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6年度第五期玄奘求法图
 

玄奘求法图

明贤

求利只求众生利,

争名当争万古名;

平时静坐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佛恩。

《玄奘求法图》除了常见的背着经架的那种以外,我们在榆林窟和东千佛洞总共发现了六幅,这六幅求法图的发现被称为稀世之珍,是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高僧求法图”的作品,在研究佛教思想的演变、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乃至于研究《西游记》的成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西游记》如何以河西地区民众俗讲的形式把玄奘大师的取经故事记录下来,乃至于后来形成《西游记》这本书,这些取经图都是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东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都是西夏时期极为重要的佛教根据地。安西榆林窟也名叫“万佛峡”,在安西县城南75公里的地方,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峭壁上,因河而命名为榆林窟,创建年代已无文字可考,但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开创于隋朝以前。现存洞窟41个,彩塑1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在西夏洞窟当中,安西榆林窟里原有《唐僧取经图》三幅,后来一幅被毁,现存两幅,另外有四幅是在东千佛洞,与安西榆林窟的开凿和兴盛年代几乎同时。

《玄奘大师取经图》是玄奘大师取经过程最早的形象画面,这六幅取经图当中,在东千佛洞第二窟的“水月观音变”中出现的取经图,是我们历史上最早的《玄奘取经图》,这幅取经图为我们展示了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时向观音菩萨虔诚顶礼的形象画面。“水月观音”是西夏时由宫廷画师画就的上乘壁画,右下方玄奘大师合掌向观音菩萨顶礼,他的身后有一位很像猴子的行者,一手牵马,一手遮着额头,望着水月观音菩萨,调皮的形象跃然壁上。这幅玄奘取经图作为“水月观音”的组成部分,画师们在创作时把玄奘大师夜过玉门关、偷渡葫芦河往西取经的历史事实与他们心目中的圣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瓜州西夏壁画“观音变”。在这幅壁画被发现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研究学者们称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发现的六幅《玄奘取经图》是稀世之珍。

玄奘大师取经的故事随这六幅取经图完整的展现出来,在安西榆林窟西夏洞中还有一幅《玄奘大师取经图》,是描述大师圆满取经回程的故事,背后也跟着一位很像猴形象的人,根据一般的说法,这个人被确定为石磐陀,石磐陀从瓜州启程随行,但是到了五个烽火台的地方“变节”了,险些要杀害玄奘大师,然后大师送他离开没有随行。等到取经回来,这位很像猴形象的侍从,就被确定为车奉朝。车奉朝是比玄奘大师晚四十年到印度去求法的一位僧人,他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晚四十年,但画面把他们两个人物画到一起,说明西行求法的人是接踵而来,有继承玄奘大师足迹的一种含义。这六幅《玄奘大师取经图》当中,几乎每一幅身边都有一位侍从,这代表着玄奘大师西行不是孤立的,这六幅取经图把玄奘大师誓愿取经的经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玄奘大师俗姓陈,于公元600年出生于河南洛阳附近郾师县陈和村,家中有五兄妹,他排行最小也最聪明,四岁时母亲病故,照顾他和全家的重担落在父亲的身上。父亲儒学世家,爱古尚学,攻读经史孜孜不倦,因不满于隋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而隐居家中,儒道经典、诗书棋画,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一向儿子传授。玄奘大师最爱听父亲教诲,并字字记在心上。有一天父亲给他讲《孝经》,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曾子要:“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串亲,中于串君,终于立身。”父亲的话音刚落,玄奘大师已经站起,他拉平了衣襟上的褶皱,恭恭敬敬的低头听讲,父亲有些诧异说:“吾儿这是为何?”玄奘大师说:“曾子都不坐着回答先生的问话,我今天听父亲的教诲又怎么能坐呢”。

不幸的是玄奘大师10岁那年父亲又去世了,父母双亡,姐姐出嫁,已经削发为僧的二哥长捷便把弟弟带到他出家的洛阳净土寺,教他诵读经典,家中的其他事务都由大哥来打点。令二哥长捷吃惊的是,玄奘大师在寺庙中如鱼得水,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他的归宿,不到一年就能背诵不少经书。 13岁那年,隋炀帝决定在东都洛阳剃度二十七个僧人,派朝廷命官郑善果监考,玄奘法师因年龄太小,连预选都没有可能,他站在考场外久久不肯离去,望着来来往往的僧人和求剃度的众人,既羡慕又遗憾。忽然一位身穿朝服的人朝他走来,正是主考官郑善果大人,他注意到玄奘已经站在门外很久,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他回答说:“是洛阳郾师县陈氏之子。”郑善果见这个小孩眉目清秀、口齿伶俐、落落大方,心中不免生起几分好感,就接着问:“你来是为什么呢?”答:“我想剃度为僧。”又问:“你怎么能剃度为僧呢?”玄奘大师说:“是的,我年龄很小,加上学养根底浅薄,没有入选,但是我很想剃度为僧。”郑善果问:“你为什么想出家?”玄奘大师回答了八个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大师虽然年龄尚小,但出口不凡,志向远大,郑善果对他顿生恻隐之心,加上他一表人才,就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僧。在宣布这一决定的时候,郑善果说:“诵经容易,风骨难得,今天我们度他为僧,将来此人必为佛门领袖,我与在座诸位恐怕是看不到这一天了。”

玄奘大师出家时,正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开始,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一度传闻要围攻东都洛阳,供给断绝,人心惶惶,僧人百姓都纷纷出逃。玄奘劝哥哥长捷随他北上长安,因为另一支起义军的领袖李渊已经在公元618年在长安建立了王朝。可是当他们兄弟二人辗转千里来到长安时,长安远非他们想像之中的和平之都,战火未熄,百姓也食不裹腹,流离失所。长安城里没有一座寺庙正常开放,他们也找不到一位高僧大德,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些情况。为躲避战乱,他们想出逃到四川蜀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蜀地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避难之所,所以兄弟俩下定决心还是要南下到四川去。

在四川成都,每天都有来自大江南北的高僧大德讲经说法,虽然外面的世界很混乱,但成都依然是一派佛教兴旺的局面。玄奘大师如饥似渴地向来往僧侣求教,不出两年,他对佛教典籍和各个教派的教义都了如指掌。但是他了解越多困惑越多。有时一部经书,高僧大德们不仅理解不一,而且所用经文、译本也不尽相同。玄奘大师逐一请教,最终也不能全解心中的疑惑。是经典翻译不够准确、还是理解上出现偏差,使玄奘大师一直犹豫不决。大师一直都不停止对各个宗派的研究,但是到后来各宗派的观点仍然不一致。他认为:当终极成佛的目标一致时,这些不一致的地方都是可以沟通和相互理解的,但目前所形成的教派相复的情况乃至于众多疑问不能解决的情况,让他内心十分不安。大师深深的被自己心中的疑团困惑着,他决定再次北上长安寻找高僧求教。但兄长长捷认为巴蜀的生活已经安定,而且他们兄弟两人在当地讲经、弘法已经十分有影响,人称为“陈门双骥”。长捷不愿意放弃已有的安定生活,竭力劝弟弟留下。玄奘大师决心已定,于公元62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瞒着哥哥,和几个商人结伴,沿着三峡川页江而下,从荆州来到扬州,从江南到河北,游学四方,求师问道,无论寺院再偏远,再难到达,只要有高僧,他必定去礼拜无疑。春夏秋冬,又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回到了长安。

大师回到长安不久,就遇到来到大唐译经的印度著名高僧波颇,据《高僧传》记载:波颇佛教造诣极深,对佛教各派学说了如指掌。玄奘大师马上登门求教,在回答完他所有的问题之后,波颇还向这位孜孜好学的中国僧人介绍了自己学习过的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当时最有影响的佛教大学。玄奘大师越听越激动,他早就感觉到佛教就像浩瀚的海洋,多年来孜孜以求,但只感觉是望洋兴叹。此时他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到佛国圣地去朝拜,到那烂陀寺去研习佛法,来核实汉译佛经和佛陀亲口讲法的差异,这将是寻求真谛最好的去处和最好的方法。决定之后,玄奘大师马上着手准备。长安的印度僧人成了他学习梵文的老师,丝绸之路来往的商人给他提供了沿途国家最新的情况。他还专门到长安城外锻炼身体,练习爬山。通过阅读中国早期到印度求法的记录,更加激发了他西行求法的决心。最后,他要找同行的僧人,他以为到佛国朝圣是每个僧人梦寐以求的事,不会没有同伴的,可是问遍长安所有寺院以及在那里挂单的外地僧人,没有几个人能响应,原因是629年夏天,在大唐王朝还没有完全从改朝换代的急风暴雨中喘息过来的时候,就发生了震惊朝廷的“玄武门之变”,陈王李世民杀掉了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极,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成为“唐太宗”。 627年,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这一年玄奘大师又几次上书朝廷申请关文都没有获得批准,其他僧人都纷纷打退堂鼓了,他们也劝玄奘大师再等等,说不定朝廷过段时间就会取消出关禁令,但玄奘大师心急如焚,取消禁令不知道是哪一年的事,他也不愿意再等,有批准也罢、没有批准也罢,他走定了。

玄奘大师混同着西行的商队和逃难的民众队伍,从长安一路跋涉,最终来到了凉州。在凉州讲经期间,他得到慧威法师的帮助,密派道整和惠琳两位法师夜送玄奘大师出凉州,昼潜夜伏来到了瓜州。当时瓜州刺史名叫独孤达,州吏叫李昌,他们都信奉佛教。当他们知道玄奘法师到来时大为惊喜,从厚款待。但刺史和看守都同时接到了捉拿玄奘的公文,他们对玄奘大师产生了怀疑,并下令把公文拿来给玄奘大师看,问道:“您是否就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迟疑不答,李昌就说:“请法师说实话,我们都是信奉佛教的人,如果您是玄奘大师,我们会为你想办法的”,然后当着他的面把公文撕毁。玄奘大师便如实相告,李昌听后,为法师这种非凡的举动所打动,极为赞叹,不但撕毁公文,还劝玄奘大师定要及早动身,这里不可久留。

当时从瓜州到中亚地区有两条路线:南道由瓜州到敦煌,经阿尔金山脉,经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于阗(新疆和田县),由此向南进入中亚和西亚。北道是从瓜州由唐朝的玉门关北进,过五道峰火台,经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然后沿天山南麓向南行,过铁门关、龟兹,由疏勒翻越过葱岭,进人中亚。在唐朝初年,商旅的队伍大都从北道经过比较安全,玄奘大师也决定从北道出发。李昌为他提供了很多方便乃至于写了很多介绍信,而且礼遇有加,亲自送玄奘大师出瓜州城。玄奘大师再三谢过之后,踏上了万里西行之路。

玄奘大师西行之后,从凉州送他来的道整已经先去了敦煌,只有意林还在,玄奘大师也知道慧林禁不住长途跋涉,已经让他回去了。所以尽管西行道路这样艰难,他此时也只有一人独往。结果过了不长时间,从西安来时那匹马又死了,玄奘大师便决定在瓜州附近买匹马,又苦于无人引路,所以刚出古瓜州城,又在旁边不出两里的塔尔寺留宿。他在弥勒佛像前祈祷,希望能得到一位引路人带他度过玉门关。

当夜寺里有一位胡僧,梦到一位法师坐在一朵莲花上向西边而去,他心中诧异,清早起来告诉众僧。玄奘大师从旁听到,心中惊喜不已,心想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又到寺中礼佛,请求庇佑,恳求能有一个引路的向导。当玄奘大师在寺里祈求佛陀保佑的时候,一位胡人也进来礼佛。玄奘大师问他的姓名,答日:“姓石,名磐陀”。这位胡人信仰佛教,请求高僧为他授五戒,玄奘大师十分高兴的答应了他,为他授五戒,胡人非常满意,欣然告辞。很快胡人又带了一些水果和饼类回来,玄奘大师看他深明世理,身体强健,又很恭敬,就告诉了他西行意图,胡人甚为赞叹,并答应送他过玉门关和五道烽火台。

第二天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玄奘大师藏在草丛中,等着约定好的胡人前来见面,只见胡人和一位牵着一匹老马的老年胡人相随到来。胡人说:“这位老者极为熟悉西去的路线,在瓜州和伊吾之间曾经往返过三十多次,所以请他来共同商量。”老年胡人又对他们讲了西行路上种种险难,包括有流沙、有恶风,还有种种坎坷,碰上这些问题很少有能活命的,众多商旅都会迷失方向,何况一个人孤身前往,所以还请玄奘大师仔细考虑。玄奘大师说:“我为了寻求佛法发愿前往西方,如果不能到达印度国绝不东归,就是死在路上也绝不后悔。”老年胡人说:“法师执意要去,可以骑我这匹马,这匹马往返伊吾已经有十五次了,脚力强健,熟悉路途,法师买的马太稚嫩,不能长途跋涉,就交给你的侍从去坐吧”。所以玄奘大师得到了一匹十分熟悉路途的枣红瘦马。从《玄奘大师取经图》来看,凡是描述他去往西天取经的都是一匹枣红色的瘦马,不像《西游记》所说的骑的是白龙马,但回来的时候是一匹白色的马,不过从画面上来说白色的马上都已经驮满了经典,而玄奘大师头上则已经出现了和菩萨一样的光环。

玄奘大师收石磐陀为徒的寺院,现在叫作塔尔寺,就在锁阳城遗址一公里的地方,寺院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曾经叫开元寺,也曾经有过名字叫阿育王寺,玄奘大师经过的时候名字叫塔尔寺。现在这座寺院和锁阳城一样只剩下遗址了,但还有一座佛塔,佛塔里的经典和夜明珠,被斯坦因这些外国人经过时偷走了,现今在大英博物馆中。玄奘大师在塔尔寺休整近一个月,据说也参与过小规模的讲经,一切准备停当,就同石磐陀两人准备出发。

有一天,他们二人行走到第二天三更时分,到达葫芦河旁边,远远的看见唐玉门关,这时离关上游还有十里的地方有一条河,有一丈多宽,河边有胡杨树,胡人就搭架子,铺草垫沙,赶马边河。玄奘大师看到胡人这样能干,心中也略感欣慰,过河以后在草地上休息。师徒相距有五十来步,各自铺开了褥垫休息。不一会,胡人拔刀而起,在玄奘大师睡着后慢慢靠近,近十来步的时候又返回去,这样往返有五次之多,玄奘大师被响声吵醒。天亮了,玄奘大师知道胡人来过,问起这事,胡人说:“弟子思量西行路途险恶遥远,黄沙漫漫,只有五烽下有水而且又要在烽下偷水而过,十分容易被发现。一旦被发现就活不成了,不如回去的妥当,但是如果我回去了,大师将来被发现招供,我们全家就性命难保。”他力劝玄奘大师返回,不要西行,大师坚决不回。胡人说:“我实在是害怕拖累全家,不敢犯王法。”玄奘大师知道了他的心意,就让他回去,又给了他盘缠,让他骑走了在锁阳城买的马。玄奘大师说:“如果我被捉,哪怕把我的身体切割成灰尘一样,我也不会把你招供出来。”经过这样的发誓,胡人才放心辞别而去。

从此,玄奘大师孤身一人行走在沙漠和戈壁中,他只能沿着一堆堆白骨和马粪独步前行。然后玄奘大师准备偷渡唐代玉门关。玉门关是当时中国最西部的一个关口,在现在安西境内,也就是即将改名的瓜州县境内。大师到玉门关附近,三更时已经度过了葫芦河,再往前去看到了一片灯火,玄奘大师知道那就是玉门关,但是很难度过去。据唐史专家朱连宽考证,现在瓜州县的白墩子就是玄奘大师度烽火台的第一烽,是隋唐以来通往西域最重要的驿站。这里山气清爽,甘泉涌流,芳草萋萋,是古来商客必经之地,而且在关旁边有墓,据考证这个墓是隋唐将领薛仁贵的墓。玄奘大师当年就是从这里经过第一座烽火台,通过这道烽火台后摸索着偷渡其余的四道,才走到安西和新疆交界的星星峡,从星星峡最终走出甘肃进入新疆。

当玄奘大师走到白墩子这里时,已是孤身一人走了40公里,他恐怕被守卒发现,就藏身于沙沟当中,命枣红瘦马也趴下。夜晚,他摸黑到第一座烽火台西面的浅水旁边,正要拿皮囊盛水的时候,突然一箭射来,险些射中膝下,接着又飞来一箭。大师知道被发现,大声喊道:“我是僧人,从京师来,不要射我!”,便牵着马过去。烽火台上的守卫看到的确是僧人,就带去见校尉王祥,王祥问清了玄奘大师的情况后,对大师很敬重,留他用饭和歇宿。第二天清晨,王祥派人准备了水和烧饼,亲自送到十余里以外,说:“法师从这条路直接去第四烽,那里的守卫也有向善之心,是我的本家,名字叫王白陇,到那里法师就说是我让去找他的。”玄奘大师转身告别,王祥叩拜,挥泪而别,祝愿法师西行一路吉祥。

玄奘大师当天晚上到达第四烽,通报了姓名,和王白陇见面后受到了款待。次日清晨,王白陇又送给他加满水的大皮囊和大批的马料,并说:“第五烽的人粗鲁,恐怕对你不善,你可以从这里向西北行百里,外面有个野马泉,在那去取水,然后绕过第五烽。”

玄奘大师辞别王白陇,向野马泉方向前行,这就进入了长达四百多公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的深处。黄沙漫漫,无边无际,玄奘大师只能由自己的身影陪伴向前行,走了百余里还找不见道路,迷失了方向,身体极为疲倦,在下马取皮囊饮水时,由于皮囊沉重,一失手洒落在地上,皮囊里滴水不剩,就这样跋涉千里的生命之水干涸了,加上迷路盘旋,四顾茫茫,不知道向什么地方走,于是他准备向东南返回第四个烽火台,而走了十多里,他想到自己发的愿:若不天竺,终不东归一步,掉转马头,一直念着观菩萨名号向西北走。

千里沙漠,白天听不到任何声音,不见人迹鸟鸣,旋风夹卷着黄沙,犹如急雨飘洒,晚上又闪烁着萤火,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就这样又前行了四夜、五天,滴水未沾唇,口干舌燥,无法前行,躺倒在沙漠上默念观音菩萨,神志进入昏迷状态。第五天的半夜时分,忽然凉风吹到身上,冰凉的像用冷水沐浴一样,人和马便苏醒过来。玄奘大师刚刚清醒,枣红瘦马便挣扎着拖着玄奘大师向前走了一段,马是闻到水草的气息而向前挣扎的。顺着马去的方向,玄奘大师找到了青草和一池清泉,下马饮水,人和马都保住了性命,恢复了体力。玄奘大师在水草旁将皮囊又装满水,继续前行,又经过两天,他终于走出了八百里的莫贺延碛流沙海,进入了伊吾。

玄奘大师经历了这样独闯五道烽火台,经历了断水迷路的生死考验,终于走过了沙漠,到达了西域的第一站:伊吾。从伊吾向前行,西行的道路逐渐顺利,这是六幅取经图所展示给我们的玄奘大师取经的经历。

2003年10月29日,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北大殿南壁拱眼下方发现了一组长8米、宽0.6米的连环画式壁画,内容为唐朝“玄奘取经图”。据文物专家考证:此组壁画绘制于元末明初,比我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长篇小说《西游记》要早近百年。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