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7年度第五期坐禅、行禅问题解疑
 

坐禅、行禅问题解疑

明海

什么是坐禅?什么是行禅?

我们的修行,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是在四种威仪中进行。哪四种呢?行、站立、坐、躺下,叫行、住、坐、卧,四威仪。我们的身体平常来说,只有这四种威仪。在禅七中间,禅堂里面我们主要是行和坐。我已讲到不管你用什么法门,都应该把你的修行贯穿于每一种威仪中,在禅堂起码是行禅和坐禅中。我们打坐,当然是禅修,行香也不忘记你禅修的题目,那就是行禅。永嘉大师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他讲的这个话,是果地上的受用,是真正认识了自己内心的人,行是禅,坐也是禅;说话不说话,于动于静,这个心哪,都是安然的;这个体说的是心体。

在禅堂里行香,外三内七有什么意义?这个对身体和坐禅有哪些意义?

这个没有什么含义,不过你大概想一想:我们行香,是转圈子,转圈子身体要往前走,除了靠腿之外,胳膊就像船上的桨,有一个前后摆动的推动作用。另外因为在禅堂里面,身体总是在转圈,实际上是在走弧线,所以你的身体还要有一个拐弯。总是在拐弯,当然由腿来负责。另外我们的胳膊是不是也要让身体拐弯呢?朝右拐,对吧?朝右拐呢,责任交给谁呀?交给左边的胳膊。所以左边的胳膊,运动是左右的,而且是三分;里面的是前后的运动,是七分。你想一想,如果你两个胳膊都是前后,你怎么拐弯呢,你这个弯会拐得很费力。我们总是走弧线向右拐弯,所以我们左边的胳膊要左右动;身体要往前移动,所以我们右边的胳膊要前后动。这没有什么玄妙。

那么行香呢?禅堂里行香的规矩对于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参禅、参话头来说,如果你用功得力,行和坐是一样的。严格的规矩,行禅要跟圈子。我们师父这边。是跟圈子的,居士那边不知道怎么样。跟圈子要跟紧,后面的人当然不要踩到前面的人,但是要跟紧。眼睛看着前面人的后衣领,心里面用功参着你的话头,你一门心思这样行,身体在这种运动中实际上和打坐是一样的,而且比打坐更奇妙。在这时站板一打,刹那之间,突然停下来,这也是一个善巧方便一一如果你的心真正够着专注了,够着深细了,时节因缘成熟,这一下站板一停,刹那之间就使你心断!心断一一心念断开,会有这样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哪,有助于我们认识内心深处,深一层面的景象。所以这样一种行,往往是行得越快,心越专一。这种行和我们平常生活中的行走不一样。生活中的行走都是有目标的,都是赶忙的,都是为着利害得失、为着自己的贪嗔在赶,所以它不是禅。在禅堂里面呢,你把这些都放下了,只是打七,专一在功夫上,所以它是禅。

坐禅的时候,咽干、喉咙干或口水多;或者有人脑门发热,发凉;也有人问,打坐以后手发胀,手背发凉,脸上的肌肉变硬,左右跳动或者是左右不对称,等等。

这些问题,属于身体的问题。我们坐一坐禅,才知道这个色身哪,并不是那么好驾驭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好像为所欲为,用这个身体去实现我们的种种目的,不断地满足身体的种种需求。而到禅堂静下来,真正面对面的,面对这个身体,你才发现它并不听你的。腿痛,你想让它不痛,做不到。所以一个真正修禅的人,一定要掌握一些调节自己身体的善巧方便,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要有了解。可能有的人说, 自己的身体还需要了解吗?确实,我们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对于我们自己的体质、身体的弱点:比如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上火,什么情况下可能会把你的老毛病惹出来,你要非常清楚。凡是在坐禅中,身体的这里热,那里凉,都是非常正常的。总体上说,有人在坐禅当中,身体会发生冷热变化、松紧抖动。在这种集体禅修中,你的抖动要控制,否则就会影响他人。

这些情况在禅修中总体上说,乃是因为坐禅对身体有调整的作用。在这种调整的作用之下,就会出现前面所讲的种种现象,你也用不着追根究底:为什么热,为什么凉,是什么意思,什么东西造成的,等等。坐禅会对你的身体有一种调整:你以前紧张的部位可能放松了;以前不通的地方可能经过一阵痛,通了,气血通畅了。这些都会有,与我们调整身体最密切的几件事是什么呢? 就是饮食、睡眠,再有就是坐禅时候的用心。这个用心呢,有轻和重,有猛,有急和缓。身体比较健康、身体比较好用的人,坐禅的时候可以非常精进,一念精进心起呀,就勇往直前,一路修去不回头,身体也不会出问题。这样的人呢,资粮具足,用功就会很猛的。

另一些人的身体并不是那么好使唤,不是那么轻利,有这样那样潜在的问题,所以一旦用心过猛,用力过急,可能就会反弹,身体会像弹簧一样,疲倦不听使唤;或者倦怠,内心厌烦这种境界。我们的身和心对修道来说都是工具,它有一个承受能力,承受范围,有一个极限,这个因人而异。所以你要懂得在禅修中了解你身心的极限。有的人在打坐时,心里烦躁,胸口发闷,不想坐了。其实他还是能坐,如果你让他继续坐在那,前面给他放一个他喜欢看的电影,保准他没事;放一个他喜欢看的东西,保准他再坐两个小时也没事,腿也不疼。这是什么问题呀?这就是我们的身心不肯就范,不就于道。就于世俗的东西可以,就于我们原来的习性可以,现在让它来修道它就不干了。就像一匹骡子一匹马,不听话,罢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可是你还不能蛮干,就像这匹骡子这匹马它不干,你楞打它,让它干,最后它就失控了。所以不管你修行什么法门,你都要学会跟你的身心周旋,用力不要太猛。我们在禅堂里为什么要坐一坐就行一行呢?我们的香再长,也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我们最长是一个小时。中间你可以行行香,喝喝茶,吃吃东西。实际上我们这个身心,就像小孩子一样,有时要哄着他往前走。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调整身心的善巧方便。这种调整总体上说,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种是急的用力的,一种是缓的松的。从心上来说,一种是造作的、上浮的;一种是松弛的、下沉的。无非是这两种方向。精进,是属于用力的,属于身心容易疲倦的。舍或者定,是安住的、是休息的、是平稳的、是下沉的、是稳定的。而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很难给你一个死的标准。因此,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七觉支*”,实际上是调整身心的一个操作系统,一个操作的原则,具体用到每个人身上,用到什么度,你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如果打坐的时候,心结难解的问题现前,是尽力排解还是下座休息为好?

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些心灵的结,有一些大喜大怒、大忧的问题蕴集在胸,没有完全解决,在禅堂里一静下来内观的时候就现前了。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你说,有一个人曾让我非常恼火,本来已经过去了,白天没有事,到禅堂静坐的时候想起来了,想起来的时候火气又上来了,怎么办呢?你是用力压制呢,还是下座休息?这个完全因人而异。按我刚才讲的,我们还有别的结,别的我们一想就特别高兴、特别向往、心特别浮动,这个因人的习气不同而不一样。比如一个有文才的人,可能在打坐的时候,突然思若泉涌,妙语连珠,恨不得马上拿笔拿纸,唰、唰、唰……写,思想活跃极了;另一个人呢,爱下象棋,也许打坐坐到深处,突然冒出很多灵感;有的人也许是个数学家,打坐的时候,突然对一个数学问题狂想不止,你说这些东西怎么办?这个因人而异。说因人而异,因为有的人观照的力量够,一接触到这个心结,也能用空的智慧观照它,也能放下。其实那个东西早已经没有了,都是你的心理取相,是留在你心里的那些影像在作怪。如果你讨厌的人,在你心里出现的时候,你能用感恩的心,向你心中的这个影像去发感恩的念头;或是你非常贪著的一个东西,在你心里出现的时候,你能看到它的无常、它的苦、它的可厌的相。所以当你的观照力足够的时候,这个心结出现,正是你解决这个心结的时刻。所以修行,不是要绕开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心灵,盘根错节,有很多没有舒畅的、没有松弛开的东西。在禅坐中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开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不是修行,这些才是修行,才是解决我们的烦恼,才是对治我们的我执。我执是抽象的,在不同的人心里不一样,表现就是这些心结,这些分别心,就是这些让你心动。所以打坐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越好,身心越健康、越舒坦。你就会成为心灵健康、身心平衡的人。

那么,还有的人呢,这个心结一出现,力量太强大了,讨厌的人或事在心中一出现,禁不住怒火就上来,观照都来不及。那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心放松一下,从你要修行的事情上游离开,本来这个心要往深里去观照,深里去挖掘,结果碰到这样一个结,怎么办呢?你也没办法排解它,没办法掌控它,那你先缩回来,退回来,让你的心浮起来,游离一下,等到因缘具足——从禅修来说,大家一定要注意,在禅修的过程中所有的事情都特别重要,包括你吃饭吃多少,你吃几碗;有个电话来,你接还是不接;有些东西,你是看还是不看,都很重要。可能就是一个因缘,比如就是因为你多吃了一点饭,结果昏沉,好了,在那个时候你的心结出现,你的观照力就差。所以这里说的因缘具足的意思就是:当你的身体处于最佳状况的时候,你的道心、观照力最强的时候,用功最得力的时候,你的心结出现,就会迎刃而解。这些问题以后可能还会讲到。总体上来说,像我们这种全日制的密集式禅修,是一项非常精密、精微的工作,需要付出精力,付出耐心的工作。我们是在跟自己的身心周旋,我们是在跟自己多生多劫的习气周旋。所以你既要有耐心还要有韧性,同时还要精进不息。

*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即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才能增长自己的解脱慧命,使烦恼逐渐消除。才能获得永恒愉悦的圣果,生活在无所执著的自然洒脱之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