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6年度第一期华严·与生命相约——读一行禅师的著作
 

华严·与生命相约

——读一行禅师的著作

李桂红

被尊为“经中之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无上正等正觉,现前法界海会普光明智,以万德庄严之报身,为上根利智的众生宣说佛陀自证圣智境界的圆顿大教、无上宝典。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使因缘成熟的众生当下直入佛之知见,趣佛境界。

华严大教是佛陀的根本法轮,犹如百川以人大海为究竟,一切法门以入华严法海为归宿,百千三昧以入于华严海印三昧为穷尽。此经文丰义富,无量法门无不含容,无碍法界昭然开显。正如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所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向我们揭示的,是生命的实相和本来面目,和终极究竟意义上的“常、乐、我、净”。

如优昙花一般难值难遇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直为广大佛教信众所推崇。历代读诵受持、礼拜供养此经者不可计数,真实修习者不胜枚举,有关华严的各种疏文论释比比皆是。此经流传到汉地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唐朝武则天皇帝曾遣使到于阗国求得梵文本《华严经》,并迎请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翻译此经。武则天亲临译场首题品名,并迎请诸多才华横溢、文学造诣很高的高僧参与笔受润文。

华严诸位祖师的著作,开演华严奥旨,穷彻源底,句句导归性海,字字消融法界,其境界广大无边。这些著疏使得修学华严蔚然成风,对《华严经》在汉地的弘扬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清凉国师澄观,他经历了唐代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川页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九个朝代,为其中七个皇帝的国师。其传世之作《华严经疏钞》,使华严风靡华夏大地,至今汉地佛教界的早晚课诵功课法本中仍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内容。

华严宗的重要教理是法界缘起,认为宇宙万法,相即相入,无碍圆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还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如:四法界是指:一、事法界——宇宙万有,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二、理法界——事法虽有千差万别,而本性却同是真如之理。三、理事无碍法界——各有差别的事法和平等的理性,圆融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各有分齐的事法,由于其理性同一,所以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互即互入,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等等。华严经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以一行禅师的著作为例。

出生于越南,现定居于法国梅村的一行禅师,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实践家和活动家。1967年曾被小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一行禅师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诗人和作家,他共写了八十多本书来弘扬传播佛法,其著作被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其中《活得安祥》、《与生命相约》、《故道白云》、《衣袋中的玫瑰》等十余本书已经被译成中文,广受读者好评。从一行禅师的著作可以看出,华严思想对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一行禅师的作品,也因为浸润着华严的博大精深,而呈现出与世俗文学作品不同的境界。

一行禅师的著作用了很多生动而富于生活情趣的事例来说明:对宇宙万物互即互入,圆融无碍的本性进行深入地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唤起内心本具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用慈悲、理解、柔和的心怀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从而帮助我们拥有健康、美好、和平的心灵,使我们能更好地与他人、与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促进家庭、社会与世界的和平。

如:“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将会清楚地看到,这张纸里有一朵云彩在飘飞。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树木就不能生长;而没有树木我们就不能够造纸。如果我们再深入观察的话,我们还会看到阳光、伐木工人、小麦(成为伐木工人吃的面包)以及伐木工人的父母。没有所有这些事物,这张纸就不可能存在。事实上,你无法指出一样东西不在这张纸中一一时间、空间、泥土、雨水、土壤中的矿物质、阳光、云彩、河流、热量以及心灵。每一件事物都与这张纸共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我们也不可能独自存在,我们不得不与其他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

“实际上,一个掌声可以传达到无数个星系。一个声音的影响是不可测量的。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他事物之中。”

“华藏世界是我们心的产物。无论是我们生活在充满了痛苦、分别和战争的娑婆世界(the saha world),还是生活在充满了花鸟、安宁、慈悲和智慧的华藏世界,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宇宙是唯心所造,每一件事物都来源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充满了矛盾和妄想,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矛盾和虚妄的世界中。如果我们的心是纯净的,充满了正念和慈悲,我们就是生活在华藏世界里。”

我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幸福,世界要想实现真正的和平,必须从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我们的贪欲、嗔恚、愚痴,只会给自他都带来烦恼和痛苦。而唤起我们自心本具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能够帮助剥落我们坚固的嗔恨、骄慢、嫉妒、贪婪等对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伤害和痛苦的恶业习气,从而使我们的心灵充溢着安详、安静、和平与喜悦,这也是实现社会与世界的和平的最好的保障。“如果我们自己既不愉快也不安详,我们就不可能与其他的人分享安详和愉快,即便那些我们热爱的人,乃至我们的家人;如果我们既安详又愉快,我们的生命就会像一朵花一样绽放,我们家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将得到我们安详的濡润。”

我们在自己的内心唤起和培养慈悲与安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带来和平与幸福,也是开始在为世界的和平而作出积极的贡献。而对宇宙万物互即互入的本性的觉照,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和品味生活中宁静优美的事物,培育和浇灌我们内心安详与和平的种子,使之绽放出美妙的花朵:“与你的小儿小女坐在草地上,指点那些绿草中星星点点、或黄或蓝的小花,一起注目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平的教育就从这一刻开始。”

一行禅师的著作例举了很多佛典中的话和富含生活气息的例子,强调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深入观察宇宙万物互即互入,圆融无碍的本性,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地生活在当下,体悟我们本来清净无染,灵明觉照的自心本性与实相,和终极究竟意义上的“常、乐、我、净”,从而真正地与生命相约。

在一行禅师的著作里多处提到:世间不少人认为,执著于形形色色的事物,得到很多东西是我们生活得幸福快乐的关键所在。但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的妄想执著几乎都在把我们带到相反的方向,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向四处寻觅幸福,却忽略和压抑了那些本来已存在我们内心和周围的可贵的幸福因素。

而种种的烦恼情绪,更是世人几乎是挥之不去的执著。迷茫彷徨、孤独烦躁是当今社会人们的通病。在人群中,我们有时会感到很劳累、凄凉和孤独,一任外界纷扰的万象和嘈杂的声音袭击浸染着我们。我们不仅是心意所迷恋的事物的奴隶,同时也是心意所厌恶的事物的奴隶,我们无法摆脱对它们存在的厌恶感,正如我们无法舍弃心里所喜爱的事物。贪爱、嗔恨、怀疑、嫉妒等等束缚着我们,使我们执著于过去,而我们的希望、幻想和忧虑使我们执著于未来。很多人都被囚禁于烦恼、焦虑、梦想和相信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观念中。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正在迁流变化,未来的还没有到来,而我们一般人的心却在这之中患得患失。

对宇宙万物互即互入、圆融无碍的本性的觉照,能够帮助我们体认和回归自己本来清净灵明的心性的本来面目,就象浪花体认和回归自己水的本性一样。从而帮助我们停止痛苦无依的漂泊与寻觅,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和当下的生命;帮助我们从迷茫彷徨,孤独焦虑,忧伤和厌倦,患得患失等虚幻的烦恼状态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觉悟的、自主的、真实的、安详的状态;帮助我们踏踏实实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无论名誉利益当头时,还是处于生活的低谷,或被人误解,言语触刺欺争之时,都能保持清净的平常心。种种人生的川页逆境界,都可当作我们修学佛法、磨炼习气的机会。而我们高尚的人格,慈悲的热忱,宽广的胸怀,智慧、快乐而安详的生活方式,会在周围创造出关怀、信任、幸福的氛围,以无声感化的力量,起到净化社会人心,度化众生的作用。

我们花了太多的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去追求生活的“艺术”和物欲的享受,其实,佛法美化了的生活艺术是用不着花费那么多金钱的,在般若智慧觉照下学佛修行本身就是一种真正享受生活的睿智的方式。在圆融无碍的般若智慧的觉照下,我们就能够真正地生活在当下,更能够欣赏和品味生活中的快乐,发现和体会到我们身心内外许多生机盎然、清新优美的事物:一株清晨带着露珠开放的玫瑰,一弯雨后的彩虹,秋天满天飞舞的落叶,晨雾和暮蔼中的蛙声鸟鸣,茂盛的树林中清澈美丽的溪流,山野中清新的空气,新鲜甜美的水果……

“在我们周围,生命一直在爆发着奇迹。一杯水,一缕阳光,一片树叶,一只毛毛虫,一朵花,一声笑,几颗雨滴。如果你生活在觉照当中,你就会很容易到处看到这样的奇迹。每一个人都是一团复杂的奇迹。”“我们将学会如何去享受生命中每一瞬间的宁静。我们会微笑,而遍宇宙间的无数菩萨也会向我们报以微笑,因为我们的宁静是如此地深邃。”

《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命本质上都是庄严神圣的,我们应该以庄严神圣的内涵和目的来生活。一行禅师的著作,启发我们如何回归到当下,与我们终极意义上“常,乐,我,净”的生命本来相约。我们的生活,会因为觉照和体悟了生命互即互入、圆融无碍、清净灵明的本来面目,而更富有清新、真实、神圣而美妙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的生命之树,也会因为佛法慈悲与智慧的润泽和滋养而永葆生机,最终结出菩提之果。

“我的生命横无际涯。

我从来没有出生过,

也从来没有死亡。

凝视着我。

凝视着星星和月亮,

她们即是我,

她们是我的示现。

所以,向我微笑吧,

握着我的手,

互致珍重,

我们还会重逢,

重逢于生命的每一步。

无论在何地,都将认出对方。”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050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050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