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07年度第三期 / 风幡之动今再悟 |
风幡之动今再悟 铙子群 |
一个双休日,我在体育公园晨练后,遇见了欧阳老师。他对学佛颇感兴趣,闲聊时他问:“佛教是不是属于唯心主义?”“佛教不属于唯心主义,用佛门的话说,佛教是‘唯识观’。‘识’,就是心的认识与识别,这种认识与识别就是‘一切唯心造’,也就是‘境由心造’。”我解释说。 “哟!这心那心不都是唯心吗?” “不,世俗说的‘心’与佛门说的‘心’是两个根本不相同的概念。这样吧,我先讲个佛门禅宗的故事给你听。”于是,我们便坐在公园靠椅上细说着“心”的奥妙。 “据《坛经》记载,在唐朝广州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为了考察门徒对佛教的领悟,指着寺庙中飘动的幡问大家:‘你们看这是什么在动?’一位僧人回答说: ‘这是风在动’。另一位僧人说: ‘不对,这是幡在动。”’话说到此,我便问欧阳老师:“你认为究竟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 “当然是风、幡都在动。” “不对!”我马上引用当时在现场慧能法师说的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 欧阳老师听了不禁愕然生疑说:“不会是搞错了吧,这不是太唯心了吗?常言道,无风不起浪。风先动,幡后动,这才是客观事实嘛。” 显然,这是对佛门禅悟心路思维的不理解。我解释说:“从当时所处的弘法对象,现场背景和考量意图来说,这决不是面对世俗学生探讨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是寺院住持面对僧人在讲佛门《涅槃经》时,一道随机说法的禅悟题。考量题意应属于观念的范畴。” 慧能法师说是“心动”,我个人理解原因有三: 其一,说“风”动其实是“心”动。因为单靠人的肉眼是无法看见“风”的面貌。僧人说风在动,只是看见幡在动,才从心里分析推理得出的一种主观判断。分析推理不就是“心动”吗?这是一种以世俗逻辑推理的“心动”,是带有主观意识色彩的“心动”。 其二,说“幡”动其实也是“心”动。僧人根据“眼见为实”作标准,用我的眼睛作证,“我”看见了幡在飘动的“相”。这是一种凭个人感官“眼”为依据的“心”动。也是一种带主观意识色彩的“心”动。其实眼睛看不见“相”的东西还多着呢。 其三,说“心在动”,是慧能法师看见二位僧人面对风、幡外境产生的“相”,引发双方争执“心”生烦恼。慧能法师领悟到当时印宗法师出题考核的本意决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回答一种“境界禅悟”。所以慧能法师说的“心”在动,正是紧扣“唯识观”的“一切唯心造”、“境由心造”的心动。 “‘一切唯心造’、‘境由心造’是不是一切物质都是用‘心’去造?”欧阳老师提出了一个望文生义的疑问。 “绝对不是!”我肯定说,“佛陀不是造物主。‘一切唯心造’的‘一切’是指外境,‘心’是指内心。一切外境都是依心而变化。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境界《对象》的认识往往有很大差别。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前后也有差别。再扩大点说同一认识对象在不同类、不同感知形式的众生心中所呈现的相状与性质也会有所不同。这说明‘心’并不受‘境’的制约,而是‘境’依‘心’起变化。用佛门的话说这叫作‘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此话怎样讲?”欧阳老师插话。 “简而言之,‘唯心所现’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着眼,由强调对世界的认识不离心,依心观,得出境不离识,物不离心乃至‘唯识无境’的结论。而‘唯识所变’,主要从结构论的角度,阐明一切现象是心识变现。” “哦,心太重要了。难怪说学佛就是修心!”欧阳老师感概地说。 “对,学佛就是修心。不要为外境‘心动’著‘相’而生烦恼,而应以清净之心主动创造外境的和谐与美好。” “心如何得以清净?”欧阳老师询问解决的办法。 “以禅宗为例,用戒、定、慧等自净其意的方法除去心中贪、嗔、痴等妄想与执著。做到外离相,内不乱。修成一颗八风吹不动(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的菩提心。” “我明白了,风动幡动的确是外境著相引起的心动。”欧阳老师有感而悟地说,“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心净,不受外境的干扰和影响。‘心’,如果像水一样保持平静,它所映照出来的万事万物的真相就’会一清二楚不走样。” “你太有才了!”我引用今年春晚一句时尚的话,惹得欧阳老师笑了。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