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09年度第一期 / 充分发挥佛协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搞好佛教自身建设 |
充分发挥佛协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搞好佛教自身建设 —— 在河北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净慧 |
(2008年11月29日) 河北省佛教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促成了今天我们大家在此有这样一次聚会。这次佛协成立二十年庆典是本会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聚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不辞辛劳,前来加持,使得与会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欢喜。这个局面来之不易,这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还有许多不在座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能够在下一个二十年更好地开展我们的各项工作, 使我们的工作有所进步、佛教事业有所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佛教界的一份力量,我们首先就要从佛协的自身建设抓起,为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好佛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从中国佛教协会一直到各省、各地方的佛教协会,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要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所以,我今天就想先从怎样发挥佛协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开始谈起。 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就是要把我们四众弟子以及所有对佛教感兴趣、有感情的人,都联系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共同来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佛教事业的兴隆做贡献。 桥梁就是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要畅通。 要想发挥好桥梁的作用,首先桥梁本身就要畅通无阻,如果桥梁不畅通,这个作用就发挥不出来,或者说这个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怎样才能使这个桥梁畅通无阻呢?这就要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比如说,党和政府对我们全体人民有什么要求,我们就要及时地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将党和政府的意志传达到位,使大家都清楚明白,然后就可以为之献计出力,这就叫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果我们不懂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使忙碌了半天,工作不但难以做到位,有时候甚至还会帮倒忙。怎么样才能够使我们全省的佛教信徒、四众弟子都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呢?这就要靠桥梁的作用,看这个桥梁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畅通的程度如何。从这个角度来说,佛协这个组织所担负的责任、工作、任务,极其艰巨。只有工作做得既扎实又细致,我们才能够不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期盼。 佛协不仅是桥梁,还是纽带。昨天国家宗教局刘威副司长讲过一句话,他说,桥梁是刚性的,纽带是柔性的,正好一刚一柔。对这句话,我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这个刚性就是要使党和政府的意志能够原原本本、畅通无阻地在佛教四众弟子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四众弟子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都充分地调动起来;柔性就是要做好团结工作,要深入到信教群众当中,理解信教群众的需求,知道信教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所以,我们佛协的这个纽带作用一定要做得扎扎实实。桥梁要畅通,纽带要结实,结实就是要把工作做扎实。 省佛协和全省广大佛教四众弟子之间,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具体到地方,这个桥梁纽带工作靠谁来做呢?就要靠市一级的佛教协会来做。市一级的佛教协会,同样也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市一级的佛教协会与广大四众弟子更为接近,做工作更为方便。进一步来说,市一级的佛教协会要把全市每一个县、每一个区的佛教工作做好也不容易,这还要靠基层的佛协,比如说县一级的佛协,也要做好工作,也要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省佛协、市佛协组织的完备、到位,在那些佛教信众比较集中的县级区域,也要考虑逐步成立佛协组织。只有这样,佛协的这种桥梁纽带作用才能从上到下充分地发挥出来。 佛协组织就其纽带作用来说,它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几乎每天都有事情要做,每天都有人打电话、打报告、来访,你要了解这些情况,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佛协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在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 落实宗教政策主要是以开放场所为主。河北佛协经历了 20 年的发展,在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方面的工作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二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怎样协助政府对宗教事务进行依法管理,如何使我们的佛教团体、各个寺院都能自觉地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依法管理,这是管理的第一个方面。 管理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宗教团体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不论是佛协组织,还是具体的寺院,都要加强自身管理。自身管理是政府依法加强管理的基础,自身管理不到位,政府就很难依法加强管理,因为基础没有了。反过来说,政府依法加强管理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佛协和寺院来加强自身管理。这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这是我们佛教组织协助政府在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方面所要做的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依法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这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合法权益既包括团体和场所的合法权益,也包括信教群众的个人权益。 有些时候,信教群众因为不懂宗教政策,或者宗教政策落实不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也会受到干扰。所以,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包括团体和个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合法权益都要维护。 这样,我们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工作就可以具体化, 桥梁纽带作用的内容和内涵也可以具体化。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主要就是这两点:桥梁要畅通,纽带要结实。作为省佛协、市佛协,有个别的地方还有县佛协,都要充分理解桥梁纽带作用的内涵和意义,如果能够把这一点理解清楚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二、切实抓好省佛协的自身建设 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佛协要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如何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呢?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场所,都要从自我做起,包括具体到每一个人也都要从自我做起。我们省佛协抓好自身建设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各市的佛教协会也同样如此。具体到佛教活动场所,不管是大的寺院,还是小的寺院,也都要这样去做。要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就要从自我做起,只有这样,自身建设才不是一句空话,才不会只要求别人怎么做,而把自己放到一边。如果一切不是从自我做起,而总是在要求别人,要求对方,那么自身建设无论到什么时候都难以落实。 怎么样来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呢?我有四点想法,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或者算是抛砖引玉,以便我们大家来共同完善自身建设的理念。 这些想法,我曾经在河北省佛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讲过,就是要:不断强化信仰意识,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不断强化危机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我们只有切实认识到强化这四种意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抓好自身建设。 第一,要不断强化信仰意识。这就是中国佛教协会所提出的五个建设中的信仰建设。我们都是佛弟子,都是有信仰的人,按照佛经上所讲的,信心的建立从初发心开始,一直深化、升华到成佛作祖的全过程,都是信仰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过程。这里的“强化”是有针对性的。因为从整个佛教界,甚至从整个社会来讲,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信仰缺失、存在着诚信危机的时代。教内的情况如何呢?信仰淡化的现象出现了,特别是僧尼二众信仰淡化了:和尚当不好,这件大领衣服穿不住,这几条戒律守不住。这个样子,如何能从品德上让在家二众信服,顶礼膜拜呢?所以,强化信仰意识首先要从僧团做起。 最近,我到一个很有名的道教名山走了一趟。我们去得比较早,大概七点左右就到了一个宫观,里面的钟鼓敲得非常响。我们在观内走了一圈,看见每一位道长都好像没事一样,背着手在院子里散步。钟鼓敲完了,殿堂里没有人进去,更没有人诵经,只是敲钟鼓而已。我就找一位道长问他们早上几点开始诵经,结果他说这里是一个旅游接待的地方,不做早晚课。 我们同道教界有着很好的交往,在很多场合我都曾跟道教界的朋友交换过意见。道教的信仰在慢慢地萎缩,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果就这样地萎缩下去,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损失。佛教是否乐观一点呢?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佛教场所不能按照传统的丛林制度行事。丛林的那些传统规矩、古风,如果不恢复、不坚持、不发扬的话,佛教今后也同样会走到一个死胡同。我们应当知道,并不是说你的电脑用得有多好,汽车开得有多好,佛教就有希望,而是要看你的修行如何。修行好了佛教才有希望,才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受到信教群众的尊重。在现今的出家人里面,会开汽车的人有很多,懂得电脑操作的人同样有很多。当然,既能够讲经修行又会电脑,利用电脑弘法的出家人是越多越好,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懂电脑技术的人有很多, 聘请几个,让他怎么操作都可以。而修行是不能请人来代替的,是要靠我们每个人自己来修。讲经说法也同样不能代替,要靠自己有体会,才可以讲得出来。 所以说,切实抓好自身建设,一定要从不断强化信仰意识开始;只有信仰意识得到了强化,品德才能上得去,造诣才能得到升华。中央曾经对教职人员提出了三点要求: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政治上靠得住,也要靠有道风来支撑;学识上没有造诣,品德上不能服众,政治上也不可能靠得住。中央提出的这三条,是对每一个教职人员的总体要求,绝对不是强调某一条,这三条必须同时具足,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除了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之外,昨天刘司长的讲话好像还说到管理上要有能力,那就更全面了。 这四条是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的,是对有信仰的人的要求,不是对没有信仰的人的要求。没有信仰的人会有另外的要求。所以,不断强化我们的信仰意识,言行举动,生活作风,待人接物,处处都要体现一个有信仰的人的风度和风范,避免俗气。 前些时候,我在中国佛协的会长会议上,就我们佛教界怎样防止“俗、阔、官、霸”四气有一个发言,今年《法音》杂志第 10 期把全文都登了出来。我问《法音》编辑部为什么要全文刊登出来呢?他们说大家都认为讲得不错,只有不断地强化信仰意识,“俗、阔、官、霸”这四气才能得到有效地防止或者制止。 第二,要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信仰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信仰佛法僧三宝、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是一件极其神圣性的事情,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我们佛弟子处处都显得有神圣感,佛法才能引起社会的重视,才能起到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作用。社会不仅仅要求佛教是文化,更要求佛教是信仰。信仰是一种体验,只有你有了这种体验,社会人士来向你咨询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讲到点子上。挠痒要挠到痒处,如果你挠不到痒处, 那他还不如找本书看看就行了,何必又要请你和尚来指点迷津呢?只有当你知道了他的迷惑在什么地方,你才可以指点。如果你不知道他迷在哪个地方,你还能指点什么呢? 信仰是神圣的,我们信仰的对象是神圣的,我们的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所处的道场也同样是神圣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神圣性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佛教才有感染力,有吸引力。走到一个出家人面前, 仙风道骨,一派清净,你不需要说话,人家就能受到感染。一个出家人站在那里,摇头摆尾,俗里俗气的,你能感染谁呢?人家肯定会在后面议论你,说你和尚不像和尚!这样的事情很多,不像和尚像什么人呢?像做生意的,像社会上的小混混。如果都像那样,我们的佛教还能有什么希望?信教群众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位法师都是道貌岸然,不食人间烟火。当然,事实上这个是不能实现的事情。虽然我们还要食人间烟火,但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腿一翘,狼吞虎咽的,谁还会看得起你呢?社会的普通人都看不起, 就更别说信教群众了。自身建设是建设什么呢?就是要庄严我们的行、住、坐、卧四威仪,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神圣意识要从生活当中体现出来。 第三,要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如果我们出家二众的信仰淡化了,“俗、阔、官、霸”四气得不到有效地防止,长此以往地继续下滑,前面就是地雷,要知道,地雷踏上去就会爆炸。那是怎样的后果呢?就是群众不再需要这样的佛教。翻开史册就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灭法运动都是从我们出家人不知检点自己开始。当然,“灭法运动”在今天政府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大好形势下是不会有的。但是佛教的危机是随时都存在着的。对于佛教来说,现今的时代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是什么呢?就是危机,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南方某地一座不大不小的寺院,一夜之间就被当地的农民扫荡一空,寺院的山门被锁起来,出家人也被撵走。 应当说,这样的结果并不能完全怪当地的老百姓,只能怪我们出家人不守清风,人家不把你撵走不行。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我们每个出家人都要问问自己,我做得如何,我管的寺院怎么样?老百姓对我的印象怎么样?出家人做得好不好,要由当地的老百姓来打分。如果寺院所在地的老百姓都能说你这个和尚还不错,寺院还不错,只要有“不错”这两个字就够了,你这个寺院就能够存在,就有威信。如果老百姓说这个寺院烂七八糟,这个和尚不三不四,那还有什么希望啊?那不是危机又是什么呢?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说这个和尚不怎样,这个寺院不怎么样,这样的声音并不是罕听,而是经常能够听到!如果长此以往,这个寺院还能安定吗?这个和尚还有威信吗?还会有信徒吗?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毕竟出家人不能靠做生意来维持寺院——那样的话,你可以到社会上去。和尚靠的是布施,以布施让大众种福田。有没有布施,这是衡量一个僧团的德行如何,衡量一个寺院道风如何的一个非常现实的标准。为什么要靠布施呢?六度万行,布施为先。我们要种福田,要结善缘,都是从布施开始的。布施所得的资金,除了维持我们的粗茶淡饭以外 , 剩余的还要把它拿出来回报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寺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才算是把信徒供养的功德善款用在该用的地方。修桥补路,捐资助教,扶困救危,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寺院不要存太多的钱,存够半年的粮食就可以了,把多余的钱都要用掉,用在兴隆三宝上,用在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上。如果存了很多钱又不会用,那绝对是害处。这样的事情,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见得多,听得多了。 第四, 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正因为有危机,所以我们每个佛弟子都要有责任意识。如果明天就是法难,怎么办呢?我们每个佛弟子都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这个法难发生。我们要有一种住持正法、令正法久住的使命感。 那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不能让佛教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进入坟墓。如果我们四众弟子不争气,不觉悟,佛教就很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进了坟墓。如果是那样,我们的罪过可就大了,真是要堕十八层地狱。这不是危言耸听。一切事情在我们不争气的前提下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佛教兴衰,教徒有责。我们只要按照政府提出的四个要求来要求自己,责任意识就有了,就强化了,佛教的厄运就能够慢慢地推迟。我们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要把佛教弘扬起来,扶持起来。下一代人就要继续接棒,使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三,加强团结,构建和谐教团 现在讲第三个大问题, 加强团结,构建和谐教团。最近,国家宗教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宗教团体提出了“探索宗教和谐理念,构建和谐寺观教堂”的工作目标。我们佛教界要努力构建和谐教团。我所指的教团是什么涵义呢?从人来讲就是四众弟子,从组织来讲就是教会和寺院,加在一起就是教团,就是佛教的教团。我们佛教构建和谐教团的原则,就是释迦牟尼佛为僧团所制定的“六和”的原则。从“身、口、意、戒、见、利”六个方面提出了: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最后一条是物质利益的问题,利和同均。 这“六和”非常地了不起。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预见到我们今天会出现一个不和谐的世界。世界不和谐,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这个社会也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所以我们才要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矛盾!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了矛盾我们该如何处理呢?那就要靠人的力量去解决。在过去,解决矛盾的方式是斗争。而现在是讲和谐,是靠和谐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乃至世界的各种矛盾。 佛教也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矛盾也就是问题。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矛盾呢? 就是要靠“六和”的方法。身要和,口要和,意要和,修行要和,见解要和,物质利益也要和。所谓利和同均,就是大家要有分享的精神,只有在利益上落实了分享的原则,这个“六和”才能落实得了。只强调前面的五和,而没有第六和“利和同均”,那是不全面的。佛陀也是强调精神和物质同样重要;整个戒律的精神也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规范我们的生活。 “六和”也是一样,也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来使我们的僧团和合共住。“六和”精神在我们佛教内部可以用,也同样可以把它推广到整个社会。“六和”包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创下的非常了不起的团体组织原则。 具体到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构建和谐教团呢?我想,有五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今天在座的有政府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也有僧尼居士,这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这叫和合无间。以和谐的方式来探讨问题、搞好工作,这就是政教关系。我们佛协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要搞好几个关系,做寺院管理的人也是要搞好几个关系。这些关系包括:政教关系、僧信关系、教团关系、教际关系以及教群关系。 政教关系,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明了,就是指教团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来说,我们要“坚决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坚决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坚决接受党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坚决接受依法管理”。这四条是不能动摇的,这是政教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政教关系是很难达到和谐的。要想政教关系和谐,首先就要确立这个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一家人,一家人一切话都好说。不接受党的领导,不接受依法管理,那就不是一家人,没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四众弟子,佛教团体的负责人,佛教场所的负责人,在这四条上是坚决不能动摇、不能打折扣的。要实现政教关系的和谐,就要以这四条为前提,然后才可以说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我们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已经是解放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虽然都是一家人的事情,但一家人的事情也总还要有个当家作主的人,党和政府就是当家作主的人。我们说人民当家作主,那是在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才可以说当家作主。所以说,第一条就是政教关系要和谐。 第二条是僧信关系要和谐。 僧人和信教群众,在家二众与出家二众的关系要和谐。尽管说 和尚是 老师,在家居士是弟子,但我们的人格和佛性是平等的,要在和谐的前提下来施行教化和教育,只有这个关系和谐了,团结一致了,我们的教团才有力量,佛教事业才有希望。 第三条是教团关系要和谐。教团关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会之间的关系,比如各省级佛教协会之间,市级佛教协会与市级佛教协会之间,省级佛教协会与中国佛教协会之间,这些关系都要和谐;还有寺院与佛协组织,寺院与寺院之间同样要和谐,不能相互拆台,更不能相互扯皮。 第四条是教际关系要和谐, 也就是不同的宗教之间要和谐。我们国家目前主要有五大宗教,佛、道、伊、天、基。这五大宗教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享受着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尽管信仰不同,但是同在一个范畴之内,都属于宗教,都是一个界别。宗教之间不和谐,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当今国际上的矛盾千头万绪,归结到一点都是由于宗教的纷争慢慢升级扩大,成为军事冲突、政治冲突,根源都在于宗教的不和谐。所以说,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政治和谐、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五条是教群关系要和谐。我们对不信仰宗教的人要有一种慈悲心,要逐步让不信者信,要用和谐柔软的心态来对待不信教的人。如果我们把那些不信教的人永远都拒之门外,那么我们的信教群众还怎么能够增加?河北省一百万佛教信徒就永远都是一百万。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在省佛协四十年大庆的时候,将全省佛教徒发展到一千万呢?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这个目标并不遥远,因为在一百万的基础上,一个人发展十个人就是一千万了。还有二十年的时间,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代表千万佛教信众的名义来表示感谢政府,那就不同了,那就是法轮常转,那就是佛日增辉。那时我们社会和谐、人心净化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了。 回过头来看,只有加强了自身建设,强化了神圣意识,才有可能发展教徒,否则我们如何发展呢?在路上看见了和尚,人家就躲得远远的,还怎样去发展教徒呢?如果说和尚都不希望佛教发展,那我劝你就不要当和尚了。我们教职人员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两件: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长。我们每天都要记得这两件事,让没信佛的人信佛,告诉他们信仰佛教的好处。接受了三皈五戒,那你就是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了,在家庭中是一个好成员,在单位上是一个好员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劝化,要以五戒十善和因果报应来劝化。这种劝化要积极主动,不要人家送上门来你都不接待,说什么要休息,让人家改时间再来。不要用种种理由拒绝那些不信佛的人。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和天主教绝对不是那样拒绝群众的,他们是极其热情地找上门去接引群众。我们为什么就没有这种精神呢?我们也要有弘法的精神,要让佛法发扬光大。我们天天喊着法轮常转,佛日增辉,如果自己不去做,法轮没人去推动,佛日如何能增辉呢?法轮是要有动力的。这些靠谁呢?就要靠我们佛教的四众弟子。四众弟子修行好,道德好,那就是发动机,就是光的源泉。 我们做佛协工作的人,做寺院管理工作的人,永远要记住政教关系要和谐,僧信关系要和谐,教际关系要和谐,教团关系要和谐,教群关系要和谐。 四,抓学习,抓服务,勇于探索,勤于实践 最后讲一点,我们想要做好以上这些事情,切实抓好佛教的自身建设,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就是要抓学习,抓服务,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积极主动地落实政府对教职人员队伍的三项要求。 河北佛协的二十年,是学习的二十年,服务的二十年,是勇于探索的二十年,是勤于实践的二十年。我们探索了一个什么东西呢?探索了一个“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这个理念是一种完全适合我们当今社会发展、人文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在佛教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我们并不能说自己佛教的理念先进,别的就不先进了。别人的理念都先进,只是这八个字更浅显易懂,是用现代的语言诠释古老佛法的新的理念。正因为我们所学的理论都是先进的,才可能在今天提出比较先进的理念来。 我们探索的是什么呢?探索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探索佛教怎样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繁荣发展服务。希望我们佛教的一些先进的理念能够成为社会公众的理念,就像历史上一样,佛教为社会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理念。 比如说“觉悟”, 这是佛教的理念, 现在成了公众的语言 。还有像“世界”、“真理”、“实事求是”等等,大概有二百多个常用的佛教词汇成为社会的主流语言。这是佛教在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今天的佛教还要继续这样做下去。 昨天,一诚会长说我们提出来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已经成为很多佛教徒的座右铭。这不敢当。只能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一理念,信佛的人能接受,不信佛的人也能接受。它有可能慢慢地发展成为一个公众语言,进入到主流语言里面去。我们的佛教要有地位,就要为当今的社会多做贡献。我们要探索,更要实践,觉悟人生要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奉献人生也要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 从本人来说,我是二○○三年九月初十到当阳玉泉寺升座的。在升座的那天,我就向大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只在玉泉寺作五年住持,在这五年中,力所能及地帮助常住把玉泉寺修复起来,并且在第五年的九月初十这天退居,请玉泉寺常住的人做住持。今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有一些护法居士的日子排不开,所以就推迟了一个月,十月初十新方丈升座。我在那里做了五年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的方丈。在香港旭日集团 杨勋 先生以及河北的 郝合明 先生等大护法的支持下,玉泉寺修了起来,神秀国师的道场度门寺修了起来,天下关公第一庙的小关庙也修了起来。五年的时间,大概有近五千万元的善款用在寺院建筑上。就这样, 我两手空空进去,又两手空空离开。我觉得,一个人有机会能为佛教做一点事情,这是人生最难得的事。人身难得,也包括能够利用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而不是说人身难得,就去用这个人身吃喝玩乐贪享受。 人生要奉献。我们要实践“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政府关于教职人员的三个要求来真正抓好自身建设,使我们河北佛教的整个面目有一个新的展现。这个新的展现的理念是什么呢?我想还是这八个字,还是要围绕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慈济众生,弘扬正法。 阿弥陀佛,谢谢各位!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