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8年度第二期真际禅林丁亥年秋季七日禅修开示
 

真际禅林丁亥年秋季七日禅修开示

净慧

(接上期)

第五讲 学佛要从做好身边的小事开始

(2007年9月21日晚)

各位道友:

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说,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修善法的人,不要放弃任何细小的好事。因为任何重大的事件、任何极为庄严的功德、任何极为宏伟的殿堂,都是由一桩一桩小事组成,一个一个零件组成,一椽一瓦组成。任何一个宏伟的建筑,离开了一砖一瓦一沙一石,这座宏伟的建筑就不存在了。人生在修善法的过程中同样如此,不要轻视任何一件细小的善事。如果把所有细小的善事都放弃掉,不肯去做,那几乎就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了。因为离开了小事,就没有大事。

我们学佛的人做善事、做好事、修行,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日常的小事做起。对 于在家 居士来说,就是从家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我们在家学佛的居士们,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一定要知道在家修行不能离开家庭生活。不在身边的小事中磨炼自己,修行就很难进步,很难稳定。同时,在家居士不 管是男 居士还是女居士,在家庭中都对家庭有一份责任和义务,都是家庭中重要的组成人员。当今社会是一个忙碌的社会,现在的家庭不是像过去的那种大家庭,一家人有十几口。现在都是小家庭,家庭成员最多的三四个人,少的一两个人。家庭中所有细小的事务,作为家庭成员都要积极主动地承担,使家庭生活和谐,关系和睦,修行才有一个好心情。讲老实话,在家庭里面,不管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要主动地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做奉献,成就对方。彼此都有这样的想法,家庭才会和睦。有不少信徒到寺院里来很积极,回到家里就不是那么积极,觉得烧火做饭有碍修行,洗衣墩地有碍修行,一切家务活都有碍修行,而不愿意去动手。天长日久,一定会造成一种非常紧张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长此以往,如果对方又对信仰不能尊重,不能同情,就会演变为家庭暴力,破坏家庭关系。

一个在家学佛的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所受的戒律很好地维护家庭关系、维护家庭的和谐,积极在家庭中做奉献,那就不是一个好的在家佛弟子。一个好的在家佛弟子,就一定知道怎样来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知道怎样把家庭的一切认真做好,身先士卒,使得家庭每一位成员对他(她)的言行表示认同,表示欣赏,并且有所感动。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说句老实话,你是吃小亏占了大便宜。为什么呢?你天天又诵经又拜佛又忙家务,时间久了家中的人就会说,家务活你少做一点,多拜佛多诵经吧。你看,是不是吃点小亏占了大便宜?而且还把家中的人都感化了、感动了。一个家庭原来就只一个人信佛,如果做得好就能影响全家的人。全家的人都能受影响、受感化,就能够影响周围邻里,使得大家都能够认同佛法、认同学佛。这实际上就是以身弘法,就是以自己的模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起到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作用。

最近我听说石家庄市有一位女居士,因为学佛以后,在家里不愿意做家务活,丈夫回来了没有饭吃,或者丈夫的衣服换下来不愿意给他洗,只知道烧香拜佛诵经。时间久了,男方感觉妻子学佛以后完全不顾家了,心里只有诵经念佛,没有家务活,也没有丈夫,没有家庭了。作为一个在家佛弟子,像这样走极端,很容易引起家庭纷争,甚至于破裂。这位女居士长期这样,丈夫心里难受,于是家里经常发生家庭暴力。最后演变到这位男士觉得佛教非常不好,觉得佛教协会非常不好,觉得真际禅林非常不好,使他的家庭没有温暖了。于是在他喝醉了酒以后,首先把家里供的佛像全砸了,然后又跑到佛教协会来砸玻璃,跑到真际禅林来砸东西,由家庭的暴力演化成一种违法、犯法的行为。而且,在大街上引起其他的人来围观。破坏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筑物,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这种负面的影响可大可小,前几年中央就有文件说民族宗教无小事。这位男士对宗教活动场所采取的这种暴力行为,如果不是发生在佛教,大家可以想想看,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我觉得后果的严重性是难以估计的。但是不是就要完全把责任推到这位男士身上呢?其起因应该不是这样。因为是这位女居士对在家学佛没有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而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做法,以为修行就是不做任何的家务事。

实际上修行包括两个部分,修福与修慧。修慧可以理解为觉悟人生,修福可以理解为奉献人生。奉献人生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一切苦活、脏活、累活当中去奉献,就是要在许多具体的体力劳动当中去奉献,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来奉献,来为他人提供方便、提供服务。不要以为拿出三万、五万块钱就是奉献。如果把奉献理解成单纯的经济行为,那对一般的教徒而言是无法承受的。我们所说的奉献就是布施,布施有内施、外施,有财施、法施。所谓内施,主要就是布施体力,当然还包括身体器官的布施 —— 需要手足我可以布施,需要头目、脑髓我可以布施。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像那样高要求的布施不会发生。那是一种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一般来说,内施就是以体力为主。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我帮你搬;有老人需要搀扶的,我可以出一把力;有小孩跌倒了,我可以扶起来;墩地,搞卫生,洗厕所,这都属于内施。所谓外施,包括财施与法施 —— 财物的布施、知识的布施。学习佛法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修行更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修行不仅仅是打坐、念佛、诵经,做一切善事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修行者,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懒惰的行为要不要修正呢?要修正,要改。在家庭中,不想为家人提供服务、提供帮助,最后还美其名曰自己要修行,实际上是借修行来掩盖自己的懒惰。最后造成家庭的不和睦,这种后果极为严重!

修行是一个广大的法门,修行人就像高山,就像大海。高山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有众多沙石的积累;大海之所以广大,是由于有千流万派汇集成为大海。古人说: “ 高山不拒微尘,大海不拒细流。 ” 高山很崇高,如果把每一粒沙石都排除了,高山又何在呢?大海很广阔,浩渺无边,如果把每一条支流都排除了,大海又何在呢?想到高山是由无数的沙石组成,我们每个人的功德宝山也是由每一个具体的善法组成;我们每一个人的功德大海,也是由无数滴善法的水珠汇集而成。

学习佛法要多看经典,多亲近善知识,多听闻正法,开拓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言行。学到了佛法,就要依教奉行。佛法最简单的两句话,几乎所有学佛的人都会念,但往往都不会做。这两句话就是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要把这两句话认真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落实,在每一个在家学佛者的家庭生活中落实。

家庭里面既有恶事,也有善事。一般来讲,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基本上是以善法为主。在此存在一个问题,比如说一家有四口人,其中男主人信佛或者女主人信佛,另外还有三个人或者两个人不信佛。如果其中的那位男士或者女士信佛以后就吃素,不吃肉,这样在生活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肉买回来了,你做还是不做?甚至于说,男方要吃或者女方要吃,你买还是不买?这都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吃肉究竟是善法还是恶法?怎么样来判断生活中具体的善和恶?这就要从戒律的源头来找答案,要从佛对不同的信徒所规定的信条来找答案,要从佛陀针对日常生活提出的具体的方便规定来找答案。比如说,在家信徒,从戒律的源头来讲,是戒杀不戒吃的。在家信徒可以吃三净肉或者五净肉,佛在经典上有这种开许。作为在家佛弟子,在生活中一时还不能完全戒口,或者在条件不具备、家庭成员还没有完全认同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所开许。在方便开许的前提下,耐心做工作,不要引起家庭矛盾,不要极端化。所以说,对于生活上的具体问题,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逐步地解决,不要来得太强烈。来得太强烈了,那些对佛法不认同的家庭成员接受不了,会造成家庭矛盾,甚至于引起家庭的破裂。

如果持另外一种看法,家庭破裂了不是更好吗?我可以出家去当和尚,去当比丘尼。不是这样的!因为组成家庭是一个因缘法,假使这个家庭就只有夫妻两个人,这还好说,只要双方同意,男的当和尚,女的当尼姑,那没有问题。如果上有老下有小,要处理好这样的家庭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既要对老人尽孝,又要对小孩尽到抚养教育的责任。一旦家庭破裂了,老人怎么办?小孩怎么办?这都是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不可以随便就否定,随便就放弃。放弃应有的、已有的责任和义务,不是善法,是恶法,是不善法。所以,要处理家庭问题,一定要全面分析,很具体地想清楚,不可以轻举妄动。

各位在家学佛的居士,我希望你们通过学习佛法,通过学习佛陀所讲的慈悲和智慧的教育、圆融和合的教育,学习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理念,使家庭生活更圆满,更和谐。然后,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净化、美化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净化、美化了,就是佛化生活。每个家庭都能佛化了,佛法在世间的影响力就会不断增强、不断加大。如果学佛使家庭不和谐,甚至于使家庭破裂,那么佛法在这个世间就不会受到重视,不会受到尊重,不会受到信仰。所以各位在家佛弟子每个人的家庭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正法能否久住,直接影响到佛教能否产生更好的、更大的影响力。每一位不要小看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有好作用,就是在弘扬佛法;有不好的作用,虽然不能说你在破坏佛法,但是从后果来讲也的确如此。所以各位在家佛弟子,要特别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模范作用,重视自己在家庭中以身教化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第六讲 气息调柔

(2007年9月22日上午)

各位道友:

在禅修当中,每天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怎样使自己的气息调柔。气息调柔是用功入门的关键,心粗气浮进入不了禅定。用功有种种方便,所谓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叫调五事。调五事的中心是调息,呼吸在我们人体内部是以风的状态存在。人身体的组成部分是地,水,火,风,此为四大。身体内部如果没有风,身体就会停止活动,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当然,四大都是如此,不能缺乏任何一大,所以用功又要四大调和。四大调和是以气息作为一个关键,也就是说要使身体内部的风大周贯全身,然后又要和外部大自然的空气相交流。能如此,生命才能存在;能如此,做功夫才有基础,才有前提。

讲到修禅的具体法门,色法是一门,息法是一门。从色法入手,修不净观;从息法入手,修数息观。虽然这两个法门在下手的时候有区别,但是在中间的运用过程中,色不离息,息不离色。因为息的基础是色法,是物质。色法也好,息法也好,最终落实在什么地方呢?落实在心法上。修不净观,修数息观,最后要解决的还是我们心的问题。我们的心蒙上了种种尘垢,自性的光明不能发挥。所以要用种种方便来扫除心地上的尘垢,这些尘垢就是以无明为本的各种各样的烦恼。在下手的时候,使气息调柔,在用功的过程中就不至于产生焦虑,就不至于上火,就不至于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所以气息调柔是用功的一个关键。

气息调柔有许多先决条件,比如说调五事。开始的时候先调饮食,然后调睡眠,调身。把饮食、睡眠、身体调整到适合修定的状态,调息才有前提。例如调饮食,吃得过饱昏沉重,不利于修定;食量不足,内心感觉虚悬,也不适合修定。过饱和过饥,都不利于调息、修定。不合自己饮食习惯的食物,过寒或者过热的食物,都对身体有影响,都不适合修定。所以在打禅七的时候,一方面,每一个参加坐禅的人自己要晓得怎样来调饮食,怎样来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和进食严格地配合起来。那些不适应于自己饮食习惯的食物千万不要吃,吃了很可能造成身体的不适应,打坐的时候坐不下去。另一方面,从寺院、从常住的角度来说,有典座师,每一餐的饭菜怎么安排、搭配,要想尽一切办法使饭菜适合参加禅修人的需要。不能有太多燥火的食物,也不能有太多凉性的食物。只有平常在饮食方面不寒不热,不焦不燥,才能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坐得下去。比如说,油炸的东西、辣椒,像这种食物在禅修的时候尽量少吃,每个人自己要注意。有一些喜欢吃辣椒的人,适当少吃一些可能没问题,最好是不吃。当然,在寺院里面不会有葱、蒜、韭菜这样的食物,但是在家庭禅修的时候,葱、蒜、韭菜、鸡鸭鱼肉这些都不能吃。吃了以后坐不下去,味道不好闻,有刺激性,油腻太重。修禅的人,要求做到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一方面要从思想上着手,另外一方面要从生活上着手。

再就是调睡眠。睡得太多打不起精神,睡得太少也打不起精神。睡眠不可放纵,也不能节制得过分。根据年龄的不同,可以自己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每天早晨起来,很有精神,不至于睁不开眼,不至于下不了床。年轻人保证 8 小时的睡眠,这 8 小时是指入睡的时间,不是指躺在床上的时间。 50 岁以上的人 6 小时差不多。不过有的年老的人身体不好,入睡很慢,那就会影响睡眠的时间。一个人的身体好坏,可以从饮食上检查,也可以从睡眠上检查。凡是入睡比较快的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那一定是身体很好的人;凡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的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都是一种病态。用功也要练睡眠的本事。躺在床上,没有妄想,心安定下来,就很快睡着了,这也是一种功夫得力的表现。所以睡眠多少,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气息,影响到修行打坐。

调身,主要是指睡眠的姿势和打坐的姿势。行住坐卧各种规范的姿势,就是调身的要领。从修禅期间来讲,坐的姿势非常重要,不要前倾后仰,不要左依右靠,这样有利于气息的畅通。有个别年老的人,坐下来,背朝墙壁上一靠,自己感觉很舒服。实际上,那是一种最危险的姿势。因为,气息的流通不仅仅依靠呼吸器官,周身的毛孔都是呼吸的窗口。我们背靠墙壁,背部接触墙壁的那一部分身体的毛孔就受到阻碍,不但是气息不能畅通,血脉也不能畅通,对修禅定影响极大。所以打坐的时候一定要练习,身体是孤立的,四面不靠。身体的姿势就像对意念的要求一样,意念要孤立起来,身体也要孤立起来。意念要求专注当下一念,正念分明,这样坚持下去,意念就孤立起来了。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历历孤明,观照当下一念。身体也是一样,也要让它孤立起来。没有阻碍,全身的八万四千毛孔都在呼吸,全身的血液流通不受任何障碍,这样有利于气息的调柔。

修禅有许多要领,每个人要在自己的修行中结合修禅阅读相关的书籍,自己好好地体会、把握。中心的一条,就是心要调,气要柔。气柔到什么程度呢?就像平地上的一条小溪,上流不急,下流没有陡坡,缓缓地流淌,要像那种状态。这一溪水不流动,就是死水;这一溪水清澈见底,但是也在流动。气息总在运动,气息的运动要不急不缓,绵绵密密,若有若无。所以说调气息的时候要掌握一个 “ 柔 ” 字。掌握了柔字的要领,然后在修禅中运用、观察、体会,慢慢就能够进入修行的门槛,进入修行的状态。 (待 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