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6年度第二期柏林禅寺第十四届冬季禅七法会开示
 

柏林禅寺第十四届冬季禅七法会开示

明海

(接上期)

2005年12月18日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师父、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思维过,好几百人集中在一个地方,要吃、要喝、要睡,然后呢,一天到晚在坐禅,井然有序。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奇迹。好几百人集中在一个地方,吃喝住坐禅,井井有条啊!这是一个奇迹。这里所说的奇迹,就是我们所讲的因缘殊胜。能够思维到这一点,你就知道珍惜,也就知道感谢。感谢谁呢?感谢三宝加被,感谢护法龙天的拥护,感谢常住师父们、护法居士们的成就。之所以有这样的因缘,都是因为过去、再过去、再过去大家都结了善缘,都结过法缘。禅堂里面的师父们,跟去年相比较,今年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基本上没有人缺香,每次打叫香,我注意到,大家都很积极,很早就来了,不像以前要催啊,要喊啊。另外,坐禅的时候翻腿子的少了。我相信,这是大家平时晚上香坚持得比较好,腿子比较容易调伏。这些我都觉得是奇迹。

实际上,我们的生命里还有很多的奇迹,只是我们没有去观察它。即使你坐在那里腿子痛,这也是一个奇迹啊!你还能知道腿子痛。以前,你可能因为生病腿子痛过,因为摔交腿子痛过,或者因为生计腿子痛过,总而言之,以前是因为生计、生活、生死轮回种种的原因腿子痛过。但是,只有在禅堂、在寺院,你是为了开悟、为了修行、为了了脱生死大事你腿子痛过,而且你在忍耐,你能忍耐。你说这个多么的伟大!这是每一个人身上正在发生的一个伟大的转折,伟大的事情。在此以前,因为无明烦恼,我们在经营世间的种种产业,我们的身体受过很多罪,累过、痛过,流过汗,流过血。佛经里讲,我们在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中,流的血、流的汗像四大海水那么多,流的眼泪像四大海水那么多。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白骨累积起来像须弥山那样高大。可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从来就没有回过头,没有想过要出离生死轮回。现在,我们有缘在寺院里面、在道场里面,打坐、参禅、念佛,忍受腿子痛,忍受腰酸背痛,而且是为了解脱,这个忍受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啊!我们有许多老居士,遥想当年,就说在“文革”吧,不要说打坐,就是连寺院都很难看到,出家人更难得亲近,那个时候没有出家人。自己呢也稀里糊涂的,何曾想到有今天啊!能够听闻佛法,在道场里面跟大家一起共修,简直如做梦一般。你们这样想一想,你就知道,你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世界上眼幸福的人就是你,这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奇迹正在你身上发生着。

当然,还有一个奇迹从来就没离开过我们。我们能听别人讲、能喝水、能走路、知道痛痒,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来死去,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谜团。我们现在就是要透过这个谜团,要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昨天我讲到,坐禅要透过感受上对身体的执着。佛教的坐禅和外道是不一样的,和练气功也是不一样的。经常有人问我们:“师父,你们练功吗?”我说我们不练功,但我们坐禅。单就练功和修习禅定来说,这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前,印度九十六种外道都有修禅定的方法,他们的方法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我们知道,禅定最高的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牟尼佛在出家以前都跟外道学习过,但是他发现,即使是在非想非非想处定,生死轮回的根子还没有断掉。所以他明白地说,那并不是他所要寻找的生死答案。他所要寻找的答案是什么呢?后来他在菩提树下发誓,再一次静坐,通过观察生命由无明带动所引发的轮回的各个环节,最后彻悟了诸法的实相。

诸法的实相,在佛教里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意思是一切法本来都是缘起性空的。在释迦牟尼佛以前,所有的宗教,要么认定有一个造物主作为一切事物的源头,要么认为一切事物终归于毁灭。只有释迦牟尼佛在他彻悟的时候,以他的智慧,照见了一切事物当体的那种空性。认识到事物当体即空,于是就可以从对事物的迷惑里解脱出来。这种智慧就叫般若智慧。这种般若智慧,每一个众生都有,每一个众生本具,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以后,他赞叹道:“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他的眼里,他看到的众生是平等的,与诸佛平等无二,具足一样的智慧之眼。只是在众生那里,这个智慧之眼没有被开发,所以在生死轮回里头出头没。释迦牟尼佛出世讲法,就是要让众生打开这个智慧之眼,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这个智慧之眼。释迦牟尼佛出世讲法,并不是要让我们去练某一种功夫。当然,要开这个智慧之眼,我们需要修习禅定,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借助禅定的力量来调伏我们的身心,当然,最后断烦恼的还要靠无漏智慧。将身心降伏,佛教里比作“把贼捆住”,捆住贼,并不将他杀害,有一天他挣脱了,还会造成伤害;而无漏的智慧就像是,将贼抓住,将贼杀掉。贼比喻我们的烦恼,先降伏烦恼,最后将烦恼断除掉。这是佛法与外道不共的地方。

所以,在禅堂里打坐,我们要知道,我们就是要开这个智慧之眼,要认识自己本具的这个般若智慧,要打开这个眼。打开了这个眼,就能与诸佛把手共行。那么,开这个智慧之眼,当从哪里下手呢?就从我们的心上下手。开智慧之眼的工夫不在身体上,也不在身体的感受上,不在你一坐能坐多少天,而在于你必须明白你的心。古人说这个叫就究,成就的就,究竟的究。最后我们要研究这个心,把这个心搞明白。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自心,山河大地不见一法,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迷,所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禅堂用功,就是要参究我们的心地,参究这个心。如果你能够全体放下,在禅堂里面坐坐行行,行行坐坐,念念不离这个,要究明自己的这颗心并不是一件难事。

既然不是一件难事,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难呢?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有的人他没信心。所以要究明我们的这颗心,首先第一要有信心,而且是决定的信心。所谓决定的信心,就是就算有人拿刀放在你脖子上,你也不退转;就是万病缠身,你也不放弃;就是所有的人反对你,你也不怀疑。有这种决定的信心,你用功就一定能够契入。所以,我想特别地提醒大家,参禅就是要究明己心,究明己心要有绝对的信心,要相信这件事离你并不远,要相信自心与佛平等,相信我们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明白了这个心,以后你自己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以后的修行,古人讲得后披衣,向后自看,就是自己看吧,又如川页水行舟。

平时,我们脑子里的东西太多,杂七杂八的,听别人说的,书上看的,自己琢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见解,各种各样的垃圾,都充塞在我们的脑子里。在这种情况下修行,进步就很难。打个比方说,我们要在墙上挖一个洞,如果没有绝对的信心,不能够守一不移,这里敲一敲,那里碰一碰,兴许最后墙都被你搞烂了,但是还没有敲穿,你还是穿不过去。如果把全部的念头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开悟解脱就是早晚的事。所以我今天特别要跟大家强调,我们要有决定的信心,信自心与佛无二,信这个究心的法门,参究自心的法门,这个正是禅的精华。禅的法门就是要明心见性,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当然,这个明白不能停留在知识上,必须是自己亲自看到,亲见亲证才能算数,不能自己蒙自己。希望大家坚固决定的信心,打起精神来好好用功。

2005年12月19日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师父、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丛林里面打禅七,有很多传统的规矩。我说过,禅七这个法门是要我们在限定的时间内究明心地。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全力以赴,在静坐的时候全力以赴,行香的时候全力以赴,在禅堂里全力以赴,禅堂之外也要念兹在兹。所以禅七期间,不允许说你在禅堂还不错,在禅堂之外就嬉笑打闹。这个不允许。在护七寮的只允许护七的师父进去,别的人不要进。打禅七是非常严肃的。监香师、班首、执事拿香板做什么呢?这个香板是打人的啊!当然,现在人的根性不行,不敢轻易下香板,打得不好会引起反感。我从一些老前辈的开示里面知道,过去丛林里面打禅七,香板要打断好几个。触犯规矩就香板供养,那时候人的根性比现在要好,你打他、把香板打断,他还要感谢你,因为他能往道上去会。在道场里面,所经历的事都要往道上会,能够这样,这个禅七就好打了。

昨天我们讲到,参禅要有绝对的信心、不动摇的信心。它对我们的修行非常的重要,非常的必要。当然,这决定的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也是因缘法。要具足这样绝对的信心,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人们常说,学禅是上根利器的人的事情。那么,什么是上根利器的人呢?上根利器的人并不是聪明的、伶俐乖巧的,恰恰是有决定信心的。有信心,信得及,这样的人就是上根利器。凡是那种朝三暮四,进两步退三步,见异思迁,犹犹豫豫,凡是这种根性的人,好象学禅不太合适,因为他缺乏信心。当然,根性上的利和钝,其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这个决定的信心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我想就拥有决定的信心这个角度来谈一谈我们参禅要注意的几个先决条件——

第一点就是要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的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居士要守好五戒,修好十善。出家的沙弥、比丘要持好自己所受的戒体。戒行清净可以使我们得到的首要功德就是,内心充满信心。戒行不清净,犯戒的人,不需要别人讲,他自己本能地就觉得心里不踏实。这是信心受到了伤害。这也是修行的人应该反省的。每天晚上,我们要好好想想,我现在的修行,对三宝的信心还很足吗?可以观察一下。有时候你犯了错误,潜移默化地会使自己的信心受到影响,日久天长,就会从信到不信。佛教心理学里面,不信和疑,是两个概念。怀疑的疑是一种主动的对佛法的疑惑,主动的怀疑有一个问题在那里,它可以促使人进一步地追溯答案;而不信呢,则是消极的,不信就是没有信心。换句话,就是信心的疲惫,信心的疲软、不振,就是不信。打个比方说,有人告诉你,往这地下挖一尺,你就会挖到黄金。如果你信得及,你就会马上动手去挖;如果你不信,这里挖一挖,那里找找工具,永远也挖不到黄金。反照一下,我们说我们信佛、我们信法、我们信僧、我们信这个法门,我们真的信吗?如果你真信,你就会精进地不懈怠地去努力。为什么不能做到呢?说明心里有不信。要保持我们的信心清净,坚定有力,需要持戒清净。戒行不清净的人,信心就会受到影响,而且障碍会多。

第二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健康的人格。这个问题跟前面的问题相关联。我们今生今世有健全的人格,是源于我们过去戒行清净。如果我们过去一向以来,止恶行善,戒行清净,那么今生今世,我们就会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健全的身心。这个健全的人格,健全的身心,是我们修禅的重要前提,甚至说是我们坐禅的重要前提。我们不要指望通过坐禅,把心理上的某种疾病、精神上的某种扭曲治好。通常你不要这么指望。相反,比较健全的身心才是我们参禅的先决条件。当然,完全健全的人,那只有佛菩萨。这里所说的健全,是作为我们人道上的众生,身体上,特别是心理上,相对健康来说的。如果我们的内心有压抑,有严重的扭曲,我个人觉得,参禅不太合适。因为参禅这种修行法门,是一种猛烈的修行法门,非常的猛烈。刚开始下手,你也许不觉得怎样,很温和的,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到全力以赴的时候,你把自己整个身心交出去的时候,这时,健全的身心就很重要。否则,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很容易出现偏差。现在的社会,在心灵上面有问题的人很多,心理疾患者越来越多。以禅的智慧自我观照、自我疏导,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的水准,这毫无疑问是有效的。但是,真正在禅堂里面短兵相见,动真格的,昼夜不停的用功、参禅,要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有心理疾患的人不适合,内心里有严重郁结的人,也不适应。因为参禅最后带给我们的是整个身体里的革命,这个革命是从根本上调整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方式,调整我们的心和境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既需要有比较好的老师,同时自己也需要有比较好的素质。这个是第二个条件。这个条件跟上面提到的持戒相关联,所以大家再一次看到持戒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个要明理路。要参禅,首先要对修禅的理路比较清楚。本来禅宗的风格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向心行处灭的地方、向言语道断的地方进前一步。在这里是没有什么理路不理路的。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人还没有那种根器,因为我们对这个法门还没有生起坚定的信心。我们还有疑惑。等到这些疑惑在理路上弄清楚了,你的信心自然就坚固了。禅宗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里面,它本来不以理论的论证为特长,它以直指我们的心性、直接从这里下手去体证为特长。以教理基础为指导,逐渐地实践,这是教悟,教的方法。禅宗被称为宗,是主张顿悟的。但宗和教也不可分。有一些简单的理路,大致的理路,事先需要弄清楚。比如,我前几天讲到,在禅堂里一坐,我感到很舒服,感觉入定了,感到可以一直坐下去,可以接着坐,等到开静的时候,还坐在那里不下来,可以吗?按禅堂里的规矩,不可以。禅堂用功,严格说来,不是让我们去修那四禅八定的。它是修禅的,但是,禅是什么?禅就是心灵的智慧。这个东西是活的。但是,要开发心地的智慧,没有定可不可以呢?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果我们的心很粗、很浮躁、很散乱,要认识自心的智慧是不可能的。这里就有个问题:我们要认识内心本具的智慧,这个最初水准的定,应当是什么定呢?最起码的这个禅定,是哪一个层次的禅定呢?是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依佛教的教理来说,见到无漏慧最起码的禅定,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是从欲界到色界过渡,欲界是没有禅定可言的,色界有四禅,那么 四禅的第一禅是初禅,四禅的每一个禅定之前有一个过渡,叫近分定。初禅的过渡定还在欲界的状态,所以称之为未到地定,正要到那边还没有到,这个是见到无漏智慧最起码的禅定指标。这里所说的“最起码”,意思是说:你有高于未到地定,你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力,那当然更好。你可以没有色界四禅,但你起码要有未到地定,这样你才有可能开发无漏智慧,明心见性——开悟。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你的心完全在散乱的境界里,是不可能见到自性光明的。以参禅的方法来说,你不必去专修禅定,你只要一心一意地去参一个话头、起一个疑情,得不得定你甚至不用去管,它自身就会把我们带向那种境界。你的工夫得力,你的工夫积累够了,力量够了,它自然就会进入相应的禅定境界。

当然,最重要的是觉照、观察,观察的力量将我们向前推动一直到见性。这是依佛教的教理对参禅所做的一种分析。这种分析是多余的,这种分析内行人看了会笑话的。因为哪有这么多的罗嗦!单刀直入!说这些东西已经是落二落三。但是,对于我们还没有入门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有一定的必要。你心里弄明白了,疑惑没有了,信心就增强了。所以希望大家在禅堂里用功,要继续坚定信心,全力以赴。

2005年12月30日

各位班首执事、各位师父、各位居士:

大家辛苦了!

我们讲禅,是要究明心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他的罗嗦事就不要管。参禅的下手处是直接的,当下的,不需要准备、安排。这是学禅的人需要注意的。学禅的人,要养成当下就是、当下就用功的作风。这种作风表现在人的气质上,就是洒脱、果断。比如说,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我们的暖气停了一天一夜。停暖气的原因,是因为县城里停电了。锅炉里的暖水要通过电动机来带动,向整个寺院循环。一旦停电,电动机转不动,锅炉里的热水就无法循环。以前,我们的暖气依赖外面提供。那个时候有那个时候的问题。现在,我们自己有锅炉了,应该说万无一失了吧!现在呢,又有了现在的问题。作为管事的师父来说,可能要动念头:明年我们自己上一台发电机,安放在锅炉边,外面停电了,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对付。应该说再不会有问题了吧!但是,我相信,到时候还会有新的问题。总而言之,外面境界的问题永远是没完没了的。如果我们的心被外面的境界所夺,跟着它走了,你会说等到什么时候就好了,可是,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你会老处在一种准备和期待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你把当下给丢失了。

禅的方法不是这样的。禅的法门是在任何时候,心都要做主,心是不能随境转的。如果你生病了,你说等我把病治好了,再好好地打坐、修行,如果是这种想法,可以说你不是修禅的。要知道,你生病的时候正好修行,而不是说等我病好了以后再修行。在我们的生活中,心里等待着有一个安排、有一个结果的事情太多了!只要我们的心一随境转,这类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你把这个等到了,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又需要再等。不知不觉之间,光阴流逝,垂垂老矣!那时候,你想用功也来不及了。谈到修禅的顿和渐的差异,其实主要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方法上和见地上的不同。渐,是有安排的,先怎么样,再怎么样,然后怎么样;顿,是没有安排的,当下的,现在就开始,不需要等待。就修禅的人而言,当下他是到位了还是没有到位,他同样是没有分别的,他不去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外面看的人所说的话。作为局外人,我们常常会问当下正在用功的人说:你当下用功,那你当下就开悟了吗?其实,对他本人来说,他不去想这个问题,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问题,他不去想我现在还没有开悟、我要到什么时候之后才开悟一一这已经是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了。禅的修行方法就这么直接,壁立万仞。古人有个比喻,如倚天的长剑就像一把长剑守护着,任何东西不能靠近,一靠近就斩断。所以当下这孤迥迥的一念,任何的分别妄想、七七八八,靠近不了,它丝毫不沾染。在这里一切都是多余的,连我在这里讲话都是多余的。大家要好好体会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没有方法的方法。说起来它没有什么可操作性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当下一念已经断除了一切分别。至于当下这一念如何突破,一个功夫成熟的修禅者,他同样不去想这个事,那是时节因缘的事,水到渠成。

由于我们众生的习气很重,无量劫以来一直在妄想分别,这些妄念如滚滚长江东流水,那多大力量啊!你想在当下一下子就定住,那个很难。因此,古代的祖师为我们开示了一些下手的方便、下手的方法。你只要依照这个方法去做,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当下一念孤迥迥、绝分别。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师父,你说的就是那东西吗?你这问话又是多余的,这里没有是和不是,所有讨论都是多余的。对于修禅的本人来说,他就是那样一直行去,从早到晚,从白天到黑夜,从生到死,都一直那样行去,最终,自然就有消息来到的时候。就他本人来说,他现在不去想这些事情。对于修禅的人而言,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祖师给我们的下手方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在当下这一念上把住自心。在众多的方便法门里,最殊胜的就是参话头。参禅就是从参话头而来。参,就是参究。讲到这里,有必要对禅宗的发展,先做个简单的交代。大家都知道,禅宗是达磨祖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在六祖大师以前,禅宗在中国的影响比较小,而且基本上是单传。六祖大师以后,禅门俊杰辈出,一花开五叶,一灯传百千灯,有很多的祖师出世说法。祖师们出世说法,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证量一一证得佛性,证得如来藏心。真正证得如来藏心的祖师,他的生活本身就已经是法的体现。因此,在接引学人的时候,他们直接以自己的证量境、自己的见地来接引学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留下了一些我问你答、你问我答,包括一些动作行为和故事。这些被后人称作公案。参公案实际上在唐朝就已经有了。祖师们教给我们的方便,就是让我们就前代祖师的某一个对话、某一个公案,去持之以恒地体究。注意!是体究。体是体会、体察;究,就是要搞清楚、搞明白。比如,赵州和尚对他的弟子说:“吃茶去”。“吃茶去”这三个字有什么难懂的呢?没有什么难的。但是,体究就不同了,老和尚为什么要说吃茶去呢?他当时说这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是怎么用心的呢?有人说我明白了,但是,你那是知识,是意识上的一种理解。所谓体究,就是用我们的心去直接契合祖师的心。直接把我们的心拿去与祖师们的心相契合,这就是体究。祖师留下的公案、话头,只是一些蛛丝马迹,打个比方说,下雪以后,有动物从雪地上走过,你要抓住它,怎么抓啊?沿着它走的脚印,沿着它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我们就可以找到它。祖师留下的语录也好,话头也好,就是祖师留下的脚印。我们川页着这些脚印,以它为线索,就能体究到祖师的心地。所以,祖师的公案、语录就成了我们下手的方便。这就是参话头。

当然,话头在古代有很多,比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啊!”……等等。但是,近代以来,人们提倡参“念佛的是谁”。因为念佛法门很普及,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嘴里念阿弥陀佛,心里同时追问:是谁在念?这就是一个话头。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要让我们的心,孤迥迥的,壁利万仞,风吹不动,水泼不进,最好的方法就是参赵州和尚的无门关。有僧问赵州:“狗子还有没有佛性呢?”赵州和尚说:“无!”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狗子当然是不能例外的。可是,赵州和尚为什么说无呢?赵州和尚的回答,为什么与释迦牟尼佛在经教里讲的不一致呢!就从这个“无”字上去体究赵州和尚的心。就是要以这个“无”字为蛛丝马迹,抓住赵州禅师,见到他的肺腑,抓住他的要害。

宋朝有个叫慧开的禅师,他是参“无”字公案开悟的,他自己有一本书叫《无门关》。大意宗杲禅师也提倡参这个“无”字。所以“无”字公案很快流行起来,一直到现在,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仍然有不少人在参这个公案。我们学法要讲因缘。我们现在已经在赵州的土地上了,每天踩着赵州的土、喝着赵州的水、吃着赵州的饭、穿着赵州的衣,如果我们再参着赵州的禅,这个因缘不是很奇妙的吗!我们要进去,岂不是很快?我们就川页着这个因缘去学这个法,不是很容易的吗?所以我主张,如果我们在禅堂里面参禅,你就参“无”字公案。这个“无”字能歇下我们的千思万虑!众多的妄念在这个“无”字上当下消散,壁利万仞,一切的分别妄想当下斩断,当下这一念把住、不起分别。

当然,要真正做到不分别,很不容易。有时候,你自己认为不起分别,其实仍然有许多的妄想分别——微细的妄想分别在流动!怎么办呢?需要起疑情。参究的“参”是什么意思?参就是想搞明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有这样的一个想要弄明白放在心中,它就可以积聚我们生命的能量,将我们本来散乱的生命能量凝聚起来。凝聚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自己爆破的。但是你不要期待。你就按照大意宗呆禅师讲的,一切都放下,我这辈子开悟不开悟全不管,大家都反对我我也不管,一切你都不要管,全体放下。这样你自然会上路的。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参究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待续)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