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9年度第四期以不放逸防护自心
 

以不放逸防护自心

陈兵

以戒摄心,自治其心,需要一种严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是佛学列为善心所之一的“不放逸”。《杂阿含》卷二九第 882经中,佛告诸比丘:种种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本,有如草木皆依大地而得生长。反之,放逸(巴pamāda)——放纵不制、不严格要求自己,乃是一切恶的根本。应奋起不放逸的精神,时时守护自心,不令烦恼贼侵入。

一、守护根门

烦恼、恶、不善心的生起,终归源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户向外开放时,对从这六大门户进入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无明、取舍、执着。佛弟子必须像守护自己的家门一样,守护六根门户,不让六尘侵入污染自心,不让“六贼”入家盗窃自性家珍。《杂阿含经》卷十三佛告比丘:见色闻声接触六尘时,应“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保持一个不动的平等心,住于正念、正智,这叫做“六常行” ——六种应经常修行的课目。《杂阿含》卷四二第1160经中,佛陀教导众比丘:“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时时保持高度警觉,防止六尘魔的侵略。第1165经佛告比丘:

若有比丘、比丘尼, 眼识、色因缘生 ,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 ,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将防护根门比喻为田夫善护苗稼,防范牛羊偷吃。又如河龟将头尾和四肢收缩进龟壳中以保护自己,使想要吃它的野狐无可奈何,比丘应该像河龟收缩六处一样,守护自己的六根门户,防止烦恼的侵害。同经第1167经中,佛陀以野狗、鸟、蛇、鳄鱼、猕猴等六种动物被锁于一空室中,六种动物各欲逃到自己所乐之地为喻,说明人的六根亦各求其所乐的境界,讨厌其不乐的境界, 其外求意欲十分强大,躁动不已,若不下功夫收摄制伏,心很容易被烦恼所俘虏。 因此,应如壮士用绳索将六种动物牢牢系缚一样,以强力管制六根, 不令流逸于色声香味等境而被贪嗔等烦恼污染自心。 若能制伏心而不被心所起的烦恼制伏, 则得自在;若不能制伏自心而被心所起的烦恼制伏,跟着感觉、情绪走, 则难免逐物不返,沦堕为不能自主其心的畜类。

《杂阿含》卷十一第261经佛教诫比丘应善于调伏、关闭、守护、执持、修习六根,制伏六根的诀窍,是在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时,对可意者不生欲望,防止产生欲望、贪占、亲昵、回忆、决定(形成去追求的决定)等粘着于彼境之心,对不可意者不起憎恶,持心平等,不贪不择,无欲无违。偈云:

眼见于彼色,可意不可意,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恶。

耳闻彼诸声,亦有念不念,于念不乐着,不念不起恶。

鼻根之所嗅,若香若臭物,等心于香臭,无欲亦无违。

所食于众味,彼亦有美恶,美味不起贪,恶味亦不择。

乐触以触身,不生于放逸,为苦触所触,不生过恶想。

平等舍苦乐,不灭者令灭。心意所观察,彼种彼种相,

虚伪而分别,欲贪转增广;觉悟彼诸恶,安住离欲心。

善摄此六根,六境触不动,摧伏众魔怨,度生死彼岸。

同经卷九第240经佛教弟子防护自心应如大石山,“四方风吹不能动摇,不能穿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能妨心,偈云: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

防护根门,被称为出家者的“根律仪”——关于守护诸根的戒律。《杂阿含》卷四二第1166经佛言:

若眼见色, 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

《瑜伽师地论》卷二三说根律仪“密护根门”的内容为:

1、“防守正念”,时时牢记所闻思的正法,保持正念。

2、“常持正念”,对正念恒常保持、殷重保持,不令心受色声香味触的污染。

3、“念防护意”,慎重防护眼识等生起时无间所起的分别意识,不令起非理分别而生爱憎等烦恼。

4、“行平等位”,常住于无烦恼的舍心中。

同论卷七十说四种根律仪:一境界护,独自静处修行时,注意不让心流散于诸境界。二烦恼护,住舍、无记心时于诸境界不取其相,远离贪忧。三缠护,若执取境界时即时防护,不令生起烦恼。四随眠护,能熟练防护诸根门,不令烦恼潜伏。防护根门之要,在于眼见色等乃至意所识法时,于所见色等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策发眼等六根,不生种种恶不善法而令心流漏,若有流漏,随即策心防护。

防护根门,亦非厌弃色声,闭目塞听,完全拒绝一切外境信息。《杂阿含经》卷二一第564经载:少年郁多罗从外道师波罗奢侈学“修根”之法,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为修根,佛言:若如其说,那么盲人、聋子应该是最佳的修根者了,此非正道。佛法的修根,是在眼识等生起之时,如实知自心所生可意、不可意的受 ,“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如是如实观修,所生可意、不可意等分别、烦恼便会于力士弹指之顷自行消灭,得离厌与不厌的平等舍心。

按大乘的般若智,认真持守根律仪,念念不懈防护根门,若视色声等六尘及能防护的自身为实有,还只是世间有为法,若修行过于精进,时时犹如战士对阵,会使人紧张,被六尘所累,严重者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在大乘看来即是入魔)。《大集经》卷十六云:

若有防护内界者,则为未过魔界。若复有菩萨见一切诸界同佛界者,知此佛界即是非界,是为菩萨能过魔界。

大乘之防护根门,须以如实知见六尘的智慧, 冷静观照六尘的实相,看破其与佛法界无别,皆空、无相、无我、唯心所现,而不以六尘为敌,如此观察,则心与实相相应,自然不起烦恼,即使暂起也容易当即化为智慧,如此可谓降伏众魔,超越了魔界。

二、恒自护心,八风不动

防护自心,被称为“无放逸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佛说当修行、广布此一法,便能得神通、道果:

云何护心?于是比丘常守护心有漏、有漏法,当彼守护心有漏,于有漏法便得悦豫,亦有信乐,住不移易,恒专其意,自力勤勉。

护心,指守护自心,不被三界的一切欲漏、有漏、无明漏侵入、污染,将生而未生者不令生起,已生者速令断灭,犹如战士时时提高警惕守护阵地,不令敌人有机可乘。如此“恒自觉知,而自游戏”,便能获得解脱。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一译“四正断”)即指以不放逸的精神断恶修善:

1、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恶生起(“未生恶法令不生”),称“对治修”。

2、已经生起的恶须即时奋力断除(“已生恶法令断”),称“除去修”。

3、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生起(“未生善法令生”),称“得修”。

4、努力增长已经生起的善(“已生善法令增长”),称“习修”。

不放逸与四正勤,属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正勤)所摄。 《瑜伽师地论》卷六六分修行为四种修:一得修,即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二习修,即令已生的善法安住不忘。三除去修,即将已生的不善去除。四对治修,即为令未生的不善法不生起故,以厌舍等种种方法对治而修。又将一切修行总括为两种修:一防护受持修,指修身,防护根门、持戒等;二作意思惟修,指以定慧等方法修心。

世间甚多恶缘诱惑,人心向下堕落易而向上升进难,稍有松懈,便难免生起烦恼。《本事经》卷二佛将修心比喻为于急流水中牵重船筏,逆流而上,不进即退, 必须不稍放逸,恒加精进,“若暂懈慢,便顺下流”。南传《如是语·行经》佛谓无论行、立、坐、卧,只要生起贪欲、嗔恨、伤害等恶念,应不接受、排斥、驱除、终止。《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佛以盖房屋比喻修治自心,偈云: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人不维行,漏淫怒痴。

盖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维行,无淫怒痴。

谓人若不以智慧、理智思考、管束自己的心理活动,纵情任意,则会如漏雨的房屋一样,泄露出贪嗔痴等烦恼,污染自心。若能精进照察、思考而后发语动身,则不会生起贪嗔痴等烦恼,保持自心的清净。《即兴自说·弥凯耶经》佛偈言:

小念及细念,存留于心间,无明不自知,必使轮回延。

即便是微细的烦恼,若不觉察防护,必然留存于内心,成为生死轮回之因。《优婆塞戒经·尸罗波罗蜜品》说受优婆塞(居士)戒者:

凡所作事,皆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

若因无知或忘失正念而犯戒,乃至烦恼暂起、小小放逸,皆属犯戒。如是常观轻过如重,时时防范,奋起精神策励自己精勤持戒修善。《华严经·明法品》说修菩萨行者应修护持众戒、远离愚痴、净菩提心、心乐质直、勤修善根、恒善思维自所发心等十种不放逸。

在严格约束自己弃恶修善上,佛经中有为自己“立制”(制定法令)之说,如《优婆塞戒经·五戒品》言:

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

根据这一思想,中国佛教徒有用黑白两色豆子计数,计算每天言行的善恶,以作自我监督的先例。明莲池大师取道教功过格的方式,以佛教伦理思想为导,参合儒家思想,制佛教功过格《自知录》。袁了凡所撰《了凡四训》,以讲他自己以功过格自我监督而改变命运的故事,至今仍在佛门中广泛流传,对推动许多人精进持戒修善,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精进修心,尤需在遇到外界的利害得失毁誉打击等巨大刺激时,注意锤炼自心,使安然不动,不起忧喜等烦恼。《本事经》卷五佛教比丘:

虽遇种种违顺众缘,而心都无分别计着。

违顺众缘,经中常归纳为利(成功、得利)、衰(失败、亏损)、苦、乐、誉(美誉)、称(称赞)、讥(嘲讽、讥笑)、毁(毁谤、攻击)八法,称“八风”。《思益经》卷一偈云:

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如此之八法,常率于世间。

应锻炼自己,八风不动。《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教诸比丘当求方便除此八法,得利、誉、称、乐时,心不欣喜;遭衰、毁、讥、苦时,心不忧戚,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风,世间八法所不能染,如大磐石不为风雨所动,是名超过世间八法。佛乃超过世间八法的榜样,“不着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花,极为鲜洁,不着尘、水”。《月灯三昧经》卷一教导菩萨应“得利不忻”、“逢衰不戚”、“称而不悦”、“讥而不忧”、“誉之不增”、“毁之不减”。《小诵·吉祥经》佛偈云: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即兴自说·月明经》载:夜叉击舍利弗头而不得伤,佛因此说偈云:

人若坚如石,不动稳如山,人怒不自怒,人贪己不贪,人心能如是,何有痛苦言?

(摘自 陈兵 先生《佛教心理学》一书,柏林禅寺流通处有售)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