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9年度第二期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
 

 新加坡双林寺第二届禅七开示

  净慧老和尚

起七偈

(2007年12月11日)

狮城重到双林寺,龙象禅堂续旧缘。

历历止观能所尽,绵绵寂照妄情蠲。

念头动处心源湛,烦恼生时慧力坚。

七日同参千劫愿,人人同悟上乘禅。

(以香板点地云:) 起!

第一讲 禅宗是最契合现代人根基的心地法门

(2007年12月11日晚四支香)

两年前的今天,曾经在这里打闲岔,同各位结了共同禅修的因缘。两年后的同一天,又重续旧缘。这种因缘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场地叫禅堂,又叫做选佛场。所谓禅堂,就是我们共同在一起参禅、修禅的地方;所谓选佛场,就是通过修禅定功夫,达到成佛作祖的目标。

禅宗是佛心宗,“佛语心为宗”。禅宗这一法,直截了当地要我们每一个人认识自心是佛,或者说即心即佛。 禅宗这一法,是直接的,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顿超的,一悟即到佛地。禅宗同教下不同,教下是要通过分析,通过种种的比喻、比况,然后再由外到内,慢慢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走的是一条渐修、渐悟的路线。禅宗绕过了这些过程,直接契悟自心,自心即是佛心。所谓离心无别佛,离佛无别心,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要求我们每一个修行的人,直下承当。明白这样一个根本道理,修行少走弯路。这是一条捷径,也可以说是捷径中的捷径。

自古以来,禅宗门下出了很多祖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凡是在佛法绝续存亡之秋,出来续佛慧命、振兴佛法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禅宗门下、开悟见性的祖师。我们今天的人,尽管说是末法时代,人的根基比起古人似乎要浅薄一些,但实际上,从当前大众对佛法的认同来说,禅的影响力不是越来越缩小,越来越衰退,而是越来越壮大,影响越来越大。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众生,自己相信自己已经超过了相信他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自信心,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番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存环境。从禅宗的根本意义上来讲,禅就是鼓舞大家要相信自己,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正契合时代的需求,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那些古老的信仰,产生了动摇。禅宗这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对那些信仰缺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从上个世纪末,就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禅宗、研究禅宗的热潮,并且一直持续不断。关于禅的书籍,一本又一本地印刷出版,有很多还成为畅销书籍。由此可见,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不管是在华人圈,还是在西方人的圈子里,对于禅的欣赏和追求,有其共同点。

我们中国佛教,或者说汉语系佛教、汉传佛教,其中最值得我们珍惜和挖掘的思想宝库之一,就是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是由佛陀的正觉所开启的禅宗顿悟法门。它是最契合这个时代的人的根基的。禅宗的思想,禅宗的修为,禅宗的顿悟法门,能够在一念之间就提升人的品位,开发人的自信心, 所谓只要敢于承当,在一念间就顿同佛体。这种思想,这种超越一切过程的理念,对于那些具有自信心的年轻一代来说,确实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本人自 1988 年开始在河北恢复禅宗道场,倡导禅宗的修持。 1989 年开始在河北办一份关于禅的杂志, 1992 年开始在柏林禅寺举办禅七法会, 1993 年开始在柏林禅寺每年举办一次生活禅夏令营。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自己也能够为禅的弘扬,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起到了一点点的作用。现在柏林禅寺每年都要打禅七,有五七三十五天,三个禅堂能够有将近四百人参加坐禅; 每年的生活禅夏令营, 基本上是以在校的大学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为主体,每年都有三百多人参加为期七天的活动;《禅》杂志也超过了一百期,每期能够发行两万册以上。自 2004 年开始,又在湖北黄梅四祖正觉禅寺举办禅文化夏令营,倡办了以弘扬禅宗为主题的《正觉》杂志,也颇受社会大众的欢迎。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要说明,禅在今天非常契合社会大众的根基。我们作为汉传佛教的弟子,有责任把我们自己的家珍奉献给当代的人类。生活禅夏令营在十五年前举办的时候,仅仅只有一家而已。十五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大陆,每年夏天有二十多座寺院举办夏令营的活动。这些夏令营,虽然不都是以禅宗、禅文化为主题,但是这种比较灵活的新型弘法形式能够受到教内和社会的认同,这也说明我们能够在佛法传播方面走出一条新路,适应时代的需要。

法轮常转,佛法是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法轮不断地向前转动。法轮不会自己转动,要靠我们四众弟子共同努力来推动,不断地发挥作用。法轮不断地转动,使那些接触佛法的人破无明、断烦恼、开智慧。法轮常转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禅宗这一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根本法门,也是我们汉传佛教的精髓所在。如何通过禅修,使自己在禅宗的修为上、悟境上有所契入呢?在方法上,要不断地总结古老的经验,也吸纳现代各种禅法的长处,丰富禅宗修养的宝库。古老的方法是不是都过时了呢?我相信,只要有人来宣扬、来实践,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古老的方法会常用常新。尽管方法是古老的,但我们修学的人是一个接力赛。虽然大家都使用同样一个方法,各人得到的效果却不会完全一致,并且在使用中,也会不断有新的境界出现。佛法是注重实践的,禅宗更是注重实践的,通过实践,不断地丰富禅修的方式和方法,这是我们弘扬禅宗文化所应担当的一种责任。中国的历代祖师在弘扬禅宗方面,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方法上的创新,那就是所谓禅风的发展和变化。禅宗发展到今天还有没有变化呢? 应该说还是有的。如果没有变化,禅宗就成了死法。从整个佛教来讲,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从禅宗来说,祖师不以死法与人。人的根基虽然大体上只有上中下三品的差别,但是在这三品当中,每一品又都千差万别。接引这千差万别的人,就要有千差万别的方法来作指导。禅宗的方法就如同医生开药方一样,每个人的病况不同,就不能以一个药方来治疗所有的病。

在今天,我们面对时代的需求,如何大力弘扬我们汉传佛教禅宗的精髓,以尽到我们一个汉传佛教弟子的责任,这确实是我们应该觉醒的一点。我们如果不觉醒,汉传佛教的历代祖师所留下的这一点宝贵的精神财富,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去它启迪人心、开发智慧的作用,其责任非同一般。

禅宗是心地法门,一切从心地上开始。心如大地,大地能生长万物,我们的心也同样如此。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禅宗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管理好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整个宇宙的山河大地,十法界的万事万物,说起来很复杂,归纳起来却是非常的简单,都是我们众生当前、当下这一念心的变化。如果说离开了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还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的东西,那就不是佛法了。不管世间的事情多么复杂,科技多么发达,技术多么精尖,都离不开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都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的作用和变化。这一念心,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这一念心中包容无余;横遍十方,四方、四维、上下,整个宇宙,也都是在当下这一念心中包罗无遗。这一念心在凡的时候,能够创造六凡法界;在圣的时候,能够出生四圣法界,凡圣、净秽都从这一念心开始。我们之所以不能够发挥此心积极、光明的一面,而处在一种杂染的精神状态之下,就是因为我们这一念心被无始以来的无明和惑业所覆盖了。通过禅修,当下就能够把无始以来的无明看破,能够使心地光明。能够将此一念承担下来,保任下去,心地光明就永远不会被掩盖,会永远大放光明。这就是我们集中时间,强化训练打禅七的最终目标。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珍重这七天的禅修因缘。

第二讲 如何调心

(2007年12月12日早六支香)

我们在此打禅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静坐的方式、调心的方式,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反过来说,要明心见性,首先就要知道如何来调心。

调心的方法很多。 宗门讲看话头,也是调心、制心的一种方法。心猿意马不加以调伏,它就会奔腾不停。心猿意马的奔腾,就是妄想纷飞。我们的心之所以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智慧不能开发,就是妄想在作怪。所谓妄想,就是自己无始以来的分别执著,这种分别执著,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过。

如何使这种分别执著转化呢?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奔腾复杂的妄想之心能够万念归于一念。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念佛是一种方法,持咒是一种方法,参禅还是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无非是要我们把千头万绪的分别心、执著心统一到一个念头上来。所谓心一境性,妄念能够统一了,能够在一处用心,心就能慢慢地沉静下来。方法好比是一种能够使浊水澄清的物质,我们的心地就像一盆浊水,古人把方法比喻成清珠,清珠投于浊水,浊水自然会慢慢地澄清。心地这盆浊水澄清了,天地万物朗然映照,智慧就逐步地被开发出来。浊水慢慢澄清,清水慢慢涌现,一浊一清,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没有先后,是同步的。妄念少一点,净念就多一点,净到极至处,就是禅定现前。坐下来以后,收听摄视,念心入观,妄念自然就会停止下来。内心的这一匹野马,用方法上了笼套,有了缰绳,就会慢慢地驯服。

古人对于调心,一般是把我们这颗妄想纷飞的心,比喻作一头没有经过训练的牛,用功夫的过程就好比牧牛。从佛陀时代开始,就把修行调心比作牧牛;管理此心,比作管理一头牛。佛在《遗教经》上说:“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这是佛陀的教诫,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调心方法。

据记载,禅宗祖师最早使用牧牛来比喻调心的是马祖道一禅师。马祖的弟子很多,出了许多大善知识。有一天,马祖看到他的一位叫做石巩的弟子在厨房做务。各位听仔细,是在厨房做务,不是在禅堂。马祖就问他在做什么?石巩就回答说他在牧牛。马祖就接着问:“你是怎么样牧牛的呢?”石巩回答说:“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意思就是说,只要这头牛想犯他人苗稼,我就把牛鼻子上的绳子拽一下,使它不能犯人苗稼,只是享用本分草料,安其本分,这样就能够把这头心牛牧好。马祖赞叹说:“子真牧牛 ! ”你真是一个会牧牛的人。马祖的弟子是在厨房里做务,在厨房里不是当典座就是当饭头,不是烧火就是做饭,或是挑水、洗菜。在这样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当中,古人仍然能够照管此心。所以说,参禅这一法,或者说照管此心这一法,并不拘泥于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二六时中,都是用心处,都是做功夫的时候,都是在考验自己功夫是否纯熟的时候。

自此以后,把用功夫比作牧牛的方法开始为历代禅人所运用,并且行诸文字。在文字表述的时候,有的分为六个阶段,有的分为八个阶段、十个阶段。这样就把用功的层次比较具体地明确起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牧牛,在古人的公案当中有两种情况。比如马祖见到他的弟子问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在牧牛。从这一问一答当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在做保任的功夫,是悟后起修;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牧牛颂、牧牛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则是从开始用功一直到明心见性,是一个全过程。

我们现在是集体共修。行、坐、吃饭、休息,如何使功夫打成一片?大家就不妨用自己已经在使用的方法。我们这一会有出家人,也有居士,每个人所修的法门不一定相同。是不是都要改换法门,都来参话头,或者都来念佛呢?我想,不一定要强求一致。但是在用心、在照管此心的方法上,是有其共同之处的。比如说心心念念都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念阿弥陀佛,把当下这一念念清楚,听明白,没有第二念,念念相续,念念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同观心的功夫,实际上是一致的;持咒,有所谓三密相应,也无非是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参禅更是如此,更要在当下这一念上用功夫。所谓猛着精彩,就是观照要有力量,要有力度,不能让妄想杂念插入到每一念的中间来。当下这一念是一个当下、紧接着又是一个当下,在这两个当下之间,有现在,有过去,也有未来。过去、未来和现在就叫做三际。在这三际中间,真正能够猛着精彩,把心念放在当下一念上,没有妄想,就能坐断三际。坐断三际的诀窍就在于不续前,不引后,使当下这一念孤立起来。每一念都能孤立起来,那么每一念都是历历孤明。实际上,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宜于念佛号,适宜于观照。

这种历历孤明的用功境界,古人讲得很多。历历,就是没有任何杂念;孤明,就是独照,使心不分散,使心凝聚在一念上。用教下的语言来说就叫做制心一处。当下一念历历孤明,照体独立,这个时候就是没有妄念的时候。照体独立,历历孤明,就要看一支香坐下来像这样的状态能够持续多久。持续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纯熟。一般说来,开始有一分钟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往往要使念头达到一分钟的历历孤明都不是那么容易,不妨从一分钟开始,逐步要求。如果一支香下来,都能做到历历孤明,照体独立,不续前,不引后,这一支香可能就会在几秒钟之间过去了,腿子不会疼,妄想不会起,昏沉不会有。之所以做不到照体独立,历历孤明,不是妄想的干扰就是昏沉的干扰。腿子疼,往往也是妄想在分别。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历历孤明,一念不生的时候,腿子疼也没有感觉。

用功夫一定要在微细处观照自己的心念、心态,每一分钟不要空过,每一支香不要空过,每一步也不要空过。这样七天下来,就能使自己所用的功夫、所使用的方法打成一片。有机缘开悟的,那就是佛教的大喜事,常住的大喜事,更是当事人的大喜事。

希望各位在禅修的过程中都以悟为期,不要空过每一分钟、每一秒钟。 (待 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