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六期禅法要义
 

禅法要义

唐思鹏

(接上期)

七、日用生活禅

一般初学佛者认为,修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人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世间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生活的。若离生活,则无禅可言。《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同经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问:为什么成就菩提不离世间、不离生活呢?答:菩提是觉悟义,觉悟要有所觉悟的对象,而世间就是菩提所觉悟的对象,作为菩提来讲就是能觉悟的般若智慧的圆满。一切众生虽然长期处在世间之中,但无能觉悟的般若智慧,不知世间一切诸法的真实相。起颠倒想,生贪、嗔、痴,执有实我,亦执有实法,造有漏业,感生死果,流转三界,不得解脱。若要解脱,则必须亲近真大善知识,发成就菩提的广大愿,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勤修加行,就在所缘境的世间一切现实生活中,如实了知其真实相,所谓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鸟兽、宫室楼台、及以人我,无不是心识随内因缘势力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如泡如化,其中带主宰性的实我及带常一固定不变的实法,无始时来,了不可得。《中论》卷四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所以凡从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其中实我实法无不是空。而整个世间又无不是因缘所生法,前已说过,凡缘生法皆如梦幻泡影;既如梦幻泡影,其中谁在生死?谁是生死?无生无死,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中论》卷四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从自性涅槃来讲,世间就是涅槃。同时有余依、无余依、无住三涅槃,皆以自性涅槃为体,若离自性涅槃,彼三涅槃不能建立。因为有余依涅槃是依自性涅槃的道理,断灭了世间苦因的烦恼及业所建立;无余依涅槃是依自性涅槃的道理,断灭了世间苦果的根身、器界所建立;无住大涅槃是依自性涅槃的道理,不住生死,不舍生死,不住涅槃,不舍涅槃所建立。因此,若欲证得出世三涅槃,则必须在本具自性涅槃的世间中,观理修行,方能成就。所以说,菩提不离世间。

再者,一切众生皆在世间中,若离世间,如何度生?古人云:“众生是福德的海洋,众生是智慧的源泉。”若离众生,则永不能成就两足尊的佛果。四十《华严经》卷四十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该经同卷中又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就是必须在世间度化众生才能成佛的经典依据,而决不是不度众生也可以成佛,或说人们本来就是佛的错误言论。

问:为什么要在世间度化众生才能成佛?答:简言之,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一、必须降伏自私自利的小我之心以及执有人法二我的颠倒妄执之心才能成佛。世间一般的众生都具有强烈的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为了降伏这种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就必须要把小我溶入到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我中去,以一切众生为我。就在度化众生中,观空遣相,破执去著,以成就福慧。《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中度化胎卵等所有一切众生至涅槃的彼岸去,就是教导菩萨要把小我溶入到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我中去,以一切众生为我,从而对治自私自利的狭隘之心,以成就无边广大的慈悲之心。此中“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能够了知众生如幻,而不取一众生相,从而离执去著,以成就无所住的清净心。也只有做到如《显扬圣教论》卷三所说的为了度化有情,二俱不住,故把生死与涅槃作平等观,从而成就“广普阿世耶”及把自他众生作平等观的“大我阿世耶”,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不离世间,不离众生。

在世间现实生活中具体如何下手修行才是生活禅?现以吃饭睡觉为例,来说明生活中修行的下手处。如吃饭者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按时而食。佛陀教导学佛者受诸饮食,一定要按时而食。如《四十二章经》云:“日中一食”。而作为大觉的佛陀在《金刚经》中就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所谓“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也就是说世尊托钵化食是遵守一定时间规则的,即到了化缘的时间,才著衣持钵而化缘,决不会无规则地不依时间随便进食。因此,沙弥十戒中便有“不非时食”一戒。

二、如律而食。即吃饭应该符合因果规律或戒律。所谓慈悲不杀生,对于饮食,随遇而安,不贪口福,以吃饱为准。古印度比丘化缘,以钵化满不得超过七家为准,若一家化满了,即不得再化第二家;若未化满,最多也不得超过七家。所以“钵”汉译为“应量器”,意思是告诉我们,应该于食知量。《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云:“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遗教经》亦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取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三、悲悯众生而食。即受饮食时,应当发如《华严经?净行品》中所发度化众生的菩提大愿。所谓“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在佛道。若不得食,当愿众生,远离一切,诸不善行。……得香美食,当愿众生,知节少欲,情无所著。得不美食,当愿众生,具足成满,无愿三昧。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得粗涩食,当愿众生,永得远离,世间爱味。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食杂味,当愿众生,得佛上味,化成甘露。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

四、观空遣相而食。学人受饮食时,理应如实了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谓能吃之人不可得,所吃之饭不可得,犹如夜梦中吃饭的人及所吃之饭一样,全是做梦人自心所现的影像,幻有不实。而日中三餐亦是自心随满业力作增上缘变现的,业殊胜则所变饮食殊胜,业下劣则所变饮食下劣。其中无有离开自心而另有胜劣的饮食可为人们受用。因此,当正受饮食之时,应当如实观察我及饮食之实相,不要为幻境所迷,应该始终将心安住在照了诸法性相而无我法执著的无所住中,所谓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随感随映,现证现观,寂照同时,而又自在解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虽食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的境界。而作为不得解脱的凡夫,在吃饭时不仅不能按时而食、如律而食、悲悯众生而食,最主要的是不能观空遣相而食,总认为有实我吃饭,有实饭被我吃。当吃到可口的美味佳肴时,心便生贪;当吃到不可口的残羹剩饭时,心便生嗔;若吃到一般的饭菜时,也不明白饭菜的真实相,而生愚痴。有了贪嗔痴三毒,自然不见实相,不生智慧,造业感果,流转生死,不得解脱。所以欲得解脱者,就必须在吃饮食时,观空遣相,破我法执著。

在睡觉时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按时而睡。睡眠在《百法》中是不定心所之一,所谓不定者,一是其性善、恶、无记不定,二是与识(主要是意识)相应不相应不定。又睡眠是“五盖”之一,能覆定慧,理应将不如法的睡眠彻底蠲除。一般说来,印度把从傍晚七点到晚上十一点称为初夜分,从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三点称为中夜分,三点以后到早晨七点称为后夜分,每一时分相当于现在的四小时。佛陀告诉学佛之人,于夜晚初、后二分,应当经行宴坐,精勤用功,如理思维法义,以对治懈怠放逸。中夜分觉寤瑜伽,如理而睡。切不可贪著睡眠,空过一生,甚或成为恶性,受诸苦恼。《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集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无惭人。”《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云:“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谓彼如是食之量已,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过此分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维起想,于夜后分,速疾觉悟,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如是名为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

二、如律而睡。除上按时而睡外,理应在睡觉时,右胁而卧,重垒两足,如师子王状,吉祥而卧,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如卧佛状而睡。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九引经云:“卧有四种,谓师子王卧、天卧、鬼卧、耽欲者卧。师子王右胁而卧,天即仰面,鬼则伏面,耽欲者卧左胁着地,佛是无上,人中师子,故右胁而卧。”《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亦云:“问:以何因缘右胁而卧?答:与师子王法相似故。问:何法相似?答:如师子王,一切兽中勇悍坚猛,最为第一。比丘亦尔,于常修习觉寤瑜伽,发勤精进,勇悍坚猛,最为第一。由是因缘与师子王卧法相似,非如其余鬼卧、天卧、受欲者卧。由彼一切懒堕懈怠下劣,精进势力薄弱。又法应尔。如师子王右胁卧者,如是卧时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见恶梦。异此卧者与是相违,当知具有一切过失。是故说言右胁而卧重累其足。”如是之卧,名为如律而睡。

三、住法光明而睡。“法”即正法,“光明”即智慧。依于正法,抉择思维,心便明了,而生智慧,名为法光明。住法光明而睡者,指在未进入熟睡之初,对平常所熟读的经论应该随力参悟思择,所谓“言善通利,意善寻思”,力求使所闻或所读的经语,如实通晓,善达其义,以生觉悟之智慧。这种在入睡之初思维正法有如下几点好处:一是忆前所学,永不亡失。二是正念住心,不生邪念。三是常行精进,能治懈怠。四是依法生智,心无暗淡。五是离颠倒想,寂静安祥。有如是诸利,故应在睡觉之初依于佛法正思参悟而睡,如是名为住法光明而睡。

四、住色光明而睡。如上住法光明而睡,是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行持的,如果行道者白天过用精力或体力,身心劳倦,在入睡之初无力思维正法者,心便作一观想,觉得四方上下皆是一片光明,犹如诸天光明一样,然后将整个身心安住在这种光明之中,如如不动,如果睡眠来了,就让它自然入睡。这种睡卧,《瑜伽师地论》称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如该论卷二十四云:“云何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谓于光明想善巧精恳,善取、善思、善了、善达。思惟诸天光明俱心,巧便而卧。由是因缘虽复寝卧,心不昏暗。如是名为住光明想巧便而卧。”

五、悲悯众生而睡。睡觉时也要忆想众生苦,而后发愿思与拔济以睡觉。六十《华严经》卷六云:“昏夜寝息,当愿众生,休息诸行,心净无秽。”此处的诸行,主要是指有烦恼执著支配的身口意三业,也就是指带造作性的诸行。无此诸行,称为“休息诸行”。从不生烦恼,不造恶业,内心清净而言,名为“心净无秽”。真学佛者,时时刻刻都应有悲悯一切有情的意乐,对有苦者思拔其苦,对无乐者思与其乐,拔众生出不善处而安置于善处之中。尤其是要深观自己能安睡在夏有空调、冬有暖气的卧室之中,灾区人民是否有地方安睡?特别是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飞禽走兽,灵蚧昆虫,是否也有地方遮蔽风寒,安稳就寝呢?饿鬼、地狱两趣众生,尤其是八寒地狱、八热地狱、无间地狱的诸众生,他们常受大苦,从未安睡过。因此,我们要认真发大菩提心,修大菩萨行,生大智慧,得大神通,具大威德,成就辩才,生生世世广度一切所有众生。作如是观想者,是为“悲悯众生而睡”。

六、观空遣相而睡。学佛之人在睡觉时同样不要取我法相,要深知房舍如幻,床铺如幻,睡觉的人亦如幻。回想过去几十年睡觉,不早就成了历史、成了记忆了吗?因此,当人们正在睡觉时,一要观其无常,很快就会过去的,抓不住,不可得;二要观其睡觉亦是自心所现的一种影像,犹如梦中有时睡觉一样,一旦醒来,哪里有一梦中的我睡觉?又哪里有一梦中的床铺被我睡?一切不真实,我法不可得。果能如是观者,自能内心清净,安住实相而睡觉。当然这种睡觉,就不是一般取相分别的凡夫睡觉了,而是觉照法性,无有执著,睡觉也等于无梦(醒悟)而睡了。这时的睡觉就不是在铺中睡觉,而是在自在解脱、恒受法乐的涅槃之中睡觉了。所以睡觉时理应观空遣相而睡。

问:上说吃饭睡觉既要悲悯众生,又要观空遣相,岂不是矛盾吗?

答:并不矛盾。《维摩诘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因为大乘佛教常讲不取不舍,而不取一定是在不舍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学佛之人要以大悲为体,以大智为用。在心内是自在解脱的圣者,在身口是大雄无畏的英雄。这就叫“内圣外雄”。心内观空遣相,一法不立,这是不舍真谛的表现;而在身口是当言而言,言得如理,当行而行,行得合度,这是不舍俗谛的表现。三业统一,这就叫“内真外俗”,《华严经》称为“权实双行道”。如八十《华严经》卷五十六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善知权实双行道,智慧自在,到于究竟。所谓住于涅槃,而示现生死;知无众生,而勤行教化;究竟寂灭,而现起烦恼;住一坚密智慧法身,而普现无量诸众生身;常入深禅定,而示受欲乐;常远离三界,而不舍众生;常乐法乐,而现有采女、歌咏、嬉戏;虽以众相好庄严其身,而示受丑陋、贫贱之形;常积集众善、无诸过恶,而现生地狱、畜生、饿鬼;虽已到于佛智彼岸,而亦不舍菩萨智身。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无量智慧,声闻独觉尚不能知,何况一切童蒙众生?”

吃饭睡觉如是,其它工作、学习、应事接物的一切日常生活都应在内真外俗、内圣外雄、不取不舍、不增不减中进行,这就是生活禅。《金刚经破空论》云:“衣食住行事即理,一切毗尼皆佛行,一一行中见实相,护念付嘱善应知。”果能如是行持,淤泥定生红莲。(全文完)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