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6年度第五期2005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2005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明海

(接上期)

心无挂碍,如盘走珠

2005年12月29日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禅七已经进行到第三个七。有很多的同修,都很精进,很用功,和打七这个方法也很相应。听说古佛庵念佛的那边,有一些年轻的法师也很精进,十几岁的沙弥一枝香也不落,有生了病的打完吊针就去念佛,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也有个别的,还不是很相应。我坐的这个禅堂里面,坐在那里百无聊赖、东张西望的也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心没有真正地静下来,没有真正地发起勇猛精进心,发起出离心。

古代有一个禅师曾经问他的门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苦?弟子们纷纷回答,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那肯定是堕到地狱里最苦了。老禅师最后说,什么东西最苦呢?在袈裟底下,失却人身最苦。

什么意思呢?能够生而为人,能够出家为僧,能够披上这件袈裟,这是非常难得、非常不容易的因缘。披上袈裟,本来是要修道,出离生死轮回,做人天的榜样,成佛作祖开悟,但是因为自己把握不好,不用功,懈怠,袈裟底下失掉了人身。袈裟底下失掉了人身,那一定是在披着袈裟的时候,没有真正的用功办道,没有真正的发出离心,把光阴浪费了,虚受居士的供养。

所以,我虽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和尚,有时候也杞人忧天,心里有一些矛盾的状况。每每看见社会上的人误解佛教,误解僧人,轻贱出家僧团,佛教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受人们尊重,心里还有挂碍,心里不平啊。既为自己,也为佛教。所以总是在有一些场合,跟人讲的时候,努力地去澄清人们对佛法的误解。希望有更多的人正确地理解佛教,能恭敬三宝,恭敬僧团。希望僧团在社会上,能够有比较高的地位。

这种念头,也可以坦白地讲,是我个人的一个情结,心里的一个疙瘩。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看到社会上党和政府对宗教那样的重视,政策也比较宽松;看到我们的信徒对三宝的信心那样虔诚,对出家人那样地虔诚,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里又有点害怕。本来不是希望这样吗?可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心里也害怕。当然首先怕自己,怕自己骄傲,怕自己生起傲慢心,怕自己放逸;同时也为僧团担心,当社会大众如此恭敬佛法、恭敬僧团的时候,如果我们僧团没有相应的功德,如果出家人没有相应的德行,那就意味着佛教就要灭亡了,而且那样灭亡会更快。

我记得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里,有这样的话,大意是说,社会把佛教放在非常高的地位,把出家人放在非常高的地位,未必是僧之福。相反的,遇到一些困难,受到一些局限,受一些气,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有一些东西,已经可以从某种角度证明我说的这一点。往往在经济特别发达、信仰很普及、香火很旺的地方,出家人修行显得要难一些,而要放逸显得容易一些。

我讲这些,是希望个别还没有真正相应、没有真正发起心来的法师要发心,要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不是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说敢于向清规戒律挑战。真正的大丈夫不是这样的人,而是敢于向自己挑战,向自己的惰性挑战,向自己的腿痛挑战,向自己的身体挑战,向自己的习气、毛病挑战。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真正的勇敢。

为什么说出家乃大丈夫事业,王侯将相所不能为?它的原因就在于出家人是要超越自己,挑战自我,挑战自我人性中的劣根性。挑战乃至于对一般人来说是正常的,而出家人要出离、要超越的人性里面的那些烦恼。这个,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因此,有时候我想佛教在社会上不是很多人都理解。我们盼望着佛教徒越来越多,但佛教徒可能并不是很多。有时我也想因为佛法是这样的崇高、这样的伟大,修行佛法是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它是要从根本上改观我们生命的面貌。比起那些人天善法的宗教,比起那些迎合人性的宗教,佛法是太伟大而奇妙了。因此,再联系各种历史的、社会的因缘,所以说,现在它不占我们世界人口的多数,也是正常。这倒显得它的珍贵和稀有,珍贵和稀有的真理,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地生起信心,真正地去践履它,那么我们都要去做这一部分人。做这一部分用生命去实践、去践履这个稀有、珍贵的真理的人。

十方三世的法界,重重无尽。如果从这样一个重重无尽的法界来看,没有什么多数和少数,佛法是常住的,是遍在的,是遍一切的时间和空间的。佛菩萨的应化在一切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无数的方式在那里进行,就看我们众生有没有那种善根福德因缘了。

现在已经是禅七中间了,几十天坐下来,在前面我也讲到了坐禅的一些先决条件。这里,我想特别地说一下,在这样长时间的禅修里,一定要能透过坐禅中所出现和感受到的各种境界。这涉及到我们对坐禅的认识、对坐禅的理解。

这个理解正确,那么你在静坐中遇到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你就能够正确地对待。有的人把坐禅视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这也未尝不可。但是以我们打七的禅修来说,这显然不是正途,不是禅修的主要作用。还有的人把静坐当成修炼身体特殊能力的一种方法,这也不是我们对禅七的正确理解。凡是持这两种理解的人,他都会特别在意身体的感受,特别在意出现在眼前的各种虚幻现象。

还有的人,也知道要开悟、要成佛,但是对于由坐禅达到开悟的路线,他并不明白。坐禅的时候,他有一点点好的体会,比如身体很舒服,心态很平衡,甚至心中能够感觉到好像是佛菩萨的存在,如此等等。各种各样的现象,古人叫光影门头。如果就停留在这些地方,追求这些东西,贪著这些感受,就错了,这此都要放下。

还有的人在坐禅时,心中突然冒出一些自己觉得很奇妙的见解。也有参“无”的,哦,明白了,妄就是真,真就是妄。一个人给我写条,说“是这个意思吗?我明白了。”这个也是错的。参这个话头,并不是要你去获得某种理解,并不是要你去得到一个理论上的结论。而是要在我们心地上,发生一个爆炸,获得一个突破。这个爆炸发生了,你认识事物,你看人看事、看山看水,你的方式整个调整过来,都变了。

所以禅修有没有得力,有一个试金石。这个试金石是什么?并不是坐禅的时候,我能一口气坐几个小时不动,我能听见什么,看见什么,感觉到什么,不是。禅修有没有得力的试金石,你可以看看,你回到生活中,再遇到那些你曾经很贪著的东西,让你很愤怒、很生气的东西,很迷茫的东西,你能不能看破,能不能放下,能不能无所挂碍,这个是试金石。如果你对这些境,你能无所挂碍,能识得破、放得下,那说明你有一些智慧了,你的心有一些明了,而不是无明。

因此,关于这一点,古代的禅师讲了很多。那种贪著身体感受,在身体的内部弄这弄那的人,禅师骂他们叫鬼窟里做活计。鬼窟,打个比方说,一个黑咕咙咚的山洞,你呆在里面,在那里搞搞弄弄的,在那里做活计,出不来。

古代的禅师还讲到,有的人静坐,坐到内心像寒潭月影。就是那个很清的潭水上月亮倒映出来。那个心多明啊,那个天清地阔的境界,心智很敏锐。敏锐到什么程度呢?就像钟一样,随叩而应。钟,我们一敲,它就响,比喻我们的心智那么敏锐。这个怎样呢?还早呢。事实上是说,这种殊胜境界,你停留在那里就不对,你还有这种境界就不对。那么有的人就问,那开了悟的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那要我们亲自去体验。虽然这样讲,祖师也透露了一些消息。

我们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从祖师所透露的、所描述的,就知道这些不对。讲这些,是要我们树立正见。祖师怎么讲呢?祖师这样比喻,开悟像什么呢?那应该像“如盘走珠”。盘里有一个珍珠,盘子一动,珍珠就动。这比喻什么?比喻心。古人还有一个词,叫转辘辘的,说这个心是那样的活,那样的空灵无挂碍,不著于任何境,也不立于任何见。境是境界,见是见解、见地。不著于任何境,不立于任何见,活泼泼的,转辘辘的,像珍珠在盘上滚动一样。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你只是坐到一个身体这这那那,这些都不对。你执著这些,都错,都要放下。如果你不放下,你就这么坐呢,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浪费时间。说得严重一点,也可以说在造另外一种业。你坐禅的方法不得当,知见不正确,路子不对,这个业造下来,以后也会有果。

所以,知见要对。在这里就是要扫除,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要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扫除。扫除我们在禅修之中对身体、对心念,对听到的、看到的,对这些东西的执著,扫除、放下。这样我们才能够深入地用功。

我们先不要期待开悟,期待达到像祖师们所说的那样的境界,不要期待。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不究竟,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所以要前进。要往前行,要行起来。这个行起来,不光是打坐;这个行起来,是要把一切境界撇下,往前走。

所以,希望大家真正地行起来。(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