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9年度第三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如果你的邻居因为你家的居住环境好,房子修得不错,来往的客人又多,有一天突发奇想,想通过你家来发财,不事先跟你商量,就把你家作为旅游景点,并在你家附近某个出入必经的关口,修一个卖票点,向前往你家的客人收取旅游费,你会不会觉得这很荒唐?你找他理论,他说,我修的卖票点,又不属于你家的地盘,跟你没有关系,为什么不让修?

不要以为这是假设,目前,全国有不少寺院——尤其是佛教寺院正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处境。前不久,网上有一张照片:某地旅游部门在某佛教寺院周围垒了一道墙,准备收门票,寺院僧人不满,抗议没有用,遂将墙给推倒了。这场官司的最后结果,我没有跟踪,不得而知。

寺院是宗教活动场所,是出家人和在家信众修行的地方,保持道场的清净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寺院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旅游的大潮中。寺院本来是最清净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出家人整天忙于接待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场所用于自己的个人修行。遗憾的是,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甚至连出家人自己也这样认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社会经济的因素在起作用,还有一点就是僧团缺乏主人公意识,缺乏法人意识。比如,有的人会说,佛教要广结善缘,要心无分别,来者不拒,如果不大开山门,佛教的慈悲济世精神将无从体现。还有的人则认为,寺院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它的日常运转主要靠香客的供养来维持,如果寺院不主动地接纳游客,香火就没有了,寺院的日常开支从哪儿来?

佛教确实主张要广结善缘,但是,我们同时不要忘了,至少在主观上,寺院一开始并不是作为旅游景点而建设的,它不是市场,而是清净的修行场所。另外,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寺院的道风、靠僧人的戒行和修证来感召信众发供养心,而不是通过主动卖票来获得钱财。一个道风整肃、学风浓厚、戒行清净的寺院,根本用不着为钱发愁,钱会主动找上门来:相反,出家人如果离开了道风建设,离开了修行,离开了本分,去主动地求财,一方面会被人轻贱、看不起,另一方面财也是不会来的,即使有,也是小财。

所以,坚持寺院的“道场角色”,维护寺院的相对清净,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要关起门来,故意与当地的旅游事业过不去,而是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既要开门接众、广结善缘,同时又保持寺院的相对清净,不能完全变成了旅游景点要创造条件,让出家人保持修行人的本色,不能把出家人降格为旅游景点中的“导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可以尝试着从如下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同时来补救——.

1、将寺院划分成“开放区”和“修行区”两个区域,开放区的范围要尽量缩小,而修行区的范围要尽量扩大,开放区可对公众开放,修行区则不对公众开放。

2、将周六、周日及佛菩萨圣诞日规定为公众开放日,只在这些日子里才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针对公众的三皈五戒传授活动和普及开示,可以安排在这些日子当中。在家信众,除公众开放日之外,平时也可以凭皈依证来寺院参学或参加寺院里的法事活动。

3、每年的冬季禅七或念佛法会,不对公众开放,只对信众开放。

另外,为了避免寺院被纳入旅游景点的麻烦,保持寺院的相对清净,建议以后修建寺院的时候,以简朴、实用、小巧为基调,避免豪华、铺张和规模过大。目前,中国大陆佛教,从总体来说,是寺院数量多而出家人数少,寺院规模大而僧团规模小。这种反差状况,随着人口增长速度的放慢,将会更加突出。所以,修建大规模的豪华型寺院,纯粹是浪费钱财、给自己找苦头吃。与其修建大型的豪华寺院,还不如把钱用于培养僧才、弘扬佛教文化——目前,各地绝大多数寺院在这方面的关注力度太弱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