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9年度第三期稽首礼敬善知识
 

稽首礼敬善知识

观行

“于长夜中,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十法经》

十字街头的向导

今天早晨,佛学院全体师生云集于佛学院天井,准备跟着持顺法师学习陈氏太极拳。虽然刚过惊蛰,但清晨的寒意仍未退却,而大家的心,却在欣喜、火热的氛围中跳动着。这外寒内暖的情景,似乎也显示着这“东方芭蕾”——太极拳的无限魅力。

从小,我就对太极拳有着莫名的情愫,但一直苦于没有太极拳老师亲自教导的因缘,所以自己买了许多由国家级太极拳大师亲自示范、讲授太极拳的光碟。可就是看不懂,动作也模仿得不对:不是忘了手上的动作,就是忘了脚下的步法,难以协调一致。时间一长,信心自然受挫,故不得不将这些光碟束之高阁。

可是今天,有了法师零距离的讲解与示范,我却能很快地将刚才所学的几式太极拳打出。由于自己是初学之人,动作还不太标准,但大的方向已能把握,仿佛对太极拳久违了的兴趣与信心又苏醒过来。

这让我不禁感慨:“师长的教导是多么的重要!”

学习世法尚且如此,而修学无上甚深的佛道,就更是如此!

《华严经》云:“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没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与教导,单凭自己,就能无师自通,成就佛道!”因为,就算悉达多太子是在菩提树下独自证悟,也是凭着往昔在因地中,受学于无量而不可称计的师长、善知识的慈悲教导,最终积累了圆满的福德与智慧资粮,才有了后来的证悟成佛。佛陀尚且如此,何况余人?

据《阿含经》记载,在佛陀时代,有一天,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以我的切身体会,梵行成就,有一半归功于善知识的引导指点。”

佛陀回答道:“不,阿难,梵行成就,全部归功于善知识的引导指点。”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虽然我们已经得到可用来修法的宝贵人身,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众多恶习气根深蒂固,要是没有依止善知识去修学,此等烦恼力量必将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

如《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冈波巴大师在他的论著——《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中开示道:“要想获得圆满佛位的人必须积聚一切福德和智慧资粮,和消除一切烦恼及所知二障。积聚资粮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就一定要依靠善知识才能知道。举一个譬喻来说:善知识就像是渡河的船师或陌生路上的向导,或危险地带的护送者一样。如果陌生路上没有向导,行人就会迟延或迷途,有了向导就可以避免这些失误而一步不失的安抵目的地了。菩提道上亦复如是: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之时,若无善知识之护送,则于内,会被烦恼妄念贼所乘;于外,会被邪道之众所诱而入歧途,因而断送善根。若有善知识之护导则无此忧虑,可以安抵一切智堡。”

《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云:“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一切智位去的护送者。”

在横越一条大河之时,河中虽然有一条渡船,但如果没有船师,而此时自己迳自行舟 , 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抵达彼岸。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为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

因此一定要依止如船师之善知识,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达涅槃之彼岸。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六祖慧能大师也在《坛经》中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佛陀更是常常在经典中宣说善知识的重要性,如《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中:“……尔时,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胜利'可理解为‘殊胜的利益')。”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至尊宗喀巴大师也在他的著作——《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中写道:

“万善根本从师出,

能生利乐如良田;

依止违法善根断,

如理师事求加持。”

佛陀同样在《弥勒请问经》中说道:“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要知道,善知识为诸佛菩萨的代言人,能为我们宣说诸佛之法、佛经义理、修行方向,能规范我们的心行,教导我们出离三界六道,成就三乘解脱果。

如《华严经·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中云:“……一切众生,随善知识,听闻诸佛所说正法……”

佛陀在《中般若颂》中说:“须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

所以,我们应当视善知识如慈悲救摄众生的佛一般。

虔诚感得善知识

既然善知识对众生的究竟解脱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善知识具备哪些特征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善知识”,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

八种条件者,如《瑜伽师地论》云:“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一)多闻大乘经典;

(二)持守菩萨戒律;

(三)具足修行证悟;

(四)悲心济众;

(五)无有畏惧;

(六)忍耐谦和;

(七)心离悔戚;

(八)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者, 《庄严经论》云: “多闻离诸疑, 能持诸善法, 二门说真如, 是为菩萨相, 为圆满法师。”

( 1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

( 2 )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

( 3 )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

( 4 )“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 《入菩萨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 深通大乘教,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不舍菩萨戒。”

这是说善知识(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清净守持菩萨戒律。

此时,或许有人会说:“既然真正的大善知识的德相是如此殊胜,那么,平时在我们身边教导我们的师长,似乎是一介凡夫,没有那些(德相)功德,也就算不得有多重要了。”

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

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第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中明确制戒:“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 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大富饶财七宝,以此骄慢,而不谘受先学法师经律。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谘受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

为什么说:有些师长或许自身的修证不是很高,所懂得的佛法也不是很多,但哪怕他能依着经典,给我们说一句法义,甚至给我们说一四句偈,对我们的恩德也是与佛无异的呢?有经为证——

《无量义经》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虽具烦恼而为众生说法,令得远离烦恼生死断一切苦。众生闻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与佛如来等无差别。譬如王子,虽复稚小,若王游巡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领理国事,王子是时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国土人民各随其安,如大王治等无有异。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是善男子,虽未得住初不动地,依佛如是用说教法而敷演之,众生闻已一心修行,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

佛陀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凡位的善知识就好比是一个年幼的王子,当国王出巡或生病时,将国事托付给这个小王子,小王子虽然不知该如何处理朝政,但只要他按着父王的教导,如法教令百官臣民,依循正法作为治国之道的话,那么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各随所安,这样的世道,就和国王亲自管理国事的效果是一样的。

《猛利问经》亦云: “……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大师'在此指‘佛')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佛陀在这几段经文中(包括举的例子),也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某些师长的学识或许并不广博,自身的烦恼也未断除,且“小姓、年少、卑门、贫穷、下贱、诸根不具”,但众生是依着佛法去修行而得解脱,并不是因师长的外貌与色身而得解脱,所以,只要能随顺正见,对众生施以契理契机的佛法教授,即使说法者是一位凡夫师长,但从他的口中说出的法语却是诸佛如来亲证的法义,那就和佛陀亲自为我们说法,等无有异,也就是我们的大善知识。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甚至恩德大过于佛。这不是一句诳语,如佛陀在《无垢虚空经》中说:“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为何连佛陀也这样说?那是因为:当罪苦众生生值于佛法不兴盛的时代,未能值遇佛陀,亲聆佛语,甚至无法见佛一面。然于大恩善知识,我们非但能够日日睹其尊容,时常与之亲近,且善知识生育我等法身,长养我等戒定慧功德,赐予我等能够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法教授。

例如:有一个人,因极度口渴而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个好心人送来一碗水给他喝,这个人才能够存活下来。同理,善知识就好比是送水的那位好心人,佛陀和佛法就好比是水。水,本来就能解渴,所以不足为奇,但此时来送水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是故佛说“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

这时,或许又有人会说: “如佛陀所说,对于身为凡夫的善知识,即使种姓下劣、诸根不具,但若能如理行持,教授法义,我们固然应将其视之如佛,但有的法师自身都已犯戒,所以不值得恭敬,更不应听教导。”

这也是错误的知见。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中教诫道:

“一切时处普摄护,

诸善知识真佛身;

但观功德勿寻过,

并念大恩求加持。”

佛陀也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云: “……另有一类名‘福田僧': 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 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 如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 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 以是因缘名‘福田僧'……”

依教奉行令欢喜

现在我们通过佛言祖语,已经知道了善知识的殊胜功德,那么,我们应如何依止与供养善知识呢?

(一)恭敬与供养,

(二)爱敬并承事,

(三)修行及努力。

“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处而得听闻、思惟和修持佛法,由闻、思、修三门努力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

《庄严经论》云:“从师修学时,依教奉行之,令彼心欢喜……”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所以,现在我们不应再作无谓的感叹,认为自己怎么没有遇到善知识的教导与摄受!其实,我们只要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多多留心,就能从师长和同修的口中听到许多法语和经义—— 闻 ,此时,我们若能纳法于心—— 思 ,随顺修学—— 修 ,进而纳法成业,将法义通过身、口、意三业去实践,这样的话,就和直接从佛口中听闻法义无二无别。如此,方能体会“诸善知识真佛身”是真实语啊!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