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7年度第三期《圆悟心要》选读(之三)
 

《圆悟心要》选读(之三)

[宋]圆悟克勤 著 三省堂 校注

示蒋待制

此段事[1],天、人、群生、至于佛祖皆承威力,但以群灵虽蕴此而冥昧,枉受沉溺,佛祖达此而超证;迷悟虽殊,其不思议一也。

[2]。是故佛祖开示直指,莫不令一切含灵各各独了[3]自己本来圆具、清净妙明真心,更不留如许[4]尘劳、妄想、计念、知见,直向五蕴身田,回光返照[5],湛寂如如[6],廓尔承当[7]、明见此正性此性即心,此心即性,浩浩作为,应在六根门头千变万化,初不摇动,故号“常住本源”[刨。若达此本,力用所作无不透彻;须是截流而证,若踟蹰[9]动念,则没交涉也。唯是当人根性素来纯静深沉,为最易为力,只略返照一透,便可证入,古人谓此为“无尽藏”,亦名“如意珠”,亦号“金刚宝剑”。

[1]此段事,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之串,亦即下文的“一切含灵各各圆具清净妙明真心”、“常住本源”、“无尽藏”、“如意珠”、“金刚宝剑”。

[2]这句的意思是说:尽大地一切含灵众生虽然也蕴藏有此清净妙明真性,但因为他们处在无明当中,不自觉悟,不能开发其妙用结果沉溺在生死苦海中,枉受轮回。究竟说来,众生与佛虽有迷悟的差别,而其不可思议的本源真性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蕴,蕴藏蕴具。超证、超越二边分别,契证不二之真性。殊,不同。

[3]了:放下尘劳妄想,契证本具真性。古人把“修道”称之为“了道”,一个“了”字,说明了在修道的过程中“休去歇去”的重要性。“为道日损”的“损”字也是这个意思。

[4]如许:这么多。

[5]意指:在日常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应缘接物的当下,起自性观,?时时反问,“这一切毕竟是承谁的恩力?” 五蕴身田,人之身心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个方面假合而成,能为善恶之业、感招苦乐果报,故称五蕴身田。

[6]湛寂如如:心中明明了了,空空荡荡,如如不动,了无挂碍。

[7]承当:即念念之间无可怀疑相信日用中的一切施为当下都是真性的妙用,不用向外、也就是不用向他时、他处寻找,当下脱体现成。永嘉大师讲“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即是承当义。承当不只是知见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念念之间要信到位,此时的信同时即是观即是证。

[8]这一句话,堪称宗门正眼。心与性,在教下,往往被视作两个概念,性是体,心是相、用,相、用是有生灭的,而体却是超越二边的。很多人对此妄作二边解会,想从相、用之外寻找一个所谓纯粹的不生不灭的体。这种解会,细究起来,仍是取舍心未断、落在二边见当中。殊不知宗门下,当;民此二边见,直透此心当体即性,此性当体即心,更不必打成两截而妄想舍心而取性也。至于日用施为、六根应用,亦当下一一皆是真性之妙用、真性之现前,若不动见前即是,更不必于境上取舍分别。浩浩,众多、繁复貌。应艮门头千变万化,意谓自性通过六根而展现出无穷的妙用,祖自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即是此意。[9]踟蹰:音chi chu,来回走动貌,意指徘徊犹豫。

要深具信根,信此不从他得,行住坐卧凝神寂照,净倮倮[1]地,无间无断,自然诸见不生,契此正体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实无虚、离名离相,即是当人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也[2]。古德所以扬眉瞬目、拈槌竖拂、行杖行喝、微言妙句、百千亿方便,无不令人向此透脱。一才透得,便深彻源,弃却敲门瓦子[3],了无毫发当情[4],三十、二十年于中履践,截断路布、葛藤、闲机破境[5],悄然[6]无心,乃安乐之歇场也。所以道:“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1]倮倮:同“裸裸”。

[2]此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文所提到的“廓尔承当”的含义。信真性本具,不从他人得;信真性常现在前,不从他时得;信真性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当下即是。于念头上,立此正信之后,然后努力在日用中去培养正念,虚明自照,不生丝毫的二边、取舍之异见,坦然自足。能念念如此,即是真承当。

[3]敲门瓦子:今言“敲门砖”,暂时借用的方便工具,目标到达后,便弃置一边。此指上文提到百千万亿方便法门。

[4]了无毫发当情: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

[5]路布、葛藤、闲机破境:指语言文字、公案机锋等套路性、人云亦云式的东西。路布,一作“露布”,原指不封缄之公文,如榜文、告示等。

[6]翛然:自然洒脱貌。翛,音xiao。

摩竭掩室、毗耶杜词[1],人皆以为极致,殊未梦见渠脚指头在;大人大见、大智、大用,岂拘格量哉[2]?直是痛的的地[3],恨不两手分付,那论浅深、得失、彼我,现量纷纭、和泥合水耶[4]?且如佛未出世、祖师未来、世界未成、虚空未现,向甚处扪摸?要须丧却机心[5]、死却知见、脱去世智辩聪,放下直如枯木朽株相似,蓦地体得到绝气息处[6],淡然忘怀,万年一念,将养保卫[7],久久纯熟,子细返观,便谙得[8]摩竭、净名来脉[9]也。

赵州临示寂,封一柄拂子,送与镇府大王云:“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底。”原[10]其高识远见,岂令人滞于相、执于言、缚于葛藤耶?唯直了证,则活鱍鱍、有出群作略,乃能担负,如水入水、似金博[11]金也。

[1]《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卷二云:“摩竭者,唐翻‘无毒害’,……佛于兹成道,三七日内不说法也,表名言路绝,状若掩室也。毗耶离,唐翻‘广严’,……净名居士示疾于此,会诸菩萨各说不二法门竟,时文殊问言:‘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净名默然无言,名为杜口也。且如二圣人,岂可无辨才也?盖辨所不能言也。要会么?欲明空劫未生前,从来佛祖岂能宣!”

[2]意谓:大解脱者,他们的大智慧和大机用,不可思议,岂会拘泥于常规?拘,限制,拘泥。格,法式,标准。量,量度。

[4]意谓:祖师接人,悲心愿重,恳切何似,恨不能两手相送,当下直捷,以心传心,哪里会转弯抹角,跟你谈论深浅、得失、是非、人我,以及跟你打葛藤、作文字商量、拖泥带水呢?现量纷纭,此指进行繁杂地讨论。和泥合水,指失去本分,随语言文字、名相思维在转。

[5]机心:卖弄小聪明、投机取巧之心。[刨绝气息处: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命根斩断。

[7]万年一念,将养保卫:意指见本地风光之后,犹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要除,切须持之以恒地做绵密保任的功夫。万年一念,本指华严长短互入之圆融理趣,此指持之以恒地绵密地做功夫。

[8]谙得:能够明白。

[9]来脉:原委,底细。

[10]原,探究。

[11]博,换取,取得。

襄阳郡将王常侍参沩山大圆得旨[1]。一日,有僧从沩山来,常侍问:“山头老汉有何言句?”僧云:“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竖起拂。”常侍云:“山中如何领解?”僧云:“山中商较,即色明心,附物显理。”侍云:“会便会,着甚死急?汝速回去,待有书与老师。”僧驰书回。沩山拆见——画一圆相,于中书个“日”字,沩山呵呵大笑云:“谁知吾千里外有个知音!”仰山云:“也只未在。”沩山云:“子又作么生?”仰山于地上画一圆相,书个“日”字,以脚抹之而去。看他得底人步骤趣向,岂守窠窟?则[2]个里[3]若善观其变,则能原其心;既能原其心,则有自由分;既有自由分,则不随他去也;既不随他去,何往而不自得[4]哉?

[1]王常侍,即王敬初,沩山灵枯禅师之法嗣,一代饱参之士,与裴休、陆亘、李翱、张拙秀才等齐名。沩山大圆,即沩山灵祐禅师。该公案见《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

[2]则:表假设,如果。

[3]个里:这里。

[4]自得:自在得意。

每接士大夫,多言“尘事萦绊,未暇及此;待稍拨剔了,然后存心体究。”此虽诚实之言,然一往久在尘事中,口以尘劳为务,头出头没,烂骨董地熟了,只唤作尘事,更待拨却尘缘,方可趣入;其所谓“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岂是尘劳之外别有此一段大因缘耶?[1]殊不知大宝聚上放大宝光,辉天焯[2]地;不自省悟承当,更去外求,转益辛勤,岂为至要?若具大根器,不必看古人言句公案,但只从朝起,正却念、静却心,凡所指呼作为,一番作为一番再更提起,审详看:“从何处起?是个甚物作为得如许多?”当尘缘中一透,一切诸缘靡不皆是,何时拨剔?[3]即此便可超宗越格[4],于三界火宅之中,便化成清净无为清凉大道场也。《法华》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5]

[1]这段话的意思是每次接引士大夫的时候,经常听见他们讲,我观在的尘俗事务彳艮多,身陷其中,暂时无暇考虑修行的事情,等我将来稍稍从尘务中摆脱出来,我再来好好地一心体究自己的本分大串。此虽诚实之言,可是,在红尘中浸染久了,日以俗事为务,汩没其中,头出头没,好像羊杂碎一样被煮得烂熟烂熟的了,成了骨董羹,那时要修行恐怕只是一句空话。由于他们把世间的日用施为看作是与修行无关的尘俗之事,所以才幻想将来能放弃尘俗之串的纠缠,一心修行、入道。这正是犯了古人所讲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毛病一一终日行而未尝行,终日用而未尝用,把修行与生活打成了两截。难道在尘劳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真性在吗?这正是知见不圆、信心不足、不肯承当的表现。句中的“口”字,疑为“日”之误。烂骨董,由猪牛羊的杂碎炖烂而成的羹。

[2]焯:音zhu6,照耀。

[3]意谓:若在日用中时时参究一一“我这一念或行为,毕竟从何处生起?是谁驱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令我举手投足,起心动念?”这样参究久了,若能在一个具体的尘缘中透过其本质(自性的妙用》,则其它一切尘缘无不皆是自性的妙用,那时还用幻想摆脱尘劳以便一心修行吗?

[4]超宗越格:超越常规,不再落入分别取舍之二边见中。

[5]参见《妙法莲华经》卷五,原偈为“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