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 / 2006年度第四期 / 柏林禅寺第十四届冬季禅七法会开示 |
柏林禅寺第十四届冬季禅七法会开示 明海 |
(接上期) 参究“无”的滋味 (2005年12月22日)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我本人呢,今年的禅七,业障现前。第一个七,光咳嗽。到第二个七,基本上不咳嗽了,但是说不出话来。所以我想从明天开始,休息两个晚上,不讲开示,把这个嗓子恢复以后,接着再跟大家讲。 那么,我跟大家讲到,参这个“无”,我是建议大家多试一试。要真正地用功得力,它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一般来讲,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的人觉得,“狗子无佛性”这个问题,好像在心里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引不起自己的兴趣,产生不了疑情。对这种情况,如果你反复的提起,反复的重复体察、思维,慢慢地你会有所体会。所以重复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可能有的人觉得参这个“无”字难以成片,中间经常有间断。这个也是要靠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在心中提起话头。重复,能够让内心专注的力量增强。 第三个呢,有的人说,参这个“无”不能推理思考,不能来理论,感觉到既没有滋味,也无从下手。因为通常我们心里想一个问题,都有思路,都有一个说法,都有一个意思。 这个“无”没什么意思,又不能展开思路,没什么滋味。这个“无”怎么修啊? 那么,我告诉你们,这正是这个“无”字法门的奇妙。如果你感到这个“无”,无从下口,没有滋味,正好,可以说,你尝到一点味了。这个味就是没有滋味的味。 参这个“无”的妙处,全在这儿。全在于你感觉没有滋味,无从下口,但是还要有一点,你又不放弃。 既没有滋味,无从下手,还有一事,你又不放弃,在心里反复参究,抱着这个无从下手的东西咬来咬去。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抱着一个石头,用牙齿去使劲咬它,结果会怎么样呢?牙齿都会碎掉。这个“无”的话头,就像这个石头一样,我们抱着它不放,用我们的心去体察。这个牙齿比作什么呢?比作我们的妄想分别。最后,这些妄想分别,在这个“无”字下,被消磨干净。一旦这个妄想分别被消磨掉,纯一的念头现前,你就会上路了。那时候,有人叫你放弃,你也会参了,你也不会放弃,会一直深入下去。 所以,没有滋味,没有理由,正是这个方法的奇妙。 我们一向以来,习惯于有意思,有滋味,有理由。参禅与其他法门的不共,恰恰不是在有意思、有滋味这里展开,恰恰是把这条路堵上。堵上这条路,就有其他的路会出现。 所以,这种精神,我觉得,在无门关的法门里,体现得最充分、最精彩。难怪一千多年来,那么多修禅的人一直在参究这个“无’’字。 现在,在欧洲,在美国,也有人在参这个“无”。老外不懂什么是“无”。老外跟日本人学,日本人把“无”翻译成“MU”。木头的木。他们会解释,“MU”是什么呢?是nothing,“什么都没有”。欧美人也是参这个“无”,而且有的有体会,也有明心见性的。 所以说赵州和尚这个法门很奇妙。我建议大家先试一试。我刚才讲的这三点,第三点最重要。 如果你觉得没滋味,没意思,没理由,不如念阿弥陀佛,不如想一个别的。如果这样想,那你就错了。如果你感觉到这一点,正是这个方法的奇妙。你有信心抱着它不放,一直啃它,那你就会有石破天惊的时候。 今天我就不多讲了,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身心成就堪能 2005年12月25日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这两天因为闹咽喉炎,停了两个晚上的开示。今天嗓子好一点,可以恢复了。以后就每两天讲一次。我们这次禅七,已经进行了十多天。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我相信,有好多居士、有好多法师应该开始能够体验到一点点禅味了。 什么叫禅味呢?说起来很玄妙,通俗地讲,就是永嘉大师说的“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讲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动,就是走路、做事,包括说话;静,静坐。体安然,这里的“体”,不是说的身体,是说的心,心体,在语默动静之中,心是安然的。安然这个说法很模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在修行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程度。我刚才讲的体验到一点禅味,应该说是最肤浅的一种安然。 最肤浅的一种安然,在禅七之中应该表现为:你觉得跟禅七的作息,跟禅七的一切活动、跟禅七的一系列要求很相应。禅七要求不许讲话,你就能做到不讲话,你没有觉得憋得慌、闷得慌。禅七中要坐,你能坐得住;禅七中要行,你也不厌烦,你能行起来;禅七中有茶,你就喝茶,有水果就吃水果。这个就是你跟禅七比较相应。 特别是在一坐一行之中,你觉得功夫在心里能够接上茬。如果说,静坐的时候,你心里能用上功,包括念佛,静坐的时候觉得心里头佛号很清楚,觉得心里头的话头很清楚、很专一,可是,一离开座位下来,就把话头抛到九霄云外、扔到一边去了,提不起来了,佛号也忘了,话头也丢了,那就是没有相应。 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在行动之中,你觉得你所用的功夫能够保持连续性。甚至在白天,你是那种心态在用功;在睡眠,你以那种心态进入睡眠。睡梦之中,你以那种心态睡梦。醒来第一个念头,你还是那种心态。这个就是你白天黑夜都保持一个心态下来。这种收摄于心、用功成片,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叫“一行三昧”。 佛经里有一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在这部经中,佛陀讲到了“一行三昧”。佛陀讲到,念佛的人在一天之中,从早到晚,心中对佛的忆念能够连续不间断,叫“一行三昧”。在《六祖坛经》中,讲“一行三昧”,不仅仅是念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如果你参话头——当然六祖没讲参话头,——六祖讲的是内心的观照。内心的观照、参话头或者别的方法,白天黑夜、语默动静,你能够连续成片,不忘失,不间断,这个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并不神秘。 也许有人说,一天到晚那样,多累啊。当然,这样的人他一定是没有体验过这种状态。或者他自己觉得,一天到晚专注于一个目标,身心烦躁,有时候想歇会儿,有时候想说说话,有时候想“放松放松”,——这里的放松要打个引号——这说明他没有相应。对于这种状态,修行里有一个词,说他的身心没有成就堪能。 没有成就堪能,是说他的身体与意识还没有进入修行状态。身心是我们修行的工具,也是我们修行的对象。这个工具有时候不好用,有时候好用;对有的人来说,很好用、很听话,而对有的人来说不好用、不听话。 不好用、不听话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过去的习气很重,因为你散漫惯了、放逸惯了、随便惯了,习气重了;第二种原因是业,有业障,业障在我们的身心中起一种阻挠的作用,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它阻挠我们,让我们的身体感觉疲乏,感觉不愿意去办那些事,让心里感觉烦恼,让心里想的是去看看电影就好了,看看电视就好了,去跟人聊聊天、玩一玩就好了。心这个家伙狡猾,它不听话,这个叫身心没有成就堪能,没有调柔。属于这种情况的,是因为修行的资粮不够,福慧资粮欠缺,或者戒行不清净,戒行不清净的人会有这样的障碍。 所以,为什么我们前面讲到要修行、要参禅,持戒清净很重要,因为这是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强行上马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人指导,最好不要太猛。 本来要以前面所讲的禅的顿、渐来说,有顿断的精神,不需要什么准备。事实上,从我们每个人来讲,从我们自然发生的过程来说,那也是需要一个基础的。当然说,也有的人在禅坐之中,以那种顿断的见地,自我观照;在自我观照之中,能够调伏身心,消除业障,转化习气。总之,修行的过程,就是我们在禅堂里磨练自己的过程。因此古人说“久坐有禅”。 为什么说“久坐有禅”呢?天天在禅堂这样好的、有利于修行的环境里,混来混去,坐来坐去,行来行去,听来听去,慢慢就找到一点感觉了。这就是“久坐有禅”。 古人还讲,修行这件事,就像人学射箭一样。“如人学射,久久中的”,就是你反复地练习,最后就能射中箭靶。在这反复地练习之中,渐渐地就有感觉了,久坐有禅。我们要跟业习做斗争,要跟业障做斗争,像磨刀一样,磨来磨去,慢慢就锋利了;要跟腿痛做斗争,跟昏沉做斗争,这就是我们修行的过程。 丛林中打禅七,有的坐七十天十个七,也有的坐七个七,我们是五个七。我觉得,五个七要解决一些事情。第一个七要把腿痛解决,在把腿痛解决的同时,你的心也应该能够慢慢地就范:叫它念佛就念佛,叫它参话头就参话头,能够提起话头,心开始就范。到第二个七的时候,一天下来,会有几支香你觉得坐得很静、很专一,身心有一种法喜和愉悦,那就对了。这样一来,你的信心会增强。信心增强,继续坐下去,你的体会会力口深。所以,希望大家要有耐心。 对谁有耐心呢?对自己有耐心。实际上,没有耐心的人,不仅仅是对别人没耐心,对事情没耐心,当他落实到对自己的时候,他一定也同样没有耐心。现在我们就是在对自己有耐心,在这样一个对自己的磨练之中培养耐心。 我们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环境里,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断地和自己的习气、和自己的身心撕捱,厮混,混来混去,它就听话了。 所以希望大家坚持,好好用功。 禅者的心念:深沉、单纯、微细 2005年12月27日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不管是念佛,还是参禅,在用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事实上,相续不断,在心念上相续不断,在修行的功课上相续不断,这个对佛法的一切法门来说,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寺院里修行的法师,做早晚课,要一天一天相续不断。我们有一些法师,除了寺院的早晚课之外,还有自己的功课,比如说,拜佛,一天三百拜,或者拜某一个忏法,或者诵某一部大乘经典。这些也是要相续不断。在相续不断之中,我们修行的力量就强化了。 通常,在我们的修行还没有相应的时候,中间会出现懈怠之心,出现偷心,说:哎呀,我已经坚持这么久了,我就休息一下,我就停一下。这个恐怕很多人都有过。 实际上,正是你停这一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前面所做的,都报废了。 这个话怎么讲呢?因为所谓的歇一下,这一下就会是两下,两下会成三下,三下会成四下。这叫什么呢?这也叫连续不断,这也叫相续不断。这个相续不断的是什么呢?这个相续不断就是我们一向以来所习惯的烦恼、业习。这个东西因为它从无始劫以来挟带着很大的力量主宰了我们的生命,所以它念念之间相续不断非常容易。人犯错误相续不断,比人做好事相续不断,要容易不知道多少倍。所以孔夫子赞叹他一个最优秀的弟子颜回的时候,说“不二过”。 “不二过”,就是说他犯错误不会犯第二遍。也许有的人说这有什么啊?颜回在儒家的历史上被称为亚圣,仅亚于圣人的境界。在儒家的概念里面,一个错误不犯两次,这有什么呢? 大家不知道,“不二过”这句话意思很深。所谓的过,就是我们的烦恼无明,念念相续,一个念又一个念,由念头产生行为,这个力量很强大。所以,由第一次过产生第二次过,很容易。由第二次产生第三次、第四次,由此相续不断,是非常容易的。所以,能做到一个错误不犯第二遍的人,说明他的意志力很坚强,能够当下截断。不二过,一定就不会三过、四过。这里讲的是,我们的烦恼、业习相续不断,非常容易。这个非常容易反过来说明我们修行的用功,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参“无“,这个净念相续不断,非常地难。前者的易,正是说明后者的难。净念的相续不断,难就难在我们随时可能动一个念头说:我歇一下。那你知道,你这个一下,就意味着两下,两下意味着三下,三下意味着四下,就相续不断地歇下去了。所以,我们的轮回,正是在净念相续不断之中歇了一下,所以歇到现在,还是这样。 因此,大家不要小看打禅七的这种条件、环境,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最好的外缘,使我们的用功相续不断。我们要深深地领会这一点。你要在中间断一下,可能你的功夫就断了。 我想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我们在禅堂里修行用功,净念相续不断,相当于一个人从悬崖上掉下去了,或者掉到海里了。现在我们有一个方法爬上来,从苦海里爬上来。我们所用的这个修行法门,就是使我们爬上去、把我们吊上去的那一根绳子。我们拽着这根绳子,不断地往上爬,可以从悬崖上爬上去,可以从苦海里脱离出来。那么你一尺一尺地爬,一下一下地爬,终于你就可以爬上去了。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这个绳子中间来一刀,会怎么样?我们在绳子中间砍一刀,只砍一刀。如果有人过来说,我想在你的绳子中间砍一刀。你会跟他讲,没关系,砍一刀没事,只要不砍三刀一一你会同意吗?你不会同意的。因为你知道,一刀跟三刀是一样的。这一刀下去绳子就断了,你就掉下去了。所以虽然只是一刀,但是它的后果就让我们掉下去。 所以我们在修行之中,有时候自己跟自己找借口,想放逸一下,间断一下,就相当于在我们要爬到的苦海岸边所拽的绳子中间来一刀。相当于这么一个意思。 再打个比喻说,我们掉到海里,有人扔给我们一个充气的救生圈。如果有人说,我想在你的救生圈上扎一个针眼。我们不会同意。我们不会因为说仅仅只是一个针眼没关系,只要不扎三个四个,扎一个没关系。实际上这一个眼,就把气全部放掉了。这一个眼就能让我们死掉。让我们淹死在海里。 所以为什么我们修行难啊?就在这里。修行如逆水行舟,容易间断,不容易相续。 那么,怎么样做到相续不断呢?回到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问题,就是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够就范,让身心听话。从我们的心念上讲,不管是念阿弥陀佛的,还是参禅的,在出离心的推动下,我们的内心对于人生要解决的困惑,对于我们心中的问题,我们要透过它,这种念头要让它变得深沉。 所谓的深沉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心有时候像流水,有一个深度,有浮在面上的和沉到底下的。像这样集中时间来打禅七,不管是出家法师还是在家居士,一年来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平时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仍然能让我们的修行念头相续不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内心中的那一点功夫,变得深沉,很深。它并不妨碍你在外面待人接物、应缘做事,它仍然支配着你,所以这就是让你用的那个心念变得深,变得沉,沉就是重。所以,第一个要深沉。 第二个呢,我觉得,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这个用功的心深沉的时候,我们的心念自然会趋向于单纯。这里讲的单纯,就是说,没有太多的分别心,没有太多的分别心去注意得失、是非、利害、美丑。那么,这种不落在这些分别念之中,这样一个单纯的心,其实它是最有力量的。这种单纯的心,它就能使我们心中的净念相续,变得强大。面对一切境的时候,你能够做主,而不把自己搞丢,不会迷失在中间。所以往往单纯的心最有力量。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故事。有一个人,骑着一匹马赶路,他要过一条河,这条河结了很薄的冰,晚上又下着大雪,所以河上白茫茫的一片,他在雪地上赶路。他要赶到河对岸去,因为他只想着河对岸,他的心非常单纯,结果他就从河上过去了。后来到达目的地以后,有人问他,你怎么过来的?他说我怎么怎么过来的。问他的人说:哎,不对啊,那是河,河上的冰很薄,你怎么能过来呢?他说,没有呀,没有河呀。我一直走过来都是平路。 后来,他不相信,回来一看,果然,是一条河。但在他那种单纯的心念下,他把它当成平地走过去了。他回来再走就不行了,再走就要掉下去淹死了。 所以,庄子讲过,赤子之心,入火不焚,入水不溺。赤子,是儿童;儿童的心,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火会伤害他,他也不知道水会淹死他,没有分别。当然这是一种哲学语言,大家不要误解。它说的是那种浑然一体、物我一体,无分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的灾害,都不能够伤害你,不能损害你。 第三个呢,我们的心变得微细。当心单纯的时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内心念阿弥陀佛的意念,和我们内心对那个话头的疑情,会变得很细,很细腻。它不是很粗的。很粗的心,很猛的心,往往不能持久。很细的心,它往往能够持久。而且,不容易受外境的左右和干扰。 所以,我今天讲到的这三点,可以说是我们在长时间的用功之中要体会的、锻炼我们心念的、也就是锻炼我们功夫的一种标准,一种指标。我们参、参、参,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那种修行的心是不是很深沉呢?深沉到不会为外境所动。是不是很单纯?是不是又很微细?这大概能说明我们的修行进展如何。如果足够的深沉,足够的单纯,足够的微细,那么,它就能够做到相续不断。 一直相续不断下去,就会使各种粗的分别烦恼慢慢地歇下来。同时呢,实现自我的转化,自我身心的转化。 我们的禅七是三十五天,现在快接近两个七了,希望大家不要放松,要让自己心念上的功夫相续不断,变得深沉,变得单纯,变得微细。希望大家好好用功。 (待续) |
|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
准印证号:JL01-0173 |
《禅》网络版/电子版
|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