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主页2005年度第四期隐入深山更深处
 

隐入深山更深处

张志军

一千二百多年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一带,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街头出现了一个光头赤足的神秘人物。看他手里拿着一只瓦钵,似乎是个和尚。

人们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从来处而来。”

“那么,你要到哪里去?”

他点点头,说:“到去的地方去。”

“你的家在什么地方?”

他反问:“家,有固定的地方吗?”

“你总应该知道自己叫什么吧?”

他说:“你有名字,可是,名字是你吗?”

人们谁也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不清楚他仙乡何处,俗姓法号为谁。本来,这样一个无名无姓无来历的人,应该最为平常,可是,人们习惯了有名有字,以为姓名就是自己,就反而觉得他有几分神秘了。

有人好心好意指点他:“你是和尚,应该参禅去。从这里东行七百里,江西洪州有马大师出世。只要你能见到马祖,包你成佛作祖。”

他没头没脑问人家:“你还吃奶吗?妈妈的奶水那么好,你现在为什么不吃了?”

从这句话里,人们隐隐约约感觉到,他是个有来历的和尚,好像拜见过马祖道一。于是,就有一位禅僧来到他的面前,郑重其事的展开拜具,顶礼三拜之后,恭恭敬敬请他开示禅要。

他像人们经常问他那样问禅僧:“你从哪里来?”

禅僧当然知道,同样一句话,他这一问与其他人的问话,意义就不一样了。禅僧回答的是:“我从老尊宿处来。”

古人云:“德高曰尊,耆年曰宿。”佛教称德尊年长的有道之士为“尊宿”。

他再问:“老家伙有什么话说?”

禅僧亮出了机锋:“说则万语千言,不说则一句也无。”

他嘿嘿一笑:“这个样子,倒是很像苍蝇下蛋。”

禅僧听了这句粗俗却十分形象的话语之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下去。而他,扬起手中的竹杖,劈头盖脸打了下来……

此后,如同他当初的神秘出现一样,突然又神秘失踪了,再也没了音信。

数十年之后,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大师,与他的师兄——神山僧密(俗称密师伯,参见丛书《禅山禅水?洞山寒暑》)一同在潭州附近云游参访。

有一天。他俩在龙山脚下经过,洞山良价在小溪旁洗手之时,偶然看到,在溪水之中漂浮着一片枯黄的菜叶。洞山不禁抬起头来,一边打量着龙山险峻的峰峦,一边自言自语道:“老乡们都说,这大山里面无人居住。可是,怎么会有菜叶随着溪流漂来?莫不是深山之中有修行人隐居?”

密师伯说,不就是一片菜叶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或许是进山的猎人、樵夫丢弃的呢。

洞山摇摇头,说:“猎人、樵夫进山,怎么会带着生菜叶呢?”

“可是,当地老乡说,这龙山之中,既没有寺院,也没有人住庵。”

洞山良价异常坚定地说:“正因为如此,这菜叶的主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才是真正有修行的高人。”

于是,洞山与密师伯拨开稠密的茅草,沿着长满青苔的小溪,向上游、向深山之处寻觅而去。他们艰难跋涉了多半天,终于走到小溪的尽头。在距离汩汩的泉眼不远的地方,像是蘑菇一样,竟然出现了一座小小的茅篷。茅篷门口,赫然坐着一个仙风鹤形的老和尚!

他,似乎已经老得没了年龄,可是,他眼神,却比婴儿还要清澈。他看你一眼,似乎连你的灵魂都能清洗一样。洞山放下行囊,没有按佛门规矩磕头顶礼,仅仅合十致意而已——他是不见真佛不烧香。尽管你神形似仙,尚若未能明心见性,也不过是依草附木的精灵!

而老玩童的密师伯可不管这些,他好奇地围着老僧转过来,又转过去。那神情,恨不得上前抱住人家的腿,钻进人家的怀里,揪揪他那银白的胡须,像小孙子跟老爷爷撒娇一样与他戏耍一番。

无名老僧开口说道:“此山无路,两位阇黎(高僧)从何而来?”

洞山良价心知,老僧此话,既是说路也是说禅。他立刻以机锋对机锋,说道:“有路无路暂且放置一边,和尚你从何而入?”

老僧一笑:“我不从云水来。”

洞山暗自颔首,再问:“和尚住在此山,有多少时间了呢?”

老僧的回答,妙到了毫巅:“春秋不涉。”

是啊,心如虚空,湛然不动,不动湛然。什么时间流失,什么空间变迁,哪怕是日月毁灭、新星诞生,都与虚空的灵明状态毫无关系。

洞山良价不愧为开宗立派的大宗师,在看似无门无路之处,依然能够契入:“和尚先住,此山先住?”

“不知。”

好一个“不知”,弹指之间,卸千钧于无形之中,化雷霆于九天之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其知,必有其不知;而无知,则无所不知棗僧肇法师的辉煌巨著《般若无知论》,将这个道理阐释得非常精妙。曹洞一宗,在禅宗之中最重视经教理论,从洞山的祖师爷棗石头希迁大师,便对《肇论》很有研究,因此,洞山亦深得其中三昧,问道:“为什么不知?”

老僧说:“我不从人天来。”

禅机斗到这里,看似山穷水尽,洞山良价仍能花样翻新:“和尚悟得了什么深奥、精妙的禅理,便来住山?”

禅,无得无不得;若有所得,必有执著。因此,无名老僧说:“我看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

听到这两句话,洞山良价才重新整理好僧衣,铺展拜具,五体投地,跪了下去。

洞山礼拜已毕,正式请教道:“如何是主中宾?”

老僧道:“青山覆白云。”

洞山二问:“如何是宾中主?”

老僧答:“长年不出户。”

禅宗临济、曹洞二家各立四宾主之说,其义各异。洞山良价大师是曹洞宗的祖师爷,他所问的,当然是曹洞宗的旨意:

所谓“主”为正、体、理之意,“宾”为偏、用、事之意。第一、 主中宾,指的是“体中之用”,即,从本体之中引发出作用。比如,大臣奉帝王之命,外出行事。 第二、宾中主,是指“用中之体”,即,体现于各种作用中的本体。例如,帝王潜居于闹市之中。

洞山三问:“宾主相去几何?”

老僧道:“长江水上波。”

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二者实质毫无差别。洪波涌起主变宾,浪潮平息宾作主。只要不刻意去兴波作浪,心如止水——澄澄清清、灵灵明明,自性宛然,慧光顿生!

洞山四问:“宾主相见,有何言说?”

老僧曰:“清风拂白月。”

好一个清平世界,好一派自然风光。禅的境界,就是如此的和谐,如此的美妙!

洞山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其酣畅淋漓,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在向外洋溢着惬意。他满心感激,与密师伯行礼告辞。他们走了一会儿之后,听得身后高高的山峰绝顶之上,飘飘荡荡的白云之间,传来一阵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吟诵声: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而那座草庵原来所在的方位,已经燃起了熊熊火光。

洞山良价一拍大腿,长叹一声,对密师伯说:“唉,咱俩把老尊宿害苦了。”

密师伯说:“他的草庵着火,又不是你、我燃放的,与咱们有什么关系?”

“因为咱们发现了他的踪迹,所以他要烧掉草庵,搬到深山更深处。今后,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能找到他了。”

果然,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这个老和尚。因他在龙山隐居,人们就叫他“龙山和尚”。又因他隐入深山不见了,后人也称他为“隐山和尚”。

禅机链接

隐 者

我的故乡河北省行唐县,在远古时期被称作“南行唐”。其意思是说,这里是从南方到当时的帝王——尧的所在地——唐(今唐县),必须经过的地方。家乡村庄的北面五里许,有一列矮矮的小山,山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小河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洗耳河。

小河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奇特的名字,据说与“三皇五帝”时期的高士许由有关;人们传说,河边的那座小山,就是许由当年隐居的地方。据古籍记载,许由隐居的地方,叫作“歧山”。真的,那座小山的名字就叫歧山。

有一天,帝王尧从唐来到歧山,要将天下让给他认为比自己更贤能的许由。许由说:“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仅仅占据一根树枝而已;偃鼠在大河里饮水,也不过是喝饱肚皮罢了。我要你的天下有什么用呢?”

说完,许由认为尧的话语太庸俗,玷污了他清净的耳朵,就跑到河边去清洗。他这一洗,将一条好端端的小河给“污染”了——无名河变成了“洗耳河”。

尽管山名为“歧”,河曰“洗耳”,山下河边的村落至今仍然叫“许由村”,估计,这也只能是一个美丽而又虚幻的传说。因为,有识之士都认为,许由隐居的歧山在陕西,家乡的传说,不过是人们的附会罢了。然而,正因为是民间传说,更说明作为隐者的许由,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之深远。

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化土壤,必然会产生隐士,而性情高洁的隐者,必然会得到人们的崇敬。

在那红尘不到的高山之颠,在那俗风难达的大川之畔,从古至今,一直隐匿一些另类的人士。他,舍弃灯火灿烂,亲近星月之光;隔断人间烟火,沐浴清风白云;远离都市烦嚣,汲取山川岚霞……他,岩栖——睡石板,居岩洞,席地幕天;涧汲棗手为瓢,掬一捧,尽饮清泉;草衣——编麻衣,织草裙,遮体御寒;木食棗采蘑菇,摘松子,菜香果鲜……

他们为什么要远离人群去隐居?他们的隐居又有何等意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隐者之一——诸葛孔明,在临终之前留给儿子的《诫子篇》,一语道破了天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不见,卧龙先生隐居南阳,草庐之中天下三分;先有王通归隐,后有其弟子出山,从而缔造了大唐盛世;五柳先生(陶渊明之号)弃官而去,隐居庐山脚下,种菊东篱,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秋菊傲霜的风骨与美丽,更有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不朽与《桃花源记》的神奇……

(上文选自张志军所著《六祖慧能传奇》。张居士原系专业作家,潜心学佛多年,其新著《六祖慧能传奇》由现代出版社公开出版,定价36元。欲请购者请与作者联系,邮购价每套30元,免邮资。联系地址:石家庄联盟西路高柱小区106-2-101,张志军。邮编2005061。电话7718031。邮箱:changchijun84000@sina.com。另外,河北省佛协与柏林禅寺流通处有售。)


 

地址: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禅》编辑部 邮编:051530
电话:0311-849220055(编辑部) 0311-84924272/84921666(发行部) 传真:0311-849220055
稿件箱:chanbox2004@126.com 订刊箱:chan@bailinsi.net
户名:柏林禅寺 开户行:中国银行赵县支行 帐号:1013 5005 5931
准印证号:JL01-0173
《禅》网络版/电子版
欢迎免费传播,但不得对其内容作任何修改!
Copyright 2008 柏林禅寺
All Rights Reserved