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8年度第五期《虚云和尚全集》序
 

《虚云和尚全集》序

陈 兵

在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长期作为中国佛教主流,而衰微已达三百年之久的禅宗之复兴,是整个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业绩最著、影响最大者,首推虚云和尚。

虚云和尚的贡献,首先在于树立了一个足以垂范千秋的高僧典范、人格楷模。他以官绅子弟舍俗出家,在长达一世纪的衲僧岁月里,超脱不俗,坚忍不拔,清苦淡泊,无私无畏,不贪名闻利养,不图自身利益,待人谦虚温和,随身只是一拂、一铲、一背架、一衲衣,始终保持宗门传统的僧衲本色。尤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坚毅刻苦著称。从其初出家住洞苦修,到为报母恩历时三年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参访终南、峨嵋、西藏,只身翻越雪山赴印度、锡兰、缅甸朝礼佛迹,历尽艰辛,“受尽十磨九难”,其阅历极富传奇性,其精神品格令人钦敬景仰。

虚云和尚于五十六岁开悟后,以振兴禅宗为己任,他本来接临济、曹洞二家法脉,后来又遥续久已绝嗣的沩仰、法眼、云门三宗,令门人分别祧继五宗,“一花五叶”遂再次盛开。此乃近千年来禅宗史上一件大事。在寺产兴学蔚成风潮、佛教寺院面临危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情势下,虚云和尚奋力重兴禅宗祖庭丛林,不辞劳苦,亲自构画设计,搬石运土,烧砖铸瓦,率徒众建寺立庙,植树垦田,先后修复鸡足山护国祝圣寺、昆明云栖寺、曲江南华寺、云门山大觉禅寺等十余处梵刹,每修复一处,辄交付别人住持,自己又转移到新的工地。直到 1953 年,尚以百十余岁高龄率众于荒烟蔓草中重建云居山道场。

虚云和尚还依古代丛林遗规,结合社会现实,制定了禅林住持、共住、教习、客堂、云水堂、禅堂、戒堂、爱道堂、衣钵寮、大寮、库房、浴室、学戒堂、农场、水陆法会等规约,将丛林生活制度严格规范化、民主化,革除封建家长制之弊,强调农禅并举,自力更生,他效法百丈,直到晚年尚亲自出坡耕作。

虚云和尚不仅为维护禅林、僧伽辛劳不息,而且着眼中国佛教全局,积极参加佛教社会活动,创立佛教团体,兴办佛学院,输资赈济灾民,为国主持法会。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号召佛教徒爱国爱教,发挥佛法积极进取的精神,配合时代和政策参加社会建设,除戒定慧三学不宜改动外,应因时制宜,改革佛教不适应时代的生活习惯。

虚云和尚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僧才,当今海内外住持名山大刹的本焕、佛源、净慧、传印、圣一、宣化、灵源、一诚等法师,皆出其门下。他们多能继承虚云和尚的家风,重修持,懂规矩,善于营建寺刹、主持丛林,起码撑持着当代中国佛教的半边天。

虚云和尚生当社会剧变、佛教多难的时代,“坐阅五帝四朝”,迎击时代暴风骤雨,为维护佛教命脉奋进不息,辛劳不倦,爱国爱教,悲深行苦,志大气刚,德高望重,足迹遍海内外,弟子逾百万众,为历代禅僧中所罕见。其法名德清,适同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气质、文风、经历亦颇类憨山,而贡献影响,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人称其建树、道德、年齿、证悟之高深伟大,为近千年来所罕见,并非过誉。笔者曾以钢笔作其画像,题诗赞云:

沧桑阅尽气沉雄,瘦骨独撑五叶宗。

九难十磨弹指度,闲云何处碍虚空。

作为禅师,虚云和尚本未以讲说著述为首务,他虽然文字功夫很好,讲经说法亦不少,但因战乱等原因,散失甚多。 岑学吕 居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编成的《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法汇》,收录虚云和尚文字约四十万字,研究虚云和尚者,一般都依据此二书做文章。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虚云老和尚的很多资料尤其是解放后的多数资料,未被收入。 1962 年以来,净慧法师根据当时所发现的资料编成《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之后又经过多年的努力收集,委托河北禅学研究所下属三省堂佛教文化工作室将其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编成《虚云和尚全集》,全书凡一百二十万字,新增者泰半,为研究虚云老和尚及近现代中国佛教提供了方便;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不世出的高僧,发扬他的精神,重振禅宗,建设堪以承担二十一世纪文化使命的佛教,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兹应净慧法师之约,草成此序,以表对虚云老和尚的怀念敬仰,及对净慧法师编集功德的赞叹。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