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7年度第二期《圆悟心要》选读(之二)
 

《圆悟心要》选读(之二)

[宋]圆悟克勤 著 三省堂 校注

示谐知浴

此个大法,三世诸佛同证、历代祖师共传,一印印定[2],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语句,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若涉言诠路布[3]、立阶立梯[4]、论量格外格内[5],则失却本宗[6]、辜负先圣。要须最初入作[7],便遇本分人[8],直截根源,退步就己[9],以铁石心[10],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倒底[11]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倮倮[12]、赤洒洒处,豁然契证,与从上诸圣不移易[13]一丝毫许。谛信[14]得及,明见得彻,此始为“入理之门”o更须教一念万年、万年一念[15],二六时中纯一无杂;才有纤尘起灭,则落二十五有[16],无出离之期。抵死谩生[17]咬教断[18],然后田地稳密[19],圣凡位中收摄不得[20]。始是如鸟出笼、自休自了处,得坐披衣[21],真金百炼,举动施为,等闲荡荡地[22];根尘生死、境智玄妙,如汤沃雪,遂自知时,更无分外底,名为“无心道人”。以此修证转开未悟[23],令如是履践,岂不为要道哉!

[1]知浴:丛林中专门负责澡堂串宜的出家人。

[2]一印印定:祖师禅法,是经过一实相印印证过的,真实不虚,无可怀疑。一印,指一实相印。

[3]刮路布:多作“露布”,原指不封缄之公文,如榜文、告示等,此处指代寻常的人云亦云式的书本文字。

[4]立阶立梯:祖师禅贵在圆顿直指,直下到位,当下承担,不容丝毫疑拟。当下信到位必是观到位,观到位必是证到位,直是无事无求。若谓必须经过多少阶梯,等到将来某时某刻才能见性成佛,已是离开了本分,起心外求了也。

[5]论量:商量,讨论。格,穷究,探寻。

[6]本宗:指即心即佛之本分。

[7]入作:入门。

[8]本分人:亦称“本分宗师”,“明眼人”,指证悟透彻、能直指人心、以本分事接引人的大善知识。

[9]退步就己:歇却向外驰求的心,回光返照,于自心地上用功夫。

[10]]铁石心:有两义,一指坚定不动摇的信心,二指摒弃了一切机巧,纯一之直心。

[11]倒底:彻底。一点不留。

[12]倮倮:同“裸裸”。

[13]不移易:不改变、不走样。

[14]谛信:毫不怀疑,真实地相信,确信。

[15]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一念即万年,万年即一念,一多相即,长短互入,此乃华严圆融无碍之理。此指持之以恒地绵密地做功夫。

[16]二十五有:众生生死轮回之三界, 包括欲界有十四有,色界有七有,无色界有四有,共计有二十五种存在境界,其中包括六道。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

[17]抵死谩生:犹言拼死拼活,竭尽全力。谩,抵赖。

[18]咬教断:咬住不放,必令命根(指俱生我执及以二边执著为特征的语言思维习惯)断掉。教,使,令。

[19]田地稳密:安住于自性观中,功夫稳定绵密。

[20]意指无住无相,超出凡圣二边,不落凡圣当中。

[21]门得坐披衣:指披衣升座,秉拂说法,接引后学。

[22]等闲荡荡地:不用刻意,功夫自然而然提起,轻轻松松由自在。荡荡,自在无碍的样子。

[22])意谓:以自己所修证的智慧,转而开导诱引那些尚没有开悟的学人。

古人为此一段因缘,岂止忘餐废寝,至舍头目髓脑、断臂负舂[1],动[2]是三、二十年。只如岩头[3]、雪峰[4]、钦山[5],虽同历涉丛林,各执一务效勤[6],九度洞山、三到投子[7],凡所至处,未尝放过一宵一霎[8],必递相举较、互相切磋[9],邃契新丰[10],豁、存领旨德峤[11]。观其跛步、体裁[12],可谓法门龙象。后学之人可以仰其陈躅[13],无使虚弃光阴、有忝[14]昔贤耳。

[1]断臂负舂:指二祖慧可、六祖慧能为法忘躯之事。

[2]动:动辄,常常,往往。

[3]鄂州岩头全奯(同“豁”,音huo)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柯,泉州人。初礼青原谊公落发,后往长安宝寿寺受戒,并学习经律诸部。学成后,即行脚参学,游历诸方禅苑,与雪峰义存、钦山文邃禅师为友。后于德山座下悟道。

[4]雪峰义存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曾。十七岁出家。唐武宗毁法期间,义存禅师一度隐居山林,礼谒芙蓉灵训弘照大师。后往幽州(今北京一带)宝刹寺受戒。此后,义存禅师开始遍巡名山,参扣诸方禅德。义存禅师曾在洞山座下当过饭头。因久参不契,后改投德山宣鉴禅师座下。时岩头全奯、钦山文邃二禅师亦在德山座下,且相与友善。

一日,义存禅师参德山:“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禅师当即给了他一棒,反回道:“道什么?”义存禅师不明其旨。第二天,他又来问德山禅师。德山禅师道:“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义存禅师一听,终于言下有省。但是,此时他心中尚有疑问,还没有完全彻悟。

一次,义存禅师与师兄岩头全蠢禅师外出,至澧州鳌山镇,被大雪所阻,住在一个野店里,进退不得。岩头禅师每天只管睡觉,而义存禅师却一直坚持坐禅。有一天,义存禅师实在看不过去,便喊岩头禅师道:“师兄!师兄!且起来。”岩头禅师道:“作甚么?”义存禅师道:“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这)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我今生命运不顺,不走运,尽倒霉。先是随同文邃这汉行脚,到处被他拖累。今日跟着你来到这里,你却只管整日蒙头睡大觉,也不用功修行)!”岩头禅师喝道:“噇(chudng)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义存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解释道:“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岩头禅师道:“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义存禅师又重复道:“我实未稳在。”岩头禅师道:“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道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铲却(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请把你的见处一一告诉我。对的地方,我给你证明,不对的地方,我帮你铲除)。”义存禅师道:“我初到盐官(齐安国师),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岩头禅师道:“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义存禅师接着道:“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岩头禅师道:“若与么(如此), 自救也未彻在。”义存禅师又道:“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串,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 ’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岩头禅师突然大声喝道:“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以上岩头禅师的三处点化,皆是要义存禅师一一放下。]义存禅师接着问道:“他后如何即是(既然上面所讲都不是,那么,我以后如何做即是)?”岩头禅师道:“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义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便起座作礼,连声叫道:“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德山禅师入寂后,义存禅师便回闽中,于雪峰创院开法接众,一时徒众翕然,身边常随弟子达一千七百余人。闽帅王审知对雪峰禅师极为崇敬,并从他受法。在王审知的护持下,佛法在闽中曾盛极一时。

[5]澧(1i)州(今湖南澧县)钦山文邃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之法嗣,福州人。少年时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 (百丈禅师之法嗣)受业。时岩头全奯、雪峰义存二位禅师亦在大慈座下参学,三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岩头、雪峰二禅师的提携下,钦山禅师后于新丰洞山座下悟道。

[6]效勤:为众效力,以苦力月良串大众。

[7]投子:即大同禅师,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洞山,即良价禅师,云岩昙晟禅师之法嗣。

[8]霎:音sha,片刻。

[9]磋:同“磋”。

[10]新丰:指新丰山,良价禅师悟道后,先于唐大中(847-860)末,住新丰山,接引学徒,后盛化于豫章高安之洞山。

[11]德峤,即鼎州 (后改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德山宣鉴禅师。

[12]跛步、体裁,指行履风格。跂,音qi,行走貌。

[13])躅:音zhu6,足迹。

[14]忝:音tian,有愧于,羞辱。

昔天台韶国师少负俊才,游丛林,所至投机,已领师席,最后抵金陵清凉大法眼禅师会下,已倦咨参,唯勉进随侍之者,抠衣筹室。一日,随众僧参,有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答云:“是曹源一滴水。”师闻之,前之证解涣若冰释,方为得大安稳[1]。是知学解因人[2],所领十言一句、一机一境,只益多闻;到究竟至实之处,须是桶底子脱[3]始得。此事断定不在言句中;若执著记忆以为己见,如画饼,岂可充饥?然大达之士[4],超证谛实[5],及至投机于语句间,迥出途辙,机境筌蹄[6]笼罗他不住。只如石头问药山:“你在此作什么?”对云:“一物不为。”头云:“如此则闲坐也。”对云:“闲坐则为也”。石头又问:“子道不为,不为个什么?”对云:“千圣亦不识。”石头乃以颂赞云:“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7]似此岂不是彻证底人语话?机量、言句何曾拘束得他?若理地不明、胸次有物,问着如毡上拽猫儿[8]。是故祖师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9]

[1]门天台山德韶国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人。其母叶氏,曾梦见白光触体,因而有孕。德韶禅师十五岁时,曾有一梵僧来家中化缘,见他生得气度不凡,便劝他出家。于是他十七岁便依本州龙归寺落发,十八岁又于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开元寺受具足戒。

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德韶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来到安徽舒州(治所在今潜山县)投子山,礼谒投子大同禅师,接着又礼谒龙牙居遁禅师。

初见龙牙,德韶国师便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龙牙禅师道:“如火与火。”德韶国师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龙牙禅师道:“去!汝不会我语。”德韶国师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龙牙禅师道:“道者(道人)合(应该)如是。”德韶国师就这样反复地请问了十七次,龙牙禅师从始至终一直如此作答。德韶国师最终还是不明其旨。于是他再三请求龙牙禅师垂示。龙牙禅师道:“道者,汝已后自会去(你以后自己去体会)。”

德韶国师后来到通玄峰。一日,德韶国师正在澡浴的时候,想起龙牙禅师的答话,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焚香礼拜,感谢禅师的开示,说道:“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德韶禅师后来又参礼疏山匡仁禅师,问道:“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山禅师道:“左搓芒绳缚鬼子。”[搓绳子一般都向右搓,这样越搓越紧。向左搓,则越搓越松,不成其为绳。左搓芒绳缚鬼子,比喻虚幻不实之串,或者方便之权说,非实有之定法。类似的说法还有“黄叶止啼”。]德韶国师道:“不落古今,请师说。”疏山禅师道:“不说。”德韶国师问:“为甚么不说?”疏山禅师道:“个中不辨有无。”德韶国师道:“师今善说。”疏山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

就这样,德韶国师先后参拜了五十四员善知识,虽然不无收获,但都因为法缘不具足,未能最后彻悟。

最后,德韶国师来到临川(今江西抚州),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法眼禅师一见德韶国师,知是法器,便非常器重。德韶禅师因为遍涉丛林,见到的善知识太多,此时已不再象当年那样热衷于向外驰求,而仅仅是随众而已,倦于参问。一日,法眼禅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禅师道:“是曹源一滴水。”那僧一听,不识其旨,惘然而退。当时,德韶国师正坐在一旁。当他听到法眼禅师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疑滞,涣然冰释。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法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并赞叹道:“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浙江。一日,游天台山,德韶国师目睹了智者大师(智剀)的遗踪,恍若旧居。因为他与智者大师同姓,故时人皆谓他是智者大师的后身。于是德韶禅师便在天台白沙,创院弘法。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任台州刺史,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请他来治所说法,并执弟子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枯元年(948),钱弘俶果然嗣国位,称忠懿王。他在位的时候,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有一位专弘天台智者大师之教义的学者羲寂禅师(螺溪),与德韶国师关系甚密。他屡次告诉德韶国师说:“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于是德韶国师便把此串上奏给忠懿王,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罗缮写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德韶国师示寂于开宝五年(972)六月,春秋八十二岁。

抠衣,提裳而行,以示敬谨。抠,音kou,提起。筹室,即丈室。曹源,即曹溪,六祖驻锡之地。

[2]因人:疑为“困人”。

[3)桶底子脱:宗门中用来比喻开悟时的情景。指斩断了命根、断除了我法二执、无一丝毫执著之大解脱境界。

[4]大达之士:究竟通达本来面目之大善知识。

[5]超证谛实:超越二边,所契证之理地,真实不虚。谛实,真实。

[6]机境筌蹄:机缘境界,圈套窠臼。筌,竹制捕鱼的工具。蹄,捕兔之工具。

[7]澧(li)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药山惟俨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绛州(今山西侯马市)人,俗姓韩。十七岁时,南下潮州,依西山慧照禅师出家。二十二岁,从南岳衡岳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师受具足戒。

惟俨禅师对经论颇有研究,持戒也很精严,但是,他同时也感觉到,沉醉于义学的研究,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他感叹道:“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大丈夫当不住于法,自净其心,岂可沉溺于对戒条律仪进行烦琐的诠释和执著于对衣着穿戴等小枝小节的持守呢)?”于是便前往湖南衡岳,参礼石头希迁和尚。

初礼石头和尚,惟俨禅师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道:“恁(ren)么(这样)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惟俨禅师茫然不知所措。石头和尚道:“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惟俨禅师于是禀石头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参礼马祖,并把曾经问过石头和尚的那个问题重新提出来问马祖。马祖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惟俨禅师一听,言下大悟,随即便欢喜礼拜。马祖道:“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惟俨禅师道:“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于是,惟俨禅师便留在马祖身边,侍奉三年。有一天,马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惟俨禅师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马祖道:“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惟俨禅师道:“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马祖道:“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来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于是,惟俨禅师便辞别马祖,又重新回到石头和尚那儿。

一天,惟俨禅师在石上打坐,石头和尚见了,便问:“汝在这里作么?”惟俨禅师道:“一物不为。”石头和尚道:“恁么,即闲坐也。”惟俨禅师道:“若闲坐,即为也。”石头和尚道:“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惟俨禅师道:“千圣亦不识。”石头和尚一听,知道惟俨禅师已经彻悟,于是作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为了进一步勘验惟俨禅师,一日,石头和尚垂示惟俨禅师道:“言语动用没交涉。”惟俨禅师道:“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石头和尚道:“我这里针割(zha,刺)不入。”惟俨禅师道:“我这里如石上栽华。”石头和尚见惟俨禅师确实脚跟已稳,遂予印可。惟俨禅师得法后,居澧州药山,开法化众,一时门庭兴盛,海众云集。惟俨禅师圆寂于太和八年(834)十一月六日,春秋八十四岁。谥弘道大师。

造次,平常,一般。一作鲁莽、轻率、粗糙解。

[8]如毡上拽猫儿:比喻有牵绊、粘滞、执著。

[9]此偈为禅宗二十二祖摩孥罗尊者所说。见《五灯会元》卷一。

丛林兄弟参问,最初的有正因,于善知识边自陈“生死事大、己事未明”;推此所言,岂是泛泛为名、为位、为我能、我胜?若始终一贯,常持此心,不忧己事不明[1]。及更亲近稍久,自己分上未有毫末相应处,便论量如之若何[2]——彼见解长短,增长我见,觅个出头处,他时一瓣香不敢辜负和尚一一殊不知,失却元初正因,却堕在魔界去!古人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来自至。”[3]既是一等蹋破草鞋[4],宜应了却初心,期脱透生死,最为至要。时不待人,各宜勉力。

[1]不忧己事不明: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死大事不能弄明白。

[2]意谓等到追随、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久了,功夫进展不大,与自己的本分串却还未自应,就会心里急躁,犯嘀咕,产生怀疑,开始议论你长我短,商量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的问题不来自至”,当为“不求自得”、“不求自至”。此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上堂法语”,原话为:“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何必身长丈六紫磨金辉项佩圆光、广长舌相!若以色见我是行邪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求]意谓:既然同是发心行脚参方,不惜踏破草鞋,决要究明己等,同样,全。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