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6年度第三期柏林禅寺第十四届冬季禅七法会开示
 

柏林禅寺第十四届冬季禅七法会开示

明海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师父、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我们现在住在赵州的道场,学赵州的法。赵州的法,就是参“无”字,古人评价它“峻捷”,是最直接最简妙的法。有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吗?”赵州说:“无。”为什么赵州说狗子没有佛性呢?参禅就要在心里不断地提起这个话头,反复地提起这个“无”字,生起疑情,不断地参究。你就一直这么走下去,最终就能够在这个“无”字上,断除一切妄想分别,使生命的景象彻底地得到改观。每一个人都有一件事情,就是所谓的生死大事。生死大事如影随形,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前一个念头刚灭,后一个念头又生了,生生灭灭,念念不间断。刚刚还是欢天喜地,突然间便暴跳如雷;刚刚很清楚,忽然昏天暗地;刚刚做了很多好事,转眼成了魔王,造了很多罪;刚刚在人道,转身又到了畜生道;刚刚在天道上,转眼间便掉到人道。生命的起灭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就会永远处在梦中,永远在迷梦中醒不过来。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生死大事。这个大事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要自己去解决,祖师教给我们的只是方法。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如果自己不去解决,那就自己去受苦吧,迷迷糊糊的、懵懵懂懂的、颠三倒四的。

不管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既然到寺院里来,我相信,都是想改变目前这种迷迷糊糊的、颠三倒四的、醉生梦死的状态。大家既然来了,就要好好用功。生死这个问题得自己去解决。明白了理路,找到了法门,剩下的就很简单了,一直走下去便是。其余的全都是废话,不需要讨论。自己去坐、去行、去参,一直走下去,不管生死,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富贵贫贱,得失是非,蓦直行去,终有一天会归家稳坐,打破迷团。

修行是一个独行道。什么叫独行道呢?自己的事自己去办。找到了方法你就去干,外面的事你不要管它,外面的因缘、外面的境界你不要理它,你按照你的方法去行,这就是独行道。这个东西没有人能代替,都是自己明、自己知,自己参、自己悟,自己行、自己证,别人不能代替。不仅修行别人不能代替,修行后所证得的那种自在和解脱别人同样不能代替,别人拿不走。达磨祖师在传法给二祖慧可的时候,讲过一个预言,他说,他这个法将会在汉地大行天下,潜修密证者不计其数。所以说,修道参禅这件事情,不是个热闹的事。你一旦明白了,你就一头埋进去,往前走吧!

参禅一法,贵在单刀直入,它可以解决我们内心的生死无明、疑惑,断掉我们的妄想执着。这个方法在汉地已经使无数的众生得到了利益。

古人修道很重视丛林的作用。修道之古风,在丛林中的修道人、尤其是禅宗的僧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过去出家人修道的风范,我们现在可能想象不出来,因为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太热闹了。出家人只要找到了修行的理路,他就可以托身于丛林中,默默地潜修。丛林为这些出家人提供了最好的护持。他们可以在这里结夏,在这里打七,行行复行行,一直到搞明白生死的真相,而不会惊动别人。这样的出家人就是本分道人。他们在一个道场里,往往是默默无闻的,或者扫厕所,或者扫地,或者敲钟,或者打鼓,或者做饭,或者做典座,总而言之,他把自己放在大众里面。放在大众里实际上是隐于大众,在那里默默地修自己的道,韬光养晦。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我们现在知道他们是一代高僧,那是因为后来他们做了方丈,出头了。如果他们不出头,你我现在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他们就是在丛林里面修道的普通师父。在证道以前,他们默默无闻地修持。看看唐宋元明时期,这样的本分道人就更多了。在丛林里面修道,跟世间不一样:不是说世间谁的官大,谁的本事就大,那可不是。丛林就是个学校,那个扫地的,那个扫厕所的,他的道行可能比你高得多。在唐宋佛法兴盛的时候,就如达磨祖师所讲,潜修密证者不计其数。明了那个道,自己行,自己悟,自己了脱自己的事,那样的师父多得很。禅宗的语录中经常有这样的记载。 《洞山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有两个师父一起结伴,行脚参方,在一个庙里挂单。住了一段时间,其中一位师父生病了,住进了涅棠堂。过去丛林中,专门供病人住的,特别是重病的人住的地方,叫涅棠堂。另外一个师父就去看这位生病的。生病的就对同参说:我们一起来的,我们就一起走吧!他说的一起走就是一起死啊!那个没有生病的就说,我又没有生病,怎么叫我一起走呢?生病的就说:“你去问一下和尚吧!跟和尚打个招呼。”没有生病的师父就说,那行啊!咱们就一起走吧!于是跑到洞山禅师那儿,报告了这件事。洞山禅师说:这个事情取决于你自己,你自己看着办吧!于是,没有生病的师父就回到涅槃堂跟那个生病的师父,盘腿对坐,谈笑间便坐化了。丛林里面两个普通挂单的师父,谈笑间便合掌坐化了,可见他们是潜修密证,视生死如游戏。在唐宋时期,丛林里面会禅的人很多,老太太会禅的也很多,做官的士大夫会禅的也很多。他们的成就与丛林的道风加持是分不开的。所以,中国佛教非常重视丛林的作用。大家对这一点要理解。

丛林这种修行体制,为修道人养道、修行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在这里,它不仅仅是提供生活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一个修行的方法,给你提供一个使你不受外缘干扰的修行屏障。在这里,你就可以安心地住下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即使是到死不悟,到死也不悔。死对修道的人而言算不了什么,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你真有那种精进勇猛的心,生死就不是太大的问题。老和尚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修建这个地方呢?还不是为了成就大众的修行,续佛慧命?真正说来,修道最好能在丛林里。要延续佛法的慧命,要让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的出家人在用功办道,有出家人在修道证道,非丛林莫属。丛林里面祖师制定的规矩,留下来的钟板钳锤,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加持。在一个人多的丛林里边,在众人之中,隐身于其中,谁也不知道你姓啥名谁,谁也不会把你揪去,去报道你、去采访你,让你去做什么东西。这岂不是最自在的修行条件吗?

所以,我个人对丛林非常赞叹。当我做执事的时候——现在做了住持那就更不要说了,我就发愿说,我希望这个地方成为一个让出家人修行的大丛林、大寺院,让那些麻烦的事情由我来承当得了,麻烦的事都来找我,不要找大家。现在做了住持,我自己最痛恨的是什么?我最痛恨的就是破坏丛林的规矩。我最痛恨就是这个。我们许多班首执事,包括我本人在内,也包括老和尚在内,多年以来,之所以不辞辛苦,付出千般的心血,就是为了要维系这个丛林的规矩。现在虽然古佛不在,但是差不多可以维持一个丛林的框架,给修道的人提供一个因缘。所以一旦有人破坏丛林的规矩,我最痛恨。我还没有修到爱憎一如的境界。对于不上殿,不过堂,自己在屋里煮小锅,自己在屋里烧点什么的,我痛恨极了。这种事情我都不敢去看,因为我怕控制不住。我若亲自到房间去看,我肯定会失控,我会摔锅打碗的。我这样讲,是希望大家理解,理解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到底为什么?我们修庙不是为了自己图舒服。

当然,我们的常住还不错。常住中,本分道人还不少。以我个人来看,不管是在班首执事里,还是在清众里,本分道人还是有很多的。我也希望佛学院的同学,好好地体会一下我所说的——丛林里面那种本分道人的境界。我是不太主张你们去赶潮流。一个出家人如果知道了自己该怎么修,那你就永远不会失业。读佛学院是为了在佛学上深入,明理路,剩下的,只要你在丛林里住,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让你敲钟你就敲钟,让你做饭你就做饭,让你住禅堂你就住禅堂,没有其他的什么二念。你只管一直行去。何况在赵州的道场,还有一个现成的便宜可拣。什么便宜?就是这个无门关。这个无门关就是解决我们自己生死大事的最直接的法门,最便利的下手处。你若肯信得及、放得下,照直行去,就在这里养道吧!你只要在这里默默地行,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你的生命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只有真的实现了这种变化,你才能够真正地去利益众生,去弘法。现在像我这种就不行了,耽误了。在这里,我只能就发心而言,为大家来护法,为大家护持,护持大家在丛林里面修道、养道、行道。

时代变化太快,不知不觉之间,连我们自己都被搞蒙了:当和尚究竟该怎么当啊?究竟该做些什么?我们自己都迷糊了。大家看看《虚云和尚年谱》,看看古代那些衲僧的生活——潜修密证,在丛林里面混众潜修。这就是我们的本分道。希望大家努力。(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