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09年度第五期 / 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 |
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 净慧 |
( 接上期 )
第八讲 菩提路上信为根本 (2007年12月15日早六支香) 每天我在这里都讲一些闲话,给各位打闲岔。如果所讲的能够给各位在修行过程中做一点点参考,大家就可以参考;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够指出;如果觉得是废话,就请不要听。 所有关于修行路上的法门、方法,历代的祖师和现代的大德都讲了许多。我在此讲来讲去,无非都是一些闲言剩语。但是,一番提起一番新,此次参加禅修的有这么多人,不可能每一位都接触过祖师的语录、大德的开示。所以,我在这里做一个传话筒,重新把祖师大德的话,领会得多少,就重复多少。如果我领会错了,那问题就很大。在禅堂里讲话,一定要非常地谨慎,讲错了话,有很大的因果。 在百丈的会下,有一个 “ 野狐禅 ” 的公案,大家一定都很熟悉。 “ 野狐禅 ” 的公案,讲的就是很早以前,有一位禅者,在回答学人提问的时候,答错了一个字,五百世堕为野狐身。简单地说来,就是一字之差,堕为狐身。过去迦叶佛时,有学人向一位禅师提问题,问: “ 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 禅师回答说: “ 不落因果。 ” 这一问一答之间,初听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这位禅师回答错了,五百世堕为野狐身。直到百丈祖师在江西百丈山建丛林,办道场,大开禅门这个时候,那野狐就化作一位老者,到百丈的座下听法。有一天,百丈祖师上堂说法之后,大众各各散去,只有这位老者还留在堂中。百丈见到这位老者不肯离去,心想必有原因,就问他: “ 你为什么不离开,还有什么问题吗? ” 老者就把他所经历的一切,如此这般地向百丈祖师禀报一番。百丈祖师就说: “ 你把这个问题重新来问我。我再给你下一转语,你看如何? ” 老者就遵命说好。老者问: “ 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 百丈祖师说: “ 不昧因果。 ” 这位由野狐变化的老者当下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就对百丈祖师说: “ 您的回答使我心开意解,我从此可以脱离野狐之身。 ” 这就是有名的 “ 野狐禅 ” 公案的来由。向下还有一些过程,大家参看《五灯会元》卷第三百丈禅师的那一章,就可以知道。 为什么要在此提起这段公案呢?就是为了说明讲解佛法,弘扬佛法,责任重大。 一字之差就会瞎人眼目,而说错了话的人,就要堕为野狐身。我觉得像这位老者堕为野狐身,其果报还是比较轻微的。佛法上说错了话,瞎人眼目的还有更重的果报。益大师说: “ 出一言不足以使学人解惑去疑,不足以利天下者,则不说也。 ” 可见立言说法,非常的重要。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仰比较淡化的时代。 作为佛教,虽然也主张大智大慧,但是佛教的整个修行次第,信、解、行、证四个阶段缺一不可。选择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从信入手。我们步入佛门,就是从信开始的。 信佛而后皈依,信奉三宝,皈依三宝,才能够发起出离心,菩提心。信不具足,就没有求知求解的兴趣。只有信心具足,才会进一步去追求佛法的真理,追求佛法的智慧。在修行的过程中,只有在真理智慧指导下的实修,才能得到受用。证,是一点点得来。尽管每个果位之间的次第很清楚,层次分明,但这些果位也并不是一步就可以达到的,是从信的那一刻开始,逐步地走向每一个果位。每一个果位的证得,都离不开信、解、行。初入门有初入门的信,一直到修行圆满,到等觉、妙觉,信的力量都在起作用。 在当代,也有的大德主张佛教是一个智慧的宗教,不是以信仰为主,而是以智慧为主。缘起性空,不是信仰的问题,是智慧的观照。当然,这种说法对于那些信仰坚定的人,修行有素的人,没有多大的妨碍。但是初机学佛的人,一下子要想懂得 “ 缘起性空 ” 的道理,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懂得了 “ 缘起性空 ” ,能不能够如实地观照,这又是一个问题。 因为 “ 缘起性空 ” 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学问上,停留在学术上。 如何用“ 缘起性空 ”的道理来指导我们如实观照生死轮回之苦,如实地发起大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佛教的一切法门, 都是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没有菩提心,菩萨的精神、菩萨的品格、菩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无论如何都建立不起来的。佛教的每一位大菩萨,都是无量劫以来修种种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舍掉自己的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身内身外、一切的一切,只要众生有需要,都可以舍掉。这种崇高的宗教品格、菩萨精神从哪里来呢?从菩提心来。菩提心能不能够离开信仰?当然不可以。菩提心的根是信,菩提心的力量也是信。所以说信是根,信是力,五根五力,信为第一。我们参禅、念佛、持咒,没有一个法门不需要笃实虔诚的信仰。信心具足了,修行才能上路;信心具足了,修行才有后劲。 当今的佛教界,都在慨叹信仰淡化。其原因何在呢?是不是由于过分强调了智慧,过分地强调了缘起性空,过分地强调了学术的重要,而引起信仰的淡化呢?我想,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分。佛教是中道的法门,一定要保持中道。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相信佛言祖语,相信佛祖的言教 “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 。一切的善根都以信为本,信是一根拐杖,我们扶着这根拐杖,就能在菩提道上勇往直前。 第九讲 缘起与因果是佛教的两大定律 (2007年12月15日晚四支香) 连日来,有很多的法师、居士在禅七共修用功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觉受,很好的感觉,这是我们这次法会最重要的收获。有居士到我那里去讲静坐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感到这个道场很殊胜,很清净。坐在禅堂里,同坐在家里有显著的不同。在禅堂中共修,心能够马上静下来,而且每支香都能够进入到觉受的境界。这就是集体共修的优越性。 在古老的寺院进行共修,有它多方面的优势。比如双林寺在一百多年来,有宗风、有传承,有护法神在护持,有三宝的威力在加持,有现前的福田僧在摄受,在这样的环境下共修,进步会是一日千里。所以,一所寺院经常有共修活动,这对于我们在家信徒来说,是无上的大因缘。 我们在此共修,一方面是要明白修行途中的方法,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走到误区;另一方面也要对佛教的理论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一个明确的大方向。 记得我在中国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是一位老居士,又是大学问家、大修行人,他就是我们当时佛学院的教务长周叔迦老居士。周老出身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的祖上在清朝政府做过大官,又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的第一把交椅。周老居士从年轻的时候就研究佛法、修学佛法。他给我们开设了很多的课程,在讲课的时候,他每每都要强调,说佛教有两大定律不可动摇:第一是缘起的定律,第二就是因果的定律。这两条定律,是佛教思想的奠基石,教义的奠基石。由于缘起的定律,确立了佛教无我的思想。诸法因缘生,众因缘生诸法,没有第一个原因,所以佛教是一个无我的宗教。由于有了因果的定律,确立了佛教在实践上业果不失的思想。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无我,另一方面众生的所作所为都有因有果,业果不会丧失。他有一本书叫《八宗纲要》,其中有一篇绪言就是专门讲的这个思想,讲他多年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体会。 在历史上,许多的高僧大德,既是大修行人,又是大学问家。像各宗的创宗人,像那些大翻译家、大论师,他们对佛教的研究,深入经藏;对佛法的修行,自由自在,说留就留下来,说走就走掉了。同时,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大居士,信仰佛法很虔诚,修行很到位。到了近现代,居士当中既有学问又有修行的,也有很多人。像被称作 “ 中国佛教复兴之父 ” 的杨仁山老居士,像研究唯识宗非常有名的王恩洋老居士,还有我刚才提到的周叔迦老居士,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大修行人,既有很好的学问,又有很好的修行,那确实是要在佛教的两大定律面前五体投地才可以做得到。 在这两大定律面前,只是从理论上去说明,从实践上不能落实,那就是学问与修行脱节,或者说是学问与做人的脱节。我们现在也有一些很有名的法师、大德对因果的道理、缘起的道理讲得很透彻,但是在因果的实践上就有打折扣的地方 。因果的道理、因果的规律,是从众多因果事实中总结出来的,没有因果的事实,就不会有因果的道理。懂得因果的道理,并不等于就能够承认因果的事实,这是我们当今的人研究佛法的一个致命问题。许多大学者,佛法讲得非常圆融,但是和自己的信仰是脱节的,和做人是脱节的,只为学问而学问,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而去做学问。儒家的思想,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道家的思想,学问和做人也是统一的;佛教的思想,学问和做人更是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大特点。 到了近现代,学问与做人脱节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出在信心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来。信心建立不起来,实践就无法落实;信心建立不起来,就不能够真正地把业果不失的问题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业果不失,是佛教实践上一个根本问题。业果不失,是由因缘果报一环扣一环延伸下来的。只有因缘的理论,没有果报的落实,修行成佛,上天入地,都成了空中楼阁。 在菩提路上,信是根本。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首先要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仰。 信什么呢?信业果不失,修行才有根据。 我们坐在这个地方,说不辛苦是假的,很辛苦,为什么要受这种辛苦呢?不是为了辛苦而辛苦,也不是为了在这里坐着好看,更不是为了大家聚一聚。如果说仅仅是想聚一聚,那可以有多种方式。这是一种修行,这是一种生命解脱的实践,是一种要求生命升华的搏斗。实践离不开因果,实践是因,而果与因是同时存在的。有一分进步,有一分受用,就有一分结果。对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修行起来就顺利得多,思想上就没有障碍了。认准了这条路,思想上没有障碍,勇往直前地走下去,就能够时时刻刻与道相应,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进行沟通。十方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修因证果,都是在实践因果的规律。我们重新踏着十方诸佛、历代祖师的脚步,在菩提道路上前进,那就一定要跟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在思想感情乃至一言一行上保持一致,不能够有任何打折扣的地方。一打了折扣,信心就动摇了。信心动摇,坐在这个地方,也就白辛苦了一场。 我们学习佛法,要重视理论的钻研,而理论钻研的结果是要落实在行动上。理论可以说是缘起观,实践就是因果观,这两者是统一的,并没有先后。有先后者,只是在了解的过程中,觉得有先后次第,实际上是完全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实践。修行不能没有理论,修行一定是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在三宝的加持下,在护法龙天的护持下,在集体共修中,修行一定进步得快。如果说对护法龙天的加持信不及,对三宝的加持信不及,就等于自己将自己孤立起来。我们在苦海漂泊的众生,从来没有找到家,现在好不容易找到家了,找到了三宝的家,我们就要稳稳地坐在三宝的家中,要接受三宝的加持,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孤军奋战会是事倍功半。 我们要相信这个道理,不要把自己在众多的善因善缘中孤立起来,要在护法龙天的护持下,利用所有的善因善缘,来成就自己的道业。使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少一些障碍,多一些善缘。 (待 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