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07年度第四期 / 《圆悟心要》选读(之四、五) |
《圆悟心要》选读(之四、五) [宋]圆悟克勤 著 三省堂校注 |
示道人 当人脚跟下一段事[1]本来圆湛[2],不曾动摇,威音王佛前[3]直至如今,廓彻[4]灵明,如如平等。只为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5]、烦恼扰攘[6]。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顿休,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7]。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体现”,此体乃金刚不坏正体也;“六根才动被云遮”,此动乃妄想知见也[8]。 [1]脚跟下一段事,指人人本具之自性,又称本觉,亦即如来藏。盖吾人之自性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六根门头处、举首投足处、起心动念处、应缘接物处,放光动地,须臾不可离也,故又云“本分事”。 [2]圆湛:遍一切处,清净明了。圆,有圆满,周遍、无分别、包容一切的意思。湛,澄明深邃,犹如蓝天。 [3]威音王佛,乃空劫之初成道的佛陀之名号。禅门中多用“威音王前”、“威音那畔”来比喻绝待无分别之实际理地。 [4]廓彻:空寂广大。 按:这一句话言虽简短,意义却十分丰富。它把本觉之性的几个主要含义揭出来了:本具,空寂,灵明,无住,无碍,无为,平等。修行本来就是要让始觉之智与本觉之性相应无间,因此,从始觉起观的时候,也必须通过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用功过程,达到与本具(须臾不曾离,当下即是,当下承担)、空寂(无相)、灵明(不落顽空)、无住(不执著)、无碍(自在)、无为(无能所)、平等(不分别,包揽一切)相应。所谓见本地风光,即是体证本觉之本具、空寂、灵明、无住、无碍、无为、平等。 [5)情尘:旧译称“六根”为“六情”,故情尘即六根与六尘。又,根尘相接生识,识乃分别,能污心田,故心情之污染亦称情尘。此处当二义并举。 [6]扰攘:混乱,纷乱。 按:这一句话揭示了迷失本觉之因,即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盖凡夫心念一起,即落有为、分别、执著、有碍、纷乱之中,不得空明、无碍、无为。 [7]这一句,示明用功之切要,要在“休歇”二字,也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乃能所双亡、空明无碍无为之境界,此时归无所得,亦无所用功,同时又自然而然灵明自在,非无记空也。 [8]这一句借用张拙秀才的悟道诗,重宣返本还源、休歇之理。张拙秀才,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因受禅月大师指点,前来参石霜禅师。石霜禅师问:“秀才何姓?”张拙秀才道:“姓张名拙。”石霜禅师道:“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张拙秀才一听豁然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石霜览偈,遂印可张拙秀才许其为得法弟子。 多见聪明之人,以妄心了了[1],放此妄心不下,逗到[2]歇至不动处[3],不肯自承当本性,便唤作空豁豁地,却拟[4]弃有著空,是大病。若有心弃一边、著一边,便是知解,不能彻底见性。此性非有,不须弃;此性非空,不须著。要当离却“弃著有无”[5],直下怗怗[6]地,圆湛虚凝,翛然[7]安稳,便能自信此真净妙心。饷间[8]被世缘牵拖,便能觉得,不随他去[9]。觉即把得住,不觉即随他去。直须长时虚闲[10],自做工夫,消遣[11]诸妄,使有个自家省悟之处始得。昔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12] [1]以妄心了了:意谓用妄想分别心用功,耍聪明伶俐,思维计度,不肯死却心意识。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 [2]逗到:犹言及至、等到、临至。逗,临,到。 [3)歇至不动处:意谓放下一切,不为境缘所动。 [4]拟:试图,企图。 [5]意谓:应当远离弃有著无的二边分别心。 [6]怗怗:安宁、闲静的样子。帖,音tie。 [7]翛然:自然洒脱貌。惕,音xiao。。 [8]饷间:一会儿。 [9]这句话意谓:偶尔被世缘所缠扰,但是很快就能够回光反照,看破放下,不被它控制。 [10]虚闲:放下一切,令人安静, [11]肖遣:消解,排除。 [12]语见永嘉大师《证道歌》。 示吴教授 佛祖以禅道设教,唯务明心达本。况人人具足、各各圆成,但以迷妄,背[1])此本心,流转诸趣[2],枉受轮回,而其根本初无增减。诸佛以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盖为此也;祖师以单传密印而来,亦以此也。若是宿昔蕴[3]大根利智,便能于脚跟[4]直下承当,不从他得,了然自悟“廓彻灵明、广大虚寂,从无始来亦未曾间断,清净无为”妙圆真心,不为诸尘作对[5],不与万法为侣[6],长如十日并照[7],离见超情,截却生死浮幻,如金刚王[8],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更不外求,唯了自性,应时[9]与佛祖契合,到无疑之地,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径截[10]大解脱耶! [1]背:离开。 [2]流转诸趣:在六道中展转流浪。趣,又称为“道”,众生依各自的业力牵引所投生的生命界域。 [3]蕴:聚集。 [4]于脚跟下直下承当:即通过修自性观,于当下(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当串(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将来要做的事情上)、当人(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分上,直下承当即心即佛,直下谛信吾人现前的每一个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应缘接物皆是自性之妙用。若能如是,则现前一念的信得及,同时即是观得及、证得及,非待他时而后观、而后证也。这里的“脚跟”有二义:一是从自性起观,将功夫落在实处;二是从当下日用处做功夫,二六时中,无有空过。 [5]不为诸尘作对:不把尘境当作心的对立面加以排斥。 [6]不与万法为侣:不执著粘滞于万法。 [7]长如十日并照:长时间不间断地保持了了分明的觉照状态。 [8]金刚王:金刚中之最胜者。 [9]应时:当即,立刻。 [10]径截:直接快捷。 探究此事,要透死生,岂是小缘[1]?应当猛利、诚志、信重[2],如救头然[3],始有少分相应。多见参问之士世智聪明,只图资谈柄[4]、广声誉[5],以为高上趣向[6],务以胜人,但增益我见,如以油投火,其炎益炽,直到腊月三十日茫然缪乱[7],殊不得纤毫力,良由最初已无正因,所以末后劳而无功。是故古德劝人参涅槃堂里禅[8],诚有旨也[9]。 [1]小缘:犹言“小事”、“等闲之事”。 [2]猛利,勇猛、精进。诚志,真实的求道志愿。信重,信受殷重。 [3]然,同燃。 [4]资谈柄:供闲谈用。资,供给,资助。谈柄,谈资,谈话的材料。 [5]广声誉:扩大名声和影响。 [6]高上趣向:情趣高雅,格调高雅。 [7]缪乱:错乱,手忙脚乱。 [8]参涅槃堂里禅:以向死的心、老实恳功地参禅修行。涅槃堂,又作延寿堂、延寿院、延寿寮、重病闾(阁)、省行堂(院)、无常院、将息寮,古代丛林中,专供老、病的出人调养休息之用。[9]诚有旨也:犹言“说得真好啊”。旨,味美。 生死之际,处之良不易[1];唯大达[2]超证之士,奋[3]利根勇猛,一径截断[4],则无难。然此段虽由自己根力,亦假方便。于常时些小[5]境界中,转得行[6]、打得彻,不存解,不立见,凛然[7]全体现成,践履将去,养得纯熟,到缘谢[8]之时,自然无怖畏;只有清虚莹彻,无一法当情[9],如悬崖撒手,弃舍得、无留恋,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觅生了不可得,岂有死也?是故古德坐脱立亡、行化倒蜕[10],能得勇健,皆是平昔淘汰[11]得净洁。香林四十年得成一片[12],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13],石霜劝人“休去歇去、如古庙里香炉去”[14]。 [1]处之良不易:要打发生死大事,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2]大达:彻底看破。 [3])奋:奋发,激发,鼓舞。 [4]一径截断:当下斩断,当下放下。一径,径直。 [5]些小:小,轻微。 [6]转得行:犹言“转得去”、“转得及”。 [7]凛然:不容侵犯、令人敬畏的样子。 [8]缘谢:世缘将尽、临命终时。 [9]无一法当情:目前了无一法可作为对境,意谓心中了无一法可牵挂。 [10]坐脱立亡,行化倒蜕:大修行之士,于生死得大自在,或坐着走,或站着走,或行走时走,或身体倒立着走。 [11]淘汰:消磨习气,清除业习。 [12]香林澄远禅师,云门文偃禅师之法嗣,汉州绵竹人,姓上官。将示寂,辞知府宋公珰曰:“老僧行脚去。”通判曰:“这僧疯狂!八十岁行脚去那里?”宋曰:“大善知识去住自由。”师谓众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讫而逝。 [13])台州涌泉景欣禅师,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曾示众云:“我四十年在这里,尚自有走作。汝等诸人,莫开大口。见解人多,行解中万中无一个半个。…… [14]石霜,即石霜庆诸禅师,道吾宗智禅师之法嗣。瑞州九峰道虔禅师尝为石霜侍者。洎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 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师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师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永嘉云:“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盖业业兢兢、念兹在兹,方得无碍自在。既舍生之后,得意生身[1],随自意趣后报[2],悉以理遣,不由业牵[3],所谓透脱生死耶!报缘未谢,于人间世上,有如许参涉交互[4],应须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5]。人生各随缘分,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6],虽在闹市沸汤中,亦恬然安稳;才有纤毫见刺,则打不过也[7]。 [1]意生身: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缘,唯由心意业力所化生之无实质之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音译摩奴末耶。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及变化之身等均属此身。《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云(大正2.244b):“众生于此处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即将中有之身称为意生身。《中阿含经》卷四十三<意行经>则将色界初禅天到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皆称意行生。即谓色、无色之诸天为意生身。《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则广列其种类,云(大正27.363a):“从意生者,谓劫初人及诸中有、色无色界并变化身。”又,大乘佛教中,将界外的变易身称为意生身,乃指初地以上的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处的意生身当指菩萨依意所化生之身。 [2]随自意趣后报:随自己的意愿去选取来世之身、土。 [3]悉以理遣,不由业牵:舍生示生,完全由自己的理智、誓愿作主,不受业力的控制。遣,指令。 [4]参涉交互:往来打交道。参,音can,参互,参与。 [5]处之使绰绰然有余裕始得:应对纷杂的世缘,自在无碍,游 刃有余。绰绰,宽裕貌。 [6]中虚外顺:内心空无执著和牵挂,外面随缘自在应物。顺,顺应。[7]意谓:若有一丝一毫的分别取舍,即被尘缘所笼罩,不能从中透出。见刺,二边分别取舍之见,犹如利刺在身内或在眼中,不得自在,故去。打不过,即打不透、打不出来。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