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9年度第一期觉之醒——禅七随笔
 

觉之醒

——禅七随笔

北鱼

(接上期)

觉之醒

当我们闭上眼睛看着眼前的一片漆黑,反照在一片漆黑的对面,有一个觉知这一片漆黑的。把它想象为一只内在的大眼睛,并且作意让这只眼睛常睁不闭。刚开始,如果提不起觉性,可以着重作意保持眼前的一片漆黑。只要一片漆黑还在,就证明觉性还在,如果丢掉了,就再把它找回来。通过如此反复地练习,这只内在的大眼睛睁开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想象这只大眼睛是一盏明灯,照见了前面的一切;想象它是一个大圆镜,照见了前面的一切。慢慢得你就会发现,它不但可以照见一片漆黑,还可以照见所有的声音、痛痒以及我们的念头、情绪。想象所有的妄尘都是这面黑色墙壁上的影像,要聚精会神地看着它们此生彼灭,随生随灭。古代禅师说:“若论此事,如万丈深潭中投一块石相似,透顶透底,了无丝毫间隔。诚能如是用功,如是无 间,一七日中若无倒断,妙上座永堕阿鼻地狱。”(《高峰原妙禅师语录》)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件件外缘妄尘,透过六根直接打到我们的觉性上。要让自己与那个内在的眼睛、灯光、圆镜相应,如果能够睁开觉性之眼,就可以苏醒我们的尘世之梦。

所谓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楞严经》卷六)现在我们会真实体验到,什么是“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原来所有的痛苦、烦恼、痛痒都是有生有灭、飘忽无常、虚幻不实的妄尘。若能根除尘销,我们的觉性即刻圆融清净。

所谓“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楞严经》卷四)现在我们会真实体验到,什么是“常光现前”,什么是“背光合尘”。我们无量劫来把自己认同为妄尘,一会儿是烦恼,一会儿是痛痒,一会儿是快乐,一会儿是悲伤。原来所有的痛苦与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背离了自己的本性,去与妄尘相认同、相纠缠。忽生忽灭的妄尘,苦、无我、无常,陷入其间就是地狱。不生不灭的觉性,常、乐、我、净,融入其中就是天堂。

现在,我们要“灭尘合觉”,“守于真常”,与自己的觉性相认同。我们会第一次发现,原来知道痛痒的,不是身体而是觉性;原来看到东西的,不是眼睛而是觉性;原来听到声音的,不是耳朵而是觉性。达摩祖师说: “凡夫眼见、耳闻、身觉、意知。 圣人即不尔,见非眼见,乃至知非意知。 何以故?过根量故也。”(《绝观论》)所谓六根互用,就是要超越根量,亲自体验到,能够见闻觉知的是自己的觉性。所谓六根互用,就是要找到那个运用六根的。 佛陀在《楞严经》中说:“汝但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 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发明。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楞严经》卷四)现在我们就是由眼根反照,从眼根归于觉性。觉性发明,诸余五根“应拔圆脱”,“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所谓“做得主”,就是觉性现前,做得六根之主。见是觉见、闻是觉闻、觉是觉觉、知是觉知。如果觉性做主,见即无所见, 闻即无所闻,觉即无所觉,知即无所知,做即无所做,一切处不分别。即便需要分别、思考、言语,也能一一自知、自觉。

如此经过几天的练习,就会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感觉。当我们再睁开眼睛,看着外面的景象时,已经不是肉眼在看,而是内在的眼睛在看。我们的肉眼会被忘掉,它好像已经不存在。古代禅师所谓“顶门眼豁开,裂破娘生鼻。 海竭须弥崩,虚空扑落地。”(《高峰原妙禅师语录》)“小舟棹入芦花岸,夜半溪头月正明。忽得金鸡唤醒后,娘生鼻孔不须寻。”(《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当我们的觉性被唤醒,当我们运用“觉性”去见、去闻、去觉、去知的时候,不但可以忘掉眼睛,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忘掉。

此时,我们会第一次清清楚楚地看到眼前的一切,而一无所见。过去,我们都是用妄心去看,是有选择地看,所以只见一点不见其余。现在,我们是用觉性去看,是无分别地看,所以眼前的一切了了分明,一览无余。所谓“妙观察智”,它能毫不遗漏地觉察一切妄尘;所谓“平等性智”,它对一切妄尘不执著、不选择,平等不二,它不会挑三拣四;所谓“大圆镜智”,它纯净圆明能照见一切妄尘,又不被妄尘所污染;所谓“成所作智”,我们的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劳作活动、社会活动无一不是它的功能与作用。

其实所谓“观照”, 只有在见到本性时,才可能具备观照的品质。“观照”就是要像镜子一样照见一切。观照不是思考,不是推测,不是解释。“解路与悟门依稀相似,而实如云泥之隔。”(《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觉性、佛性的所有品质,都是自身本来就具备的。就像水柔冰坚一样,冰到了一定的温度,自然就成了水,自然就具备水的品质。通过思想理解或规范的品质依稀相似,而实有天地之别。

自觉觉他

在可以作意提起觉性以后,就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觉知对象,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提持方法。要使觉性提起以后,不间断、不丢失,直至成片、成团。

一种方法是 :只作意提持觉性 ,不关注任何外缘。 或者也可以加上一个意念,“看到一片漆黑的是谁?”这也就像是参话头或者看话头。

第二种方法是:在作意提持觉性的同时,继续觉知眼前的一片漆黑。

第三种方法是:在作意提持觉性的同时,还要觉知自己的呼吸,并留意呼与吸、吸与呼之间的间歇。当妄念纷飞时,稍稍留意一下呼吸,可以适当控制妄念,但是不要去勉强压制妄念。 要注意:这里是觉知呼吸,而不是数息或专注于呼吸。如果用意念去专注呼吸,必然会影响对觉性的提持。

第四种方法是:在作意提持觉性的同时,还要觉知舌抵上颚时舌尖的感觉。这种方法也可以适当控制妄念,而且与觉知呼吸相比,可能更容易得力。因为舌尖上的感觉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所以把持起来不易丢失。觉知呼吸,是观察一个活动着的目标,把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经过几次实验,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以后,还要特别注意:不管选择哪一种方法,都要一直坚持下去,切不可朝三暮四换来换去。

过去,提起疑情,参“念佛的是谁?”此乃是一个橛子系着两头牛。一头是“野牛”;一头是“露地白牛”。 当疑情提起时,参禅者首先要用“念佛的是谁?” 这一念,去压制所有的妄念, 要“一人与万人敌”,令妄念不起。如此,妄念这头“野牛”就被系住了。另外当疑情提起时,智慧即现前,觉性即现前。如此,觉性这头“露地白牛”也被系住了。但是,由于参禅者此时还没有见性,他并不知道疑情现前就是本性现前。他所关注的还是在寻觅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是在由外向里地寻觅。古人说:“用到山穷水尽时,自然有个转身处。”当有一天忽然发现,原来那个寻觅者正是被寻者时,还要知道有转身一路始得。“转得身时,别无面孔教尔辨白。无辨白处,却昧不得。个是彻顶透底,穷根极源时节,千圣万圣,无异蹊辙。”(《宏智正觉禅师广录》)根据古代一些公案的描述,参“念佛的是谁?”提起疑情后,证悟需要经过两个阶段,所谓“小悟”与“大悟”。来果禅师曾形象地比喻,“小悟”为老鼠钻牛角,“大悟”为狗子趴墙头。前者是由外向里,是见性的阶段;后者是由里向外,是见性后让觉性保持常住的阶段。

现在,我们直接提起觉性,参“看到一片漆黑的是谁?”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闭上眼睛,找到那个看到一片漆黑的,这就是明心见性。作意让那个看到一片漆黑的常在,让那个内在的眼睛睁开不闭,这就是保持觉性常住不失。

“提起觉性”与“提起疑情”的方法相比,一个可谓“宫廷政变”,一个可谓“武力革命”。所谓“武力革命”, 就是先来个斩尽杀绝,然后夺得王位。所谓“宫廷政变”,就是先夺得王位,然后众魔四散逃走,即便留下几个,也不能再称王称霸,而且会慢慢臣服于新王。

佛陀说:“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譬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暗,无有是处。”(《涅经》卷三十一)毗婆舍那意译是观,观即是智慧现前,观即是觉性现前。觉性现前,就如同亮起了不灭的明灯。提起觉性的方法,就是先拿来灯光,而不是先赶走黑暗。只要灯光在、觉性在,烦恼则不除自无。所谓“师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象王一到,野狐狸就会自己跑掉。

这种方法:由于保持觉眼常开,所以很少昏沉,也不会受惊吓;由于觉性常在又不压制念头,所以比较容易保持在日常的生活中甚至睡眠中;由于自己已经知道了自觉与不觉的两种状态,所以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 可以自知、自证,随时知道自己修行的程度。其实,善知识的印证,也是根据学人的言行推测他的心行,但是,最了解参禅者心行的还是学人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当觉性现前的状态可以成片、成团以后,就可以不再去着意被觉知的目标。不管是一片漆黑,还是声、色、痛痒,让它来之即觉,觉之即销。高峰原妙禅师曾形容说:“若论此事,如大火聚。烈焰亘天,曾无少间。世间所有之物,悉皆投之,犹如片雪,点著便消,争容毫末。若能恁么提持,克日之功,万不失一。倘不然者,纵经尘劫,徒受劳矣。”(《高峰原妙禅师语录》)若能达到这种境界,只待机缘成熟,当下桶底脱落,到家稳坐。

所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观自在”即是自觉,“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觉他。自觉、觉他,若能觉行圆满,即是佛的境界。佛陀在《涅经》中说:“云何为佛?佛者名觉, 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觉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涅经》卷十八)

觉:因为没有生,所以也没有死;因为没有少,所以也没有老;因为没有疾病,所以也没有健康;因为没有疲劳,所以也没有轻松;因为没有痛苦,所以也没有快乐。我们的觉性没有二元对立,它是一个极乐的世界。六祖说:“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间。”所谓“极乐世界”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它是我们本来的老家。我们与生俱来拥有着天堂,却居住在自己创造的地狱里。

觉: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我们的觉性就像明灯,既照亮自己,又照亮别人。所谓“自觉、觉他”显然是一种意识状态,或者说是觉性现前的状态。觉性现前,什么都不去觉知,这就是自觉,这就是觉性自身。在自觉的状态中, 觉者就是被觉者, 若再有所知、所觉,皆为头上安头, 皆为被知、被觉。所谓“指不自指”、“镜不自照”、“刀不自割”。觉,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极限,我们不可能超过它知道得更多。觉性现前,一切妄尘来之即觉,觉之即销,这就是觉他。所谓“觉行圆满”,就是让自觉、觉他的状态,在二六时中念念不断。

何时发现这只眼睛闭上,就再让它睁开。何时发现这个灯光灭了,就再把它点亮。只要灯光亮着,它就可以既照见自己,又照见妄尘。不要管什么悟与不悟、成与不成、佛与不佛,一概不管。毫厘系念,皆成挂碍。要见念离念,见色离色,见境离境。离者,不著、不斥。不即不离,才是真离。所谓“相逢正是渠,才是犹颠倒。”(《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也不要管它是与不是,既不要去是它,也不要去非它。只要有所判断,便是妄念,便是颠倒。我们只管让觉性之灯长明,以后的事我们将无能为力。因为以后的事,不是我去找它,而是它来找我。以后将发生什么,何时发生,我们一无所知。每个人,由于根性不同,情况也不会相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它绝对不会在期待中到来。我们要放下所有的期待与追求。带着有求的心,是绝对找不到它的。正如达摩祖师所说:“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悟性论》)

……

有一天,瓜熟蒂落,你对觉性的认同、执持会坠落,会死去。忽然间,觉性占有并且充满了你。此前,是你去认同它。现在,是它来占有你。即便如此,如果不能当下透彻,就还要继续修持,直至二六时中毫不间断,让自觉、觉他成为内在固有的品质,就如同过去不觉是基本品质一样。你已经习惯于自觉而不知有自觉,就如同过去习惯于不觉而不知有不觉一样。自觉之灯常明,而不知有明,不做明想;觉他之灯常照,而不知有照,不做照想。你已经不用提持、不用保任,二六时中通身是觉,而不知有觉,不做觉想。意念、声音、形相一切妄尘来之即觉,觉之即去,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因为不留痕迹,所以镜子上没有了灰尘。镜子上没有了灰尘,也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存在,但是如同不在。没有了对妄念的执著,也没有了对觉性的执著,连不执著也不执著。人空、法空,连空也空掉,让虚空粉碎、能所俱亡。

“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