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7年度第五期寺院三题——三解脱门
 

寺院三题——三解脱门

[马来西亚]素 闻

(接上期)

从三解脱门的充分展露,亦即明“六和敬”。体用相即,一间寺院方能发挥其住持佛法的效应,具有存在价值。 由丛林的实际运作,完全可以证明这点。但愿人们于不同维度接触寺院之时,能够产生如是正解,入宝山才不致于空手而回。

二、寺院生活——无相解脱门

无相故平等,寺院生活的状态,处处展现着这层普遍意趣。

禅宗寺院的生活,看似千篇一律,实则依法而住,全以增上修行为目标。由繁琐复杂的事相,却可以体会到众生平等的准则。试从总别两方面作一介绍。

先说全年总体行事

丛林可以分为冬夏二期。自农历七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之间,这半年行“冬季规矩”;自正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之间,这半年行“夏季规矩”。其中,四月十五日起“结夏安居”三个月,至七月十五日“解夏”,此乃秉承印度律制的做法,禅宗寺院一般于期内学习经教、唱念等。十月十五日起“结制”(或称“结冬安居”)三个月,至次年正月十五日“解制”,此则依中国风俗而订,于期内多“打七”参禅用功,以求克期取证。丛林中所谓“冬参夏学”,即指这二期惯例。

丛林以禅堂为中心,禅堂生活主要是参禅。每日由早到晚的作息,分为坐香(静坐)和行香(经行)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古代以香定时刻,香的长短不一,但皆有规定。夏季共有十四支香,冬季则逐渐增加,以至二十四支香之多。每月于初八、十四、二十三、三十这四天,“放香”休假,好让禅堂住众做剃头、缝补等杂务。

禅堂每年招生接收新学两次,亦即在正月、七月两个期头,凡是已受具足戒的比丘,若已在寺院中云水堂挂单,可以在这时正式“进堂”,于禅堂内安单,具有自己的座位和卧铺,才算是丛林大家的一位成员一一清众。

七月十五日晚,清众“大进堂”,开始于禅堂行住坐卧的生活,学习如何参禅。八月十六日“大请职”,任命序列二职人事。九月十五日“加香”,由十四支香增至十六支香,用功逐步加紧。十月十五日上午方丈和尚升座说法“结制”,跟着“贴单”,公布一寺执事名单。晚上“起七”,开始密集的禅修,每七天一期,这时全寺上下都予以护持。一个七、四个七、七个七,乃至十个七不等。期满后即“解七”,禅堂仍然用功,直至次年正月十五日“解制”为止。

丛林向来重视冬期,相对而言,夏期则较为放松,甚至允许告假外出朝山。一年之内,寺院定期有种种活动,如逢年过节、佛菩萨诞辰、祖师忌日,都会举行升座、祝延、贺节、上供等佛事,皆具一定仪式,详载各寺《规约》之中。

这些规则,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寺院的每一位成员,上至方丈和尚,下至一般清众,凡于四十八单职事内,由数十至数百人,都须平等遵循。虽然今天贵为住持或当家,昔日亦皆由清众人堂安单开始,依次经历,绝无例外。

次说一日作息规定

丛林中每一天的生活,都有规范,目的是要令大众消除烦恼,时刻保持正念,与道相应。一天分为五个时段,以禅堂作息为主,堂内大众必定全部参与,外寮三堂口的执事,亦须全情配合。五时亦冬夏不同,冬期则较夏期为紧o

“早课”第一。清晨三点余《时间的早晚,也随着冬夏增减,以下类推》,夜巡打四板催醒全寺大众。约四点,禅堂住众由班首领先、维那殿后,鱼贯出堂前往大殿,全寺僧众,除大寮《厨房》人员外,亦同聚集大殿,于佛前分东西两班,每人所站位置皆有规定,一齐念诵“早课”,开始了一天的活动。约于五点一刻完毕,各自回堂,禅堂住众则于堂内静坐。

“早梆”第二。约六点,斋堂前木鱼大梆敲响,大众齐集,吃一天的第一餐一一“早粥”。禅堂住众吃罢回堂行香,分几个圈子绕着中央佛龛大步经行,外寮各堂口则开始一天大小作务。七点止静,大众各归己位坐香。八点开静,再次行香、坐香。二行二坐,合共四支香。

“午梆”第三。约九点,梆再敲响,大众齐集斋堂吃“午饭”。吃罢仍然回堂行香、坐香,这回合共六支香。

“晚梆”第四。下午二点,梆三敲响,大众齐集斋堂吃“点心粥”。吃罢回堂稍歇,约二点三刻,再往大殿念诵“晚课”。四点完毕,仍然回堂养息,小睡一个半钟。

“夜香”第五。约五点半开静,行坐各一支香,一般全寺大众皆会进堂参加。约七点半,于堂内吃“放参”,吃罢再行坐各一支香。这回合共四支香。约九点,“开大静”,一天结束,全寺熄灯休息。

每月除了放香的四日之外,禅堂作息天天如此,一心用功。以上只是平日规定,到了冬期结制“打七”,香则增加,时亦延长,每至晚上十一点才休息,禅修更加密集。禅堂住众必须全体出席,外寮各堂口执事,如无要紧公务,亦可进堂共修,增上自己的道念。

禅堂中日行法则,无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甚至倒茶斟水、吃饭穿衣等,皆有规范,大众必须遵守,绝不允许出错。目的是使参与其中者,都能够藉着外缘的约束,致令脱胎换骨。因为寺院的生活既具这层意味,遂有“宁在丛林睡觉,莫在小庙办道”的景仰之言流传。

还有一点,只要是禅宗门庭,千百年来,丛林规矩则大同小异,无论大江南北,皆能通行。参禅行者只须于一寺熟习大小法则后, 自然到处都能适应。绝非一家一个模样,或一时一种形式,令人无所适从。

从上述两方面的介绍可知,丛林生活状态,虽然繁复琐碎,但绝对是人人皆平等,事事有规矩。由一日而到一年,乃至千百年,都从检束身心开始,以明心见性为目标。万象纷纭(相)之中,寺院依然在无所得的状态内运作,完全实现“无相解脱门”的平等境地。因此,百丈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中,第一条即言:“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也就是中国禅宗寺院制度的又一特点。

三、音声佛事——无愿解脱门

无愿故无住,寺院佛事的功能,处处表现着这种活泼生机。

世间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皆可人道。临济义玄禅师法语云:“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日见,在耳日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

一般凡夫俗子,已被六尘转得迷途难返,越陷越深。学佛行人,恰好利用六尘境界助进道业。在六尘纷扰之中,能够心无所住,则可触处得证。虽然和光同尘,亦无所取。寺院生活,种种施设,也是完全为了达致这个境界。其中音声佛事,即由声尘的功能,体现无住。

音声佛事主要有两类:唱念朗诵的早晚功课、无言无说的法器讯号。

早晚功课,又称为“五堂功课”,乃全寺大众早晚二时中心的法器讯号,最具代表性。

“维那”是号令的发施者,“悦众”是号令的执行者,大众则必须遵行无误。禅堂入门东边第二与第三座位之间,设一香几,放置着木鱼、香板、香炉(燃香计时)、牌位(上书“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上悬一口报钟,吊挂一块木板。此板随着禅门五大宗派而形状不同、敲法有异,一看即知此寺属何派系、用功宗旨。几后墙上还挂着一块小板,维那一人即坐于几旁第三座位,悦众多人依次接坐第四以下座位。钟板就是禅堂核心,一切讯号都由此处开始发出。

禅宗不立文字,禅堂更加不能随便开口,各种讯号的运用,就是为了避免语言说话,使行者心念尽可能不受外扰,而循规蹈矩。一天的五个时段,凡属临济宗的禅堂,都奉行“四止四开”(四次止静、四次开静)的作息法则。每一止开,都会敲打钟板九下(所谓“一板一钟、二板一钟、三板一钟”),四次合共三十六下,这只是基数而已,详细应该有三百八十六下,一下都不能有错。其余一切法器讯号,皆由此衍伸开展,大众遵令而集体行动。

三十六,乃至三百八十六的数目,都具有本派宗旨的甚深表法,临济宗即以“三玄三要”的体性相用为主,这里暂且不做讨论,有兴趣者,可以参阅《来果禅师语录》卷四所说。参禅行人于堂中,一听到钟鸣板响,恰如耳提面命,即能清净忆念禅悟宗旨。因此,钟板声响,亦似“无情说法”,发人深省。

禅堂中的行住坐卧,都由法器发出讯号来指挥。例如:早粥完毕回堂,悦众敲打引磬二下问讯,当值(大众轮流担任,暂坐香几旁第二座位)即敲一板一种,及起香木鱼二下,大众开始绕圈行香。散香手持长条竹篦走外圈,不时点地敲打,东边三下,西边三下,发出声响,警醒大众保持正念。计时香到,挂二板一钟,大众停止跑香,就地站立,听班首讲开示。讲完即打(挂墙上)催板二下,大众再次跑香。忽敲木鱼一下,大众停止,此时可外出抽解(大小便),散香则持竹篦在堂外连敲三阵,亦为警示正念。大众俱已回堂盘腿坐定,当值乃敲三板一种止静,悦众打四下引磬,当值一人出位礼佛,并掩禅堂门。

坐香一支,时到,悦众打引磬一下开静,大众放腿。二下木鱼,下座行香,情况同上。一下站板,大众立定,二下催板,再次跑香。一下木鱼,外出抽解,回堂坐定,再三下木鱼止静,坐香一支。时到,一下木鱼开静,扬板一阵(下数皆有规定),大众下座,依次排班前往斋堂用餐。末后三下,与斋堂火板(或称火点、云板)的响声交接,火板亦敲三阵,估计大众皆已坐好,煞板四下接引磬,维那举腔,大众同念受食供养文。念毕用餐,吃罢回堂,规矩仍然同上。

每日大致上如此,因为避免使用语言,大众的行动,都由钟板、木鱼等发出的讯号指挥着,有条而不紊。这里还有一点,禅堂所发的讯号,都是与寺院外寮其他堂口配合,包括大殿的钟鼓、斋堂的火板、夜巡手中的提板等,互通声气。每日五时,一个讯号接继另一个讯号,而且一组讯号的头三声,接续于另一组讯号的最后几声。各殿堂之间所发出犹如相互对答的乐声,使得平静的寺院内,处身其中的住众,有一份良好的秩序及安全感。只要听到一组讯号声响,即刻知道甚么事情正在进行,自己又应该如何去配合。

整座丛林,殿堂的错落,人事的繁杂,都由法器讯号、音声佛事来始终贯串着,大众日用运作,尽在不言中。随着一个讯号,做了某种行动,事后全无所住,心中仍然保持参禅正念,时刻皆能安于“无愿解脱门”的境界。

一般人初次置身于丛林内,无论是偶然的路过观光,抑或刻意想体验僧团生活,多会被寺院的一份宁静所吸引住。时间稍久,却因过于沉寂,而逐渐萌生恐惧,又思回到世俗。由是误解禅门作法为一潭死水,视遁入空门乃避世之举。这种看法的产生,皆由未能依循正确指引去认识丛林制度而已。

从上述寺院施设的种种音声佛事,即可知道看来近似无事的僧团,由朝至暮,钟板交参,在周而复始的讯号中,涌现着生机无尽的意境。这也就是中国禅宗寺院制度的另一特点。

结语

通过上文纵横的三层探讨,我们对于寺院内涵,应该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分摄般若境界性相用的一体三面,完全可于寺院运作主际触证。纷纭中有统一,统一内见纷纭,由斯才显得出佛法“真空妙有”的意趣。僧肇大师于《物不迁论》中有四句话:“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看似互相矛盾,却正好可以作为这种甚深境界的注脚。

在整个丛林生活之中,不单展露出佛法总纲的“三解脱门”宗旨,亦同时实现了清净僧团的“六和敬”精神。

“六和敬”是僧团制度的六项原则,此即:一、见和同解,具有共同目标;二、戒和同修,遵守共同制约;三、利和同均,平等享用财物;四、身和同住,生活互相照应;五、口和无诤,语言互相谦让;六、意和同悦,思想彼此敬重。僧团藉着这六项来达到和谐一致,戒律即本此而制定,清规亦依此以建立,寺院三门更加处处体现,从上文对丛林制度的介绍,已可窥见这层意义。

若谓三解脱门是体,六和敬则恰为其用。因此,单就寺院而言,由六和敬的完整实现,即能知三解脱门。从三解脱门的充分展露,亦即明“六和敬”。体用相即,一间寺院方能发挥其住持佛法的效应,具有存在价值。由丛林的实际运作,完全可以证明这点。但愿人们于不同维度接触寺院之时,能够产生如是正解,入宝山才不致于空手而回。

最后,关于“三解脱门”阐示般若的性相用,上文虽然分别由寺院三个角度,举例说明,因为分述,仍然恐怕读者产生误会,以为空、无相、无愿三者是断然分开,不知实乃一体三面。特引禅宗公案一则,聊作补充。

一日,法眼文益禅师与李王论道罢,同往观赏牡丹,王命禅师作偈。师即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凤。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王即顿悟其意。花的本质(空)、相状(艳)、功用(趣),三者本即一体,同时具足,当下展现,任由一面,皆可契入。丛林正如一花,未知读者能否将此喻与般若性相用会通?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