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6年度第二期从佛法的角度看和谐社会的创建
 

从佛法的角度看和谐社会的创建

净慧

我记得上个世纪末,有一段时间,中央曾经提出过“稳定压到一切”的口号。那时,还没有“和谐社会”这种提法。“和谐社会”,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是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和谐”和“稳定”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和谐的必定是稳定的,但是,稳定的未必是和谐的。在某个阶段,通过外部的高压手段,也能获得暂时的稳定,但是这样的稳定一般都不会长久。和谐则不然。和谐是建立在个体间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在这种关系中,个体既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又能充分地体验到自由。和谐的社会关系不是通过外部的高压政策来实现的。它虽然离不开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法律制度作保证,但同时它更强调个体道德的自觉自律。和谐的社会关系不仅具有稳定性,同时还具有持久性和创造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比单纯地强调稳定,其思想内涵,要更成熟、更丰富、更深刻,也更人性化。难怪,这一战略目标提出来之后,很快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其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现实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普遍的大幅度的提高,在法制建设方面,也是成果斐然。我们的社会总的来说是稳定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各种不和谐的因素,并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消失,相反,在局部领域,如家庭暴力、社会治安、青少年犯罪等方面,却有增长的势头。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不是单纯依靠法律制度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就能消除的,还必须提高公众的道德修养水平。如果个体的内心充满了怨气、仇恨和贪婪,大家只为自己,不讲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能和谐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当个体的内心和谐了,社会才有真正的和谐可言。

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点早就看得非常清楚。《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白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这段话表明,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开始。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我们所说的创建和谐的社会关系。齐家就是要和谐家庭关系,治国就是和谐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及地区间、民族间的关系。平天下就是和谐国际间的关系。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从完善自我开始,也就是要从个体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开始。

不仅仅是儒家持这种观点,我们佛教也是如此。我们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可以说,就是围绕“和谐自心”与“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展开的。佛教讲,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就是内心的和谐,国土净就是社会的和谐。个体内心清净了,和谐了,社会才清净,才和谐。佛教的诸多修行方法,如四摄、六度、八正道等等,全是讲这个问题的。

下面,我想根据佛教的这些精神,分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创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首先,要积极引导公众讲信仰、讲因果、讲良心、讲道德,保住最基本的伦理底线。

保住伦理底线,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如果公众连最基本的底线伦理都守不住,那么这个社会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要培养和提高公众的道德自觉水平,最重要就是要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的信仰,讲因果、讲良心。

信仰问题,是人生中的大问题,佛教称之为“生死大事”。它关系到人生的基本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的根本发展方向。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感,变得浑浑噩噩的。健康的信仰可以引导一个人走上“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解脱之道,相反,不健康的信仰,或者邪恶的信仰,往往会使人踏上“自毁毁他”乃至“反社会、反人类”的不归之路。仔细反省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社会上许多不健康现象和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信仰缺失和不健康信仰造成的,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诸如法轮功等邪教。因此,要创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的信仰。没有健康的信仰作保证,“和谐社会”最终会成为一句空话。

健康的信仰,虽然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基点,那就是高扬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即强调要将个人的幸福、自由和解脱,与公众的幸福、自由和社会的进步,自觉地统一在一起。就佛教而言,健康的信仰同时还必须是建立在因果规律的基础之上。因果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自作自受。因果规律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从因果规律的角度来看,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外在的强制。《无量寿经》中讲,“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作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这里的“善恶”,其划分标准就是,按因果规律,凡是兼顾自他、现世利后世利、人与环境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为了一己之利、一时之利而损他毁他、破坏环境的行为就是恶的。佛教的这种自作自受的因果规律,对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觉,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的社会,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种因果意识。个人缺少了因果意识,个人的行为就会失控;团体缺少了因果意识,团体就会失控;国家失去了因果意识,国家就会失控因果规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大法,它是科学,不是迷信。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宣传它。

一个人,当他树立起了健康的信仰,相信因果规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按照因果规律来办事,那么,他就是一个讲良心、讲道德的人。所谓的良心,就是将信仰和因果变成了一种现实的自觉和观照力。人的行为,只有当它处在这种合乎因果规律的自觉和观照力的导引之下,它才是道德的。良心表现为对因果规律的自觉,道德表现为依因果规律而自律。良心和道德都不能离开因果。离开了因果,良心和道德将是非常脆弱的。

总之,“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这八个字,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基础没有打牢固,一切形式上的宣传,乃至外在制度上的规范,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要积极引导公众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开放心态来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曾经总结了八个字,叫做“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个八字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必须遵行的原则。

感恩——我们现在所享用的一切,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包括肉体、知识、智慧、事业和各种社会服务,等等,都是社会大众提供和成就的。父母于我有养育之恩,国家于我有庇护之恩,大众于我有成就之恩,圣贤于我有教化之恩。对此,我们要深怀感恩之心。尤其是当我们事业上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更应当如止匕。

包容——社会是一张大网,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族类的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彼此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成就,一荣具荣,一损具损。他人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我们。因为有了他人的存在和工作,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对待他人,我们要怀有包容之心。包容他们,就是成就自己。

分享——我们所从事的一切,都是在社会大众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支持之下成就的。没有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我们什么也作不成。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实际上,就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分享无数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当我们取得哪怕一点点成就的时候,我们都应当怀着与大众“分享”的心态,回报社会,与他人共享,不要独自据为已有。

结缘——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共同走向幸福和解脱。因为,只有大众都幸福、都解脱了,我们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解脱可言。

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对佛教“缘起共生原则”的活用。按照这八个字去做,可以有效地淡化自我,化解矛盾,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对立。佛教讲,一切法都是因缘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联系到人,就是说,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互即互入”。离开了社会大众,个体将无法存在。是社会大众成就了我的生活,成就了我的事业,成就了我的理想。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我们的生存尚且存在问题,更谈不上事业和理想了。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他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依赖社会大众的劳动成果。

“社会”好比一张大网,这张大网是由无数的个体(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共同组成的。个体如同网上的一个一个的网点。这张大网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能量网,它的能量来自于构成这张大网的每个网点的分工劳动。一方面,每个网点需要从社会这个大能量网上吸收各自所需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另一方面,作为交换,每个网点也要通过分工协作的劳动形式,不断地向社会这个大网输送自己的能量。这样一来,个体与社会之间,便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能量交换过程。离开了社会这个特大的能量网,个体将无法获得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同样地,社会如果不能调动和保证个体以分工协作的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社会这个大能量网就会出现能源危机,从而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也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一个基本的循环系统,这个循环系统就象我们身上的呼吸系统、分泌系统、血液系统一样重要。当社会这个循环系统出了问题,如空气和水源遭到了污染,交通出现了阻塞,社会秩序被打乱了,人的道德水平下降,等等,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必将受到威胁。由此可见,珍惜和维护社会这个大身体之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各安其位、各尽所能向社会这个大系统输送能量,是个体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大家只从社会这个能量网上吸收能量,不往上传输能量,不注意保护网络的清洁,恣意污染,不维护网络安全、有序的运转,我们个体的生命迟早要遭到惩罚。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也许我们会说,“我出了钱,所以我们应当吃这顿饭。”这话不能说错。但是,它却掩盖了这顿饭所蕴含的无限深邃的令人感动的社会内涵。为了这顿饭,有无数人的在烈日下耕种,又无数的人把它加工成大米,又无数的人把它运进城里,还有人把它做熟,经过一长串的旅行,然后它才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这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有很多的人参与其中。没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没有国家的稳定,没有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这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将不得不中止。那时,你有钱,又能怎样?就算你能干,你一个人能完成这所有环节上的工作吗?这是一个事实,一个不能用金钱交易掩盖的充满人性的事实。

但是,由于人们过分地强调自我价值和作用,很多人忽视了这一事实,误认为是自己养活了自己,认为“我的幸福完全是我个人能力创造的结果”,加上,商品的交换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异化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种源自于错误自我观念的傲慢与狭隘变得更加合情合理了。于是,人与人之间便缺乏了起码的感恩之情,一切都被浸泡在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的冰水中。“我为什么要感恩?因为我出了钱!”“我给你钱,你就得为我服务!”“这道路是我们纳税人修的,我也有份,不用白不用,我就要拼命地轧!”在这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的作用下,种种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不尊重他人劳动、只顾索取不肯奉献、不爱惜公有财产、不珍惜物命等等丑恶现象便变得非常普遍了。这种以自私自利为特征的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是与宇宙万物缘起共生的法则相违背的。

因此,社会要和谐,要正常运转,首先要求个体对宇宙万物缘起共生的法则有清醒的认识和真切的体验,从虚妄的“自我中心”观念摆脱出来,树立起一种真诚的感恩之心。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会变得广大和宽容。有了感恩的心,人们才会想到要去回报社会,回报大众。当大家都按照“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去做事,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和谐了。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