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8年度第五期柏林禅寺丁亥年冬季禅七开示
 

柏林禅寺丁亥年冬季禅七开示

明 海

(接上期)

五、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精要

(2008年1月20日晚)

各位同修:

前几天我们讲到了参话头——用功的方法。讲到用功的方法,总是简单的,不会是很复杂的。既然是简单,为什么要说那么多话,打那么多比喻,绕那么多弯子呢?目的是帮助大家能够理解、能够契入,一旦自己能在用功中契入,你就会发现——其实很简单。这里就是讲的修,用功总是那样简单。有的时候,人们也把“修”和“行”分开来讲。我们前面讲的这种用功,就是修,那么“行”是什么呢?行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我们禅七结束之后,各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怎么样去行?毕竟在禅七的时间中专心致志地用功和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差异的。所以今天就简单跟大家讲讲,平时在你生活中,在你的位置上,如果你要坚持修禅,应该怎么样去行?

第一个行,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增上行”。我们说,“人人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要认识的这个自心是每个人天生具足的,“本源自性天真佛,不假修造”,但是我们要认识它,却需要因缘,需要条件。所以中国汉传佛教天台宗有这样一个说法——“我们每个人本具的佛性是性德,性德要显现要靠修德”。性德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而要让它显露,要认识它,却需要修行的因缘,修行的德行的积累。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不是靠修行累积打造出来的,它是本来具足的,可是要认识它、要让它显露,又离不开修行,离不开修福修慧,离不开种种功德。所以要认识我们本具的佛心,认识了这个本具的佛心,也就是开发出了我们的般若智慧。要让这个般若智慧生起来,就要仗一些因缘。所以禅门的大德讲“欲知佛法大意,当观时节因缘”,这时节因缘从我们掌握的,能下手的应该就是我们的修行。这样的因缘,对于本具的智慧佛性的显露来说就是增上缘,所以我称为“增上行”。

这个增上行,我们取其精要来讲,主要是什么呢?我觉得《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上讲的四个字够了,哪四个字呢?——“持戒修福”。大家注意这四个字,佛陀在《金刚经》里讲到金刚般若智慧,须菩提问:这么奇妙的法,佛灭度后,后五百岁有人能信吗?有人能理解吗?佛陀说,有啊,以后有人持戒修福,他就能信解这个法,这样的人不是在一佛二佛三佛五佛所植诸善根,而是在千万无量佛所植诸善根!可见持戒修福正是开发显露般若妙智的增上缘。通达了般若智慧,认识了本具的佛性的时候,恰如我们前面所说,诸法超越对待,无善无恶,无来无去,无是无非,无持戒无犯戒;但是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千万不要搞错了——想要让佛心显露,想要认识它,又恰恰必须通过持戒修福,通过善法,通过白业。没有一个人通过犯戒,通过恶业,通过破戒,能够认识自己的般若智慧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佛法的一个奇妙处,是一个规律。

我们参禅用功的人,长时间住禅堂的人会有体会,有什么体会呢?刚开始用功进步很快,到一个平台以后就原地打转很难突破,或者是生起这样那样的障碍。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反省,汉传佛教禅宗丛林住禅堂的禅和子的修行,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是可以讨论讨论,长年累月地住禅堂,在禅宗禅堂里面,还真是没有培养出太多的尖端人才出来。我想,这是不是与修行用功的面太窄有关?那么“持戒修福”这四个字展开来讲,内容很丰富。为什么要持戒?戒是正顺菩提之本,它是正顺解脱的;戒是我们防犯、抵御各种障碍的铠甲、保护伞;戒也是我们的道业;戒体,它也是装我们清净道业的容器。大家注意,容器,我们的修行最后是用什么,托在什么上面呢?搁在什么地方呢?搁在三皈依,搁在清净戒上,这就是顺乎解脱的。什么叫道器?成道的容器,用最形象的话,用最生活的话,成道的容器是什么?应该是戒体。参禅用功深入了以后,用功很猛了以后,有的修行人会出现障碍、出现魔障,这可能与过去世、或者在以前自己的业行不纯正有关系。

要开悟要成佛,禅宗的禅堂里面所用的词太确切了,什么词?禅堂是什么地方?选佛场!就是要从禅堂里面选出佛来。比如说,我们这么多人在开会,其中有一个人要成佛了,只有所有与会的人都投赞成票,他才能当选;而这与会的人可不仅仅是禅堂这几个人呐!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六道众生、天上、地下、人道、一切的天人、阿修罗等。大家可以想想,要在三界内,这么多的众生里面,在这样一个范围大家都能通过,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你与所有众生的过结都解决了。这时,如果突然跳出一个众生,说我反对这个人成佛,因为他以前偷过我什么东西,因为他以前杀害过我,或者因为他以前怎么样,如果有一个众生站出来投反对票,你就待着吧,修行就停滞了。古人用选佛场这个词,不光是个比喻,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事实上在佛经里也讲到,真正有一个人开悟了,惊天动地,天上天下、人非人等都知道,而且全部都赞叹庆贺:“哇,好啊!”从这样的一个高度,我们再来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还差多远。为什么要持戒修福?打个比方,在我们寺院,现在有一个师父他什么都不干,要去闭关,所有常住的人都没有二话说。因为他多年以来戒行严谨,为大众奉献服务,现在他要去用功,大家没二话说,从内心深处随喜他、赞叹他,希望他能成,你看就是这样的道理。为什么呢!我们要奉献,要积累资粮,要学戒,要严持戒律,因为这些都是与解脱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法。这里讲了第一个“增上行”。

第二个可以称为“称法行”。这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动中,对境——遇到各种外缘,应该怎么修行?我们的心,从体上来说,超越二元对立,超越现象的生生灭灭来来去去,但是这个心与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看到的、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与这一切又不能分开。所以古人说“不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是它,但是又不离它。这就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体认那颗心、去探究那颗心指明了方向。既然我们见闻觉知,起心动念,对境遇缘,在生活中是是非非,生生死死都不离那个东西,那就意味着,每一个当下,我们都有机会见到它,都有机会识破它。那么,在每一个当下,怎样才能识破它?那就必须穿过,穿破我们分别念上、分别心上生起的各种判断、各种情绪。各种情绪就是好恶爱憎,各种判断就是是非取舍,这个对那个错的二元判断。所以在每一个当下,你的心是不是有足够的力量,把我们分别念上所唤起的情绪,每一个当下去判断,透过,放下。如果我们的力量强,每一个当下都能透过,那我们就没有离开它,每一次都是在贴近它。这样的一种方法,其实就是《六祖坛经》里讲的“一行三昧”,不管在任何因缘下,“直心是道场”。有的人也许担心了——要是这样的话,在生活中不做判断,那就傻了,怎么过日子呀?这你不用担心。

还回到我们原来的话头上讲,我们的心呢,长期以来习惯于运用它分别的那一面、执著的那一面、支配的那一面,实际上我们的心还有一个直观的能力,直观——直接观,这个直观的能力,也可以比喻说,就像镜子一样照见事物,让事物显现,就是《心经》开头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照”,我们的心有这个照的能力。这个照的能力,和分别、判断是此消彼长的,这个消那个就会长,这个长那个就会消。所以我们意识层面的活动,当情绪的执著淡下来的时候,心观照事物的能力就会加强。其结果是什么呢?此时你看问题,比你动脑筋,比你以强烈的情绪,自我中心,顽固的立场,这些状态下看问题,要看得清楚的多,为什么呢?因为这观照是冷静的、客观的、是全方位的,是没有固定的出发点和立场的,是就事物看事物。苏东坡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庐山你看每座峰只从一个角度,从一个立足点,而你要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就必须跳出来全方位地看,这就是“照”。这是和我们要认识的那个心相应、相称的,所以我说“称法”。什么意思呢?我们要认识的那个对象,是不能通过思维分别去把握的。所以古人说“方木逗圆孔”,以我们惯常的思维分别,去把握那个心,就像是把方的木头放到圆孔里面去,不对付,不相应,不相称。这正是我们在生活中要修炼的。这样的生活状态恰恰是一种简单的状态,因为没有太多的思虑,简单、清晰、明了、轻松,是这样的。

在这样的修行下,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缘,我们都能往道上去会。生活中遇到如意的不如意的、顺利的挫折的,无论什么事,你都能透过分别执著归于道,往道上会,能够把生活中的一切因缘转为道用。现在也许你深陷囹圄,被关在监狱里了,你仍然可以转化为修道;现在你也许重病缠身,你仍然可以把它转为道用;现在你做事可能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你仍然可以把它转为道用。这个转是当下转,是就体转,古人说“就体消停”——不用别的东西去对治,当下正好,就是它。这是禅的一个精神,它不用对治,不用等待,不再借用别的工具,现在是什么,就在那是什么的地方,不需要再等到什么时候,再怎么样。

我们离开了禅堂,在禅七之外,我主要讲了两点,第一个要持戒修福,第二个要在日常生活中当下就能够与法相称。达磨祖师有“二入四行”的教导,他讲的“四行”也是在生活中的行,他讲了“随缘行”、“报冤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大家下去后可以找来看看。

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待 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