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五期编者小语
 

编者小语

上期编者小语中,谈到了“信仰上的综合疲劳征”。信仰上的综合疲劳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要透过它,委实不容易。一个人如果不想在这种状态中被“废掉”,想活得有点“血气”,我觉得,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综合用力:

1、修习无常观,培养出离心——死亡对我们有一种天然的警醒作用,让我们看清“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的生命实相。通过观察死亡,修习无常观,我们可以看清什么是重要的,我们必须做,赶紧做,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可以放下。经常想一想死亡,想一想车祸,想一想病人临终时的情形,有机会参观一下火葬场,或者给亲友助念,这些有助于我们培养道念,打破麻木不仁。

2、树立圆融到位的正知正见——知见不到位,或者不明白修行的理路,有时候会动摇我们的信心。有一个比较简捷的方法,就是大家不妨把三祖的《信心铭》、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六祖的几个《无相颂》背下来,烂熟于心,同时每天坚持读诵《金刚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经典,并用它们来指导我们修观。我想,有了这些心法作基础,无论是修禅、念佛还是持咒,你就会知道如何正确地用功夫,得力省力、省力得力,不受人瞒。那时你的信心自然就会生起。

3、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用功方法——修行的法门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等等,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一以贯之的用功方法。所谓适合于自己的用功方法,必须是:便于自己信心的增长,便于功夫的提起,易生法喜,知道用功的要点,感觉到既得力又省力。找到了方法之后,要发誓一门深入,须有棒打不回头的自信和勇气。当然,这个需要透彻的见地作基础。若见地不透,很容易见异思迁,半途而废。衡量一个人修行是否上路,这也是一个标准。一个修行人如果长时间没有找到自己的修行法门,要他在信仰上不疲劳,几乎是不可能的。

4、坚持一定形式的早晚功课——在家人工作忙、事务多,每天需要有一定的“修行形式”来帮助提醒和保持自己的道念。如果没有这些“形式”作保证,就会很容易被日常的烦恼和琐碎的事务所淹没,乃至完全将修行抛到脑后。所以,在家人最好每天能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做功课,或诵经,或持咒,或礼佛,或静坐。时间不在长短,贵在持之以恒。天长日久,成了习惯,如同吃饭、呼吸一般,中间缺少一次不得,那时功夫自然上路。

5、亲近善士、激发自己的修行斗志——当我们懈怠的时候,或者因功夫不上路而退心的时候,多多亲近善知识,听听他们的开示,与他们交流一下修行的经验或教训,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信仰的疲劳”既称“综合征”,显见其致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要对治它,也须多管其下。上述五个方面,是我们在家修行人特别需要注意的。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