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6年度第六期宋代的社会和佛教、禅宗(下)
 

宋代的社会和佛教、禅宗(下)

杨曾文

四、禅宗概况

宋初佛教界最有影响的是华严宗、法相宗和律宗,禅宗尚未盛行。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或谓皇祜元年—1049年),太监李允宁奏请将自己在京城的第宅改建为禅寺。宋仁宗有意扶助禅宗在京城传播,赐此寺名十方净因禅寺,批准欧阳修奏请召请云门宗圆通居讷入京任住持。居讷以疾辞,改由怀琏代替。由于皇室和儒者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禅宗在京城和北方开始兴盛起来。

此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下诏将相国寺六十四院改建为八院:二禅院、六律院。这二所禅院是慧林禅院、智海禅院,是相国寺东西两序寺院中最大的寺院。宋仁宗诏云门宗僧宗本为慧林禅院住持,临济宗僧常总为智海禅院住持,但常总以年老辞不奉诏,后诏云门宗僧本逸为智海禅院住持。英宗的三女、神宗之妹历封冀国、秦国、越国大长公主,与驸马都尉张敦礼在元丰五年(1082年)奏请建成法云禅寺,神宗诏云门宗僧法秀入住传法。

此后,禅宗越加兴盛,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中的主流派。在禅门五宗中,沩仰宗在宋代以前已经衰微不传。进入宋代后,相继传播的禅宗派别是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最后是曹洞宗。现略加介绍:

(一)延寿和法眼宗

在唐末五代先后成立的禅门五宗当中,法眼宗成立最晚。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在立宗传法过程中得到南唐国主的大力支持,在门下弟子中最有名并且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德韶。德韶受到吴越国主钱弘椒的崇信,被封为国师,门下有著名弟子49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永明延寿。

在延寿生活的五代后期和宋初,禅宗在南北方十分盛行。延寿是法眼宗的学僧,对禅宗发展不同阶段的传法特点和当时禅林已经出现的各种弊病是十分了解的。他虽然在接引教导弟子时仍经常采取回避正面说法和回答的做法,然而同时也撰述了篇幅很大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心赋注》等从正面阐述禅法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一方面系统论述以南宗为主体的所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同时又详细引述其他宗派的心性理论和修行方法,主张将两者结合,做到禅教会通,理事双修。

重视考察和论证心性问题是两宋社会的时代思潮。延寿的心性论在两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较大,同时也为两宋儒道学者考察心性问题提供便于查阅的思想资料。延寿关于心性问题的论述是带有综述性的,当然他的分析和论述是在奉禅宗为基本宗旨的前提下进行的。宋代也是佛教诸宗融合和三教会通、互相吸收进入更高阶段的时期。延寿继承唐代宗密的思想,强调以禅、华严二宗的心性理论为基础会通禅、教,并且也笼统地提出三教会通的思想,应当说也是时代思潮的反映。

另外,德韶的弟子之一是苏州承天道原,以编著《景德传灯录》著称于世。

在法眼下三、四世之后,法眼宗逐渐在社会上湮灭无闻。

(二)云门宗在北宋的兴盛

云门宗由五代时期韶州云门寺(在今广东乳源县)的文偃创立,因为得到十国之一的以广州为都的南汉政权的支持,曾十分兴盛,门下弟子和参禅者有时达千人之多。

进入宋代以后,云门宗传播迅速,到云门下四、五、六三世的时候一一大体相当于仁宗朝中期至徽宗朝初期(约11世纪中叶至12世纪初),得到空前的发展。著名禅僧有属于云门下四世的佛日契嵩、天衣义怀、圆通居讷、育王怀琏、居山了元(1032—1098);五世慧林宗本、法云法秀;六世法云善本、法云惟白。他们或在州县形胜之地的寺院传法,或奉诏入京在皇家寺院担任住持,与当时在中央或地方担任军政要职的儒者士大夫有着密切的交往,经常就天道、性命等问题进行对话,并且发挥寺院具有的多种宗教文化的功能,继续在普通民众中扩大影响,从而使云门宗进入极盛时期。

进入南宋以后,禅宗传播中心南移,随着临济宗的兴盛,云门宗逐渐衰微,趋于消亡。(三)临济宗在北宋后期开始走向兴盛

在禅门五宗当中,临济宗成立最早,在进入北宋以后曾与云门宗相并盛行,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也较大。

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义玄(?—866),长期在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聚徒传法。临济宗主要是通过弟子兴化存奖的法系而流传繁衍后世的。

存奖(830—888)以魏府兴化寺为传法中心,有弟子慧颙,生活在唐末五代,在汝州(在今河南汝州)宝应寺(南院)传法;延昭上承慧颐,生活在五代末和宋初,在汝州风穴寺传法;延昭的弟子中以省念最有名。首山省念先后在汝州首山、广教寺、宝应寺传法,门下著名弟子有汾阳善昭、叶县归省、谷隐蕴聪、广慧元琏、三交智嵩等人。他们属于临济下五世,主要活动在宋真宗和仁宗初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日趋繁荣,佛教在中央朝廷和各州县政府的支持下比较盛行。他们多数在北方传法,迅速将临济宗推向振兴之路。然而到他们弟子的时候,即临济下六世时,已有很多禅师到南方传法,将临济宗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到全国。

在省念的弟子中汾阳善昭的影响最大。善昭在传法中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经常引述以往禅师的语录,而且有时以所谓代语、别语、诘语等禅语表达形式加以评论和发挥,还从流传于丛林之间的禅语公案中选择出一百则以偈颂的形式加以评述,编撰成《颂古百则》,对宋代文字禅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培养出十几位才智出众的弟子相继传法于大江南北。自从进入北宋后期以后,传布于各地的临济宗几乎皆属于善昭的法系。

在善昭弟子石霜楚圆以后,临济宗分为黄龙派和杨岐派。从此,佛教史书往往将禅宗派别统称为“五家七宗”,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和临济宗的黄龙派和杨岐派。

临济宗黄龙派在黄龙慧南下的二、三世是最繁盛的时期,慧南弟子晦堂祖心、东林常总、真净克文;祖心的弟子灵源惟清、死心悟新及草堂善清,克文的弟子兜率从悦、泐潭文准及惠洪等人,都是在丛林乃至社会上十分活跃的著名禅师,极大地推进了临济宗在江南的传播,与他们有密切交往的王安石、谢景温、苏轼、黄庭坚、张商英等士大夫,或是在政治上,或是在文学上,都是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由此也可以说,北宋后期临济宗黄龙派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上写下了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一章。

临济宗黄龙派兴盛虽比杨岐派略早,然而到杨岐方会下二世五祖山法演以后,杨岐派迅速兴起,法演弟子圆悟克勤、佛眼清远、佛鉴慧勤、开福道宁、大随元静等禅师生活在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在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安徽、江苏、湖南、四川等地传法,将临济宗杨岐派推向各地。他们在禅法上主张佛性本有,见性成佛,提倡修行不离生活日用,传法方式生动活泼。随着黄龙派的逐渐衰微,杨岐派成为临济宗的主流。南宋后期,临济宗几乎全属杨岐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属于圆悟克勤弟子大意宗呆和虎丘绍隆的两大法系。

(四)曹洞宗在两宋之际兴起

在禅门五宗中,曹洞宗是仅次于临济宗的一个流传范围广和影响大的宗派。

曹洞宗在进入五代之后直到宋初,教势长期不振,可谓不断如缕。宋初洞山下五世大阳警玄(真宗时因避讳改警延)传曹洞宗,到年老甚至找不到继承人。他在死前托咐临济宗省念下三世浮山法远的弟子投子义青代为传曹洞禅法。宋代曹洞宗以随州大洪山(在今湖北随州市)为基地得到很大发展。义青弟子大洪报恩为大洪山第一世,此后是义青另一弟子芙蓉道楷,对曹洞禅法有较大发展。道楷的弟子中以丹霞子淳最有名,门下出了宏智正觉,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提倡默照禅,有《宏智广录》传世;另一弟子是真歇清了,三传至长翁如净,在天童寺传默照禅,有《如净和尚语录》传世。日本道元入宋求法,回国创立日本曹洞宗。

由于宋代朝廷重视译经并委派高官参与译经,积极扶持佛教,在朝野上下儒者士大夫中形成尊重佛教、探究佛教和接近乃至信奉佛教的风气。在著名的儒者士大夫中,曾经拜相和出任执政(枢密使、参知政事)的高官如吕蒙正、富弼、赵忭、范仲淹、王随、张方平、王安石、吕惠卿、张商英、李纲、张浚,及朝廷大臣杨亿、李维、王曙、李遵勖、杨杰、苏轼、苏辙、黄庭坚、徐俯、张九成等人,都曾与佛教有密切关系,有的甚至是居士,其中有不少人与禅僧保持密切的交往。儒者与佛教、禅宗的交往和在佛教义理、传统文化领域的互相切磋交流,对正在形成发展中的理学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对佛教适应时代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