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9年度第五期感悟“囚徒困境”
 

感悟“囚徒困境”

观 行

曾经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过一本关于“博弈论”的书,其中谈的“囚徒困境”很能发人深思。

“囚徒困境”是这样的:

某甲和某乙两名小偷在一次盗窃过程中不幸落网,遂被囚禁了起来,而且是分开囚禁的,致使他们根本无法互通信息。

当警察拷问他们罪行的时候,他们都矢口否认盗窃过任何物品,这使警察们很头痛。于是,一名警察想出一个对策:要是其中一个人主动招供另一个的犯罪事实,则立刻释放此人,而另一个将判刑10年;要是两人都互相招认对方犯罪属实的话,则各判10年;要是都不招认,由于证据不足,各判刑事拘留一个月。

此时,某甲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便会想:“我要是把某乙招了,我就可以获得自由,否则我要是不招他,万一他把我供出来的话,我就得判刑10年了。”于是,某甲就招认了某乙的犯罪事实。

某甲那样想,某乙同样也会那样想呀:“我还是把某甲招了吧,这样的话,我就会得到自由,否则,若是我不供出他,等到他出卖了我,那我不就得判刑10年了吗?”于是,某乙也把某甲给供出来了。

结果呢,两人都互相招认了,所以就各判刑10年。

从“囚徒困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虽然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果所得的利益反而最小。

要是当时的情景不是那样,而是反过来——某甲想:“我不招他(某乙),等他招了我之后,他就可以自由了,大不了给我判刑。”从表面上看,某甲现在得到的是利益最小化(长达10年的牢狱生活)。

同样,某乙若也这样想:“我不会出卖他(某甲),等某甲把我招了之后,牺牲我,但能换来他的自由,希望他能通过这次的教训,以后别再干这一行了,那也是值得的。”所以,某乙也守口如瓶,矢口否认某甲的犯罪事实,这样看来,似乎某乙现在得到的利益也是最小化(长达10年的牢狱生活)。

此刻,某甲和某乙两人都选择了利益最小化,结果,两人都只各判了一个月的拘留,而真正得到的利益反而是最大的!

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表面看似利益最大化,其结果反而利益最小;而表面看似利益最小化的,其利益才真正最大!

类似于“囚徒困境”的事例很多,为了证明上面的结论,再举一例——“赃车效应”(以被盗的自行车为例)。

打个比方说,一辆赃车卖价60元,一辆新车卖价90元。很多人就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去购买较便宜的赃车,如此一来,要是大家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去买赃车的话,那么,赃车就有了市场,这样就会促使小偷经常去偷车卖,假定以一年为限,说不定你的车会丢《被盗》三次,花去180元。

但要是大家都追求利益最小化,都买较贵的新车,这样一来,赃车就没了市场,自然地,小偷觉得赃车卖不出去,也就不会去偷车卖了,那么一年下来,你的车或许一次都不会丢,由此看来,买新车反而比买赃车更划算了《买一辆新车花掉90元当然比买三辆赃车而花掉180元划算啰)。

这就说明:要是大家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反而只能得到很小的利益,甚至毫无利益!如果大家都为别人考虑,让自己得到最小的利益,结果,反而自己却得到了真正的大利益。

这个道理与兵法中的“置诸死地而后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还有一则故事,也能很好地阐释这个道理:

有一个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来找他,向他询问有关种子的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个农民害怕大家都种这样的玉米而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有办法,只好继续栽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个农民的玉米并没有取得预料中的丰收,而且,跟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农民去请教一位农业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种玉米接收了邻家田里栽种的劣等玉米的花粉。

农民之所以事与愿违,是因为他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只顾着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结果反而只能得到很小的利益,甚至毫无利益。

要知道,我们都不是孤立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都需要给予和接受。当付出了同情和友善,你也必将会收获同情与友善。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了自己。

“福田”之中有一种叫做“悲田”,正是阐释这个道理的最好依据。当我们平时见到贫穷困苦的可怜众生时,我们也往往能生起悲悯心,作出一些布施,表面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助别人,其实却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的慈悲心,给了我们培福报和种善根的因缘,佛陀在《华严经·修慈分》中说:“……佛子当知,此修慈者乃至未能离于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常得六种梵天之福,若舍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先世已来,所有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

普贤菩萨也曾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三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而已证得无碍智的大觉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为弟子们宣讲过:凡修菩萨行的人,由于心中悲悯众生,为了利益安乐一切如母有情,毫不顾及自己的利益。

有一次,佛陀给弟子们讲述了自己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的本生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叫“尸毗王”,这位国王宅心仁厚,慈悲无量,是一位已发菩提心的菩萨。有一天,尸毗王看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地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尸毗王的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忍心让我饿死吗?!”菩萨问秃鹰:“你需要什么食物呢?”秃鹰回答:“我要吃鲜活的血肉!”菩萨心想:“我往昔因无明烦恼而贪执此身,造诸恶业,长劫轮转于种种恶道,受尽无量苦恼而不得出离,现在,我已得此人身,应该用它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当菩萨正要割肉之时,宫中大臣都来劝谏、阻止,但都被尸毗王拒绝了,尸毗王说:“我已为救度众生而发无上菩提之心,希望能够早成佛道,而现在正是能够成就我行菩萨道的机会啊!”所以,尸毗王没有丝毫犹豫,便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换取鸽子的性命。可是秃鹰要求与鸽子体重相等的肉。因此,菩萨继续割着自己身上的肉,但是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和鸽子的体重相等。最后,菩萨竭尽全力爬上了秤,此时:

宫中的人,哭了;尸毗王,笑了。

因为这时,大家都看到——重量终于相等了!

秃鹰便问菩萨:“你现在后悔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o”秃鹰不信,尸毗王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就说:“如果我所说的话真实不虚,当令我身肉复原如初!”

誓愿刚毕,以菩萨淳厚的福德所致,身上的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当时,秃鹰感动不已,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一切众生,欣喜不已。

佛陀讲到这里,就对弟子们说:“你们怎么认为呢?当时的尸毗王,就是我的前生,而那只秃鹰,就是帝释天。那是为了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菩提心是否坚定o”

所以,表面看来,似乎得到的利益最小,而实际上,诸位菩萨因怜悯众生而生起大悲心与菩提心,在广度众生的同时,以此菩提悲愿成就了自身的道业,圆满了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方能直趋无上正等菩提!

这真正得到的利益不成了最大了吗?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