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刊主页 / 2006年度第六期 / 六祖坛经讲记 |
六祖坛经讲记 净慧 |
(接上期) 定慧品第四(1) (1997年1月12日)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善知识I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这一段也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一行三昧”是佛教所说的最重要的一种三昧。“三昧”翻成汉语就叫“正定”。一行就是不杂乱。不杂乱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心所缘的境界或对象是纯一无杂的。《文殊问般若经》中说,什么是一行三昧?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法界本来是众相,不要说多的,就说十法界,也就有十种,但如把它归纳起来,十法界可以用一法来概括。用哪一法能够把十法界都概括无遗呢?你们有很多人买了那一张图,四圣六凡圈了一圈,中间是个什么字?心。十法界不出一心,可以用一心来概括十法界。一心就是我们所缘的对象。缘就是我们在修定当中观想的对象,所以叫“系缘法界。”实际上,所谓一行三昧是系缘法界的话,它是一个彻底的、究竟的观心法门。你只有观照当下这一念心,你才能够把十法界都能归纳成为一个相。当然,观佛相或者念佛号,也可以把十法界统一为一个佛的法界,但是它没有观心这种法门来得快。系缘法界,就是要把一切杂念都摒除掉,把意念放在你当下这一念心上面,这就是一行三昧。所以六祖大师讲,一行三昧者,就是要在一切处,行住坐卧当中都能常行一直心。这个直心,不单纯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个正直的心,当然也不离开那个。但是它究竟的本义,是讲我们直观真如法性,那才是直心。因为真如之所以叫作真如,是如其本来的意思。如其本来难道还有什么歪曲的地方吗?没有一点歪曲的地方,是最直的,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够比得上如其本来更究竟。“如其本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实事求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一点错误也没有,一点错误的判断都没有,那才叫实事求是。能够做到那样,就是真如。那就是常行直心,那就是一行三昧。所以《净名经》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真如。”你常住在真如。常常地观察真如,住在真如当中,你就住在道场当中,你就住在净土当中。因为你不但是把握了真如,而且你整个的身心性命和真如融为一体了,你一切的生活、一切的言谈举止都是真如的体现,都是如实的体现,都是实事求是的体现。这样一来,你说是不是就是道场啊?是不是就是净土啊?《净名经》又叫《维摩诘经》,“维摩”翻为“净”,“诘”翻为“名”,所以叫净名。我这个名字“净慧”,那就是“维摩般若”,“维摩哈尼亚”。“般若”是完全按现在的音,把它读得非常生硬、应该是“哈尼亚”。我也不懂梵语,因为听到人家这么讲,有这个印象。对于直心是道场,大家要好好去体会。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那都是偏离一行三昧。“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因为有执著就偏离了真如,就不是如实的反映,就是在真如上面附加了某些东西。所谓执著,就不是如实的反映。像好坏善恶等二边分别,本来这些事都应该是没有的,是附加上去的;是因执而有,不执就没有。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这是有针对性的。“迷人”就是指那些没有觉悟的人,没有真正理解真如的人。不能像真如那样如实的反映,那就是执著。这个“著”,就是执著,执著法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是我执。在法的上面来起分别、起执著,那就是法执。认为一行三昧就是常坐不动、妄心不起;这绝对不是一行三昧,这是背离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要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能够直契真如本来。如果执著于常坐不动是一行三昧,那石头、树木、高山,老早都证得一行三昧了。所以说“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因为只有体,没有用。佛教讲体和用是同时的,只有体而没有用,那实际上是连体也没有梦见。你真正掌握了体和用,你也就不会有那种执著。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佛法是活的,佛法不是死的。要通流,能够应用,能够破邪显正,能够断惑证真,那才是活的。灯,就是要发光,不发光,那是什么灯?能发光,道就通流了。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这八个字非常重要。心要不住法。住在哪个地方,你就执著在哪个地方。所以“无有定法,名为佛法”。心不住法,道就能够流通,体就能够起用。心若住法,自己就把自己捆住了。所以佛法讲一切东西,讲空、讲无,你都不要把它看作是死的,不要一听到讲空就什么都没有,一讲无,连山河大地全都没有了。我过去也曾经讲过多次,空不是没有,不等于没有。当然有人现在把空理解成为数学上的零,这种解释对于接引具备现代知识的人可能有一点好处。空是什么?空就是真如,空就是佛性,空就是运动、发展、变化,空就是一切。为什么要说空?就是要把你的执著去掉,如实地来显示一切法的真如本性、真如本相;你能如实地显示真如的本性本相,那就是空。空掉的是本来没有的那些东西:执著,我执、法执,是空掉那些。最后连空掉我执、法执的念头都要空掉,那就直契真如本怀,那就是常行直心。所以佛教破的那些东西一一佛教讲空、不坏世间不是说,这个桌子空,就把它打烂了吧。打烂了,它也没有空,还有几块板子在!不是要打烂它,而是要把在这个桌子上所起的分别心去掉,去掉了这个就对了,这是理解佛法的一个关键的地方,是空掉本来没有的东西。一切事物,本来没有人相,没有我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我们拼命地要在上面安种种相,你安了种种相,就不符合真如本身的状态。当时,以神秀大师为首的北宋,提倡“常坐不动,住心看静”。不能说他这个方法不对,只是这个法不究竟。神秀大师这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能够针对一部分人的修行,只是说它不究竟。下面就举了一个例子。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舍利弗,大家知道,是释迦牟尼佛的首席弟子。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是第一个,而且他是智慧第一。《心经》就是对舍利弗说的因为别人不能够理解得甚深的法义。舍利弗在林中宴坐的时候在树下打坐的时候,维摩居士看见了,就呵斥他一顿,说他这么做不对。见《维摩经?弟子品》中讲:维摩居士有病,释迦牟尼佛就派他的弟子去看望一下,派了很久,谁也不去,一直将他所有的这些大弟子一一都是教化一方的弟子一一都派空了,都不去。为什么呢?都说我不敢去,我一去,就会被维摩居士说得我哑口无言,都讲他们自己过去曾经被维摩居士呵斥过。派到舍得弗时,舍利弗也说他不敢去,他说我有一次在林中打坐,维摩居士曾经说我如何如何不对。 当时,舍利弗在那里打坐,维摩居士走过去看见了,就说,你这个打坐,不叫打坐,你这个打坐,是在那里执著,像你这样有大智慧的人,应该把智慧活用起来。什么叫打坐呢?他说,“不于三界现身意”——在三界里面,色心二法都不显现了,这就是打坐。在三界里不现身意就没有任何过患了。三界里面的任何过患、生死烦恼,都是因为你有身心;有身心才有过患、才有烦恼。你在三界里能够不现身心,你还有烦恼吗?达到那种境界,这就是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灭定是什么呢?就是把烦恼都永灭掉了。能够不起灭尽定,又能现身说法、现诸威仪,这就是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你在现身说法时,应该不拘泥于任何形象,应该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应该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凡夫事是什么事呢?杀、盗、淫、妄、酒就是凡夫事。你能够不舍道法,为了度众生,现这个杀盗淫妄酒之相,那才是真正的宴坐,那才是你的智慧在起作用,你可能是杀一个就度一个。你们不都看了济公传,吃了死的吐出活的来,那就是宴坐。“心不住外,亦不住内,是为宴坐。”内外一如,心不在内、不在外,在内不圆满,在外不圆满,只有不在内、不在外,心才是圆满无缺的,这个才叫宴坐。所以舍利弗在林中宴坐,却被维摩诘呵。就是说,常坐不动不是一行三昧。只有像维摩居士所说的这四条做到了,那就是一行三昧。“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外,亦不住内,是为宴坐。”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又有人,就是指北宗的人,教人打坐就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以为这就是功夫。这只是极为初级的,不是究竟的。因为你把修行看作是有一个境相,那你修行就有局限性。我也经常讲,各位别到了佛堂来就讲修行,回到家里就不修行了。到了这里来了,大家都是同参道友,大家都挺好、挺欢喜,回到家里见到老婆,就不高兴了。或是她问你两句今天到哪里去了,你就不高兴了。麻烦了,是不是?你能够在任何地方都打得开,那你就常行一直心了,那你修行就可以覆盖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所说的看心观静不对,只是说你执著修行有一个定向;应该把修行覆盖到你一切的时间、一切的空间,这不容易做到。一切时间,一天24小时;一切空间,在家里跟儿女聊天,跟老伴说话,跟邻居打交道,都不要离开觉照,常行直心。能够这样那你的修行,就能够覆盖一切时一切处,所以道在平常日用中。“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六祖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深刻。(待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