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六期竹密岂妨流水过
 

竹密岂妨流水过

张志军

永安善静禅师,祖籍长安金城,俗姓王。他的父亲王朗能文善武,曾任威州刺史。因此,他的家学根深叶繁,源远流长。他自幼学文习武,其文,博通群言,四书五经,滥熟于胸,诗词歌赋,出口成章;其武,刀枪剑戟,无所不能,排阵用兵,无所不精。他年纪轻轻,便在京城长安博得了文武全才的显著名声。他的才华,打动了节度使大人的掌书记(相当于节度使的军师),大力举荐他到皇家禁卫军——神策军任职。

书剑少年客,驰猎乐游原。

联翩白马疾,射雕长弓弯。

神策军是唐王朝最精锐的军队,而善静又以出众的才能得到了军中统帅的重用,可谓是平生得志,春风得意。英姿勃发少年郎,万里江山任指点。本来,神策军是保卫皇帝安全的,但是,到唐朝晚期,日益孱弱的皇帝们却往往反而要听神策军统帅的指挥,甚至,皇家那些王子、后妃的前程与性命,都掌握在禁军统领们的手里。不是么,有好几任皇帝,都是他们拥立的!更有许多皇室成员隐没的稀里糊涂,死的莫名其妙!因此,神策军的军官们升迁得非常迅速,大小统领们更是异常跋扈。善静没有熏熏然陶醉其中,反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种错位的迷离。

——试想,连帝王的命运都是这样的捉摸不定,世间的一切岂不都如梦幻?什么高官厚禄,什么光宗耀祖,都是过眼烟云。于是,在他二十七岁那年,早已萌生出世隐逸之想的他,悄悄潜入终南山,礼广度禅师披剃出家了。

唐天复年间(公元901~904年),善静禅师策杖云游,南下湖湘,参谒洛浦(亦有史册称之为“乐普”)元安禅师。洛浦曾为临济大师的侍者,他与德山宣鉴轰轰烈烈的法战更是传遍了整个丛林,最后继承了夹山大师的衣钵(参看《禅机智慧丛书?禅山禅水》)。善静慕名来到澧水之阳的洛浦山,一言顿契于心源,万水无疑于别月。洛浦元安收其为入室弟子,密授心印。

开悟之后的善静禅师,挑选了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杂务工作——园头——负责为全寺僧众种菜。

有一天,一位禅僧来到方丈,向洛浦大师告别。洛浦禅意凛然地说道:“四面都是山,你向什么处去?”

这僧懵懂,无言以对。洛浦大师说:“限你十日,若能悟出一句契机的转语,即任你离开,否则……”

这僧苦苦思索,寐食难安,看看到了第十天,他却仍然一无所得。他忧愁得坐立不宁,便不停地在寺院里来回游荡,他刮肚搜肠,沉吟冥想,迷迷糊糊,如呆如痴,不知不觉里从寺院的边门穿了出来,偶然走入菜园之中。正在锄地的善静禅师看他失魂落魄、无精打采的模样,关切地问道:“上座,你不是早已辞去了么,如何还在这里?而且怎么弄得这般萎靡不振?”

这僧便将自己辞行、洛浦老和尚问他的话告诉了善静禅师。“原来如此。”善静禅师叹了口气,刚想继续锄草,那僧像是溺水之人看到了最后一根稻草一样,死死抓住善静的胳膊,坚决请他代替自己下一句转语。善静禅师无奈,说:“那好,你来问我。”

这僧学着洛浦的口吻问道:“四处都是山,你向什么处去?”

善静禅师仰天长笑,神采飞扬地吟诵道: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这两句禅语很美,美得叫人心悸。更美的是,它所表达出的那种洒脱、自在的禅境界,表现了禅者无住、解脱的生活态度。

这僧欢喜雀跃,激动得拍手跺脚,又蹦又跳,大喊大叫。善静禅师嘱咐他说:“你以这句话应对堂头大和尚之时,不能说是我给你拟的。”

这僧点点头,遂即来到方丈,向洛浦大师说:“我对得上转语了: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洛浦大师的一颗禅者的心,清如水,亮似珠,明似镜,清灵不染,灵明不昧,这僧的伎俩如何能逃过他的法眼?他直截了当问道:“这是谁的话语?”

“当然是我想出来的啦!”

洛浦大笑:“这样充满灵感与活力的禅语,岂是苦思冥想所能梦见的!所以,绝不是你的语言。”

这僧见瞒不过去,便如实招认是园头所教。到晚上,洛浦大师在法堂对大众说道:“你们千万别小看了园头,将来,他座下有五百禅僧追随。”

洛浦大师一语道破了善静的行藏,他便再也无法继续安安静静种菜了——四方禅者蜂拥而来,向他寻禅问道。一天晚上,善静禅师踏着朦胧的月色,悄然离开澧阳,返回故乡长安,在终南山云居峰下搭了一间茅篷,隐居禅修。谁知,众多禅僧追寻着他的足迹找入山中,他只好开法席,接引大众。一时间,僧俗禅客接踵而来,云居峰下竟然热闹如同市镇。经常追随在善静禅师左右的人,足足五百余人——果然如洛浦大师的玄记。

唐末世事剧变,战火纷飞。然而,就在那物是人非的年月里,长安留守王公,依然修建了永安禅院,恭请善静禅师住持,弘扬禅法。

有禅僧问:“知道禅法的存在,也有所领会,却说不出时如何?”

善静禅师说:“知道有个什么?”

禅僧说:“禅,不可能没有啊。”

善静禅师笑道:“既然有,你就应该说得出来呀!”

禅僧为难地说:“说,也不是不能说,可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完全。”

善静禅师非常形象地说道:“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

禅僧所说的,是参禅必经的一个阶段。其实,不仅仅是参禅,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若有所得、若有所悟,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情。这时候,我们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勇气与智慧,舍得放弃,敢于超越,方能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位弟子问善静禅师:“如何是和尚您的家风?”

善静回答:“木马背斜阳,入草无踪迹。”

“如何是一色?”弟子问得很妙。

一色,是禅的一种境界,乃是纯一、绝对之意。禅林之中,每每以此形容超越差别与相对观念的平等世界(弃一切污秽)与清净之境界。古代禅师经常以洁白、纯净、清凉的雪,来说明“一色边事”。

善静说的是:“易分雪里粉,难辨墨中煤。”

——好一个“一色”。

弟子三问:“如何是衲衣向上事?”

宗门之极处,探求佛、禅之至极的奥理,称之为“向上事”。然而,这种真实而绝对的悟境,乃是诸佛与历代祖师所从来不宣说的,而有待于禅者亲自去参究体悟得之。所以,祖师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善静禅师回答说:“龙鱼不出海,水月不吞光。”

弟子又问:“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时如何?”

善静禅师道:“鹤鹭并头蹋雪睡,月明惊起两迟疑。”

禅的绝对境界,思之不到,议之不达,所以说不可思议。同样,它也不是能以才智所能认知、以常识所能识别的“知识”。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另一徒弟问。善静回答:“异境灵松,睹者皆羡。”

“见后如何?”徒弟追问。善静一笑:“叶落已枝摧,风来不得韵。”

牛头法融禅师未见四祖道信之前,灵猿献果,异鸟衔花,神奇异常。然而,从禅的角度看,神仙能找得到你,魔鬼也能找得到你;好境界也是境界,只要住在境界,必有挂碍,便不是解脱。牛头法融在四祖的点化下,翻然顿悟,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常人”,所以善静禅师说:“风来不得韵。”

有僧问:“如何得生如来家?”

善静禅师说:“披衣望晓,论劫不明。”

再问:“如何是不坐如来座?”

善静道:“抱头石女归来晚,祇园会里没踪由。”

禅机链接

禅的境界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善静禅师没有想着吟出什么千古名句,而是以此传达着禅者所独有的精神境界。

竹林密集,苍翠如海,似乎连风都难以穿行;然而,你若是潺潺流水,你便可以畅通无阻。山峰巍峨,高耸天际,飞鸟无法到达,走兽难以逾越,但是,片片白云却悠然飘过,峰峦益高,益见其惬意。竹林流水,清泠活泼,流遍原野都是歌;青山白云,灵动飘逸,万里蓝空任挥洒……

融通万境而无挂碍,韵出象外而意无穷——禅者因解脱而自在、而豁达、而空灵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风来了,竿竿翠竹摇曳着美妙的风姿,翩翩起舞,风情万种,竹叶沙沙,如吟如诉;风止了,它们立刻恢复平静,不媚不俗,不送不迎,亭亭而立,恬静如画……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禅者如是说。“事来心现,事去而心随空。”——禅者如是做。

临济宗黄龙派创始人——黄龙慧南说:“夜来风起满庭芳,吹落桃花三五树。”

风舞桃花,风无传香散花之意;花染风韵,花无熏风醉人之心。一切自然而然,随缘而生,缘谢而灭,美妙且和谐。——禅眼看世界,茫茫宇宙,真理无处不在,万事万物,智慧无时不显。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云峰志璿禅师说。

当代最杰出的比丘尼——台湾花莲慈济功德会会长——证严法师说:“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缩小自己,开阔胸怀,让自己可以走进别人的眼里,甚至进入他的心里,而不会刺伤人。”

人的眼中,最容不得异物,人的心里,更是不许外来入侵。而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能在人家的眼睛之中自由出入,而不碍其眼?怎样能在人家的心灵里任运自如,而不伤其心?只能像证严法师所说,尽量“缩小”自己,使自己完全空灵起来,就像一轮明月,穿潭底而无痕。

正是因为如此,证严法师才能走进了千千万万的人心之中,她一个身无分文的弱女子,才能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佛教慈善机构,进而将千千万万遭遇各种不幸的人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六祖的得意弟子——永嘉玄觉说。

汉州无为随庵的守缘禅师,闻听他的师父宝峰禅师在法堂举说此语,释然顿悟。说道:“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展则弥纶(遍满)法界,收来毫发不存。虽然收展殊途,此事本无异致……”

青原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回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种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分别)得出,许你亲见老僧。”

禅的境界,就是这样:既普通,又奇妙。

(上文选自张志军所著《六祖慧能传奇》。张居士原系专业作家,潜心学佛多年。)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