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8年度第三期慧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慧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张志军

(接上期)

2《坛经》内容的流变

无论哪种版本的《坛经》,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成主体与附录两大部分。

《坛经》的主体部分,是慧能在韶州大梵寺公开说法的内容,是《坛经》的核心,集中阐述了慧能独创性的禅学思想。这部分经文又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慧能自述本人家世、于黄梅五祖座下得法、携衣钵南归、山中隐居以及出山弘法的经历。他坎坷艰难的身世,波折起伏的命运,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传记,也客观地传达出了他禅学思想形成的渊源。第二部分,是慧能在大梵寺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即,慧能禅学思想的集中阐释。从内容分析,这是他多次说法的集成,地点也不仅仅限于大梵寺。

附录所组成的内容包括弟子机缘,临终嘱咐,以及慧能去世前后的情形。这一部分也十分重要,尤其慧能平时与众多弟子的问答,不仅阐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禅宗教学的公案,对后世禅师教训弟子、接引学人,起到了示范作用。甚至,后来禅宗的种种禅机、种种禅风、种种禅法,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渊源。

在各个版本的《坛经》中,其主体部分的内容大体相同,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其“弟子机缘”部分,敦煌本与 惠昕本相同,只有 志诚、法达、智常、神会 四人;而契嵩本与宗宝本是大大增广了,扩展到了十二人之多。 除上述四人外,又增加了法海、智通、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志彻八位弟子与慧能的问答。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它们分别源自两个不同的古本体系。

主体部分,惠昕本与敦煌本相比,也有所不同。例如多出了“皇帝征召”、传五分法身香、慧能得法回来避难等事迹。

应该说,这一些内容,不是惠昕本增加了,而是敦煌本减少了。

因为,惠昕本是在“文繁”的底本基础上精简的,说明底本上原来就有这些内容;敦煌本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其在抄写的过程中舍弃了。

这些内容,凡惠昕本所有的,如“唐皇征召”、“传五分法身香”、“慧能避难”等,契嵩本、宗宝本等所有版本都有。这进一步证实,原始《坛经》确实存在这一部分内容,是敦煌本将之省略了。

敦煌本之所以省略这些内容,是因为其已经不是一本传授心法的语录,而是传宗的信物——“今日已后,递相传受,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它不但列举了中华六代祖师的付法偈,还突出了从七佛到慧能的传承次序,而且是——“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法处、年月日、姓名,递相过嘱。无《坛经》禀承者,非南宗弟子也。”

这种以《坛经》传宗的方式,与现在传法的“法卷”意义相同。现代“法卷”的内容更为简单。 所以,敦煌本《坛经》的实际作用,与“法卷”一样,是个传宗的信物,不过起到一个证明作用罢了。因此,其文字内容相对来说变得不十分重要了,在抄写过程中力求简短,舍弃了很多与传宗无关的经文。于是敦煌本就有了一个由繁多渐渐减少的变化过程。

禅宗祖师虽然不重视文字,但其弟子却一直有记录师父所开示法语的习惯,其目的是为了比照修行,启发领悟。法海作为慧能座下年龄较大、跟随时间最长的上首弟子,将师父平日里接引学人的机锋、对大众的说法、随缘的开示,记录了下来,形成了《坛经》的基础。

《六祖法宝记》,如果不是法海的原始记录稿,也应该十分接近,起码比所有正式称作“经”的版本更接近原始记录。当然,它在流通的过程中,各位弟子根据自己知道的慧能的法语、启发弟子的机缘(尤其是针对自己的),随时随地不断地补充、增添了进来,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法宝记》内容繁多、形式驳杂的特点。所以,契嵩等人先后对其进行了整理。

契嵩本《坛经》,因其直接源自《六祖法宝记》,所以保存了大量“弟子机缘”之类的内容。大概就是因为它最接近原始记录的《法宝记》,所以 又称“曹溪原本”。

宗宝本 即元朝僧人宗宝的改编本,他在作于公元 1291 年的跋文中说:“余初入道,在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

宗宝本是根据三个版本改编,可以说即集诸本之大成。从经文前录有德异的序、契嵩的赞文来判断,那三种版本中肯定有契嵩本,可能还有敦煌本、惠昕本之类的节略本。从经文又有新增加的情况来看,另外一个版本,很可能就是内容最为庞杂的《六祖法宝记》。所以,宗宝本自称是“得《坛经》之大全”,经文达到了创纪录的 24000 余字。

从《六祖法宝记》到契嵩本,再到宗宝本的途径,其内容应该是一个由“繁多驳杂——相对精炼——集其大成”的演变过程。

《坛经》内容的流变,尤其是机缘品的大大增加(比敦煌本多出了八个人的机缘、近五千言),遭到了一些非议。

如明成化七年所刊《曹溪原本》的校对者王起隆,在《重锓曹溪原本法宝坛经缘起》一文中说:“则窜易颠倒,增减删改,大悖谬于原本,未有如是极者,盖至元辛卯元僧宗宝改本……”

近代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坛经》的版本“时间愈晚,字数越多,这一情况清楚表明,愈是晚出的《坛经》,窜改越多,就愈多私货!”⑦

笔者不大同意这些结论。首先,契嵩本之于敦煌本、宗宝本之于契嵩本所增加的内容,不是窜改,而是复原。这些内容不但载于《坛经》古本,还可以从其他语录、灯史、传记中得到印证(例如,《历代法宝记》成书于 775 年左右,《宝林传》成书于 801 年,《黄檗传心法要》集成于 857 年,《祖堂集》成书于 952 年,《传灯录》成书于 1001 年,均早于契嵩本辑录时间),说明其人其事是历史真实、内容可靠、有凭有据,而不是什么“私货”。

再说,《坛经》不是文物,所以,并非所有后补的东西皆是作伪。它是传授心印的法宝,目的是为了启迪学人开悟,只要那些内容是真实的,确属慧能接引弟子的一部分,完全可以补充进来。这样不但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慧能的禅学思想,也为后人参禅悟道提供了鲜活的公案。

我们看,现在的流通本《坛经》,主体部分是慧能别具一格、充满创新色彩的禅学理论,附录部分是用他自己独特的禅法启迪弟子的教案,其全新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个“顿悟菩提、幡然觉醒”的奇迹。

如果没有这些活泼泼的弟子机缘,其理论将是怎样的苍白?如果没有这些生动案例的印证,顿悟成佛谁人相信?如果不是二者有机融合,仅仅是一套抽象而又空洞的理论,怎敢称作“经”——所谓经,不但要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还必须下契一切众生之根机。恰恰是有了这些丰富多彩、活灵活现、充满机锋的教学案例,《坛经》才更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历千年而常新:

——正是六祖慧能与无尽藏的机缘——“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才启发了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及其弟子们于数十年之后共同创造了离言绝句、扬眉瞬目的“禅机时代”。

——正是六祖慧能棒打神会,呵斥法达、志道,才渐渐发展到了一百五十年之后的德山棒、临济喝,树立起禅宗的棒喝门庭。

——正是有了《坛经》“弟子机缘品”那一则则活生生的案例示范,才有了风行千年的公案禅。一千七百则公案,经历代祖师提拈,已经成为人类最为璀璨的智慧奇葩,而且必将永远熠熠生辉。

——正是有了慧能启发惠明的“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才有了南宋时期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参话头),并且一直沿用到如今,使得无数禅人明心见性,开悟得道。

……

有人认为,流通本《坛经》因补充了许多内容,经文之中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比如慧能有的地方讲空、有的地方讲有,有的时候说常、有的时候说无常,在此阐释涅槃佛性论,在彼论述般若三昧……许多观点之间恰恰是相反的,造成了慧能思想的前后不一致。更有甚者,有人说:“这是从思想上对慧能做了根本性的窜改。”

我们要知道,《坛经》并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是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集成。他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的对象,针对学人不同的根基,自然要采取不同的说法,以便使得对方顿悟自性,得到解脱。他所讲的法,如同医生治病,全部是因病予药,根据每一个病人的症状,用不同的处方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丛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明眼人带领一群因害眼病而暂时失明的人去看病。他们在路过一片坑洼遍布、荆棘丛生的地方时,明眼人为了使得那群盲人绕过障碍,少受伤害,一会儿指挥他们向左,一会儿指挥他们向右;再向左,再向右…… 这时,其中一个盲人忍不住了,质问道:“你一会儿让我们向左走,一会儿又让我们向右走,而左与右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你究竟是让我们向哪个方向走?”应该说,他的话代表了群盲的心声。

其实,明眼人既不是让他们向左走,也不是让他们向右走,而是让他们向前;其实,连向前也不是,而是为了让他们顺利到达治疗疾病的地方,得到根本解脱。

因此,我们看《坛经》,应该明白,六祖慧能的最终意趣不是建立一种完美的理论,所以我们不能用对待世间理论的方法来看他的教法,不然,我们有的时候会感到很迷茫,会觉得很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他讲的法,都是为了对治我们各种各样的偏颇。如果我们执著有,六祖就讲空;如果执著空,六祖就会讲有;我们偏左,他就讲右;我们偏右,他就说左……

我们应当知道,空与有、左与右都是相对的概念。凡是相对的,都落在两边。人们只能从一边向另一边修正自己,才能契合中道。 若离两边,岂有中道?这是经教里(佛教理论)辨中边的辩证名言。但是,经教中并未对‘中与边'加以形象化的描述,而六祖的教法则是其最生动的范例。

我们千万切记,《坛经》是禅宗的宗经,是指导禅人修行的工具,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所以我们不能将之当作月亮研究。相反,如果当代人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挖掘它博大精深的潜在功能,一定能推陈出新,在看话禅之后再次寻找到新的突破口,给凝滞的禅林带来勃勃生机,进而服务于现代人的精神解脱。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