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8年度第五期禅宗八祖石头希迁
 

禅宗八祖石头希迁

李豫川

公元 700 年(武周久视元年),广东省西江畔的端州(今高要县),诞生了一位卓越的禅门巨匠,这就是被后世誉为中国禅宗第八代祖师的石头希迁。

据北宋释赞宁( 919 - 1001 年)所撰《宋高僧传·唐南岳石头希迁禅师》云:石头希迁俗姓陈,性格沉毅果断,自信心特别强,敢作敢为。史载,其家乡有畏鬼神、多淫祀之风,杀牛祭酒以祀神灵,他坚决反对。每逢祀期,便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唐睿宗李旦太极元年( 712 ),他十二岁时,听说六祖慧能大师( 638 - 713 年)在岭南韶州曹溪宝林寺(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南华寺)大阐宗风,遂慕名而往。慧能见了他很高兴,度为弟子,但未及受具足戒,慧能大师即圆寂,临终嘱咐十四岁的石头希迁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县)青原山静居寺依附其高足、禅宗第七代祖师行思大师(? -740 年)。颇具慧眼的石头希迁在青原行思门下潜心领悟曹溪心法,机辩敏捷,深受行思的器重,欣然叹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不久,行思又命希迁持书前往参谒禅宗南派的另一巨匠南岳怀让( 677 - 744 年),经过一番锤炼,再回到青原山,得入堂奥,密受心印。

石头希迁先在慧能门下受了熏陶,已有所证悟。当他初到静居寺见行思时,行思问他从曹溪那里带着什么来了?他答: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过什么。行思又问:那么你为什么要到曹溪去?他答:若不去曹溪,怎知不失。可见其直下承当,自信之切。后来希迁也常以此旨接引门下,如招提慧朗问:“如何是佛?”希迁就呵道:“汝无佛性。”慧朗不解,说一切生灵都具佛性,为什么他却没有?希迁直示道:“为汝不肯承当。”慧朗因于言下悟入。所谓不肯承当者,即未能明心,未能知自心,故未能自信尔。希迁曾夫子自道其法门——“不论禅定精进,惟达佛之知见”;并说“能自知之,即无所不备”,都着重在这一点。他自从依止青原行思以后,受到进一步的陶冶,禅境有了新的开展,禅法益臻灵活细致。其徒天皇道悟曾问佛法大意,希迁答云:“不得,不知。”道悟又问:“向上更有转处否?”希迁答云:“心空不碍白云飞。”暗示在悟入之后,机境可以无限开拓,自在运用。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 740 ),青原行思圆寂。天宝元年( 742 ),四十二岁的石头希迁离开青原山,入南岳衡山(今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境内),居南台寺。寺东有磐石,其状如台,他乃结庵其上,故时人称其为“石头和尚”。他在此地广收门徒,大弘禅家南宗,当时该地区流传着一句颇蕴禅味的话——“石头狮子吼,给你眼睛清凉。”

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佛教理论家僧肇( 384 —— 414 年)著有《肇论》一书,对后起的禅宗影响很大。一日,石头希迁读《肇论》中的《涅无名论》一文,至“夫至人空洞无相,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乃大彻大悟,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相,谁云自他。圆鉴虚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观。境智真一,孰为去来?”遂成《参同契》一文,时在天宝九年( 750 年)。该文系五言四十四句的古诗,共二百二十二字,现全文抄录于下 :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仿;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支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然千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譬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与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简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该文可以说是希迁禅法的总结,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肇论》所云“法身不隔自他,圆镜体现万象”之旨深有体会。“参同”二字,源出道家。东汉炼丹家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三卷,借《周易》的爻象理论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把炼丹术(炉火)与周易、黄老三者参同契合,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后世誉为“丹经之祖”、“万古丹经王”。石头希迁盖取其意,以发挥他的以“回互”为眼目的禅法,旨在调合当时禅宗南北两派的争议,说明理事参同回互,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存在,圆转无碍,随缘出没(即“心佛众生,名异体一;三界六道,唯自心现”),达佛知见,即心即佛的禅学哲理。参者,万事万物之差别性也,指万殊诸法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同者,万事万物之同一性也,意示诸法虽万殊而统于一元,以见个别之非孤立地存在。契者,言万事万物之间如何互相渗透也。希迁所创立倡导的“回互”禅法,即指见于万殊诸法间的互不相犯而又相涉相入的关系。修禅者领会此旨,于日用行事上着着证验,灵照不昧,是谓之“契”。希迁把这种思想导入禅观,加以发挥,丰富了禅法的内容,开辟了他这一系的禅风。《参同契》中反复阐明了一心与诸法间的本末、显隐、交互、流注的关系,以见从个别的事上显现出全体的理的联系。要是将理与事分开来看,则“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如果统一起来看,则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存在,即所谓“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这里面有相互含摄的地方,也有相互排斥的地方。中间说到诸法自复其性,如子得母,以见会末归本之不待安排;同时一法体而用(动态的)处(静态的)兼具,而彼此互相倚待,如明暗相生,往来转化,辗转无住。能这样地体认一切事象,自然事存理应,举足知路,而达到“即事而真”的境界。其禅法运用之妙,圆转无碍,如环无端,令学人得悟之时,见一切差别对待处皆现即事而真,平等一如的境界。当时南岳怀让的高足马祖道一( 709-788 年),常用“石头路滑”来形容希迁的禅风,很足以道出他的特征。“路滑”者,喻“回互”理论所描绘的世界往来转化,圆融无住。近代暨南大学教授 李石岑 先生 (1890-1932 年 ) 在其名著《中国哲学十讲》中,亦说《参同契》所宣扬的是“差别和一致两相契合”之对立统一律,诚哉斯言!

作为石头希迁思想历程的全部结晶,这一“回互”理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直接取材于玄道和佛教华严宗思想,故平心而论,其本身理论创新的程度有限,新意不多,然而意义殊为重大。它重视超越佛教之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勾连,相呼应;在更宏观,更广阔的高层次上使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进行内在的自觉整合。在这一方面石头希迁是有开创之功的——曹洞宗穷究偏正回互,法眼宗侧重理事圆融,云门宗风之玄奥孤高——实际上都是石头希迁理论和气质的不断演绎和铺展,即总的思路都是不但自信,而且亦注重在不同系统的思想理论之间调和融会与整合,始终涵养一种善于吸收利用,长于理论整合而稍拙于实践和宣传的整体气质,这与马祖一系的发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正是沿着这一道路,才有了曹洞宗在历史与逻辑一致的高层面上“回互”理论淋漓尽致的发挥。当然,石头希迁的理论,只是粗具规模,结构还很简单粗糙。到了洞山良价以后,才转趋精致,杂取诸家,尤其是儒、道二家,精构巧架,费尽心机,发挥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从客观方面来说,这也正是禅宗所必经的文化整合之路,是石头希迁毕生苦心孤诣所得到的最为圆满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参同契》影响所及,四方学者云集,南台寺遂成为著名的禅宗道场。一千二百多年来,《参同契》一直是曹洞宗僧侣的必读经典,曹洞宗的思想渊源和宗派源流也可说是本于《参同契》的“即事而真”的禅学理论。此外,《参同契》对唐代著名哲学家李翱( 772 - 841 年)也有很大影响,李翱是韩愈( 768 - 824 年)的得意门生,又是石头希迁的再传弟子,他受《参同契》影响而作的《复性书》上、中、下三篇,实开宋明理学中心学支派的先声。

唐代宗李豫广德二年( 764 ),年过花甲的石头希迁应四众弟子之请,前往长沙招提寺驻锡,广阐玄化,于是“石头派”禅风,横溢三湘;与当时在江西南康(今赣州市)弘法的马祖道一合称“并世二大士”。时人有“江西马祖,湖南石头;不见二士,无以可知”之语。不久,希迁又返回衡山。德宗李适贞元六年( 790 ),他圆寂于南台寺,世寿九十一岁,李适赐谥“无际大师”。遗著除《参同契》外,尚有《草庵歌》,后人均刻石于南台寺。其弟子众多,著名的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 739 - 824 年)、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二十一人。其中药山惟俨最受希迁器重,为同门翘楚。药山惟俨( 745 - 828 年)传法给云岩昙晟( 782 - 841 年),昙晟传法给洞山良价( 807 - 869 年),良价传法给曹山本寂( 840 - 901 年)和云居道膺( 835 - 902 年)。后曹山法系四传以后断绝,中国禅宗两大支系之一的曹洞宗,仅赖云居道膺一脉得以绵延。天皇道悟( 748 - 807 年)传法给龙潭崇信( 780 - 850 年),崇信传法给德山宣鉴( 780 - 865 年),宣鉴传法给雪峰义存( 822 - 908 年),义存下分两支,其一云门文偃( 864 - 949 年),为云门宗的开山祖师。其二玄沙师备( 837 - 908 年)传法给罗汉桂琛,桂琛传法给清凉文益( 885 - 958 年),创立了法眼宗。正因为如此,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僧侣均尊南台寺为共同祖庭。

希迁的禅风,带有明显的哲学思辨的色彩,与同时期的马祖道一之盛倡机锋峻峭相比较,它是近于静态的。希迁的弟子药山惟俨常事坐禅,并有“思量个不思底”的说法。到了云岩昙晟,更提出了“宝镜三昧”的法门。意谓人观万象,犹如面临宝镜一样。镜中之影正是镜外之形的显现,所谓“渠(影)正是汝(形)”,从而说明了“由事相上能显出理体”的境界。再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又从事相各别相涉的关系上建立了五位功勋、偏正回互等思想,实为曹洞宗密传之旨,禅法的运用愈趋细微。良价涉水睹影而大悟“渠正是汝”之旨,常说“只遮(这)个是”;本寂也尝云“即相即真”,都是说明石头希迁“即事而真”、云岩昙晟“宝镜三昧”的法门的。

临济宗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峻峭著称;而曹洞宗则回互叮咛,亲切绵密,颇重传授;表现出慧能门下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大法脉各自发展,形成不同宗风之鲜明的对照。曹洞宗后来传入日本和朝鲜,法眼宗也曾繁衍于高丽,所以石头希迁的禅学思想对国内外禅学界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相传石头希迁圆寂前,停止进食,只嘱咐门徒将他平素搜集来的近百味草药熬汤,他每日豪饮十多碗。饮后小便频繁,大汗淋漓。门徒纷纷劝阻,大师只是笑而不答,继续饮用这种芳香无比的汤药。一个月后,他消瘦了,但面色红润,目光如炬。圆寂后,其肉身历经一千二百余年而不坏,至今保存完好,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世界奇迹”。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 847 ),一代名宰相裴度为书“无际禅师见相塔碑”。南台寺山门外石碑上,刻有北宋著名书法家石延年( 994 - 1041 年)真迹“释迦文佛”四个大字。自宋至清,高僧大德,文人雅士在南台寺题咏甚多,如苍雪大师名作: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

又如近人严玉森书赠海岸和尚诗 :

幽涧松阴冷,炎荒雪意新。

十年余结侣,一笑看时人。

冰石三生影,风雷万里春。

南台好遗址,与君晚为邻。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虎兕出柙,龟玉尽毁,南台寺在战火纷飞中被乱兵所焚,幸而石头希迁的肉身被抢救了出来,安置于寺外房舍。抗日战争末期,大师肉身被日本人渡边偷运出国,存放在东京郊外一座小山的地下仓库里,对外秘而不宣。不久,又移往日本新浒县的一座小寺内。 1974 年初,渡边一病身亡,周围的人在清理其遗物时,才从他的日记中得知这一重大秘密。经过台港澳佛教界人士不断与日方交涉,最终在 1975 年 6 月中旬,举行盛大的仪式,将石头希迁大师肉身由新浒县小寺移往日本曹洞宗总部——素有“第二太平山”之谓的横滨鹤见区总持寺。当时的香港《快报》报道:“无际禅师圆寂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躯体仍栩栩如生。”日本专家指出:暴露于空气中的肉身千余年不朽,实为世界奇迹!经检查,禅师腹内没有污物,体内渗满了防腐药物,嘴及肛门均被封住,这些便是肉身不朽的基本因素。目前,日本政府已将无际大师肉身列为国宝,妥善保护。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