壑,以悠然的佛香,熏香了有缘人。

听来的故事

在四祖寺小居时,一名女居士谈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位女人,信仰佛法后,无比虔诚热忱,整天往寺庙跑,工作、家庭都抛在了脑后。终于,他的丈夫受不了了,找到了方丈,请方丈劝劝她,还他一个妻子。方丈人吃一惊,把女居士叫到一边,问她,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她说,为了了脱生死,普度众生。方丈说,你的丈夫,你的孩子,你工作时服务的对象不属于众生吗?

女居士豁然明了。开始踏踏实实地工作,把家庭照料得异常温馨。丈夫受到感化,也皈依了佛门。

这真是有趣的故事。

入夜,山风掠过房屋,击打着窗外道信大师种植的千年祥云柏。听着凤中瑟瑟的枝叶声,我终于观照到了自己的不足。

佛陀说,修行者,当令众生喜,当成此欢喜。我让众生欢喜了吗?让亲眷欢喜了吗?

童年乡居时,有个外号“十二能”的农民,为取悦老者,常夸赞他身边的孙子,为他的孙子做一点事情,老者比自己得到什么还高兴。父亲告诉我,那是因为老者心心念念都在儿孙身上。佛陀曾在《佛说大般泥洹经》中,告诉迦叶尊者:他是把众生都视作与儿子罗睺罗一般无二的人,心心念念都在众生身上,众生喜悦,则菩萨喜悦,佛陀喜悦;众生病,则菩萨病,佛陀病。还说,真正的供养是什么呢?——成就众生,成就自我。

临别时,我谈了这点感想,女居士说:“很对,知道那女人是谁吗?那就是我!”说完,莞尔笑了。并送我两句话:

如果你是欲人,处处都是欲境,

如果你是道人,处处都是道场。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