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六期修行用功的六大原则
 

修行用功的六大原则

望焉

(接上期)

4、离心意识用功夫

心意识以分别、执着为义。分别,即分别二边,远离中道;执着,即执着我法,昧于空性。众生无始以来一直与心意识打交道。殊不知心意识乃生死之根本。修行人不断心意识,则无由解脱。唯识宗讲“转识成智”,也是教人远离心意识。宗杲禅师讲——

学世间法,全仗口议心思。学出世间法,用口议心思则远矣。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盖心意识乃思量分别之窟宅也。决欲荷担此段大事因缘,请猛着精彩,把这个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断,便是彻头时节。正当恁么时,方用得口议心思着。何以故?第八识既除,则生死魔无处栖泊。生死魔无栖泊处,则思量分别底浑是般若妙智,更无毫发许为我作障。所以道,“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得到这个田地了,尽作聪明,尽说道理,皆是大寂灭,大究竟,大解脱境界,更非他物。故盘山云 “全心即佛,全佛即人”是也。未得如是,直须行住坐卧,勿令心意识得其便,久久纯熟,自然不着用力排遣矣。思之!(《示廓然居士(谢机宜)》)

士大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聪明灵利,知识渊博,善于思维。从世间法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是,就解脱道而言,它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反不如三家村里的愚夫愚妇来得快。原因是,知识分子思维心太强,疑心重,喜欢玩弄语言名相,不肯真实地做功夫。殊不知佛法不可思议,唯证方知,说的想的终是虚妄,与实际理地一点都没有关系。而村夫村妇却无许多恶知恶见作障碍,一旦信入,不会沉溺于文字思维中,只知道直心做下去,所以进步快。

聪明利智之士,往往多于脚根下蹉过此事。盖聪明利智者,理路通,才闻人举着个中事,便将心意识领览了,及乎根着实头处,黑漫漫地不知下落,却将平昔心意识学得底引证,要口头说得到,心里思量计较得底,强差排,要教分晓。殊不知,家亲作祟,决定不从外来。……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亦不是要作一块,为无始时来,行得这一路子熟,虽乍识得破,欲相远离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真是无尔回避处。” (《示罗知县(孟弼)》)

宗门中把心意识之障道比作“家亲作祟”,或者是“认贼作子”,意谓此障碍隐密难知,难于破除,容易被它暗算。若不真下决心,很难出它毒手。所以,真修行人要敢于当 “钝汉”,将心意识领解得的全部放下,以无所得心,拿着“钝锄头”,老实地“做钝工夫”。若求速效,想有所得,或者夸我聪明、我能干,十个有五双必落入心意识的魔网中。因此,宗杲禅师经常鼓励他的弟子,将一切文字知见放在一边,向“意识不行、思想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用功夫,“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时”,不得放手,正好着力,并要认识到这个正是得好消息、成佛作祖的时节。

不识左右别后,日用如何做工夫。若是曾于理性上得滋味,经教中得滋味,祖师言句上得滋味,眼见耳闻处得滋味,举足动步处得滋味,心思意想处得滋味,都不济事。若要直下休歇,应是从前得滋味处,都莫管他,却去没捞摸处、没滋味处,试着意看。若着意不得,捞摸不得,转觉得没杷柄捉把,理路、义路、心意识都不行,如土木瓦石相似时,莫怕落空,此是当人放身命处。不可忽!不可忽!聪明灵利人多被聪明所障,以故道眼不开,触途成滞。众生无始时来,为心意识所使,流浪生死,不得自在。果欲出生死、作快活汉,须是一刀两段,绝却心意识路头,方有少分相应。(《答王教授(大受)》)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佛教不是强调闻思修吗?离心意识,这是禅宗的修法,其它法门不妨分别思维。实际上,不单是禅宗这样要求,其它宗派无不如此。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三点:

首先,离心意识用功与闻思修是两个概念。在修行过程中,闻思是我们提升智慧的一个主要途径。闻思不是落脚点,修证才是落脚点。闻思只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虽然为观照般若作前行的理论准备,但是不能代替观照般若,更不能代替实相般若。

其次,祖师劝人看经看教,或者劝人离心意识用功,都是方便之药语,不得作实有之定法来理会。对于知见重的人要劝他放下知见。对于知见不重、不明修行理路的人,不妨劝他适当看看经教,读读祖师语录。

第三,正用功时,必定是定慧等持。离心意识就是定慧等持。正参话头时,正念佛时,正持咒时,正数息时,正观心时,必须远离分别执着,远离语言名相,也就是说,要用智,而不能用识。《瑜伽师地论》中讲,“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如果用分别执着心来做功夫,那不是出离生死,而是在顺生死流转。

5、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见性了,并不是说一悟百了,还有一个悟后起修、悟后保任的过程。对普通根器的人来说,无论是悟前还是悟后,都少不了“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

何谓生处?何谓熟处?宗杲禅师解释道——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是业力?熟处是。那个是道力?生处是。然道力、业力,本无定度,但看日用现行处,只有一个昧与不昧耳。昧却道力,则被业力胜却,业力胜则触途成滞,触途成滞则处处染着,处处染着则以苦为乐。……然两处皆归虚妄。若舍业力而执着道力,则我说是人不会诸佛方便、随宜说法。何以故?不见释迦老子曰:“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前所云道力、业力本无定度是也。若是有智慧丈夫儿,借道力为器仗,攘除业力。业力既除,道亦虚妄。(《示吕机宜(舜元)》)

理上虽然悟了,但是事上未必能作得主。这当中还有一个“道力”和“业力”谁占上风的问题。所谓道力,就是正念,即自觉自主的般若观照能力;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被无明所障,陷在分别执着之中,很少用般若智慧,所以很生疏,故谓之生处。所谓业力就是无明,即思维分别执着;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以它为窟宅,天天与它打交道,所以很熟悉,故谓之熟处。然业力和道力并不是两个对立的实有,实际上不过是现前一念心性的迷悟两种状态而已。迷时,谓之被业力胜;悟时谓之被道力胜。业力和道力的转化只在一念之间。虽然如是,欲得道力作主,不被业力转,也尚须假以时日,做增长道力、淡化业力的功夫。这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修习任何法门,都少不了“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样一个过程。净土宗讲功夫成片,由“散心”,到“事一心”,再进到“理一心”,这就是一个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行不过是要逆生死之流而上,逆无明习气之流而上,逆分别执着思维计度之习气而上。

众生界中事,不着学,无始时来习得熟,路头亦熟,自然取之,左右逢其原,须着拨置。出世间学,般若心无始时来背违,乍闻知识说着,自然理会不得,须着立决定志,与之作头抵,决不两立。此处若入得深,彼处不着排遣,诸魔外道,自然窜伏矣。生处放教熟,熟处放教生,政(正)为此也。日用做工夫处,捉着杷柄,渐觉省力时,便是得力处也。(《答曾侍郎(天游)》)

在这里,说个“逆”字,说个“厮抵”,犹不免立了一个能逆和所逆,落在二边之中,实则都是假名,并非有两个实体。逆而无逆心,无逆而逆,依旧只是个“迷悟”二字。

既然修行是一个漫长的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修道人必须发长远心,要甘心当一个“钝榜状元”,老老实实地做“钝功夫”,心里一定要平常,不得存丝毫奇妙想和有所得心,但二六时中,向念头上觑捕,向脚根下着力,切忌求速求快、投机取巧。

既办此心,第一不要急。急则转迟矣。又不得缓,缓则怠堕矣。如调琴之法,紧缓要得中,方成曲调。但向日用应缘处,时时觑捕:我这个能与人决断是非曲直底,承谁恩力?毕竟从甚么处流出?觑捕来,觑捕去,平昔生处路头自熟;生处既熟,则熟处却生矣。(《答荣侍郎(茂实)》)

6、得力处省力,省力处得力

修行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功夫是不是上路了、是不是得力了。只不过是,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错下定盘星而已。邪见之上者,多追求神通感应,以奇特为功夫上路和得力之表现。宗杲禅师认为,判断修行的路途是不是走对了、功夫是不是得力了,有一个标准可供参考,那就是“得力处省力,省力处得力”;而且,这个得力和省力,完全是个人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是无法知晓的,除非是亲证亲悟者,一见便心知肚明。

要得不被生死缚,但常教方寸虚豁豁地,只以不知生来、不知死去底心,时时向应缘处提撕。提撕得熟,久久自然荡荡地也。觉得日用处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却得无限力。这些道理,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与得力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处指示人,不教人做谜子抟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别无造妖捏怪。我得力处,他人不知;我省力处,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绝,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未忘,他人亦不知。只将这个法门,布施一切人,别无玄妙奇特可以传授。(《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

有不少人都误认为:修行人吃苦越多,进步也就越大,受用也就越多;而一个人既想省力,又想得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由于大多数人对“得力处省力,省力处得力”这一点信不及,所以,不免向外驰求,专向费力处用功夫。对此,宗杲禅师曾感慨道——

妙喜寻常为个中人说,才觉日用应缘处省力时,便是当人得力处。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往往见说得多了,却似泗州人见大圣。殊不知,妙喜恁么说,正是平昔行履处,恐有信不及者,不免再四提撕举觉,拖泥带水,盖“曾为浪子偏怜客”尔!(《示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

修行人之所以不肯向省力处用功夫,除了对前面讲到的“无分别心用功夫”、“离心意识用功夫”这两点信不及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不自觉地把“精进”与“吃苦费力”简单地等同起来。实际上,吃苦费力并不等于精进,并不等于修行上路,也未必能带来身心上的受用。作为六度之一的精进,必须以般若为眼目,离开了般若,很有可能变成了邪精进,而不是正精进。

有很多大修行者,在他人看来,好象是很苦,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法喜。如果说,他们的内心没有法喜,或者说一直处于取一舍一的对立斗争状态,很难想象,他们的修行能够持久。支撑修行人能够承受来自外在环境的种种苦恼、并将他们的修行持续下去的,必定是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修行所带来的自在和喜悦。

很多人在初入门的时候,因为心住二边,好净恶染,弃有著空,人为地将自己的心变成了一个善恶、真妄、正邪、凡圣等二边观念相互交锋的战场,妄想用一边排斥或者压制另一边,以为只要将敌对的一方彻底地压下去了,修行就成功了。殊不知,善恶、真妄、正邪、凡圣等二边观念,如影随形,相互依存;企图取一舍一,只能是如石压草,终究还会冒出来的。这样做功夫,当然心里会觉得非常焦虑和吃力,身体也会变得非常僵硬而紧张。

相反,如果真是以无分别心用功、离心意识参究,真是立足于不二之中观见,修行必定是省力的。因为他既不必刻意要守一个什么东西,也不必刻意要舍一个什么东西,他彻底地远离了斗争,他只须“如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就够了。

明白了得力与省力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经常以此来检讨自己的功夫:当我们在做功夫的过程中,感觉到特别费力的时候,感觉到心烦意躁的时候,感觉到身体非常僵硬的时候,很有可能是我们的见地不透,落在二边当中,很有可能是我们的心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分别取舍。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避免因为过分强调省力而落入失念的状态,或者坐在枯寂之中,或者落在无事甲里。省力的同时还必须得力,得力的同时还必须省力,二者不可偏废。宗杲禅师讲——

既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如此时,心意识不须按捺,自然怗怗地矣。虽然如是,切忌堕在无言无说处。此病不除,与心意识未宁时无异。所以黄面老子云:“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才住在无言说处,则被默照邪禅幻惑矣。前所云“毒蛇猛虎,尚可回避,心意识难防”,便是这个道理也。(《示罗知县(孟弼)》)

这一段话,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参话头,亦可以指导我们念佛、持咒。妄念起时,不必害怕,亦不必作对治想,只管提起佛号和咒语就行了,此时最省力,亦最得力。

(本文摘自《大慧宗杲禅法心要——宗杲禅师书信集校注》一书之序言,有删改。该书已由河北禅学研究所推出,柏林禅寺流通处负责发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