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09年度第二期 / 柏林禅寺戊子年冬季禅七开示 |
柏林禅寺戊子年冬季禅七开示 明海 |
(接上期)
二、我们为什么来坐禅 (2008年12月18日晚) 各位同参道友 : 坐禅就是观察我们的心,作这种观察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很多幻觉。 我知道居士那边这种情况会比较多,有的居士跟我讲,坐禅的时候,耳边听到念佛的声音,或者看见佛菩萨。凡所有在坐禅中所见、所闻,乃至于所触——感触、触觉,都是虚妄。讲到触觉,有的人坐在那里可能突然觉得身体变得很大,像虚空一样高大;或者突然觉得身体变得很细,很小,这叫触;也有人闻到香味啊什么的,这些都是虚妄。 我这样讲,可能让一些居士有一点失望, 因为费半天劲打坐好不容易有了一点佛菩萨的影子, 您这儿却说 “虚妄”,就是虚妄!这种虚妄,多半来自于内在的妄想,就是我们这个意识。意识的仓库里面有这些素材,念佛的声音或者佛像在我们的意识仓库里边都有,所以当你静下来时,就有可能浮现出来。 特别是如果你的见地不正,你打坐的出发点就错了,可能是想看见一点什么,听见一点什么,这出发点错了,那就更容易这样,这是内在的。内在的因素除了我们的心理,还有身体。说到身体,还稍微复杂一点,应该说你的禅坐要到很深的程度,才会有身体引起的妄想,身体会影响到意识。 我们身体的气血、能量的状态会投射到意识上,投射到我们的意识屏幕上,你感觉身体很高大或者变得很细,它可能与身体有关。 再也有来自外在的因素,这恐怕比较少,要么是指那一种,就是没有真正的三皈依,出发点不正确,就有可能招致一些外来邪气的干扰,形成你意识上的妄想;还有一种当然也有可能——那得修行到很精进了,很深入了,才会招致一些外在的魔障。凡此种种,我们只要抱定这种主见,就是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样讲了以后,有的居士就问了,那咱们打坐究竟图什么?这个问题真是应该问一下。我知道有的居士是喜欢以打坐中的这种幻相为骄傲,或者作为自己有修行的验证,这个就错了。还有的人呢,可能以坐禅中出现的这些幻相为陶醉,为陶醉的意思是觉得很过瘾啊,很欢喜这些,这当然也错,而且更危险。因此,说来说去,发心特别重要,你一定要知道你想干什么。 干什么呢?坐禅就是修定慧,修止观,由止观升起定慧,最终的目的是智慧。智慧有什么用呢?智慧让我们明白,智慧能对治心中的迷惑,我们明白的时候迷惑就没有了,迷惑没有就不会犯错误嘛!这就是解脱和自在。 这讲起来有点抽象,好像不如那幻觉来得更真实。其实不抽象,我们真正的修行、坐禅得力的验证,可以在生活中自我检验:烦恼是不是减轻,事情能否看透;遇到困难、问题能放得下,想得开,心胸开阔,心态调柔;能理解别人,能包容异己;没有怨恨,洒脱,这就是修行的验证。 这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挂碍,《心经》里讲:“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挂碍不仅仅是没有恐怖,《心经》是以恐怖为主来讲,实际上恐怖在我们心中是很深的,根深蒂固的。 由恐怖我们还派生出了很多,如自我保护,害怕失去什么东西,要抓牢一些东西啊,这都是来自恐怖。乃至于人生,乃至于生活中的斗争,也是来自于恐怖。心中无有挂碍,那么在生活中就会表现出刚才讲的那些特质,会有满足感,会觉得人生有意义,会觉得和三宝有连接感,连接感就是一体。上和佛菩萨有连接感,下和众生有连接感。和众生有连接感,就意味着你的心量大,有慈悲心,最起码有很深的同情心。你特别能理解跟你情况不同的众生的处境,这也是来自于一种连接感,感同身受啊,感同身受提升了就是大悲心。这也是由无挂碍才会带给我们的心态的变化。然后你觉得生活有意义,即使是平时生活中的小事,也会觉得有滋味。对于未来,没有焦虑没有担忧,对于过去没有后悔,对于你周遭的环境和人没有抱怨。这应该就是你修行不管是念经还是禅坐——如果说你得力的话,正确的验证是在这里,而不是在于你把眼睛闭上以后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那些没用,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法都在我们心里,你向心外去求那些相,即使那像是佛菩萨的相,也是错的。 也有的同修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也有观像念佛,当然现在用这个法门的人并不多。念佛的观像,也是在正念的把持下、正念的觉照下自主地开展,它是能够自我做主的。我们说念阿弥陀佛圣号,念得相应,不一定是你一念就能看见阿弥陀佛,而应该是你的心越来越多的具有阿弥陀佛的品质。阿弥陀佛的品质就是慈悲喜舍,就是无量光明,光明透脱。如果你能在心里体验到阿弥陀佛这种品质的连接,你自然充满信心。你的信心不应该来自于你看到什么相了,或听到什么,不应该来自于这个;而应该来自于你心态的改变,来自于你心力的增强,来自于这种改变了的心态改善和提高了你生活的品质,应该来自于这个。我知道河北这个地方,民间信仰很复杂,许多信徒对修行有误解,所以可能有的人到佛门里来坐禅,但他坐的那个禅不一定是佛教的禅,而是那些妄想禅,幻觉禅,弄神弄鬼的禅,这就完全不相应!佛法是光明正大的,是与世间法圆融无碍的,是非常具有正气、和气的法;而不是很神秘、很怪异、很个别,不应该是这样的。 禅宗里面有一个公案,讲有个禅师叫文喜,文化的文,喜悦的喜。据说他朝五台山,在路上见到文殊菩萨来接他,他怎么说 ? 他说不可以有两个文殊。什么意思?他讲的是一种自信,“我就是文殊,怎么又跑出个文殊来了?”其实这样的话才是文殊菩萨爱听的。后来他回到寺院修行,据说他在大寮里面做饭,舀水的时候,水缸里出现文殊菩萨;他在锅里炒菜的时候,锅里面又出现文殊菩萨。那要换了我们,还不赶紧得磕头啊,把舀水的瓢扔下啪啪磕头,肯定得这样。而文喜禅师怎么做的呢?水缸里出现他就朝水缸里打,锅里出现就朝锅里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他能做到这一点乃是因为他见到了自己和文殊菩萨一样的心性,所以他再不会为外面的境界迷惑了。 对他来说,他这样做,就是对文殊菩萨最好的礼敬。水缸里出现了,那兴许是文殊菩萨检验他呢,看他还有没有着相,心有没有为外境所动啊。这样的公案,这样的故事,在过去大德的修行里是有很多的。 所以我们坐禅,还是牢牢地把握住心。这个心,应该是平常心,不要求奇,不要求怪,这样来开始我们的修行,就不会走弯路。要做到这一点前面我讲了,发心要正,理路要清,知见要正,这几点最为重要。 (待 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